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魏六朝佛经在汉语研究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俞理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57-60,共4页
汉代,佛教随着中西交通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佛经翻译事业的兴起。现存材料证明,在桓灵之世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翻译家,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简称支谶)。其后译经者辈出,象东吴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等都翻译了大量佛经,十分著名。东晋以... 汉代,佛教随着中西交通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佛经翻译事业的兴起。现存材料证明,在桓灵之世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翻译家,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简称支谶)。其后译经者辈出,象东吴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等都翻译了大量佛经,十分著名。东晋以后,翻译大家更多,译经的水平和规模也更大,许多经文都长达数十卷。历来研究佛学的专家多肯定东晋以后的译经,如方立天先生说:“直到道安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汉魏六朝 汉语研究 译经 安世高 印度佛学 竺法护 翻译家 佛教 道安
下载PDF
从“格义”方法看印度佛学与中国哲学的早期结合 被引量:7
2
作者 何锡蓉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1998年第1期95-103,共9页
佛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关键所在。“格义”是两者初期结合时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两汉时期佛教初传时就开始运用,而不是一般学术界认为的始于两晋。随着佛学思想的大量传入和中国学者对其了解的不断加深,格... 佛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关键所在。“格义”是两者初期结合时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两汉时期佛教初传时就开始运用,而不是一般学术界认为的始于两晋。随着佛学思想的大量传入和中国学者对其了解的不断加深,格义的方法也有了层次上的深入,由简单的以中国哲学概念比附佛理到仍带玄学化色彩的“六家七宗”对佛学真义的争鸣,再到更接近于佛学原意的以中观论为代表的著说,使佛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和交互影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随着格义方法历史使命的完成,中国佛教也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义” 中国哲学 般若学 佛教 印度佛学 格义方法 中国文化 魏晋玄学 《出三藏记集》 鸠摩罗什
下载PDF
佛学研究方法论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兵 《法音》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9,共5页
20世纪初,佛教学术研究在佛教界和学术界通常被称为“佛学研究”。此“佛学”,意谓佛教尤其其思想学说乃一家之学或一种专门的学问,对这种学问进行研究,称为“佛学研究”。若从当今学界佛教学术研究所包括的翻译、注释、典籍整理... 20世纪初,佛教学术研究在佛教界和学术界通常被称为“佛学研究”。此“佛学”,意谓佛教尤其其思想学说乃一家之学或一种专门的学问,对这种学问进行研究,称为“佛学研究”。若从当今学界佛教学术研究所包括的翻译、注释、典籍整理、目录、教史撰写、辞书编纂、教义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研究 研究方法 佛教史 学术研究 印度佛学 思想史 太虚大师 中国佛教 中国佛学 欧阳渐
原文传递
玄奘译经活动述论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德宗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8-23,共6页
玄奘译经活动述论张德宗玄奘,俗姓陈氏,洛州郾师人。玄奘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伟大贡献,简而言之,一是创立了唯识宗,二是译经活动。本文拟对玄奘译经活动的内容、特点、意义等问题作一探讨,不当之处尚希指正。一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玄奘译经活动述论张德宗玄奘,俗姓陈氏,洛州郾师人。玄奘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伟大贡献,简而言之,一是创立了唯识宗,二是译经活动。本文拟对玄奘译经活动的内容、特点、意义等问题作一探讨,不当之处尚希指正。一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开始。相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经活动 玄奘 说一切有部 四十二章经 鸠摩罗什 中国佛教 《老子》 三藏法师 续高僧传 印度佛学
下载PDF
略论古代印度佛教的部派及大小乘问题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邦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6-74,94,共10页
