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正史中的古代海外民族史志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文光 曾亮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共6页
在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中,中国人以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国家"天下体系"为核心的地理观和民族观来认识海外民族,但是到《清史稿》中却是以世界近代化的话语系统来认识海外民族,没有了"海外民族"的传记,也没有了"外... 在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中,中国人以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国家"天下体系"为核心的地理观和民族观来认识海外民族,但是到《清史稿》中却是以世界近代化的话语系统来认识海外民族,没有了"海外民族"的传记,也没有了"外国传",而是出现了"邦交传"。古代中国人以华夏中心的民族观、以农业民族的心态和视角去认识海外民族,所有对海外民族的记载都是以文化为中心,用白描的方式记述。中国古代的海外民族史志就是当时中国人自己写的"世界史",是中国人最早认识世界的民族志文本,因此也可以看成是"世界文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正史 海外民族 民族史志 华夏中心 世界史
原文传递
水中月,镜中花─—《镜花缘》的社会理想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明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88-91,共4页
水中月,镜中花─—《镜花缘》的社会理想刘明华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大同思想,《镜花缘》可算得是一个典型。此前,《水浒传》固然也充分表现了大同思想,但它的原型属于为了实现理想而造反一派。相较而言,《镜花缘》的虚构成份更多,讽... 水中月,镜中花─—《镜花缘》的社会理想刘明华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大同思想,《镜花缘》可算得是一个典型。此前,《水浒传》固然也充分表现了大同思想,但它的原型属于为了实现理想而造反一派。相较而言,《镜花缘》的虚构成份更多,讽喻的意味也更加强烈。本文集中来谈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花缘》 李汝珍 武则天 大同思想 大人国 男女平等 社会理想 理想社会 华夏中心 价值观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对世界的地理想象——从《山海经》到《野叟曝言》 被引量:1
3
作者 唐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6-204,共9页
中国古代小说对世界的地理想象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对世界地理疆域的想象,另一个则是对世界中心(包含了宗教、权力与道德中心)的想象。《山海经》作为一部地理性叙事作品,构建了从中心出发、向四方辐射的世界地理想象——"四... 中国古代小说对世界的地理想象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对世界地理疆域的想象,另一个则是对世界中心(包含了宗教、权力与道德中心)的想象。《山海经》作为一部地理性叙事作品,构建了从中心出发、向四方辐射的世界地理想象——"四方想象"。之后的长篇小说《西游记》、《西洋记》、《野叟曝言》一方面延续了这一传统的世界地理想象模式,另一方面又选取了不同的文化他者(分别是天竺、南洋诸国与欧罗巴洲等)作为参照面,以建构新的世界地理想象模式,试图从不同角度回答《山海经》构建的以华夏为中心的世界地理想象,在遇到不同文明的"他者"时,怎样处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研究或为当代文化交流的"互渗问题"与文化理论的"他者问题"做一多元化的参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地理想象 他者 四方想象 华夏中心 明清小说
下载PDF
从四大板块看史前中国文明的演进与互动
4
作者 陈胜前 《人民周刊》 2021年第18期76-77,共2页
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的观点,研究者把关注的重心完全放在中原地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这也是考古学家苏秉琦所批评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两个“怪圈”之一,因为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模... 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的观点,研究者把关注的重心完全放在中原地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这也是考古学家苏秉琦所批评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两个“怪圈”之一,因为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更像是“满天星斗”“群星璀璨”。过去二十多年来,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发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等古城及相关考古遗存的揭示,充分展现了早期中国文明丰富多样的发展模式。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早期中国文明是一个存在密切联系的互动圈,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体系,但并不封闭。不过,中原中心论并没有完全消失,它的升级版就是“华夏-边缘”论,即认为农耕区的中国文明才是华夏中心,其余是边缘。这种考察视角有失偏颇,与真实历史不符,我们应该从更大范围的互动中来考察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中心 中国文明起源 考古发现 华夏中心 考古遗存 良渚 苏秉琦 群星璀璨
下载PDF
敢以豪气服他族——唐人豪侠情怀的传播外射举隅
5
作者 王立 郝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44,共6页
唐人通过渲染武艺、运用法术、识别物品和表演技艺等多种方法折服他族。有时在与他族番邦争竞时,唐人也耍了一些不那么光明正大的诡计。豪气服他族情怀在唐代的风行有其精神传统。
关键词 豪侠精神 华夏中心 民族自信心 民族交流
下载PDF
为普遍主义辩护——兼评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 被引量:38
6
作者 赵敦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40,共7页
普遍主义是一种相信某些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普适性的立场。西方学者曾经用西方中心论为普遍主义辩护,混淆了思想的内容和产生思想的社会条件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因而遭到来自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等方面的正当批评。但是... 普遍主义是一种相信某些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普适性的立场。西方学者曾经用西方中心论为普遍主义辩护,混淆了思想的内容和产生思想的社会条件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因而遭到来自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等方面的正当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所导致的特殊主义,又混淆了真理的内在标准和思想的适用范围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从哲学上分析,西方中心论和特殊主义都源于"关于本质的发生学教条"。特殊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有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民族主义国家曾把特殊主义作为对外扩张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流行民族文化特殊主义的思潮,表现为文化精英的传统主义和文化复兴运动的民众动员。而中国自古不乏华夏中心论的传统,现在则有以"回归起源"为特点的民族和文化优越感。当今学术界有一些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提法,反映出各种特殊主义观点和立场。学术界不加区别地广泛使用"中国特色"的标签,隐藏着在哲学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内都放弃普适性目标和标准的危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本主义"(本位、本色、本土化),代表了"道统"、"学统"和"政统"合一的复古主张。后现代主义和新左派的反全球化主义,在实践上阻碍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更深层次的思想对话。反"西方话语霸权"的情绪化口号,经不起"什么话语、谁的霸权"的理性推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 华夏中心 本质主义 普遍主义 特殊主义 中国特色 文化本位 全球化
