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美国印第安民族的衰落 |
邱惠林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5 |
6
|
|
2
|
象征世界中的文化身份重构——《痕迹》的生物象征解读 |
陈靓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7
|
|
3
|
略述“美好生活”印第安理念在拉美的制度实践与挑战——以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为例 |
韩晗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9
|
|
4
|
试析美国影片《与狼共舞》的象征形象及其意义 |
姜岳斌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
1998 |
7
|
|
5
|
浅谈美国地名的文化含义 |
苏晓玉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
1997 |
7
|
|
6
|
《圆屋》中的文化创伤与印第安文化身份的建构 |
朱荣华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5 |
7
|
|
7
|
世界濒危语言的抢救和复兴--以美国南加州卡维亚语的记录与分析为例 |
白瑞斯
王霄冰
刘明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8
|
毁灭之路——福克纳的印第安人故事 |
任爱军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9
|
威廉斯堡的时光之旅 |
张可
曾妮
|
《群众》
|
2024 |
0 |
|
10
|
返魅自然:《痕迹》中的印第安生态伦理意蕴 |
方丹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11
|
解构殖民文化 回归印第安传统——解读路易丝·厄德里奇的小说《痕迹》 |
王建平
郭巍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4
|
|
12
|
文化差异是词语理解的陷井 |
杨永林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1994 |
5
|
|
13
|
中华艺术的日神精神——兼及印第安文化与华夏文化之关系 |
苏国荣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5
|
|
14
|
论诺斯替主义与西尔科的世界融合观——以《沙丘花园》为例 |
赵丽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15
|
藏拉·凯瑟及其小说中的印第安主题 |
赵
|
《社科纵横》
|
1996 |
1
|
|
16
|
印第安文化灭绝“血泪史” |
魏南枝
|
《瞭望》
|
2023 |
0 |
|
17
|
初探曼达拉,与孩子们做思维瑜伽 |
唐榕
郑昌菊
|
《幼儿100(教师版)》
|
2023 |
0 |
|
18
|
美国儿童文学的多元文化格局 |
金燕玉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9
|
北美印第安“大地之母”神祇的生态原型探析 |
秦苏珏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20
|
《百年孤独》的印第安文化透析 |
杜明业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