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的壳幔导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64
1
作者 张乐天 金胜 +5 位作者 魏文博 叶高峰 段书新 董浩 张帆 谢成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26-4137,共12页
自从2008年MS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青藏高原东缘便成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的热点区域.该区域的龙门山断裂带标志着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边界.汶川地震即发生于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上.该地区现有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 自从2008年MS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青藏高原东缘便成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的热点区域.该区域的龙门山断裂带标志着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边界.汶川地震即发生于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上.该地区现有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的西部,对四川盆地东部构造情况的研究目前较少.在SinoProbe项目的资助下,完成了一条跨越青藏高原东缘及整个四川盆地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该剖面自西北始于青藏高原内部的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南延伸穿过龙门山断裂带、四川盆地内部及四川盆地东部的华蓥山断裂,最终止于重庆东南的川东滑脱褶皱带附近.维性分析表明剖面数据整体二维性较好,通过二维反演得到了最终的电性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从电性结构上看,沿剖面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电性结构单元,分别为:浅部高阻、中下地壳低阻的松潘—甘孜地块,浅部低阻、中下地壳相对高阻的四川盆地,以及华蓥山以东整体为高阻特征的扬子克拉通地块.龙门山断裂带在电性结构上表现为倾角较缓、北西倾向的逆冲低阻体,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相对四川盆地的推覆作用.其在地下向青藏高原内部延伸,深度约为20km左右.在标志逆冲推覆滑脱面的低阻层下存在一电性梯度带,表征着低阻的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与高阻的扬子地壳之间的电性转换.位于四川盆地东边界的华蓥山断裂在电性结构上表现为一倾向为南东向的低阻体插入高阻的扬子克拉通结晶基底,切割深度约为30km左右.这一结构反映出华蓥山向西的推覆作用.在电性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壳内物质流、青藏块体与扬子块体的深部关系以及青藏高原东部的隆升机制等构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青藏高原东缘 四川盆地 壳幔电性结构 龙门断裂 华蓥山断裂
下载PDF
川东多套滑脱层褶皱构造带形成物理模拟 被引量:21
2
作者 吴航 邱楠生 +2 位作者 常健 张纪新 王晔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84-797,共14页
川东地区发育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以北东走向的齐岳山断裂为界,南东侧为隔槽式褶皱,北西侧为隔挡式褶皱.中生代川东地区经历了自南东向北西的陆内递进变形,受多套滑脱层(基底拆离面、下寒武统页岩、志留系泥页岩和三... 川东地区发育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以北东走向的齐岳山断裂为界,南东侧为隔槽式褶皱,北西侧为隔挡式褶皱.中生代川东地区经历了自南东向北西的陆内递进变形,受多套滑脱层(基底拆离面、下寒武统页岩、志留系泥页岩和三叠系膏盐)的共同控制.但是,关于川东褶皱带的形成机制及其整体和分段形成时间仍存在较大争议.应用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再现了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先存断裂及其倾角对川东褶皱构造变形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川东褶皱带是齐岳山断裂、华蓥山断裂、志留系滑脱层和基底拆离面组成的阶梯状体系在构造挤压下发生断层相关褶皱作用的结果.基底拆离面(深度约16km)控制隔槽式褶皱的发育,志留系页岩主要控制隔挡式褶皱的形成.中生代(165~75Ma)川东地区的构造缩短率约为32%.齐岳山断裂是隔槽式褶皱向隔挡式褶皱过渡的重要枢纽,是先存高角度断裂浅部向北西迁移后的产物.华蓥山断裂的倾角控制着隔挡式褶皱的波长,当倾角较陡时(45°)更有利于发育典型的隔挡式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褶皱带 形成机制 构造物理模拟 齐岳断裂 华蓥山断裂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断裂滑动分析与古应力重建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蓉 尊珠桑姆 +1 位作者 许长海 周祖翼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0年第4期97-100,共4页
华蓥山断裂是分隔川东隔挡式褶皱带和川中平缓区的重要断裂。本文通过对华蓥山断裂滑动和古应力分析表明,华蓥山断裂经历了三期重要的断裂活动:早期近S-N向挤压、中期近E-W向挤压和晚期NE-SW向挤压,分别与三叠纪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碰... 华蓥山断裂是分隔川东隔挡式褶皱带和川中平缓区的重要断裂。本文通过对华蓥山断裂滑动和古应力分析表明,华蓥山断裂经历了三期重要的断裂活动:早期近S-N向挤压、中期近E-W向挤压和晚期NE-SW向挤压,分别与三叠纪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燕山期雪峰山隆起向北西的推挤和喜山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滑动分析 古应力重建 华蓥山断裂 三期断裂活动 逆冲推覆系统
