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人的华夏观及其神话论略 被引量:2
1
作者 闫德亮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5,共7页
源于中原华夏族的楚人,在其所封楚蛮之地筚路蓝缕,励精图治,融楚蛮、并越濮、占诸夏,由"蕞尔之邦"到"地方五千里",由"蛮夷"而"华夏",成就了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楚国楚民,壮大了华夏族,为统一的... 源于中原华夏族的楚人,在其所封楚蛮之地筚路蓝缕,励精图治,融楚蛮、并越濮、占诸夏,由"蕞尔之邦"到"地方五千里",由"蛮夷"而"华夏",成就了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楚国楚民,壮大了华夏族,为统一的秦汉帝国及"华夏—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疆域与民族基础。楚人坚定的华夏观及其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同,特别是对黄帝世系及华夏神话的尊崇与认同,是楚人实行疆域扩张、民族融合、兴邦强国、回归华夏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人 华夏 楚神话
原文传递
金朝舆服制度建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甍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29-35,共7页
舆服仪式的意义决定了其在金朝的行政体制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然而,关于金朝舆服制度的建构,学界却鲜有关注。本文通过对《金史·舆服志》、《大金集礼》以及其他相关史籍的考察与比照,对金朝舆服制度的建构过程、方法和特点进行... 舆服仪式的意义决定了其在金朝的行政体制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然而,关于金朝舆服制度的建构,学界却鲜有关注。本文通过对《金史·舆服志》、《大金集礼》以及其他相关史籍的考察与比照,对金朝舆服制度的建构过程、方法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所反映的金朝华夏正统观作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金朝舆服制度的建构过程大致可分作三个阶段;建构途径为参鉴古制、精简舆服种类和名目以及增设特色规定;建构完成的金朝舆服在很大程度上承继了北宋舆服体制,并引入贵金属这个"级别分等"的新元素;金朝舆服制度的建构过程和特点从侧面反映了其华夏观的发展及文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朝 舆服制度 建构 华夏
下载PDF
周人的发展壮大及其华夏观浅说
3
作者 闫德亮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60,共6页
与夏人商人同时代的周人,以农业立国得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周人几次辗转迁徙,积极主动同大族联姻,不断地征伐融合周边民族,分封诸侯建邦立国,建构起了强大的周王朝。周人的华夏观引领着周人的发展历程,周人弱小时从戎狄之俗,转机时... 与夏人商人同时代的周人,以农业立国得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周人几次辗转迁徙,积极主动同大族联姻,不断地征伐融合周边民族,分封诸侯建邦立国,建构起了强大的周王朝。周人的华夏观引领着周人的发展历程,周人弱小时从戎狄之俗,转机时兴华夏之道,振兴时参与华夏事务管理,强大时做华夏领袖。周人的华夏观加速了周人前进的步伐,促进了民族整合,使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空前发展与壮大,为秦汉华夏—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人 发展壮大 华夏
下载PDF
认知他者:汉晋异族铜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騻 《美术大观》 2023年第2期31-36,共6页
汉晋异族铜灯出现于越南,传播至中国岭南,蜕变于长江流域。本文首先运用类型学厘清了器物演变特征。其次,借助时空框架,行文揭示出灯具与异族形象关系并探讨其文化背景。最后,对比各区域差异,于形象学与艺术学层面探讨异族铜灯的形象生... 汉晋异族铜灯出现于越南,传播至中国岭南,蜕变于长江流域。本文首先运用类型学厘清了器物演变特征。其次,借助时空框架,行文揭示出灯具与异族形象关系并探讨其文化背景。最后,对比各区域差异,于形象学与艺术学层面探讨异族铜灯的形象生成与文化心理。本文主要认识如下:其一,异族形象源于交州徼外族群。其二,异族铜灯的发展始终处于汉文化语境中。其三,形象的地域差异源于内地与边疆的文化异质。其四,形象生成的思想基础为华夏本位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族铜灯 考古 艺术 华夏本位
下载PDF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郭洪纪 《历史教学问题》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5,共5页
从先秦到清末.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用以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准是文化的异同,而不是血统或种族。所以,传统的民族主义是以文化价值为根本取向的,一方面,政治权力的实践逐步凝固了华夏民族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文化认同的原则又最终... 从先秦到清末.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用以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准是文化的异同,而不是血统或种族。所以,传统的民族主义是以文化价值为根本取向的,一方面,政治权力的实践逐步凝固了华夏民族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文化认同的原则又最终导致了乡土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弥漫性。儒家传统的华夏中心观,作为文化民族主义情结的最终依归,长期主导了民族的价值取向与生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民族主义 华夏中心 近代民族主义 儒家文化 民族认同符号 民族国家 民族文化 民族意识 道德伦理 民族
原文传递
地域形象与中国古代边疆的经略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祥学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6,共6页
