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岩破坏激振信号频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陈洪凯 唐红梅 +1 位作者 王智 何晓英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64-68,共5页
危岩破坏激振效应是危岩聚集体连锁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坠落式危岩,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对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可以采用相干系数分析法判别危岩破坏激振信号质量的有效性,实验量测到的危岩破坏激振信号均处于a3(0~1250 Hz)频率... 危岩破坏激振效应是危岩聚集体连锁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坠落式危岩,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对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可以采用相干系数分析法判别危岩破坏激振信号质量的有效性,实验量测到的危岩破坏激振信号均处于a3(0~1250 Hz)频率带内,采用db8(3层)小波处理方法获得了激振信号小波分解系数时程变化曲线,据此通过Fourier变换,获得其频谱图;危岩破坏激振信号总体呈现衰减趋势,但衰减过程中分别在900 Hz、1100 Hz和1500 Hz频率处出现三个峰值;测点与激振源之间的距离越小,激振加速度越大,且竖直方向的量值均大于水平方向的量值;危岩块之间界面完整性越好,越利于激振信号的传递,竖直方向衰减率高于水平方向衰减率。研究成果对于科学揭示群发性危岩破坏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频域特征 激振信号 危岩破坏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危岩破坏激振信号概率统计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洪凯 杨铭 +3 位作者 唐红梅 王智 胡丹 张景昱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9-143,共5页
具有复杂成生关系的危岩块聚集体是孕发大型及特大型崩塌灾害的基本条件,聚集体内任何一个危岩块的突发性破坏均会释放能量,并向周围传播,产生激振效应,可用激振加速度表征危岩破坏激振信号。针对坠落式危岩,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实... 具有复杂成生关系的危岩块聚集体是孕发大型及特大型崩塌灾害的基本条件,聚集体内任何一个危岩块的突发性破坏均会释放能量,并向周围传播,产生激振效应,可用激振加速度表征危岩破坏激振信号。针对坠落式危岩,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实验条件下危岩破坏激振信号的概率统计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危岩破坏所释放的能量具有点荷载特征,激振信号具有一定的自相关性;激振信号的概率密度呈现单峰型近似正态分布,概率密度水平方向的峰值强度大于竖直方向的峰值强度;危岩破坏瞬间,距离激振源越近,激振信号的均值、有效值和标准差数值越大,且竖直方向的量值大于水平方向的量值;危岩块之间界面的完整性影响着激振信号的传递效果,完整性越好,激振信号的统计特征值及概率密度峰值越大,激振信号衰减用时越长。研究成果对于实施考虑相似条件下危岩破坏激振效应实验研究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概率统计特征 激振信号 危岩破坏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危岩破坏激振信号局部和细节信息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洪凯 杨铭 +2 位作者 唐红梅 何晓英 王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5-18,25,共5页
危岩属于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危岩破坏会突然释放能量,以激振波的形式向邻近危岩块传递,劣化相邻危岩体的稳定性。通过坠落式危岩破坏激振效应模型试验,对采集的激振信号进行小波滤噪处理,选取模型试验第25~35 ms共10 ms时间段的... 危岩属于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危岩破坏会突然释放能量,以激振波的形式向邻近危岩块传递,劣化相邻危岩体的稳定性。通过坠落式危岩破坏激振效应模型试验,对采集的激振信号进行小波滤噪处理,选取模型试验第25~35 ms共10 ms时间段的激振信号,作为分析激振信号局部和细节信息特征的基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分析时段内,危岩破坏激振信号局部信息存在周期性,激振信号在水平方向存在8~9个激振峰,周期1.0~1.4 ms,在竖直方向存在3~4个激振峰,周期2.2~3.0 ms;测点与激振源之间的距离影响着激振信号的峰值强度,距离越近,峰值强度越大;危岩块之间界面的完整性对激振信号出现频率和峰值强度都有显著影响,激振信号穿过不完整的界面后激振信号主峰存在一定滞后性,实验条件下滞后时间10 ms左右;危岩破坏激振信号的局部和细节信息基本都在细节系数中予以体现,尤其是主频率主要位于d3~d7所对应的中频细节信息内。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实施危岩破坏激振效应的相似模型试验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破坏 激振信号 局部信息特征 细节信息特征 室内模型试验
