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场上之曲”的追求——沈璟剧作审美论 被引量:1
1
作者 谢雍君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31,共6页
关键词 沈璟 明代 昆曲 戏剧创作 审美风格 《红蕖 喜剧 艺术形式
原文传递
沈璟及其昆曲杂剧
2
作者 徐子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3,共3页
作为一代昆曲大师 ,沈在杂剧创作方面也有所染指。这方面最值得提出的是他将杂剧形式正式引入了昆曲领域 ,创作了《十孝记》和《博笑记》两部短剧集。它们在演唱音律方面显然和他的传奇一样 ,同属昆曲的范畴 ,准确地应称之为昆曲杂剧 ... 作为一代昆曲大师 ,沈在杂剧创作方面也有所染指。这方面最值得提出的是他将杂剧形式正式引入了昆曲领域 ,创作了《十孝记》和《博笑记》两部短剧集。它们在演唱音律方面显然和他的传奇一样 ,同属昆曲的范畴 ,准确地应称之为昆曲杂剧 ,以与杨慎、许潮乃至徐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景 杂剧 昆曲 《十孝 音律
下载PDF
沈璟《博笑记》的艺术成就及其戏剧史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召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3-126,共4页
沈璟的《博笑记》杂剧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主题表现方面体现出了可贵的民间立场,而且剧本体制灵活多变,叙事结构力求精巧;剧作语言通俗本色,曲词宾白相生相偕;搬演手段丰富新颖,舞台表现力求多样,充分展示了杂剧作为舞台艺术的本质... 沈璟的《博笑记》杂剧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主题表现方面体现出了可贵的民间立场,而且剧本体制灵活多变,叙事结构力求精巧;剧作语言通俗本色,曲词宾白相生相偕;搬演手段丰富新颖,舞台表现力求多样,充分展示了杂剧作为舞台艺术的本质性特征。联系明中期以来杂剧创作文人化、案头化倾向加剧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沈璟《博笑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成为晚明杂剧文人化与案头化发展大潮中的一股逆流;同时,它也代表了当时杂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璨 艺术成就 戏剧史意义
下载PDF
沈璟戏曲创作的再认识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真瑜 《文学遗产》 1985年第4期104-112,共9页
在明代曲坛上,沈琛不仅是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也是位多产的剧作家,他一生著有传奇十七种,合称《属玉堂传奇》,此外还编有《串本牡丹亭》一种。①《属玉堂传奇》今存《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桃符记》、《义侠记》,《... 在明代曲坛上,沈琛不仅是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也是位多产的剧作家,他一生著有传奇十七种,合称《属玉堂传奇》,此外还编有《串本牡丹亭》一种。①《属玉堂传奇》今存《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桃符记》、《义侠记》,《坠钗记》,《博笑记》等六种和《十孝记》大部分曲文。这些作品写作于不同时期,基本上代表了沈琛的戏曲创作的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创作 再认 沈璟 《红蕖 《十孝 理论家 剧作家
原文传递
论昆曲杂剧
5
作者 徐子方 《戏曲研究》 2007年第3期61-69,共9页
昆曲与杂剧的关系,历来皆为戏曲史、昆曲史家所重视,但假如有人将此二者联系起来作为同一种戏曲的两个方面(曲体、文体)看待,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记得三年前笔者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明杂剧史》,其中"沈璟及其昆曲杂剧&... 昆曲与杂剧的关系,历来皆为戏曲史、昆曲史家所重视,但假如有人将此二者联系起来作为同一种戏曲的两个方面(曲体、文体)看待,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记得三年前笔者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明杂剧史》,其中"沈璟及其昆曲杂剧"一节论及吴江派理论家沈璩的短剧集《十孝记》、《博笑记》时正式提出了昆曲杂剧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剧创作 南杂剧 十孝 戏曲史 沈璟 曲体 杂剧作品 磨调 孔文卿
