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0篇文章
< 1 2 1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 被引量:36
1
作者 刘燕军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2,共18页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是值得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战时,它被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象征,战后的审判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民众的这一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其象征地位继续延续,在东西方冷战的政治格局下,又与"反对美帝国主义"、...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是值得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战时,它被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象征,战后的审判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民众的这一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其象征地位继续延续,在东西方冷战的政治格局下,又与"反对美帝国主义"、"揭露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和"中日友好"等现实政治相连接,在此过程中,因被误用而扭曲变形。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使南京大屠杀再次成为新闻舆论的中心,在中国政府和民间的双重推动下,南京建立了纪念馆和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得以向更深层次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历史 记忆
原文传递
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与民族国家观念表达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永东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2-174,209,共23页
"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不少作家以之作为创作题材。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 "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不少作家以之作为创作题材。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华裔和西方作家以不同的话语立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们对日军暴行的解读或侧重"大屠杀"、或侧重"强奸",在写法上则有"将军的写法"和"士兵的写法"两种。中国作家的大屠杀叙事存在民族国家和阶级的区分;日本人的小说既包含真实呈现和历史反省的成分,又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虐杀;美籍华人和西方作家的小说有宗教情怀和对人性、生命的反思,但仍避不掉西方中心主义的缺陷,把大屠杀演绎成西方拯救中国的故事。近年来,为秦淮河妓女立传、为外国传教士大唱赞歌的故事模式,引领了南京大屠杀叙事的潮流,是值得注意和反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小说 民族 国家 叙事
原文传递
突出遗址主题 营造纪念场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体会 被引量:22
3
作者 何镜堂 倪阳 刘宇波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7,共8页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一个震撼人类心灵,在国际上有深刻政治意义和历史教训的悲怆事件。为纪念30万遇难同胞,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 工程设计 纪念馆 遗址 突出 扩建 场所
原文传递
影像媒介叙事中的民族集体记忆建构--以四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为例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6-171,共6页
作为媒介的电影其影像的气质、风格和深度成为民族文化性格与文化态度的标识,成为人类借助镜像发现自我与他者的独特方式,也成为民族心灵成长进程中的特殊记录者。通过考察"南京大屠杀"这一特殊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像,审视主... 作为媒介的电影其影像的气质、风格和深度成为民族文化性格与文化态度的标识,成为人类借助镜像发现自我与他者的独特方式,也成为民族心灵成长进程中的特殊记录者。通过考察"南京大屠杀"这一特殊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像,审视主观表达与民族记忆建构之间的关系,不失为研究影像媒介与集体意识建构的重要角度。受西方主流价值观影响的影像产品,正经历跨国界、跨区域的全球化认同的价值重构,民族电影愈发需要加强影像叙事的理论研究,从现代性中寻找自身的文化主体、寻找符合民族价值取向的历史书写视野,让民族文化形象能够通过影像面孔置于全球化复杂语境中,建构并完善民族文化的表达权与话语权,以实现文化自觉。而通过对文化权力规约的调整以塑造与引导集体记忆和民族认同观,进而逐渐形成民族的结构性集体记忆,应该是中国电影建构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影像 历史题材 文化记忆 价值重构 南京大屠杀
下载PDF
黑色旅游者行为意向差异研究——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被引量:24
5
作者 郑春晖 张捷 +2 位作者 钱莉莉 张宏磊 年四锋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63-1671,共9页
黑色旅游地承载着苦难的记忆,不同旅游者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本文通过调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者,试图以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为变量对黑色旅游者进行细分,以有针对性地强化黑色旅游在记忆传承和增强国家认同方... 黑色旅游地承载着苦难的记忆,不同旅游者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本文通过调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者,试图以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为变量对黑色旅游者进行细分,以有针对性地强化黑色旅游在记忆传承和增强国家认同方面的作用。聚类分析得到行为意愿迥异的三类黑色旅游者:态度忠诚型、低重游低推荐型、态度和行为忠诚型。为进一步识别三类黑色旅游者在旅游限制和动机上的差异,结合网络文本分析构建了黑色旅游限制和动机量表,因子分析提取出7个限制因子:"伤痛记忆"、"恐惧和压抑"、"禁忌和文化观"、"缺乏兴趣"、"人际限制"、"时间/距离/信息"和"竞争旅游地";3个动机因子:"责任与教育"、"社会因素"和"好奇和思考生死"。方差分析显示:旅游动机越强,旅游限制越弱,参观者选择重游和推荐意愿越强,反之亦然。研究发现为黑色旅游目的地管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旅游 行为意向 旅游限制 旅游动机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 南京大屠杀