下载PDF
危岩集合体激振特性试验研究
4
作者 王春华 陈洪凯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12-18,共7页
危岩集合体是产生大型特大型崩塌灾害的物理基础,其破坏机制是崩塌灾害监测预警的重大科学问题。构建了危岩集合体激振试验模型,据此开展危岩破坏模型试验,获得了约27万个激振信号测试数据。试验表明,危岩块之间界面的完整性对激振信号... 危岩集合体是产生大型特大型崩塌灾害的物理基础,其破坏机制是崩塌灾害监测预警的重大科学问题。构建了危岩集合体激振试验模型,据此开展危岩破坏模型试验,获得了约27万个激振信号测试数据。试验表明,危岩块之间界面的完整性对激振信号在危岩集合体内的传播影响明显,完整性越好,越容易传递激振信号。同时,激振信号存在主振和次振两部分,其中主振发生在第20~50 ms,次振发生在第90~100 ms,且危岩块之间完整性越差,次振分散性越显著。危岩集合体内危岩块的破坏有随机性,但是危岩破坏产生激振作用则有必然性,主振可能是引发大型特大型崩塌灾害的激发因子,次振可能是危岩集合体发生链式崩落的内在动力机制。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危岩集合体破坏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力学 危岩破坏 激振信号 模型试验 危岩集合体
下载PDF
灰岩地区陡高边坡危岩的形成与破坏模式——以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区甑子岩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健 唐红梅 周福川 《工程勘察》 2023年第11期1-8,80,共9页
我国西南部及三峡库区灰岩地区陡高边坡广泛分布缓倾层状岩层,本文以重庆南川金佛山甑子岩危岩带为例,分析了灰岩地区缓倾层状陡崖危岩的破坏类型并进行了稳定性评价。通过对重庆市金佛山甑子岩危岩带内的现场调研发现:区域内共有33处危... 我国西南部及三峡库区灰岩地区陡高边坡广泛分布缓倾层状岩层,本文以重庆南川金佛山甑子岩危岩带为例,分析了灰岩地区缓倾层状陡崖危岩的破坏类型并进行了稳定性评价。通过对重庆市金佛山甑子岩危岩带内的现场调研发现:区域内共有33处危岩,危岩破坏类型可分为塑流—拉裂破坏、弯曲倾倒破坏、压裂座溃破坏和压剪座滑破坏四种,分别占7%、54%、25%和14%,并概化出相应的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甑子岩两级陡崖的危岩带广泛分布,硬质灰岩和软质页岩、泥岩交互沉积,呈现“上硬下软”的二元地层结构特征;侧向卸荷和塑流拉裂作用将高陡边坡切割为两组近正交的竖向深大裂隙,控制着危岩的形态和规模,并决定其受力模式和破坏类型,是缓倾层状陡崖崩塌演化的内部机制。研究灰岩地区缓倾层状陡崖危岩的形成与破坏机制,可为该类陡崖危岩崩塌灾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破坏类型 缓倾角 层状陡崖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拓扑关系理论对块状危岩破坏前兆特征的研究
6
作者 徐建鹏 李俊才 +1 位作者 袁孝蓓 戴屹立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9年第4期78-82,共5页
地震会导致陡崖危岩的崩塌,严重损害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关于地震诱发危岩崩塌前兆特征的数学理论还不清晰,不能有效给出陡崖危岩的诊断和防治。为此,本文提出了块状危岩群体崩塌破坏的关键性因素是它们的拓扑学关系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将... 地震会导致陡崖危岩的崩塌,严重损害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关于地震诱发危岩崩塌前兆特征的数学理论还不清晰,不能有效给出陡崖危岩的诊断和防治。为此,本文提出了块状危岩群体崩塌破坏的关键性因素是它们的拓扑学关系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将拓扑学理论和模型试验崩塌现象结合起来发现,危岩群体崩塌基本沿着各个块体互相水平错动破坏或者在支撑点发生转动而破坏。从拓扑关系理论出发,计算各种不同情况在错动模式和转动模式下岩柱各个块体在临界水平位置对应的度,再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其理论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危岩崩塌破坏 模型试验 拓扑理论 错动模式 位移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