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谈吐鲁番晋──唐古墓随葬衣物疏 被引量:8
1
作者 钟国发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1-10,共10页
关键词 随葬衣物疏 吐鲁番出土文书 高昌国 道教 华夏传统 信仰习俗 佛教 物流中 古墓 随葬物
下载PDF
中古北方地区镇墓神物的文化构成和变化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韦正 刘绎一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83,共9页
镇墓武士与镇墓兽构成镇墓神物组合。这组器物在汉唐时期北方地区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东汉魏晋、北魏平城时代、北魏洛阳时代至唐早期、盛唐共四大阶段。镇墓神物的文化构成包括华夏传统和外来文化两大部分;镇墓神物样式的变化源于对华夏... 镇墓武士与镇墓兽构成镇墓神物组合。这组器物在汉唐时期北方地区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东汉魏晋、北魏平城时代、北魏洛阳时代至唐早期、盛唐共四大阶段。镇墓神物的文化构成包括华夏传统和外来文化两大部分;镇墓神物样式的变化源于对华夏传统的反复解读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两大过程。民间习俗和官方规定在镇墓神物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葬俗和礼制可以相互启发。镇墓神物的呈现形式,映照出现实风尚中两种文化的地位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墓神物 汉唐 华夏传统 外来文化 礼俗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与华夏传统的关联及其叙事方式的开放性 被引量:5
3
作者 樊志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24,共8页
基于现实处境和历史文化语境,中国马克思主义涉及"重建华夏中国的社会想象""建构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理念和弱势阶级的翻身理念""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治理之道"等基本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经历... 基于现实处境和历史文化语境,中国马克思主义涉及"重建华夏中国的社会想象""建构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理念和弱势阶级的翻身理念""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治理之道"等基本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经历三个阶段,即转制翻身与民族国家的建构、民生建设与统治的正当性、民族复兴与合理性正当性的重置。这三个阶段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其背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社会转型相似。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要求保持马克思主义"经学"与"子学"之间的合理的张力与健康的互动,合理利用非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精神资源,保持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叙事的开放性与主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叙事方式 华夏传统 开放性 主导性
下载PDF
庙底沟化与二里头化:考古所见华夏族群与华夏传统的形成与演进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兵武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0,共10页
何谓华夏?华夏族群与华夏传统何以形成、何时形成?随着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内涵特征及源流谱系的不断清晰,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时期可能在华夏族群形成和文化认同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一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尤... 何谓华夏?华夏族群与华夏传统何以形成、何时形成?随着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内涵特征及源流谱系的不断清晰,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时期可能在华夏族群形成和文化认同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一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尤其是其庙底沟阶段,农业作为主要经济基础的确立造成大规模人口增长,彩陶、独具特色的器物群与其他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物质文化以中原为中心向黄河中上游及其以外地区大肆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华夏族群 考古所 庙底沟 二里头 新石器时代中期 华夏传统 黄河中上游
原文传递
爱国爱教与回族文化心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马中平 《中国穆斯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10,共3页
“爱国爱教”是我国各宗教团体的一面旗帜,也是我国各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遵守的准则。正是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为祖国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 “爱国爱教”是我国各宗教团体的一面旗帜,也是我国各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遵守的准则。正是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为祖国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充分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 回族文化 爱国爱教 民族文化心理 伊斯兰文化 回回民族 爱国意识 华夏传统 抗日战争 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辩述论(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养正 《宗教学研究》 CSSCI 1998年第4期1-8,共8页