原文传递
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被引量:19
6
作者 步平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54-179,共26页
战后 ,日本社会围绕教科书如何反映侵略战争历史的问题一直存在斗争。进步学者为编写正确表现历史的教科书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和艰苦的努力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 ,近年来日本大部分教科书逐渐吸收了进步学者的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正视了日... 战后 ,日本社会围绕教科书如何反映侵略战争历史的问题一直存在斗争。进步学者为编写正确表现历史的教科书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和艰苦的努力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 ,近年来日本大部分教科书逐渐吸收了进步学者的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正视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而右倾和保守势力则竭力篡改历史 ,回避和掩盖战争责任 ,从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对现行的历史教科书进行猛烈的攻击 ,给教科书出版社制造了巨大的压力。多家出版社迫于政治压力在 2 0 0 2年新版教科书的送审本中回避了许多重要的侵略事实 ,改变了许多重大问题的观点 ,这是明显的历史倒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 南京大屠杀 从军慰安妇 战争责任
原文传递
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人口的变化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连红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7-134,共8页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日本右派学者一直在南京大屠杀的人数问题上大做文章 ,其中一个特别具有煽动和迷惑性的论点就是 ,南京沦陷前夕南京居民只有 2 0万 ,加上 5万的守城部队 ,“怎么会有 30万人被杀呢 ?”日本右派学者“2 0万说”...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日本右派学者一直在南京大屠杀的人数问题上大做文章 ,其中一个特别具有煽动和迷惑性的论点就是 ,南京沦陷前夕南京居民只有 2 0万 ,加上 5万的守城部队 ,“怎么会有 30万人被杀呢 ?”日本右派学者“2 0万说”的“根据”究竟为何 ?南京沦陷之前究竟还有多少人留在南京 ?对南京沦陷之前南京人口数字问题的解读为何大相径庭 ?本文认为 ,日本右派学者在论述“战前南京人口”时 ,在史料的选择上 ,他们只采用对自己观点有利的史料 ,而摒弃对已不利的一切史料 ;在论述过程中 ,他们经常不断置换南京市人口与南京城区人口、南京城区常住人口与南京城内人口等不同概念 ;在论述立场方面 ,则一直试图压低战前南京人口数字 ,以说明屠杀“30万”之不可能。日本右派学者对南京战前人口问题的偏向诠释与解读 ,将不利于两国民众对战争仇恨的化解与共同历史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南京人口 人口迁移 抗日战争时期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连红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1-102,共22页
自 1 93 7年 8月 1 5日日机首次空袭之后直到 1 2月 1 3日南京失陷 ,南京就一直处在战争威胁之中。在近 4个月的日子里 ,虽然 ,经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团体的努力 ,市民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准备 ,如向内地迁移、将女儿提... 自 1 93 7年 8月 1 5日日机首次空袭之后直到 1 2月 1 3日南京失陷 ,南京就一直处在战争威胁之中。在近 4个月的日子里 ,虽然 ,经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团体的努力 ,市民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准备 ,如向内地迁移、将女儿提前出嫁、避难安全区等 ;为应付日机空袭和战争威胁 ,政府及社会团体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民众工作。但是 ,无论是政府还是市民 ,人们对日军占领南京后可能出现的疯狂暴行 ,其认识显然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威胁 市民 空袭 政府 民众 民间团体 暴行 南京大屠杀 日军
原文传递
集体记忆的重构与现代性的反思——以《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洪治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30,共11页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巨大污点,南京大屠杀并不仅仅是现代文明的一次偶然偏离或"损伤",而是文明内部自身潜藏着的一种特殊产物,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启蒙理想的颠覆和解构。《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这三...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巨大污点,南京大屠杀并不仅仅是现代文明的一次偶然偏离或"损伤",而是文明内部自身潜藏着的一种特殊产物,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启蒙理想的颠覆和解构。《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这三部海外作家的作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构了这场人性灾难的集体记忆,它是民族性的,更是人类性的。尽管这三部作品的切入点各不相同,有的立足于史料,追求真相的还原,有的立足于强暴,展现日军的人性变异,有的立足于受难和拯救,再现日军疯癫的兽性,但在整体上,它们都体现了创作主体直面尖锐历史的精神姿态,并在人道主义的视野中,质询了现代文明内部潜藏的巨大危机。同时,它们对中国大陆作家的抗日战争书写,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金陵十三钗》 南京安魂曲》 人性灾难 集体记忆
原文传递
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连红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7-152,共6页