边疆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初是以“华夏中心观”与“夷夏观”为基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考究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不难发现,虽然统治者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①,又将“海内”视为自... 边疆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初是以“华夏中心观”与“夷夏观”为基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考究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不难发现,虽然统治者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①,又将“海内”视为自己当然的统治疆域。其实,统治者在对待疆域方面,既有“内外之别”,也有“远近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中国 边疆 形象 地域 经略 华夏中心 统治者
原文传递
极端民族意识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被引量:1
7
作者 严亚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1-59,共9页
近代列强侵略活动激发了极端民族意识的兴起,极端民族意识导源于夷夏之辨,华夏中心观带有复古性、排外性、虚骄性及反理性色彩,倡导文化救国,固守华夷秩序延误了早期现代化的启动,使洋务运动的举措大打折扣,是维新运动以流血失败... 近代列强侵略活动激发了极端民族意识的兴起,极端民族意识导源于夷夏之辨,华夏中心观带有复古性、排外性、虚骄性及反理性色彩,倡导文化救国,固守华夷秩序延误了早期现代化的启动,使洋务运动的举措大打折扣,是维新运动以流血失败告终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意识 夷夏 华夏中心 早期现代化 中国
下载PDF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 被引量:4
8
作者 郭洪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0-25,共6页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郭洪纪在古代文化中,由于儒家伦理的涵盖,国家观和民族观始终是纠缠在一起的。儒家一向队为,“家”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国”则是家的扩大,“天下”又是国的延伸。这种由家族意识和宗法制度...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郭洪纪在古代文化中,由于儒家伦理的涵盖,国家观和民族观始终是纠缠在一起的。儒家一向队为,“家”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国”则是家的扩大,“天下”又是国的延伸。这种由家族意识和宗法制度的扩展而形成的国家观念和世界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华夏中心 文化民族主义 滥觞
下载PDF
论“华夏中心”观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永福 颜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11,共7页
“华夏中心”观的产生发展有着悠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合理性。它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影响深重而复杂 ,一方面是严重地阻碍抗拒 ,另一方面又具间接支援之功。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同时 ,从根本上否定了“华夏中心”观念... “华夏中心”观的产生发展有着悠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合理性。它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影响深重而复杂 ,一方面是严重地阻碍抗拒 ,另一方面又具间接支援之功。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同时 ,从根本上否定了“华夏中心”观念。在创造性转换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先进文明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正确指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中心 早期现代化 中国 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 历史背景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晚清报人的思想变迁及成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晓兰 杨湘怡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7期104-105,共2页
晚清社会政局动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各种思潮在风雨如晦的晚清涌现又湮灭。从历史的纵向角度而言,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摇摇欲坠;从横向角度来看,面对欧风美雨的侵袭,国人固有的华夏中心观念逐渐崩塌,开始承认... 晚清社会政局动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各种思潮在风雨如晦的晚清涌现又湮灭。从历史的纵向角度而言,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摇摇欲坠;从横向角度来看,面对欧风美雨的侵袭,国人固有的华夏中心观念逐渐崩塌,开始承认西方先进的技术及思想。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报业找到了适合其生存的土壤,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盛极一时。而早期从事报业的晚清报人从举业到职业,从赖以生存到强烈的职业认同,其精神世界经历了一段痛苦而复杂的嬗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社会 思想变迁 报人 成因 职业认同 华夏中心 政局动荡 社会矛盾
下载PDF
“华夏中心观”在早期东亚治理实践中的影响与作用
11
作者 鲍雨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52-57,共6页
近代以前,"华夏中心观"深深植根于东亚国家的意识形态中,以此为基础而形成了以中国为主导的朝贡体系,对朝鲜、越南和日本等国的政治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天下观"和等级制等观念的影响下,中国长期未能形成正常的... 近代以前,"华夏中心观"深深植根于东亚国家的意识形态中,以此为基础而形成了以中国为主导的朝贡体系,对朝鲜、越南和日本等国的政治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天下观"和等级制等观念的影响下,中国长期未能形成正常的对外交往关系,阻碍了早期现代化进程;但是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古代中国也未将除遵从形式上的尊卑秩序以外的实质性义务强加于小国之上,其"大而不霸"、"和而不同"等精神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具有启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治理 华夏中心 夷夏之辨 儒学 朝贡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