在佛教的发展史上,部派和大乘的出现是很重要的两件事,但也是佛教史研究中至今未能得到最后解决的两个困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从事研究的学者们大多都认为,部派佛教属于小乘佛教的范围,部派就是小乘。这一观点曾被广泛接受。可是,事实是... 在佛教的发展史上,部派和大乘的出现是很重要的两件事,但也是佛教史研究中至今未能得到最后解决的两个困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从事研究的学者们大多都认为,部派佛教属于小乘佛教的范围,部派就是小乘。这一观点曾被广泛接受。可是,事实是否就是这样呢?本文的目的即想就此提出疑问,并略略加以讨论。在目前的研究阶段上,不过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尝试或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座部 印度佛教 小乘佛教 大众部 僧人 佛教史 部派佛教 义净 唐西域 印度佛学
原文传递
关于中土唯识学历史兴衰的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学国 《法音》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32-34,共3页
唯识学属佛教哲学中理论最复杂的学派。中土唯识思想最早的译籍是公元五世纪昙无谶在西域译出的《菩萨地持经》和求那跋摩译的《菩萨戒经》。其后有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的零星翻译。到公元六世纪前半,即北魏时期,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和... 唯识学属佛教哲学中理论最复杂的学派。中土唯识思想最早的译籍是公元五世纪昙无谶在西域译出的《菩萨地持经》和求那跋摩译的《菩萨戒经》。其后有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的零星翻译。到公元六世纪前半,即北魏时期,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等译家相继来到中国,再加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法相唯识学 本土化 如来藏 玄奘 阿赖耶识 佛教哲学 印度佛学 慈恩宗 佛教理论
原文传递
般若智慧与悟性审美——禅宗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石磊 何艳珊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6-79,共4页
禅宗对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对儒道两家音乐美学的继续和深化。我们常常把禅宗看成一种不同于印度佛学的中国佛学思想,乃是因为它尽管采用了不同于儒道两家的宗教形式,但实质内容却是在回答中国传... 禅宗对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对儒道两家音乐美学的继续和深化。我们常常把禅宗看成一种不同于印度佛学的中国佛学思想,乃是因为它尽管采用了不同于儒道两家的宗教形式,但实质内容却是在回答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问题。众所周知,传统音乐美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人的生命和人的存在体验,因此几乎所有关于音乐的美学思考和论证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学思想 禅宗 性审美 中国传统 智慧 般若 佛学思想 印度佛学
原文传递
中国佛教传统之反省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兵 《法音》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4-10,共7页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成为一种文化遗...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成为一种文化遗传基因,不仅决定着当今、未来中国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佛教复兴运动 人间佛教 中国佛学 社会文化 民俗佛教 僧尼 印度佛学 海峡两岸 欧阳渐
原文传递
佛学研究断想
9
作者 胡晓光 《法音》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19,共6页
佛学研究断想胡晓光一当代著名佛学研究专家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吕先生所指的中国佛学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大宗都... 佛学研究断想胡晓光一当代著名佛学研究专家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吕先生所指的中国佛学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大宗都有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学 中国化 缘起论 原始佛学 佛学研究 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佛教 中国佛学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略论鸠摩罗什 被引量:1
10
作者 殷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14-23,共10页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我国新疆库车、沙雅县一带),在中国佛教史上,与真谛、玄奘齐名,并称为三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在西域诸国完成了由佛教小乘到佛教大乘空宗的思想转变之后,于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被后秦...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我国新疆库车、沙雅县一带),在中国佛教史上,与真谛、玄奘齐名,并称为三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在西域诸国完成了由佛教小乘到佛教大乘空宗的思想转变之后,于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被后秦主姚兴迎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在短短十几年中,他通过对近四百卷佛教典籍的传译和阐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印度佛学按本来面目介绍进来,对六朝时中国佛学的繁兴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影响波及到他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界。因此,研究鸠摩罗什的思想和其宗教活动,对弄清中国佛教思想的演变发展,了解古代我国内地与新疆地区思想文化的交流往来,都很有意义。本文仅就鸠摩罗什的佛教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以及他入关后的译经活动对中国佛教思想的作用,做一些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摩罗什 中国佛教史 中国佛学 大乘空 佛教思想 中国内地 小乘佛教 新疆地区 龟兹 印度佛学