南京大屠杀是南京市民记忆中永远无法忘却的一页。 1982年 ,日本教科书事件后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纪念碑相继建成 ,架通了南京市民连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记忆通道。在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中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中... 南京大屠杀是南京市民记忆中永远无法忘却的一页。 1982年 ,日本教科书事件后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纪念碑相继建成 ,架通了南京市民连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记忆通道。在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中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中的民族情感 ,两者相互缠绕 ,共存共生。幸存者对大屠杀的史实记忆刻骨铭心 ,而他们的情感记忆更多的则表现为宽容。南京市民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已超越了原始复仇阶段。创伤记忆理应置换为人类追求和平的宝贵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情感 南京大屠杀 南京市民 幸存者 创伤记忆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是东京审判的编造么? 被引量:14
11
作者 程兆奇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57,共57页
日本右翼众口一词地说 :东京审判是“胜者的审判” ,只要能证明日军“罪行” ,“胜者”们便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不惜造谣 ,所以 ,日军在二次大战中的行为被大大丑化了。而在所有对日军的不实指控中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大的谎言。因... 日本右翼众口一词地说 :东京审判是“胜者的审判” ,只要能证明日军“罪行” ,“胜者”们便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不惜造谣 ,所以 ,日军在二次大战中的行为被大大丑化了。而在所有对日军的不实指控中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大的谎言。因为在东京审判之前 ,世人并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杀” ,而“不知道”是因为“不存在” ,所以“南京大屠杀”完全是由东京审判编造出来的。此一论调由来已久 ,至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开始受到特别的强调。通过比勘各种文献 ,可以证明 ,即使仅据日本的资料及西方人记录中日本右翼并不完全否认的资料 ,这一说法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日军 东京审判 右翼 年代 二次 丑化 罪行 知道 根本
原文传递
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3
12
作者 孙宅巍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8-113,共6页
近年来,日本一部分顽固坚持军国主义立场的右翼势力,为了否定南京大屠杀暴行,制造了种种奇谈怪论,竭尽颠倒黑白之能事.其中,认为中国方面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随意变化",便成了他们进行翻案活动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遇难人数 历史事实 历史研究 日本 侵华战争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连红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7-248,共22页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留在南京的 2 0余位西方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区 ,对南京难民进行了人道主义的保护与救济。日军当局在攻占南京之前拒绝承认南京安全区 ,在攻占南京初期 ,又默认了安全区的存在 ,但其后不久日军便认为南京安全区的存在妨...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留在南京的 2 0余位西方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区 ,对南京难民进行了人道主义的保护与救济。日军当局在攻占南京之前拒绝承认南京安全区 ,在攻占南京初期 ,又默认了安全区的存在 ,但其后不久日军便认为南京安全区的存在妨碍了他们对南京“新秩序”的建立。因此 ,日军当局对南京安全区便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压迫 ,直到扶植“自治政权”以取代之。可以说 ,由于西方人士倡议成立和管理的安全区违背了日军当局的战略意图 ,南京安全区被迫解散的结局实际上早已注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军 南京大屠杀 政权 难民 成立 自治 救济 解散 承认 秩序
原文传递
档案建构社会记忆中的权力因素及其积极作用——从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说起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迪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0-94,共5页
档案中的权力因素已为人所知,其在档案构建社会记忆中的作用也逐渐为人所注意。笔者通过查阅南京大屠杀档案及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过程的相关文献,分析南京大屠杀档案收集及申遗中的权力因素及其积极作用,进而探讨权力因素在社会记忆建... 档案中的权力因素已为人所知,其在档案构建社会记忆中的作用也逐渐为人所注意。笔者通过查阅南京大屠杀档案及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过程的相关文献,分析南京大屠杀档案收集及申遗中的权力因素及其积极作用,进而探讨权力因素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如何促进权力因素更好地在建构社会记忆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出一些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记忆 南京大屠杀 权力因素
原文传递
中日两国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连红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109,共15页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暴的惨案之一。20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在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搜集和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中日双方以及日本学者内部在南京大屠杀的概念、死亡人数、大屠杀成因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方面仍存在较大...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暴的惨案之一。20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在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搜集和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中日双方以及日本学者内部在南京大屠杀的概念、死亡人数、大屠杀成因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争论至今没有停止。战后日本政府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国际政治的变幻、学者和社会大众立场身份的限制以及有关南京大屠杀核心史料的缺失等因素扩大了中日之间历史认识的分歧。因此,突破政治制约,构建学术对话平台,并注入人类文明的视角以推动研究的国际化将是中日史学工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中国 日本 研究分歧
