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支架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效果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佳 胡晶 +5 位作者 刘海伟 马颖艳 徐凯 董海 刘莹 荆全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43-847,共5页
目的比较主支单支架植入后进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与未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因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状动... 目的比较主支单支架植入后进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与未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因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并接受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36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主支植入药物涂层支架的治疗策略,其中117例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244例未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及以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冠脉造影随访显现分支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6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总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分别为12.0%和13.9%,P=0.93;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1.7%,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则为0.8%,P=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中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分别5.1%和5.7%,P=1.00;靶病变血运重建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发生率非别为3.4%和6.1%,P=0.33;支架内血栓形成两组的发生率均为0;全因死亡率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发生率非别为1.7%和0.8%,P=0.60;6个月后心绞痛CCS分级≥2级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为12.8%,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为13.1%,P=1.00。6个月及以上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与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12.9%与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低于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34.0%,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55.3%(P=0.03)。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而言,植入单支架治疗后,无论是否进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其6个月及以上临床随访心脏不良事件相似,最终对吻球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支架治疗 最终对吻球囊扩张
原文传递
单支架与双支架治疗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预后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朱玉菡 沈晓旭 +4 位作者 韩晴晴 赵静 石晓璐 陈慧洋 白云浩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200,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单支架与双支架治疗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BM、WanFang Data、VIP和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单支架与双支架治疗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目的系统评价单支架与双支架治疗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BM、WanFang Data、VIP和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单支架与双支架治疗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RCT,包括7 39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双支架治疗策略相比,单支架治疗策略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RR=0.61,95%CI(0.50,0.73),P<0.001]。但两种治疗策略的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发生率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双支架治疗策略相比,单支架治疗策略5年全因死亡率明显降低[RR=0.59,95%CI(0.40,0.88),P=0.01]。结论与双支架治疗策略相比,单支架治疗策略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和5年全因死亡率。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支架治疗策略 支架治疗策略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