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国逻辑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曾祥云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80,共6页
中国逻辑史应当是以名辩为代表的我国本土逻辑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中国固有名辩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在我国的输入及其研究情况,分别属于西方逻辑史和因明史的考察范围,它们既不是中国逻辑史的研... 中国逻辑史应当是以名辩为代表的我国本土逻辑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中国固有名辩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在我国的输入及其研究情况,分别属于西方逻辑史和因明史的考察范围,它们既不是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更不能将其作为区分中国逻辑史不同发展阶段的依据和标志。从中国名辩思想本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经历了先秦的创立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持续发展时期、始于隋唐而终于明末的衰落时期、明末清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复兴时期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深入研究时期等主要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逻辑史 名辩 历史分期 西方逻辑 印度因明
下载PDF
中国辩学与印度因明:一种对比分析
2
作者 秦小珊 《湖湘论坛》 2009年第4期51-55,共5页
中国古代辩学与印度古代因明虽然在理论体系上各有特点,但由于共同的论辩性质所决定,在一些具体研究内容上,又有着某种相似性、互通性,二者都强调概念的明确,注重立论的理由、论辩的说服力以及思维不矛盾法则在论辩中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古代辩学 印度因明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因明绝学抢救性研究的意义
3
作者 孙中原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0年第3期38-42,共5页
一、世界逻辑整体观从世界逻辑整体观研判,有助于深刻认知印度因明、中国墨辩与西方逻辑共同的逻辑本质。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环境不同,导致印度因明、中国墨辩与西方逻辑盛衰中命运的殊异。印度因明与中国墨辩,长期沦为冷门绝学,亟须抢救... 一、世界逻辑整体观从世界逻辑整体观研判,有助于深刻认知印度因明、中国墨辩与西方逻辑共同的逻辑本质。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环境不同,导致印度因明、中国墨辩与西方逻辑盛衰中命运的殊异。印度因明与中国墨辩,长期沦为冷门绝学,亟须抢救性研究。西方逻辑,独占鳌头,绵延不断,蓬勃发展。马克思以人体和猴体解剖为比喻,阐发以高例低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页。西方逻辑,发达完善,树为范例,是研究因明、墨辩冷门绝学的合用钥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因明、墨辩名列亟须抢救性研究的濒危学科,从“世界逻辑整体观”与国家文化战略考察,致力于完善因明墨辩冷门绝学的抢救性研究,恰逢其时,意义非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逻辑 印度因明 墨辩 科学研究方法论 抢救性 绝学 人体解剖 国家文化战略
原文传递
梁启超关于名辩、逻辑与因明的比较
4
作者 孔漫春 郭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51-56,共6页
中国古代无逻辑论的主张并非始自今日,但近年来这一主张却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当今秉持中国古代无逻辑论者,既有承继以往学术界类似观点的一面,又有基于对近代以来的比较逻辑研究进行反思之后得出结论的特点。梁启超是对中国名辩、西方... 中国古代无逻辑论的主张并非始自今日,但近年来这一主张却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当今秉持中国古代无逻辑论者,既有承继以往学术界类似观点的一面,又有基于对近代以来的比较逻辑研究进行反思之后得出结论的特点。梁启超是对中国名辩、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首次进行系统比较的学者,他第一次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古代有逻辑"。在新的学术背景下,重新翻检梁启超的相关研究,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有逻辑"这一命题的原始含义,化解当今中国古代无逻辑论者对20世纪众多学者关于三大逻辑比较研究之成果所提出的挑战,均具有借鉴价值。同时,这种新的回顾,对于如何推进中国古代逻辑研究,如何使中国名辩、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的比较呈现新的气象,亦无疑会指出一种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国名辩 西方逻辑 印度因明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论印度《奥义书》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5
作者 万么项杰 《青藏高原论坛》 2017年第1期20-22,共3页
《奥义书》是吠陀时期印度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本文对《奥义书》中所表现的创世说、轮回、因果以及因明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印证了佛教的部分教义源自《奥义书》的实事。
关键词 《奥义书》 佛教教义 印度因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