下载PDF
中国佛学的心性论——兼论中印佛学兴衰的原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春波 《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第2期85-90,共6页
佛教学说自东汉后期传入我国,经魏、晋、南北朝,得到飞速发展,佛教理论日新月异,佛寺数量与日俱增,寺院钟声远播十余里。至隋唐,中国佛学的发展,可谓达到鼎盛时期。然而,在唐末以后,却骤然衰微下去。宋以后虽还有大量佛寺和僧侣,但佛学... 佛教学说自东汉后期传入我国,经魏、晋、南北朝,得到飞速发展,佛教理论日新月异,佛寺数量与日俱增,寺院钟声远播十余里。至隋唐,中国佛学的发展,可谓达到鼎盛时期。然而,在唐末以后,却骤然衰微下去。宋以后虽还有大量佛寺和僧侣,但佛学学说却毫无新意,只不过是重复以前的旧说而已。佛学理论的这种升降浮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中国佛学 印度佛学 真如 佛教理论 佛学理论 基本矛盾 无明 禅宗学说 根本原因
原文传递
中国真常唯心佛学思想刍议
12
作者 胡晓光 《法音》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14,共5页
中国真常唯心佛学思想刍议胡晓光中国佛学的基本原理就是真常唯心论。太虚大师判别大乘佛教为三宗,一法性空慧宗,二法相唯识宗,三法界圆觉宗。在太虚大师的判教前提下,印顺法师又提出大乘佛学有三论,一性空唯名论,二虚妄唯识论,... 中国真常唯心佛学思想刍议胡晓光中国佛学的基本原理就是真常唯心论。太虚大师判别大乘佛教为三宗,一法性空慧宗,二法相唯识宗,三法界圆觉宗。在太虚大师的判教前提下,印顺法师又提出大乘佛学有三论,一性空唯名论,二虚妄唯识论,三真常唯心论。两位大师的判别划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学 印度佛学 中国传统哲学 唯心论 佛学思想 本体论 中国哲学 认识论 真常学 唯识学
原文传递
直觉思维:印度佛学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玉涛 韦留柱 杨仁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5期9-11,共3页
关键词 直觉思维 认识论基础 印度佛学 佛教中国化 庄子 顿悟成佛 中国古代哲学 印度佛教 魏晋玄学 中国特色
下载PDF
印度佛学史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澂 高山杉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4,共20页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印度佛学 讲义 先生 中介 密教
原文传递
庄子思想与中国佛学的发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大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本文认为,在印度佛学思想被中国传统思想所理解和消化,转化成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中国佛学过程中,庄子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作者从三个方面——天台宗、华严宗的"判教"与庄子的历史观念;天台宗的"性具实相"、华严宗... 本文认为,在印度佛学思想被中国传统思想所理解和消化,转化成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中国佛学过程中,庄子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作者从三个方面——天台宗、华严宗的"判教"与庄子的历史观念;天台宗的"性具实相"、华严宗的"法界缘起"与庄子的整体观念,禅宗的"识心见性"与庄子的自然观念——对中国佛学不同于印度佛学的独特理论与庄子的思想相通或契合,作了具体的考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思想 中国佛学 印度佛学 禅宗 华严宗 中国传统思想 天台宗 思想观念 历史观念 思想特色
原文传递
佛教教义与思想治疗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维中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26,共4页
哲学是关于人的智慧的学问,虽然它是思辨性的学术活动,但如果离开对人的现实关怀,哲学的存在往往会受到质疑。当代哲学中,现象学、存在主义、神秘主义、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等都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健康,它们都反映出当代哲学对... 哲学是关于人的智慧的学问,虽然它是思辨性的学术活动,但如果离开对人的现实关怀,哲学的存在往往会受到质疑。当代哲学中,现象学、存在主义、神秘主义、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等都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健康,它们都反映出当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重大转向。更有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哲学践行运动,其倡导者针对现代人的道德两难、理智与情感冲突、生命意义丧失等问题,用哲学的工具和方法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的困惑,在社会上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受其影响,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思想分析实践小组在2012年下半年进行了十几次这样的活动,本期笔谈的四组文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揭示哲学践行关涉的方方面面。其中狭义的包括利用分析哲学中现代逻辑的工具和价值中立的原则;存在主义中焦虑感的确认。广义的包括将常人方法论引入科学实验的哲学践行活动;佛教教义演化对人思维和价值观的影响等。他们的论述让人们重新确立并评价哲学在当代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教义 治疗 印度佛学 原始佛教 儒家思想 “人学” 大乘佛学 中观学
