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及有效认同 被引量:8
1
作者 包燕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7-192,共6页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现实的呈现,也是媒介建构的结果。以上世纪70年代的《精武门》、90年代的《黄飞鸿》、新世纪初的《叶问》等华语功夫电影为中心,考察影像中的国家形象与时代的互文关系,我们发现当代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现实的呈现,也是媒介建构的结果。以上世纪70年代的《精武门》、90年代的《黄飞鸿》、新世纪初的《叶问》等华语功夫电影为中心,考察影像中的国家形象与时代的互文关系,我们发现当代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经历了政治认同焦虑、物质现代性追寻、文化自信重建的深层嬗变。而新近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在理想性意识形态的敏锐输出同时,呈现出现实质感的匮乏。走出刻板叙事,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感的平衡是华语主流商业电影获得有效认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功夫电影 国家形象建构 深层嬗变 有效认同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华语功夫片的四重编码系统——以电影《叶问》系列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继强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7-60,共4页
根据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传播领域的传统功夫电影体现为四重编码系统,即"功夫片"编码、墨家文化编码、儒家文化编码和道家文化编码。《叶问》系列电影在寻求中西文化共同点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文化隔阂... 根据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传播领域的传统功夫电影体现为四重编码系统,即"功夫片"编码、墨家文化编码、儒家文化编码和道家文化编码。《叶问》系列电影在寻求中西文化共同点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文化隔阂,并赢得国内外受众的共同接受和认可,体现出一定的文化规律。《叶问》系列同样具有四重编码系统,其突出的特点和长处在于发扬"功夫"本身的传统文化内涵,又能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从而扭转了传统功夫电影长期以来形成的推崇竞技与暴力的美学倾向与渲染民族主义的感情倾向,为现代功夫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形式 华语功夫电影 《叶问》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论新世纪华语功夫电影与佛教文化
3
作者 任传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6-169,共4页
新世纪华语电影发展势头强劲,功夫电影以独特的身体语言和影像审美成为重要类型,其对佛教文化的借用值得探讨。这种借用可归纳为叙事辅助与深度吸纳两种类型,前者运用某些佛教文化元素支持影像叙事与动作美学,很少涉及深层意义创造;后... 新世纪华语电影发展势头强劲,功夫电影以独特的身体语言和影像审美成为重要类型,其对佛教文化的借用值得探讨。这种借用可归纳为叙事辅助与深度吸纳两种类型,前者运用某些佛教文化元素支持影像叙事与动作美学,很少涉及深层意义创造;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深度吸纳佛教价值理念进行意义建构,传达蕴含佛教精神的审美体验。纵观华语功夫电影发展史,借用佛教文化已颇有传统,从本土化与国际化相契合的角度说,吸纳佛教资源是有效的文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功夫电影 佛教文化 叙事辅助 意义创造 跨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新时期以来华语功夫电影的叙事嬗变
4
作者 姜翼飞 李天赐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71-74,共4页
作为华语电影史上历久弥坚的题材类型,功夫电影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与话题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动不居。总览新时期以来华语功夫电影的发展历程,侠义精神的逐渐弱化可谓一条核心演化脉络,个体意识与欲望心理不断冲击着基于传统... 作为华语电影史上历久弥坚的题材类型,功夫电影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与话题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动不居。总览新时期以来华语功夫电影的发展历程,侠义精神的逐渐弱化可谓一条核心演化脉络,个体意识与欲望心理不断冲击着基于传统儒家价值观的侠义精神。华语功夫电影的情节模式由反抗秩序逐步转变为对秩序的适应与融入,而这种转变从根本上说,则是影片的叙事逻辑经历着世俗逻辑的不断强化与道德逻辑的不断弱化,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传统的侠义精神在华语功夫电影中愈发难觅踪迹,即便有所留存,也在相当程度上接受着世俗化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功夫电影 侠义精神 世俗逻辑 叙事嬗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