原文传递
满铁档案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组史料 被引量:12
16
作者 卢岳美 权方美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19,共10页
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南满铁道株式会杜档案,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军侵占南京后的具体情况,真实地记录了日军灭绝人蓑的罪恶行径,对研究南京大屠杀有一定参考价值。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满铁会社上海事务所立即派出松冈功、佐藤... 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南满铁道株式会杜档案,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军侵占南京后的具体情况,真实地记录了日军灭绝人蓑的罪恶行径,对研究南京大屠杀有一定参考价值。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满铁会社上海事务所立即派出松冈功、佐藤鹤龟人、小岛友于、马渊诚刚、丸山进等人组成的“南京特务机关”(也叫南京特务班),进驻南京,协助日军侵占活动。这几件档案,就是南京特务班写给满铁有关部门的三次报告。这些报告,当时被列为极密材料。第一次报告形成于1938年1月21日,报告了日军侵占南京后的“治安”、难民、伪自治委员会的设立、交通恢复、日人街组建和国际社会反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难民 特务机关 区公所 自治 南京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档案 中央批发市场 自来水
下载PDF
全球传播语境中的国家创伤与媒介记忆——中、日、美、英“南京大屠杀”相关报道(1949-2014年)的内容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余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9-137,共9页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表征和记忆,关系到其意义能否真正得到世界认同。高度媒介化的社会,集体记忆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可通过媒介如何表征记忆来观察和理解集体记忆。本文将"南京大屠杀"媒介记忆置...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表征和记忆,关系到其意义能否真正得到世界认同。高度媒介化的社会,集体记忆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可通过媒介如何表征记忆来观察和理解集体记忆。本文将"南京大屠杀"媒介记忆置于全球传播语境中,力图呈现它的世界面貌。主要运用媒介记忆理论、创伤记忆理论和框架理论,以内容分析法为主,研究1949—2014年间中、日、美、英四国媒体有关"南京大屠杀"及相关事件的报道,旨在描述不同国家媒介记忆的差异,分析其记忆框架,探讨形成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1)各国媒介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采用了不同的框架。中国以"创伤"为框架,围绕历史之痛和现实之伤展开记忆;日本以"质疑"为主导框架,回避自己加害方和中国受害方的身份,报道立场和情感偏向模糊、暧昧;美国和英国以"冲突"为主要框架,强调事件的新闻价值,即冲突本身以及冲突的解决。(2)不同媒介记忆框架对"南京大屠杀"意义的解读存在差异。中国将它定为国家创伤进行纪念在全球传播语境中可获得支持。(3)各国"南京大屠杀"媒介记忆框架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各种框架之间的竞争、对立和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全球传播 国家创伤 媒介记忆 记忆框架
下载PDF
承载悲愤、祈愿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简介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何镜堂 倪阳 刘宇波 《南方建筑》 2008年第2期78-85,共8页
  距今六十余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为纪念30万遇难同胞,1985年在南京大屠杀现场之一的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上建设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   距今六十余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为纪念30万遇难同胞,1985年在南京大屠杀现场之一的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上建设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建工程设计 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 原有建筑 江东门 历史事件 建筑体量 扩建部分 干挂石材 雕塑感
下载PDF
遗址纪念空间的保护与整治——以南京大屠杀正觉寺遗址纪念空间设计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剑辉 黎志涛 《规划师》 2005年第9期43-46,共4页
目前,南京大屠杀遗址因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而丧失了有效性,各个遗址纪念空间游离于城市空间和人们生活之外。应遵循保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特殊性、原真性、认同性和可持续性等理念,在整体上对遗址进行整合以形成系统,局部则应在共性的... 目前,南京大屠杀遗址因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而丧失了有效性,各个遗址纪念空间游离于城市空间和人们生活之外。应遵循保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特殊性、原真性、认同性和可持续性等理念,在整体上对遗址进行整合以形成系统,局部则应在共性的基础上强调个性以利于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遗址纪念空间 保护 整治
下载PDF
美国文本记录的南京大屠杀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8-143,191,共16页
南京大屠杀期间,居留南京和不在南京却关心南京局势的美国人士对事件的大量报道、观察、记录和分析,构成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富有特色的第三方文本,并传播到中国各地、欧洲和美国。美国文本记录了日军屠杀、强奸、抢劫、纵火、贩毒、推行&q... 南京大屠杀期间,居留南京和不在南京却关心南京局势的美国人士对事件的大量报道、观察、记录和分析,构成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富有特色的第三方文本,并传播到中国各地、欧洲和美国。美国文本记录了日军屠杀、强奸、抢劫、纵火、贩毒、推行"慰安妇"制度等犯罪事实,揭露了日本掩盖战争罪行的举措,在东京、南京审判中体现其证据价值。美国文本产生于美国人士对中国军民进行人道救助的同时,亦体现了美国人士对美国在华利益的思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美国人士 文本 美国利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