本文论述了顾欢生平及其儒道思想,对《夷夏论》的主要内容作了分析介绍,并描述了佛与儒道"夷夏"论争的来龙去脉。
关键词 佛教 夷夏 道教 韩愈 儒家 伦理道德 述论 道德观念 儒释 华夏传统
原文传递
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兵武 《中原文物》 2000年第3期4-12,共9页
中国考古是世界上国别考古中时空最大、体量最宏、内容最为丰富的考古学体系,本世纪中国考古最大的成就就是考古学文化时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对传统的中国历史体系的修正和补充。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不但应当在揭示华夏传统的形... 中国考古是世界上国别考古中时空最大、体量最宏、内容最为丰富的考古学体系,本世纪中国考古最大的成就就是考古学文化时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对传统的中国历史体系的修正和补充。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不但应当在揭示华夏传统的形成以及人类、农牧和文明国家三大起源问题上有所贡献,更应依赖自身的优势,对考古学以及整个人文科学的理论建设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 华夏传统 起源 理论
原文传递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天下”叙事 被引量:1
8
作者 樊志辉 马文惠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1-7,128,共8页
国家叙事与天下叙事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两类重要论述。国家叙事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国家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天下叙事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即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天下”叙... 国家叙事与天下叙事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两类重要论述。国家叙事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国家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天下叙事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即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天下”叙事,需要兼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边界和华夏传统叙事的思想精华:一方面需要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国家观和天下观作为思想框架,以现代性问题作为叙事基调,保留其中的生产力逻辑和劳动价值理论;另一方面消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性逻辑,挖掘和运用传统思想中的国家观与天下观,从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问题与中国传统儒家宗法秩序的继承与超越,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叙事与天下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华夏传统 国家叙事 天下叙事
下载PDF
华夏传统审美精神探略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伯海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5-133,共9页
中国古代并无美学学科,但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对其精神概要略作探索,可用为推进当前审美研究的参照。本文借助前人的表述,将传统审美经验要旨概括为四个方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立象尽意…‘境生象... 中国古代并无美学学科,但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对其精神概要略作探索,可用为推进当前审美研究的参照。本文借助前人的表述,将传统审美经验要旨概括为四个方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立象尽意…‘境生象外”;“美善相乐…‘尽善尽美”。涉及审美与艺术活动的本原设置、运作方式、成果形态及终极目标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而构成其思想底基的则是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将华夏传统审美经验引入当下,更可在与当代西方及中国的部分美学思潮的比照与对话中,揭示其可能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和转化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统 心物同构 感观结合 意象浑融 美善和乐 古今会通
原文传递
狮城梨园一枝花──记海外名票吴书玉女士
10
作者 乃春 《中国京剧》 1995年第1期36-37,共2页
狮城梨园一枝花──记海外名票吴书玉女士乃春在新加坡这个美丽的国度里,勤劳的炎黄子孙,以古老悠久的华夏传统艺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创建人类社会的文明。新加坡乐龄京剧团团长兼艺术指导华裔吴书玉女士在当地被誉为狮城梨园一枝... 狮城梨园一枝花──记海外名票吴书玉女士乃春在新加坡这个美丽的国度里,勤劳的炎黄子孙,以古老悠久的华夏传统艺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创建人类社会的文明。新加坡乐龄京剧团团长兼艺术指导华裔吴书玉女士在当地被誉为狮城梨园一枝花,一枝洁白温馨的花。吴书玉女士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中国画 绘画艺术 中国戏曲 华夏传统 表演艺术 京剧 艺术指导 传统艺术 梁山伯与祝英台
原文传递
关于民族自省与健全思维问题
11
作者 贺福铭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1996年第3期71-72,共2页
