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介入的现实性
1
作者 常培杰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现代艺术领域循自我批判逻辑确立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原则,并借助“形式正确性”划定了艺术与日常生活领域的边界。无论从历史事实还是理论逻辑来讲,艺术自律都是前卫艺术的前提。艺术自律既是前卫艺术的批判对象,也是后者维持自... 现代艺术领域循自我批判逻辑确立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原则,并借助“形式正确性”划定了艺术与日常生活领域的边界。无论从历史事实还是理论逻辑来讲,艺术自律都是前卫艺术的前提。艺术自律既是前卫艺术的批判对象,也是后者维持自身发展空间的必要条件。自律与他律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前卫艺术不断生成和展开自身的历史动力。从“历史动力学”角度讨论“新前卫”意义生成的“语境”基础,或可有效回应比格尔从“艺术体制”角度出发对“新前卫”的贬低与批判。从效用机制而言,介入艺术之所以能够影响异于自身的社会实践领域,是基于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主体的认知结构和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同构性”。不过,介入艺术只有明晰自身在现代社会的能力边界,才能更好地介入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介入 艺术自律 前卫艺术 艺术体制 历史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中国华南活化区历史-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国达 杨心宜 梁新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强调了中国大陆活化区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和指导找矿、预测的经济价值。指出采用历史-动力学综合分析和注重四维时、空并重研究,对中国大陆活化区动力学历史背景和阶段性发展、演变研究的必要性。文中以中国华南中、新生代活化区... 强调了中国大陆活化区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和指导找矿、预测的经济价值。指出采用历史-动力学综合分析和注重四维时、空并重研究,对中国大陆活化区动力学历史背景和阶段性发展、演变研究的必要性。文中以中国华南中、新生代活化区为例,从大陆活化构造体制岩石圈的地质-地球物理场背景和动力学边界特点,及其活化解体前“活化前奏”的地质表现,中、新生代大陆活化构造演变的地质、构造表现和运动学-动力学特点及热-构造作用过程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等方面,指出大陆活化是热-构造对克拉通岩石圈深、浅部进行改造、再造的动力作用过程。各种地质记录和信息均显示,在地幔热能大规模聚集驱动下,热异常软流圈主动上涌的热侵蚀、转换,具有垂向为主兼有二维平向的三维运动学-动力学和时间维的阶段性演变,是大陆活化区动力学及其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动力学 岩石圈 活化构造 华南地区 中国 地壳
下载PDF
亚洲大陆中部壳体东、西部历史-动力学的构造分异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国达 彭省临 戴塔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6,共10页
从历史-因果论的角度,对亚洲大陆中部的演化-运动史,及其大地构造体制发展阶段的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重点阐述了东、西部构造差异的历史-动力学表现及其原因。研究表明:这种差异并非两个不同大陆壳体演化-运动上的差... 从历史-因果论的角度,对亚洲大陆中部的演化-运动史,及其大地构造体制发展阶段的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重点阐述了东、西部构造差异的历史-动力学表现及其原因。研究表明:这种差异并非两个不同大陆壳体演化-运动上的差异造成,而是在同一大陆壳体形成与平向增生进程中东早西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由于东部与西部中生代、新生代陆内深部地幔热能聚集增强的上升流与热能发散衰减的下降流,共同组成的垂向热流环发生反转变化造成的结果,并得出了主导亚洲大陆中部东、西构造分异的主动性因素是陆内地幔热能聚散动力学机制的结论。同时指出,中新生代出现在亚洲大陆中部的东、西构造分异,是同一大陆壳体即东-中亚壳体自身历史-动力学构造分异的表现,它是亚洲大陆动力学中,与陆内克拉通活化及活化造山区的出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东亚陆缘扩张带的形成并列的 4个重大事件之一,并在这些重大事件的动力学研究中占据关键性的核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动力学 壳体演化-运动 构造分异 地幔热能聚散 亚洲大陆中部
下载PDF
关于活化区动力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国达 杨心宜 梁新权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0-331,共12页
强调了后克拉通 (地台 )活化区在岩石圈四维时空呈阶段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动力学属性 ,这是任何一种地球动力学假说对活化区动力学作出解释时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结合活化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 ,阐述了与活化区动... 强调了后克拉通 (地台 )活化区在岩石圈四维时空呈阶段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动力学属性 ,这是任何一种地球动力学假说对活化区动力学作出解释时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结合活化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 ,阐述了与活化区动力学研究相关的 4个问题 :活化区历史—动力学属性的意义 ,活化区动力机制的主动式与被动式 ,活化区动力作用中的继承性和自主性和活化区成矿作用的动力学意义 ,提出了“矿石探针”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动力学属性 动力学机制 矿石探针 地洼 活化构造区 大陆构造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 被引量:46
5
作者 李德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3-742,共20页
青藏高原具有典型的三分时空结构和3种尺度动力学体系.青藏高原由3个构造结调整的3个盆山体系组成,北部、东部和南部3个盆山体系分别受控于古亚洲洋及西伯利亚、西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经历了前寒武纪超大洋一超大陆耦合、加里东... 青藏高原具有典型的三分时空结构和3种尺度动力学体系.青藏高原由3个构造结调整的3个盆山体系组成,北部、东部和南部3个盆山体系分别受控于古亚洲洋及西伯利亚、西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经历了前寒武纪超大洋一超大陆耦合、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早期自北而南的洋陆耦合和板内盆山耦合三大构造发展过程,形成于地核流层驱动的地核(或全球)动力学过程、地幔流层驱动的地幔(或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地壳流层驱动的地壳(或大陆)动力学过程,构成历史地球系统动力学系统.青藏高原不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而是形成于下地壳流动驱动的板内盆山作用,可分为以中、新生代有序向南迁移式构造隆升、水平运动、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为特征的板内造山阶段和以脉动式快速隆升、垂直运动、地理作用和环境变化为特征的均衡成山阶段.构造谱系决定了成矿谱系,区域构造叠加演化造成地壳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和矿床密集度的不断提高.青藏高原3个构造成矿演化阶段包括1.8~1.4Ga、500~420Ma、300~260Ma、180~120Ma、65~30Ma、23~7Ma等6个主金属成矿期,1.8~1.4Ga超大陆裂解事件形成与深地幔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大红山式海相火山喷流沉积改造型铁铜矿、金川式与镁铁—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浆矿床,500~420Ma、300~260Ma和180~120Ma特提斯裂解环境下形成罗布莎式地幔剪切—改造脉型(豆荚状)铬铁矿床、呷村式海相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等,180~120Ma、65~30Ma和23~7Ma是青藏高原自北而南板内伸展环境下大规模成矿期,形成驱龙式斑岩铜矿床、哀牢山式剪切带型金矿床、金顶式陆相盆地沉积型铅锌矿床,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球系统成矿动力学演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造山 板内成矿 伸展成矿 历史地球系统动力学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