原文传递
《博笑记》中的荒诞色彩 被引量:1
6
作者 汪玉磊 涂育珍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62-166,共5页
在明代繁多的传奇剧作中,沈璟的《博笑记》用二十八出叙述了十个长短不同、无内在连接逻辑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皆生发于明代中后期物欲横流的炎凉社会状况之下,虽是博笑之作,却无一不透露出当时文人的沉思、呐喊与彷徨,有强烈的荒诞化倾... 在明代繁多的传奇剧作中,沈璟的《博笑记》用二十八出叙述了十个长短不同、无内在连接逻辑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皆生发于明代中后期物欲横流的炎凉社会状况之下,虽是博笑之作,却无一不透露出当时文人的沉思、呐喊与彷徨,有强烈的荒诞化倾向。文章从作品的情节、语言、主题、体制等四个方面,探求其中展现出来的荒诞色彩,并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潮、作家创作观念三个方面,探索了这一荒诞剧作的创作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后期 荒诞 沈璟
下载PDF
明清短剧的衍生形态——组剧述略
7
作者 李黎 《古籍研究》 2009年第Z1期133-141,共9页
明代中期从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发端,出现了许多折数在一折到三折之间,篇幅短小的戏剧形式——短剧①。短剧产生后,除少量作品独立存在,多以集合成组的方式出现,"组剧"俨然成为短剧的衍生形态。本文即从"组剧"... 明代中期从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发端,出现了许多折数在一折到三折之间,篇幅短小的戏剧形式——短剧①。短剧产生后,除少量作品独立存在,多以集合成组的方式出现,"组剧"俨然成为短剧的衍生形态。本文即从"组剧"的角度出发,梳理明清短剧中存在的组剧作品,展示其发展演变的概况,并从中发见短剧作家以集合成组的方式进行创作的意图、苦心及其所达到的互文的审美效果。一、组剧之界定近人首先就剧作合集加以论述者为张全恭,他在所著《明代的南杂剧》中提出"套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狼院本 南杂剧 明代中期 戏剧形式 青溪 大雅堂乐府 吟风阁杂剧 女红纱 十三娘
原文传递
“汤沈之争”与晚明士子救世之心——以《邯郸记》《博笑记》为例
8
作者 唐钟禹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78-84,共7页
“汤沈之争”是中国戏曲史中的重要事件。在这场论争中,汤显祖崇“雅”,而沈璟尚“俗”。通过对《邯郸记》与《博笑记》两部作品的比较,可以窥探出汤、沈在戏曲文本创作理念上的具体差异。同时,从这两部作品的表现内容以及主题思想来看... “汤沈之争”是中国戏曲史中的重要事件。在这场论争中,汤显祖崇“雅”,而沈璟尚“俗”。通过对《邯郸记》与《博笑记》两部作品的比较,可以窥探出汤、沈在戏曲文本创作理念上的具体差异。同时,从这两部作品的表现内容以及主题思想来看,汤、沈二人又殊途同归,都以作品表现社会现实。因此,又能够顺势挖掘出两位明代传奇大家在差异背后的共同之处——寄寓在作品之中的救世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沈璟 邯郸 士子 晚明
下载PDF
沈璟《博笑记》戏曲本事及其他
9
作者 张文德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45-57,共13页
明代“吴江派”的盟主、戏曲大家沈璟,著有《属玉堂传奇十七种》。其剧作注重通俗化和娱乐性,从内容到形式,革故鼎新,力矫文人案头化时弊,为万历曲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其晚年的剧作《博笑记》,打破了传奇的体制规范,以10目12... 明代“吴江派”的盟主、戏曲大家沈璟,著有《属玉堂传奇十七种》。其剧作注重通俗化和娱乐性,从内容到形式,革故鼎新,力矫文人案头化时弊,为万历曲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其晚年的剧作《博笑记》,打破了传奇的体制规范,以10目12个小故事缀合而成28出的长篇戏曲,兼有杂剧和传奇的两种优长,可称为“剧体传奇”。剧中12个故事,学者已知出处的仅有5个;其他则存疑待考或失考,实皆可考。《博笑记》体现了作者始终坚守的立足剧场实际、面向市井民众,可演可传,“僻好本色”“合律依腔”等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璟 本事 剧体传奇