下载PDF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构造变形成因探讨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汪泽成 李宗银 +4 位作者 李志荣 樊斌 张海杰 李玲 卞从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18,118-119,共6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一直以构造稳定、变形微弱著称,但近年来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天然气勘探实践却揭示出其构造变形具有复杂性。为探讨构造变形的成因,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将该区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区带,从南到北依次为威远背斜隆起区...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一直以构造稳定、变形微弱著称,但近年来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天然气勘探实践却揭示出其构造变形具有复杂性。为探讨构造变形的成因,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将该区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区带,从南到北依次为威远背斜隆起区、遂宁—合川低缓褶皱区、简阳—阆中斜坡区、南充—平昌断褶区,并重点分析了须家河组NW向构造的变形机制。结果表明:①构造叠加变形是该区构造的主要特征,早期构造变形受印支期龙门山前陆盆地和燕山期大巴山前陆盆地形成演化控制,在晚侏罗世—白垩纪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NE向区域性大单斜;②喜马拉雅期受华蓥山断裂右行走滑作用控制,产生NW向压扭构造形迹;③该区须家河组气藏总体表现为大面积、低丰度致密砂岩气藏,局部构造和断层控制了天然气"甜点"区分布,天然气勘探开发要高度重视NE向构造与NW向构造叠加变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地区 构造变形 晚三叠世 华蓥山断裂 基底断裂 构造分区 变形机制
下载PDF
重庆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动力环境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冯梅 安美建 +1 位作者 吴中海 谭成轩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9-328,共10页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约100台原始观测波形数据,利用FOCMEC震相法确定了2017年11月23日5.0级重庆武隆和2016年12月27日4.9级重庆荣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同时搜集了重庆地区近年来其它震源机制资料。结果显示武隆地震属于走滑正断型,与2013...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约100台原始观测波形数据,利用FOCMEC震相法确定了2017年11月23日5.0级重庆武隆和2016年12月27日4.9级重庆荣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同时搜集了重庆地区近年来其它震源机制资料。结果显示武隆地震属于走滑正断型,与2013年发生在七曜山断裂带中段的石柱地震活动性质相似,推断七曜山断裂以正断活动为主。发生在华蓥山断裂带南段的荣昌地震属于走滑逆冲型,推断华蓥山断裂(南段)以逆冲活动为主。从区域震源机制解结果看,华蓥山断裂南段所在的重庆西部主要受近东西向挤压构造应力控制,与华南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七曜山断裂带所在的重庆中东部主要受近南北向挤压应力控制,与现今华南区域构造应力场不一致。推断重庆中东部处于一个与周围应力和构造活动方式不同的独特环境。综合新生代构造资料推断,青藏高原隆升基本没有影响华蓥山断裂带以东地区。重庆中东部至两湖平原地区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过渡区,其独特的应力环境表明该区现今似乎不受两大构造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 七曜断裂 华蓥山断裂 重庆
下载PDF
2019年长宁M6.0和2018年兴文M5.7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响应对比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向阳 孙小龙 +2 位作者 杨朋涛 张磊 巩浩波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5-165,共11页
2019年长宁M6.0地震和2018年兴文M5.7地震引起了华蓥山断裂及其附近区域8口观测井水位不同程度的响应变化。本文对比分析各观测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从地震波能量密度、同震破裂体应变、含水层渗透性参数变化以及断裂带控制作用几个方... 2019年长宁M6.0地震和2018年兴文M5.7地震引起了华蓥山断裂及其附近区域8口观测井水位不同程度的响应变化。本文对比分析各观测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从地震波能量密度、同震破裂体应变、含水层渗透性参数变化以及断裂带控制作用几个方面探讨了其同震响应机理。结果显示,井水位同震响应的幅度与地震波能量密度有一定关系;2019年长宁M6.0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响应形态符合同震破裂体应变四象限空间分布特征,但2018年兴文M5.7地震则不符合;两次地震引起的含水层渗透性参数变化存在空间上的不一致性和单点各向异性,并且断裂带自身的水文条件对井水位同震响应形态和幅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综合分析认为,目前已有的几种机理无法完全解释两次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响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水位 同震响应 华蓥山断裂 渗透率
