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巴山区早古生代地层和石煤中硒的化学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昆利 谭见安 +2 位作者 王五一 向连华 李德珠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6-91,共6页
通过对大巴山区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煤的原岩、风化岩、原生土壤的硒含量及其相关关系分析 ,及对南秦岭早古生代地层和石煤中硒的化学活动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其岩石和石煤中的硒在地表环境下有较大的... 通过对大巴山区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煤的原岩、风化岩、原生土壤的硒含量及其相关关系分析 ,及对南秦岭早古生代地层和石煤中硒的化学活动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其岩石和石煤中的硒在地表环境下有较大的活动性 ,不同类型岩石中硒的淋失率和硒的淋失量不同 .富硒而淋失率低但淋失量高的下寒武统鲁家坪组和早志留世大贵坪组的炭质板岩和石煤的分布区土壤 (主要为当地岩石的风化残积物 )的含硒量可达 10mg kg,甚至更高 ,是大巴山的富硒带和硒中毒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巴山 早古生代 石煤 化学活动性 地层 环境地质学
下载PDF
南秦岭大巴山区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13
2
作者 雒昆利 徐立荣 向连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9-394,共6页
地处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的紫阳县是我国著名的富硒区。通过对南秦岭大巴山区几条主要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及其分布区地层和岩石的含硒量及其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地区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与含水层及其流域分布的岩石特... 地处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的紫阳县是我国著名的富硒区。通过对南秦岭大巴山区几条主要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及其分布区地层和岩石的含硒量及其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地区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与含水层及其流域分布的岩石特征、岩石的含硒量及其硒的淋失率等密切相关。其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为0.05~15 μg/L。其中泉水的含硒量为0.1~1.9 μg/L,井水的含硒量为0.05~15 μg/L,河流的含硒量为0.3~0.7 μg/L。本区含硒量最高的水体为下寒武统鲁家坪组碳质板岩分布区汇水侧的井水,其含量为2~15μg/L。富硒而淋失率低、但淋失量高的下寒武统鲁家坪组分布区的泉水和井水的含硒量高,是今后大巴山紫阳县潜在的富硒矿泉水的寻找和开发的方向。含硒量低的志留纪砂岩和粉砂岩、奥陶纪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以及中、晚寒武世灰岩和砾屑灰岩分布区的泉水和井水的含硒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秦岭大巴山 下寒武统 早古生代地层 泉水 河流
下载PDF
北大巴山区鲁家坪组的厘定 被引量:10
3
作者 雒昆利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9-156,共8页
根据鲁家坪组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变化以及区域分布特征,原定义所包含的岩石内容过于庞大,混淆了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通过对鲁家坪组的命名地点和标准剖面所在地——北大巴山南部的陕西紫阳县鲁家坪村的鲁家坪剖面及其他... 根据鲁家坪组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变化以及区域分布特征,原定义所包含的岩石内容过于庞大,混淆了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通过对鲁家坪组的命名地点和标准剖面所在地——北大巴山南部的陕西紫阳县鲁家坪村的鲁家坪剖面及其他剖面的详细研究,原鲁家坪组按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以白云岩为主;中段以厚层硅质岩为主,中段下部的硅质岩中夹磷质白云岩和灰岩,其中产小壳化石Archaeooidessp.、Protohertinasp.、Chan-celloriasp.和Hyolithids,中段上部的硅质岩中夹多层毒重石或重晶石矿层以及砂炭(石煤)和火山岩层,即以硅质岩类为主;上段以黑灰色(风化后为浅灰色)含硅炭板岩和泥灰质含炭板岩为主。根据原鲁家坪组各段岩层的岩性、岩相、岩层层序、厚度和分布范围等,原鲁家坪组的下部的厚层状灰质白云岩和硅质白云岩等与原鲁家坪组中部的厚层硅质岩及硅质板岩,以及上部的板岩和千枚岩和页岩的岩性和岩相差别较大,应从原鲁家坪组划出,暂仍称为灯影组,与三峡地区的灯影组可对比;原鲁家坪组的中上部为鲁家坪组的主体,仍称鲁家坪组。厘定后的鲁家坪组与扬子地台的下寒武统的筇竹寺组(云南)、牛蹄塘组(贵州)和宽川铺组(陕南宁强)可以对比,而与后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的下部以黑色页岩为主、硅质岩岩层薄,而鲁家坪组下部的硅质岩特别发育,厚度大,常常夹有毒重石矿层、砂炭和火山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巴山 鲁家坪组 瓦庙组 下寒武统 晚前寒武系 寒武系
原文传递
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沉积层状钡矿床成因机制研究
4
作者 彭不同 付山岭 +1 位作者 韩涛 路志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8-1328,共11页
为理清沉积层状重晶石、毒重石矿床成因机制及其差异成矿的控制因素,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地层中不同成矿特征的钡矿床开展了矿物学和碳-硫-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内沉积钡矿床有以重晶石为主或以毒重石为主的... 为理清沉积层状重晶石、毒重石矿床成因机制及其差异成矿的控制因素,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地层中不同成矿特征的钡矿床开展了矿物学和碳-硫-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内沉积钡矿床有以重晶石为主或以毒重石为主的类型;矿石中碳酸盐矿物具有负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_(Carb)为-26.1‰~-6.3‰),重晶石具有非常大的硫、氧同位素分馏(δ^(34)SBrt为25.1‰~62.2‰,δ^(18)O_(Brt)为12.2‰~18.9‰和δ^(18)O/δ^(34)S≈0.1),反映成矿时有强烈的甲烷驱动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毒重石等碳酸盐矿物和重晶石的锶同位素组成较为一致,都具有宽的^(87)Sr/^(86)Sr变化范围(0.7070~0.7103)和低的^(87)Sr/^(86)Sr值(~0.7070),指示成矿流体可能是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富金属热液,热液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与碎屑地层相互作用使其^(87)Sr/^(86)Sr值变大。综合研究认为,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沉积层状钡矿床的形成是富钡等热液流体引入缺氧盆地的结果,甲烷驱动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导致局部水体中硫酸根和碳酸根浓度的变化是钡离子以重晶石和/或毒重石形成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晶石 毒重石 寒武纪 秦岭-大巴山地区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