下载PDF
论《博笑记》的舞台性
10
作者 郑倩茹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19-123,共5页
沈璟的《博笑记》除了体制创新、寓庄于谐、语言浅显三个显著特色外,其突出的舞台性也值得特别关注。本文试从舞台表演的设计、舞台氛围的营造两方面,具体结合《博笑记》细致的科介提示、过场方式的创新、戏剧节奏的张力、后台音效的配... 沈璟的《博笑记》除了体制创新、寓庄于谐、语言浅显三个显著特色外,其突出的舞台性也值得特别关注。本文试从舞台表演的设计、舞台氛围的营造两方面,具体结合《博笑记》细致的科介提示、过场方式的创新、戏剧节奏的张力、后台音效的配合、"间离效果"的呈现等角度,全面分析《博笑记》的舞台性,并探究其原因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性 舞台表演 舞台气氛
下载PDF
《博笑记》的喜剧性探究
11
作者 戴炜烨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73-79,共7页
《博笑记》是沈璟的喜剧名作,代表了沈璟一生戏剧创作水平的巅峰,它用二十八出叙述了十个喜剧小故事。从内容性质出发,这十个喜剧小故事可分为讽刺型、歌颂型、讽刺与歌颂并行型三种;从喜剧模式出发可分为欺骗模式、荒诞模式、化解模式... 《博笑记》是沈璟的喜剧名作,代表了沈璟一生戏剧创作水平的巅峰,它用二十八出叙述了十个喜剧小故事。从内容性质出发,这十个喜剧小故事可分为讽刺型、歌颂型、讽刺与歌颂并行型三种;从喜剧模式出发可分为欺骗模式、荒诞模式、化解模式、大团圆模式四种。这部戏剧通过不和谐的语言、对丑角的刻画来制造喜剧气氛,开创了一种综合式的喜剧模式,实践了沈璟“本色”的戏曲理论,体现了当时喜剧的审“丑”意识。此剧还通过喜剧的形式表现世俗题材,反映了平民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讽刺与以及对善良和光明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 类型 讽刺 文学价值 特征
下载PDF
“博笑”背后的匡扶与批判
12
作者 丁翔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105-109,共5页
《博笑记》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一方面剧本的浅俗性和故事的讽刺性对后来的戏曲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作品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匡扶与批判反映了沈璟在创作生涯后期独特的思想性。
关键词 沈璟 匡扶 批判
下载PDF
明代“曲坛盟主”——沈璟
13
作者 朱万曙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7期71-75,共5页
在今天,稍知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汤显祖的名字。但是,在明代中叶的戏曲界,汤显祖的名字也许还没有另一个名字——沈璟响亮。在现存的明中叶后的戏曲论著中。
关键词 沈璟 戏曲创作 明传奇 场上之曲 申时行 明代中叶 明中叶 王骥德 明代前期
原文传递
戏剧人物
14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沈璟(1553年-1610年),字伯英,号宁庵、词隐。江苏吴江人。明代戏曲家、曲论家。著有传奇17种,合称《属玉堂传奇》,现存7种:《红蕖记》《双鱼记》《桃符记》《坠钗记》《埋剑记》《义侠记》和《博笑记》,被推为吴江派领袖,与当... 沈璟(1553年-1610年),字伯英,号宁庵、词隐。江苏吴江人。明代戏曲家、曲论家。著有传奇17种,合称《属玉堂传奇》,现存7种:《红蕖记》《双鱼记》《桃符记》《坠钗记》《埋剑记》《义侠记》和《博笑记》,被推为吴江派领袖,与当时临川派汤显祖并称,形成了“双峰对峙”“双流竞秀”的独特景观。他常与名曲家王骥德、吕天成、顾大典等探究、切磋曲学,对音律研究有建树,针对传奇创作中出现的卖弄学问、搬用典故、不谙格律等现象,沈臻提出作曲“合律依腔”和语言“僻好本色”的主张,并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以为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人物 传奇创作 《红蕖 戏曲家 吴江派 汤显祖 临川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