下载PDF
2021年四川泸县M 6.0地震发震机理及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欣蔚 张广伟 +2 位作者 谢卓娟 李世杰 吕悦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84-4298,共15页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M 6.0地震,该地震发震构造不明,发震机理尚存在争议.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有助于分析地震活动时空演化与震源破裂特征,能够有效揭示活动构造机制和地震发生机理,为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M 6.0地震,该地震发震构造不明,发震机理尚存在争议.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有助于分析地震活动时空演化与震源破裂特征,能够有效揭示活动构造机制和地震发生机理,为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法对震中及附近2009年1月至2021年10月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地震震源深度大多集中在10 km范围内,事件主要沿地表断层呈条带状或丛集分布,部分震群邻近当地工业井,周边无明显断层分布.其次,通过CAP波形反演计算得到M≥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研究区震源破裂以逆冲挤压型为主,部分震源机制解具有不确定性.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区域应力场,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应力场与地震事件的力学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应力场以水平构造挤压作用为主,部分事件震源机制解与其吻合度较低,暗示存在局部应力差异.综合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已知断层展布以及区域应力场等研究结果,认为华蓥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与资源开采活动密切相关,泸县M 6.0地震是在局部应力场扰动下,下方滑脱层活动触发了上覆隐伏断层的挤压错动而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 6.0地震 华蓥山断裂 双差定位 发震机理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华蓥山断裂带的物探成果综述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赞军 王宏超 +1 位作者 董娣 秦娟 《四川地震》 2018年第3期6-12,共7页
梳理了前人在不同时期跨越华蓥山断裂带的物探工作,重点阐述了2009年重庆市都市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所投入的两条人工地震探测剖面合川—长寿剖面和荣昌剖面的探测成果。
关键词 华蓥山断裂 物探成果
下载PDF
蜀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 被引量:8
9
作者 董兆雄 孙健 +4 位作者 胡华 李其荣 朱晓惠 马彦良 高培丞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1期6-14,共9页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的沉积相类型主要有浑水陆棚相与清水陆棚相,东部两者交替发育,中西部则主要为浑水陆棚相。浑水陆棚相以半局限海亚相为主,包括三个微相;清水陆棚相可分为颗粒滩、滩间、潮坪和内缘斜坡等四个亚相,包括若干微相。飞一...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的沉积相类型主要有浑水陆棚相与清水陆棚相,东部两者交替发育,中西部则主要为浑水陆棚相。浑水陆棚相以半局限海亚相为主,包括三个微相;清水陆棚相可分为颗粒滩、滩间、潮坪和内缘斜坡等四个亚相,包括若干微相。飞一段全区为清水陆棚相;飞二段全区均为浑水陆棚亚相的泥质半局限海微相;飞三段,西部为浑水陆棚相,东部为清水陆棚相,其间发育灰泥质半局限海微相;飞四段基本为泥质半局限海微相。飞一时,区内中部有一近南北向的台内凹槽,沿凹槽边缘鲕粒滩较发育。研究区以西的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与华蓥山断裂带控制着区内沉积相展布,当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构造活跃时全区发育浑水陆棚,华蓥山断裂带活动时东部发育清水陆棚;当康滇古陆、龙门山岛链与华蓥山断裂带构造的活动性都较低时,全区以清水陆棚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陆棚相 早三叠世 飞仙关组 华蓥山断裂 重庆市 南部
下载PDF
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同沉积断层的沉积、储层响应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宏 孙振 +5 位作者 李卓沛 李凌 聂勇 吴家杰 周小刚 谭秀成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2-320,共9页
