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植物分类及分布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3-588,共6页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属楝科(Meliaceae)。印楝属植物由印度-马来亚(Indo-Malesian)特有成分组成,目前,世界分布(天然分布和栽培分布)约80个国家。现在得到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印楝属,传统上被归入楝属(Melia L.),由于与楝科的Antel...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属楝科(Meliaceae)。印楝属植物由印度-马来亚(Indo-Malesian)特有成分组成,目前,世界分布(天然分布和栽培分布)约80个国家。现在得到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印楝属,传统上被归入楝属(Melia L.),由于与楝科的Antelaea、Azedarach和Trichilia的亲缘关系相近、形态特征相似,在属的归属上和种的确定上有较大的争议,被正式描述的"属"和"种"分别为5属、11种。从传统分类学水平,分析回顾了印楝属的系统位置、分类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其地理分布,综述了印楝属植物的原产地及当今世界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泰楝 菲楝 分类 分布 印楝
下载PDF
扁桃斑鸠菊及非洲印楝叶的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肝脏形态学及肝毒性标志物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Oluwole Busayo Akinola Gabriel Olaiya Omotoso +2 位作者 Oluwafunmike Sharon Akinola Olufunke Olubusola Dosumu Esther Tomi Adewoye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1373-1379,共7页
目的:研究扁桃斑鸠菊及非洲印楝叶的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肝脏形态学、肝脏氧化性应激标志物及部分肝脏酶类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不同治疗组大鼠分别口服扁桃斑鸠菊及非洲印楝叶的提取物(500mg/kg)... 目的:研究扁桃斑鸠菊及非洲印楝叶的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肝脏形态学、肝脏氧化性应激标志物及部分肝脏酶类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不同治疗组大鼠分别口服扁桃斑鸠菊及非洲印楝叶的提取物(500mg/kg)或二甲双胍(150mg/kg),疗程8周,每周测量大鼠的血糖水平及体质量变化。8周后麻醉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制成切片,希夫染色法染色,并测量肝匀浆中丙二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下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浆,检测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结果:二甲双胍及植物提取物均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且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光学显微镜下,各组大鼠的肝脏形态学无明显差别。植物提取物治疗组大鼠的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而丙二醛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扁桃斑鸠菊及非洲印楝叶的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有明显的降糖作用,而肝脏形态学及肝毒性标志物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实验性 斑鸠菊 印楝 植物提取物 肝脏毒性 氧化性应激 大鼠
下载PDF
印楝属植物表型变异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利利 吴疆翀 +2 位作者 彭兴民 郑益兴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结合分子数据确定印楝属内3个种及云南省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变异类型,特别是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方差分析、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引种栽培的印楝、泰楝、菲楝以及引种栽培过程中发... [目的]结合分子数据确定印楝属内3个种及云南省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变异类型,特别是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方差分析、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引种栽培的印楝、泰楝、菲楝以及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变异类型的20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小叶面积变异幅度最大,变异范围为6.09 21.50 cm2,变异系数为51.70%,其次为种子宽与小叶对数,二者变异幅度分别为0.47 0.95 cm和7.00 12.33,变异系数分别为30.34%和30.31%;主成分分析显示,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变异主要来源于小叶基部偏斜程度、小叶叶形、果实长、小叶面积、复叶长度、小叶对数。对印楝属植物和外类群近缘属植物川楝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印楝属植物可以归为2个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印楝、泰楝、变异类型,第二类群只包含菲楝;第一类群又可分为2个小分支,印楝和变异类型聚为1个小分支,而泰楝单独聚为1个小分支。[结论]印楝属植物叶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类型与印楝遗传相似度最大,但是否为印楝的变种或印楝和泰楝的杂交个体有待进一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形态特征 聚类分析 变异程度 自然杂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