关于民族根性问题,至今仍有论者反复提出;而对民族劣根性之论议,又总是难以被人们认同。难道这真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吗?其实关于民族劣根性之说,不过是一个民族自省问题。认同民族自省,正是一个民族雄强的表现;如果偏重“自信”而嫌恶... 关于民族根性问题,至今仍有论者反复提出;而对民族劣根性之论议,又总是难以被人们认同。难道这真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吗?其实关于民族劣根性之说,不过是一个民族自省问题。认同民族自省,正是一个民族雄强的表现;如果偏重“自信”而嫌恶“自省”,反而是一个民族底气不足的反映。所以,笔者提出:无偏重“自信”而嫌恶“自省”。(此命题得之于荀子一段妙论的启示。兹略述其源:《荀子·议兵篇》中有两句深刻的话:“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语中这个“废”,是讲失败了以后被贬值,叫“废”。“恶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自省 中国传统文化 华夏传统 民族劣根性 中华民族 复杂事物 毛泽东 自我反省 矛盾现象 民族自信心
下载PDF
佛州奇葩——锦绣中华——旅美散记之十二
12
《数据》 1999年第5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华夏传统 少数民族 民族服饰 文化艺术 服务小姐 散记 杂技表演 佛罗里达 毛主席纪念堂 藏族服饰
下载PDF
“异乡”与“故乡”: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偏向研究(1842-1912)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露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1期67-73,共7页
1842—1912年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传播与华夏传统文明传承发展的一次碰撞。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具有空间偏向,粤剧的海外传播是近代西方文明扩张的间接产物。航海技术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媒介体现,是具有空间偏向的... 1842—1912年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传播与华夏传统文明传承发展的一次碰撞。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具有空间偏向,粤剧的海外传播是近代西方文明扩张的间接产物。航海技术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媒介体现,是具有空间偏向的传播媒介。粤剧作为航海运输工具的“内容”,实现了空间传播。而作为媒介的粤剧本身具有口头传播偏向和时间偏向,消解了西方文明传播的空间偏向,实现华夏传统文明的异域传承。粤剧口头传播偏向限制了粤剧仪式的传播范围,将参与群体划定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不利于华人社群的扩大。但与此同时,作为地方剧种,粤剧的口头传播偏向强化了华人社群内部的一致性,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强化华人社群的集体意识。粤剧是华夏传统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华夏传统文明传播文明时间偏向特质,表现为对神缘和地缘关系的倚重。粤剧在以方言(地域)为单位的华人社群进行展演,延续了祖籍地的地方特色,传承了祖籍地的历史脉络。西方现代文明传播的空间偏向形成了粤剧的“传播通道”,华夏传统文明传播的时间偏向孕育了粤剧的“传承脉络”,二者相互交织,形成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时空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新加坡 跨文化传播 传播偏向 传承 西方现代文明 华夏传统文明
下载PDF
大仰韶与龙山化--管窥史前中国文化格局的关键性演变 被引量:3
14
作者 曹兵武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5-11,共7页
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经过北谷南稻两种农作文化融汇后率先实现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支区域性文化。它借助全新世大暖期的良好时机和黄河中游的区位优势,向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易于开垦的黄土高原地带大规模扩张,从而奠... 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经过北谷南稻两种农作文化融汇后率先实现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支区域性文化。它借助全新世大暖期的良好时机和黄河中游的区位优势,向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易于开垦的黄土高原地带大规模扩张,从而奠定了早期华夏族群的人口、语言与文化等基础。仰韶文化盛极而衰之后的解体及其引发的龙山化转型,不仅在仰韶故地形成诸多源流复杂的后仰韶文化,而且还因为小麦、牛羊等新经济因素的引入,在其腹心中原地区较早开启了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相互碰撞重组以及交叠融合。正是在后仰韶时期的龙山时代的区域竞逐过程中,各地普遍启动了自己的文明化进程。作为仰韶故地核心的中原地区经过对四面八方各种文化因素的兼容并包和融合创新,加之黄河中下游地区冲积作用加剧,为史前中国相互作用圈中各区域性文化传统提供了新的逐鹿之地,使二里头文化在区域文化传统间日益强化的竞争过程中脱颖而出,确立了早期中国文化相互作用圈中的华夏正统地位。因此,仰韶文化的形成与解体,都是早期华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龙山化 中原地区 区域文化传统 相互作用圈 华夏传统形成
下载PDF
聚焦:华夏传统文化与戏曲表演艺术的审美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危磊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10期36-38,49,共4页
华夏传统文化与戏曲表演艺术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体现华夏传统文化的儒、道、释等诸家的有益成份,都曾给予中华戏曲表演艺术以充分的滋养与影响,并作为一种华夏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与观念,濡染并影响着戏曲表演艺术与观众的审美心... 华夏传统文化与戏曲表演艺术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体现华夏传统文化的儒、道、释等诸家的有益成份,都曾给予中华戏曲表演艺术以充分的滋养与影响,并作为一种华夏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与观念,濡染并影响着戏曲表演艺术与观众的审美心理与接受,进而渗透到中华戏曲表演艺术的各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统文化 中华戏曲 表演艺术 审美观