对于断裂带在地质历史时期活动特点的认识,因多期次、不同活动性质的叠加改造而难以确定。以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为例,通过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断裂带两侧的沉积、储层的研究发现沉积、储层响应与断面倾向南东、东侧下降的观点矛盾。... 对于断裂带在地质历史时期活动特点的认识,因多期次、不同活动性质的叠加改造而难以确定。以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为例,通过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断裂带两侧的沉积、储层的研究发现沉积、储层响应与断面倾向南东、东侧下降的观点矛盾。主要表现为:在非浅滩化的嘉三期,紧邻断裂带西北侧的下降盘地层异常增厚;浅滩化的嘉一晚期—嘉二1期,东南侧的泸州古隆起地区颗粒岩累计厚度较西北侧增厚;另外,断层东南侧的颗粒岩发育早期岩溶型储层,而在西北侧这类储层欠发育。结果表明在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断裂带的断面倾向北西,为西侧下降的同沉积正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断层 沉积响应 储层响应 嘉陵江期 三叠纪 华蓥山断裂 四川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华蓥山断裂带南段地应力方向的差异:来自钻孔成像测井的启示
11
作者 唐荣 李金玺 +4 位作者 罗超 蔡鸿燕 谢荣洁 刘傲东 公子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7-562,共16页
华蓥山断裂带作为四川盆地内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两侧地质构造存在较大差异,历史上该断裂带上频发5级左右地震,现今仍具一定活动性,扰动着盆地的地应力场。明确华蓥山断裂带的地壳应力状态可以提高对该地区活动变形、构造活动以及地震活... 华蓥山断裂带作为四川盆地内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两侧地质构造存在较大差异,历史上该断裂带上频发5级左右地震,现今仍具一定活动性,扰动着盆地的地应力场。明确华蓥山断裂带的地壳应力状态可以提高对该地区活动变形、构造活动以及地震活动性的认识,并对后续华蓥山断裂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在收集整理华蓥山断裂带南段8处钻孔测井成像(钻孔崩落与钻孔诱发张裂缝)数据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地应力场和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对其地应力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蓥山断裂带南段南部地区大多数钻孔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为北西西—南东东向,与四川盆地区域应力场方向一致,仅1处钻孔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在南段中部地区钻孔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均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对比四川盆地区域应力场呈逆时针偏转。应力方向发生偏转主要是由华蓥山断裂带基底性质变化、构造应力和区域应力场的综合作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成像 地应力场 华蓥山断裂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华蓥山断裂带中段的活动时代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12
作者 肖瑞卿 匡野 +3 位作者 孙明智 付琪智 魏柯佳 邓金花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华蓥山基底断裂是四川盆地内部最重要的深断裂,不仅控制了四川盆地的基底物性和埋深差异,而且对断裂两侧的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形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作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查明了华蓥山断裂带中段的空间展布和几何学特征,在断裂带不同部位... 华蓥山基底断裂是四川盆地内部最重要的深断裂,不仅控制了四川盆地的基底物性和埋深差异,而且对断裂两侧的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形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作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查明了华蓥山断裂带中段的空间展布和几何学特征,在断裂带不同部位采集了断层泥样品,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子自旋共振(ESR),确定了华蓥山断裂带中段的最新活动年龄为(309±62)~(466±69) ka,表明华蓥山断裂带中段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同时结合区域地震资料,分析了华蓥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蓥山断裂 断层活动性 发震潜力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震区三维S波精细速度结构
13
作者 吴萍萍 李大虎 +6 位作者 詹艳 郭慧丽 刘雪华 徐微 杨歧焱 鲁来玉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86-2403,共18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南缘(川南)中强地震频次增多和地震活动性增强,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M_(S)6.0地震的发生再次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川南地区深部孕震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密切关注.为了探究泸县6.0级地震震区的深部结构特征,本文... 近年来,四川盆地南缘(川南)中强地震频次增多和地震活动性增强,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M_(S)6.0地震的发生再次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川南地区深部孕震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密切关注.