原文传递
略论《空山灵雨》与印度佛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衡霞 《湖南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150-152,共3页
印度佛学的佛义是许地山创作《空山灵雨》选择性接受的第一个对象,是他探索生命、思考人生的一个工具。“多苦”、“虚空”使他试图从佛教信仰中推演出一套立身处世之道。他想通过佛教研究而找到人生希望。《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对人生... 印度佛学的佛义是许地山创作《空山灵雨》选择性接受的第一个对象,是他探索生命、思考人生的一个工具。“多苦”、“虚空”使他试图从佛教信仰中推演出一套立身处世之道。他想通过佛教研究而找到人生希望。《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对人生进行探索而写下的一份独特的答卷,它的文本充满了许地山研究佛学而不迷信佛学的质疑,在质疑中,他由“谈佛”走向了“反佛”之路,由信士而斗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山灵雨》 印度佛学 佛学研究
下载PDF
藏传佛教的印度源流初探
18
作者 张力 《南亚研究季刊》 1992年第1期62-68,6,共8页
藏传佛教是带有我国藏民族地区文化社会特征的重要佛教分支,它是外来佛教传入西藏后经过长期顺应、改造和完善的产物。在它的形成、流传与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印度次大陆、中国内地及其他毗邻地区的巨大影响,而以佛教为纽带的文化联系在... 藏传佛教是带有我国藏民族地区文化社会特征的重要佛教分支,它是外来佛教传入西藏后经过长期顺应、改造和完善的产物。在它的形成、流传与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印度次大陆、中国内地及其他毗邻地区的巨大影响,而以佛教为纽带的文化联系在印度与西藏的交往以及西藏佛教文明的演化中起过尤为重大的作用。本文拟对印藏的佛教联系作一初步探讨。一在古代社会,宗教是文化传播和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佛教传入西藏是在公元七世纪,当时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相继迎娶尼泊尔公主和唐公主入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大乘佛教 西藏 印度佛学 中国内地 印度佛教 印度次大陆 佛教传入 克什米尔 吐蕃
下载PDF
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
19
作者 吕澂 《意林文汇》 2018年第4期129-133,共5页
大成于隋唐时代的中国佛学,可以天台宗、贤首宗和禅宗的学说为其代表。这几宗的学说虽渊源于印度,但中问经过了融通变比,其基本思想特别是有关心性方面的,是否和印度佛学完全一样的呢?这是要明了中国佛学的特点所应研究的一个先决... 大成于隋唐时代的中国佛学,可以天台宗、贤首宗和禅宗的学说为其代表。这几宗的学说虽渊源于印度,但中问经过了融通变比,其基本思想特别是有关心性方面的,是否和印度佛学完全一样的呢?这是要明了中国佛学的特点所应研究的一个先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学 心性 印度佛学 隋唐时代 先决问题 天台宗 学说 禅宗
原文传递
诗禅关系研究的开拓与深化——喜读程亚林著《诗与禅》
20
作者 罗立乾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1年第2期124-125,共2页
【正】 禅学,是印度佛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与改造而演变成的中国化佛学。它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古代诗论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诗学史上,形成了一种诗禅相通的奇特现象。早在40年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就已提出,要考察这种奇特现象... 【正】 禅学,是印度佛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与改造而演变成的中国化佛学。它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古代诗论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诗学史上,形成了一种诗禅相通的奇特现象。早在40年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就已提出,要考察这种奇特现象,要研究诗禅关系,才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学及中国艺术精神。然而,从50年代到70年代,诗禅关系研究一直很薄弱。近几年来,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诗禅关系研究,已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而且已发表了一些论此课题的文章;不少文化史丛书中,也有论此课题的篇章。但全面研究诗禅关系而写成专书的,程亚林同志所著《诗与禅》(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还是国内大陆头一本。而我在细细读完它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印度佛学 禅学 文化史 中国佛学 关系研究 学术界 诗与禅 为人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