下载PDF
巴蜀治水神话传说刍论
16
作者 李诚 《文史杂志》 2021年第2期16-23,共8页
巴蜀本为一古代地理概念,两地人情风俗自古迥异。然而以岷江、长江为主之丰沛水系,却从文化上将两地挽结一起,生生不息,古往今来,为华夏文化建构注入不竭的生命之源。论及此源,则不能不及于古之洪水。洪水,是世界神话传说共同之主题。... 巴蜀本为一古代地理概念,两地人情风俗自古迥异。然而以岷江、长江为主之丰沛水系,却从文化上将两地挽结一起,生生不息,古往今来,为华夏文化建构注入不竭的生命之源。论及此源,则不能不及于古之洪水。洪水,是世界神话传说共同之主题。华夏传统文化中,凡论及治理洪水,则不能不提及鲧、禹;在巴蜀文化中论及治理洪水,则必提及鳖灵。治巴蜀神话传说者皆不会忽略一基本事实:华夏族神话传说中几位与治理洪水有关者,皆与巴蜀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传说 地理概念 巴蜀文化 文化建构 人情风俗 华夏传统文化 生命之源 华夏
下载PDF
略谈微型盆景创作一二
17
作者 俞毓纯 《浙江园林》 2021年第1期88-91,共4页
微型盆景是盆景艺术中的一支绚丽的分枝。微型盆景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它的历史是中国盆景艺术发展史的证明。它作为东方特有的景观艺术形式,与华夏传统文化背景中审美情趣的共生性是无法剥离的,这与西式风格的绿雕大有不同之处。微型... 微型盆景是盆景艺术中的一支绚丽的分枝。微型盆景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它的历史是中国盆景艺术发展史的证明。它作为东方特有的景观艺术形式,与华夏传统文化背景中审美情趣的共生性是无法剥离的,这与西式风格的绿雕大有不同之处。微型盆景制作基础并不是建立在简单的技能技巧上,而是建立在对东方传统文化气韵的把握上,小小的一盆微型盆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景艺术 微型盆景 东方传统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 景观艺术 技能技巧 共生性 发展史
原文传递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理构建的文化印证
18
作者 张鹏飞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9-12,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孕育着悠远醇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命产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批判地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孕育着悠远醇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命产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批判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悟化认知的划时代的历史飞跃,并丰富、充实和演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硕果,从而建构着中华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理体系的韵味隽永的审美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哲理建构 文化印证
下载PDF
论华夏传统“侠文学”的文化情韵
19
作者 张鹏飞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6-38,64,共4页
华夏传统"侠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拓展、阐释、升华而使"侠"这一颇具中国文化思辨痕迹的生命范式成为历史演进的审美标识并张扬于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故而"侠"这一独特的历史群体就为"温柔敦厚、淡... 华夏传统"侠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拓展、阐释、升华而使"侠"这一颇具中国文化思辨痕迹的生命范式成为历史演进的审美标识并张扬于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故而"侠"这一独特的历史群体就为"温柔敦厚、淡泊温馨、宁静致远、修身养性"的儒、道、释主流文化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元素和性灵品行。即凭借行侠仗义、放纵不羁、浪迹江湖的现实途径追寻本真、体验自由、获得情趣,从而使华夏国人始终洋溢着自由、温馨、恬适的生命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统文化 侠文学 文化情愫 生命韵味
下载PDF
亟需呼唤华夏传统美德
20
作者 冯树鉴 《前进论坛》 1995年第3期29-29,共1页
亟需呼唤华夏传统美德冯树鉴当前虽然再三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但对精神文明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内容,目前亟需有较系统的道德教育。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有一套完整的道德准则,可以概括为"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 亟需呼唤华夏传统美德冯树鉴当前虽然再三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但对精神文明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内容,目前亟需有较系统的道德教育。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有一套完整的道德准则,可以概括为"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统 传统美德 道德教育 精神文明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传统美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公共场所 道德规范 炎黄子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