为了探究泸县6.0级地震震区的深部结构特征,本文基于最新布设于震区70个短周期密集地震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法构建了泸县M_(S)6.0震区三维S波精细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喻家寺向斜和华蓥山断裂带东/西支深部速度结构表现明显非均匀性,喻家寺向斜构造区在深度3.0 km内表现为低速,随着深度增加,速度逐渐增大.华蓥山断裂带东、西支除了存在局部低速非均匀体,整体上表现为NE-SW展布的高速特征.泸县震源区西侧4.0~6.0 km深度呈现低速异常,东侧则表现高速异常分布,主震位于高低速分界带,震区周边存在大范围的明显线状几何特征的地震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主要集中在3.0~5.0 km之间.综合已有的资料分析,主震西侧的低速异常区指示着该处可能存在流体,推测泸县6.0级地震可能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和流体扰动的作用下,泸县震区的先存隐伏断层发生错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地震 背景噪声成像 S波速度结构 华蓥山断裂 孕震环境
下载PDF
濑溪河流域地貌对泸县M_(S)6.0地震发震构造变形的响应及其指示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文英 梁明剑 +5 位作者 左洪 廖程 吴微微 王明明 宫悦 魏娅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以12.5 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字地貌分析方法提取了濑溪河流域的高程剖面和面积-高程积分(HI)等地貌参数,分析了2021年9月16日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县M_(S)6.0地震震中附近区域地貌与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震中西侧的螺... 以12.5 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字地貌分析方法提取了濑溪河流域的高程剖面和面积-高程积分(HI)等地貌参数,分析了2021年9月16日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县M_(S)6.0地震震中附近区域地貌与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震中西侧的螺观山和梯子崖背斜在震中的南北两端存在明显的缩短量差异;HI条带状低值区的展布方向与流域内构造的方向一致,HI高值区位于华蓥山两条断裂夹持的谷地,但在震中附近存在WNW向的HI低值带。综合分析认为,泸县地震震中附近应存在一走向为WNW的隐伏构造,它不仅调节了螺观山和梯子崖背斜在震中南北两端的缩短量差异,也使得HI值受其影响呈低值特征,该结果与震源机制解结果、等震线长轴走向以及余震空间展布的优势方向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 M_(S)6.0 地震 发震构造 华蓥山断裂 濑溪河 流域面积-高程积分
下载PDF
华蓥山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15
作者 赵权 乔波 +2 位作者 张健 何杨 聂大巍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第10期461-466,共6页
通过对华蓥山断裂带5级以上地震以及现今中小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认识了该地区背景性和区域性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该断裂带南段是地震活动的主体,尤其是宜宾地区地震活动较频繁,中段、北段次之。总结得到的5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活跃”时... 通过对华蓥山断裂带5级以上地震以及现今中小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认识了该地区背景性和区域性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该断裂带南段是地震活动的主体,尤其是宜宾地区地震活动较频繁,中段、北段次之。总结得到的5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活跃”时段分布特征,3级以上地震的“弱活动—增强”规律,以及2019年长宁M_(S)6.0地震发生后应变能释放速率加速现象,均可为该地区5级以上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蓥山断裂 地震活动性 历史地震 长宁M_(S)6.0地震
下载PDF
荣昌地区注水地震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朱丽霞 黄世源 魏红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90,共5页
2006年荣昌地区的地震活动显著活跃,发生有感地震9次,现场考察发现当地采气作业的废水注入状态有所改变。分析了注水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并从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等方面讨论了荣昌地震的可能机制,认为荣昌地区5.0级左右破坏性地震的发生... 2006年荣昌地区的地震活动显著活跃,发生有感地震9次,现场考察发现当地采气作业的废水注入状态有所改变。分析了注水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并从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等方面讨论了荣昌地震的可能机制,认为荣昌地区5.0级左右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受四川盆地区域应力场控制,人为注水引发的频繁小震活动改变了局部渗流和孔隙压,促使裂隙扩张并导致大破裂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地震 孕震模式 华蓥山基底断裂 孔隙压 荣昌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