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剧诗到单折戏——论明杂剧对文学体裁的两个贡献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子方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2-66,共5页
剧诗归根结蒂属于诗,衡量剧诗的标准只能是诗,不以赋形舞台为直接目的。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剧诗便是明代文人南杂剧,它们中虽多有被称为不能施之场上的案头剧,一直被戏曲史界所轻视,但视作诗歌却自有创新之处。另一方面,明代开始形成并成... 剧诗归根结蒂属于诗,衡量剧诗的标准只能是诗,不以赋形舞台为直接目的。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剧诗便是明代文人南杂剧,它们中虽多有被称为不能施之场上的案头剧,一直被戏曲史界所轻视,但视作诗歌却自有创新之处。另一方面,明代开始形成并成熟的单折戏,直到清代都不断有人创作和演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在于选题严肃、线索分明、结构紧凑,自始至终为一个完整行动所贯穿,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长度,自成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单折戏即可以被看作近代意义上的独幕剧。以写意抒情为宗旨的剧体诗及中国式独幕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体裁领域的新突破,明杂剧作家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杂剧 诗剧 剧诗 独幕剧
下载PDF
明代单折戏艺术特征探析
2
作者 刘蕾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2-27,共6页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大量的单折戏,许多文人竞相采用这种体制抒发情思,这种形式的剧作一直延续到晚清近代。本文通过对其体制上的短小精致、强烈的抒情性和其演出舞台效应等方面特点的探讨,企望对单折戏的研究提供一些参照。
关键词 体制短小 抒情性
下载PDF
明代单折戏的繁盛与家乐戏班之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蕾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9期172-176,共5页
明代中后期单折戏一度繁盛,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单折戏的繁荣与明代家乐戏班的繁盛相互适应。单折戏的形式特点与家乐戏班的规模相适合;家乐戏班演出形式的多样化使单折戏登上了戏剧舞台;明后期的一些失意文人不仅是家乐戏班的班主... 明代中后期单折戏一度繁盛,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单折戏的繁荣与明代家乐戏班的繁盛相互适应。单折戏的形式特点与家乐戏班的规模相适合;家乐戏班演出形式的多样化使单折戏登上了戏剧舞台;明后期的一些失意文人不仅是家乐戏班的班主,同时也是单折戏的创作者。家乐戏班与单折戏之间相互契合,促进了单折戏的发展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乐 班规模 演出形式
下载PDF
千人千面 个性第一——忆前辈丑行名家的艺术成就(五)
4
作者 郑岩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0-51,共2页
当年我在中国戏校就读时,就知道上海名丑刘斌昆先生的大名了,他昆曲丑戏功力极好,《下山》、《活捉》、《扫秦》……皆为拿手。刘老的许多丑行单折戏也都有很高的含金量,如《广平府》、《小访友》、《入侯府》,还有当年名噪一时的... 当年我在中国戏校就读时,就知道上海名丑刘斌昆先生的大名了,他昆曲丑戏功力极好,《下山》、《活捉》、《扫秦》……皆为拿手。刘老的许多丑行单折戏也都有很高的含金量,如《广平府》、《小访友》、《入侯府》,还有当年名噪一时的“大劈棺》之“二百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成就 丑行 名家 个性 “二百五” 中国 含金量
原文传递
话说《大·探·二》
5
作者 刘心化 《戏剧之家》 2003年第6期43-45,共3页
《大·探·二》是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三出戏的简称,又名《龙凤阁》,是最受欢迎的京戏唱工名戏。一个剧团如果有好老生、青衣、花脸,演出此剧就特别卖座。《大·探·二》内容是讲明穆宗驾崩,太子年... 《大·探·二》是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三出戏的简称,又名《龙凤阁》,是最受欢迎的京戏唱工名戏。一个剧团如果有好老生、青衣、花脸,演出此剧就特别卖座。《大·探·二》内容是讲明穆宗驾崩,太子年幼,其母李艳妃误信其父李良之言,欲将江山让与其父执掌三年,待太子长大,原业归宗。很明显这是李良图谋篡位的奸计,忠臣定国公徐彦昭和兵部侍郎杨波上殿谏阻,李艳妃执迷不悟,君臣争执不休。最后李艳妃决定八月十五让江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探·二》 京剧 唱工 《大保国》 《探皇陵》《二进宫》
下载PDF
从小戏之“小”谈起
6
作者 刘凤洲 《当代戏剧》 2012年第2期50-50,共1页
小戏是戏剧中的“尺幅小品”,这个“小”是与大戏相比较而言。大戏指的是多幕戏、多场戏,小戏则指的是独幕戏、单折戏。当然,大戏中有的也分两三场,但因篇幅和演出时间毕竟较短,仍属于小戏范畴。
关键词 “小” 演出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