原文传递
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云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2,共6页
朝贡制度曾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源自先秦的华夏中心意识、大一统理念及“事大字小”的交邻之道虽为朝贡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朝贡制度如何实施并在多大程度上奏效,则与当时局势和国力的强弱密... 朝贡制度曾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源自先秦的华夏中心意识、大一统理念及“事大字小”的交邻之道虽为朝贡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朝贡制度如何实施并在多大程度上奏效,则与当时局势和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因此,朝贡制度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贡制度 华夏中心意识 四夷 蕃国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 被引量:10
8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9-72,共14页
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兼析近代中国知识样式的转型章清在1923年“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中,胡适为“科学”所做辩护的诸方面,人们皆不陌生,尤其是其中的基本论式——“根据……知识,知道……”,无疑是意味深... 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兼析近代中国知识样式的转型章清在1923年“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中,胡适为“科学”所做辩护的诸方面,人们皆不陌生,尤其是其中的基本论式——“根据……知识,知道……”,无疑是意味深远的象征了,现代中国论证现实世界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本土文化 边缘人 知识分子 严复 胡适 容闳 认同危机 华夏中心主义 近代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史的考察──从民族意识到民族主义 被引量:6
9
作者 徐立望 《求索》 CSSCI 2001年第5期126-130,共5页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随着华夏中心论的破灭而逐渐形成的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 ,早期维新者吸收西方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平等理论 ,民族意识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早的体现。在甲午战争的刺激下 ,民族主义正式形成。维新人士希望通过吸收西方的...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随着华夏中心论的破灭而逐渐形成的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 ,早期维新者吸收西方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平等理论 ,民族意识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早的体现。在甲午战争的刺激下 ,民族主义正式形成。维新人士希望通过吸收西方的自由平等民权思想资源 ,把传统的君主专制中国塑造成现代型的民族国家。国家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国人对满清政权的失望也日益加深 ,各方人士从自身的学术素养和政治立场出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中心主义 民族意识 民族主义
下载PDF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云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2-95,共4页
华夏中心意识使夏夷文野之分成为夏夷之辨的主流观念。夏夷文野之分又因民族矛盾和中外文化冲突而出现两种极端保守的表述形式———夏夷人禽之别和以地之中外划分夏夷的主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言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具... 华夏中心意识使夏夷文野之分成为夏夷之辨的主流观念。夏夷文野之分又因民族矛盾和中外文化冲突而出现两种极端保守的表述形式———夏夷人禽之别和以地之中外划分夏夷的主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言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负面影响日益凸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夷之辨 文野之分 人禽之别 华夏中心意识
下载PDF
秦汉正统思想的形成及其对政治与史学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庞天佑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72-82,共11页
正统思想是中国古代衡量某一政权是否合法的政治思想 ,又是一种反思政权更替与历史演进的历史哲学思想。秦汉是正统思想形成时期。正统思想与秦汉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对汉代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正统思想 政治思想 历史哲学思想 汉代史学 华夏中心观念
下载PDF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洪纪 《历史教学问题》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5,共5页
从先秦到清末.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用以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准是文化的异同,而不是血统或种族。所以,传统的民族主义是以文化价值为根本取向的,一方面,政治权力的实践逐步凝固了华夏民族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文化认同的原则又最终... 从先秦到清末.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用以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准是文化的异同,而不是血统或种族。所以,传统的民族主义是以文化价值为根本取向的,一方面,政治权力的实践逐步凝固了华夏民族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文化认同的原则又最终导致了乡土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弥漫性。儒家传统的华夏中心观,作为文化民族主义情结的最终依归,长期主导了民族的价值取向与生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民族主义 华夏中心 近代民族主义 儒家文化 民族认同符号 民族国家 民族文化 民族意识 道德伦理 民族观念
原文传递
地域形象与中国古代边疆的经略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祥学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6,共6页
边疆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初是以“华夏中心观”与“夷夏观”为基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考究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不难发现,虽然统治者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①,又将“海内”视为自... 边疆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初是以“华夏中心观”与“夷夏观”为基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考究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不难发现,虽然统治者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①,又将“海内”视为自己当然的统治疆域。其实,统治者在对待疆域方面,既有“内外之别”,也有“远近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中国 边疆 形象 地域 经略 华夏中心 统治者
原文传递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洪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0-25,共6页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郭洪纪在古代文化中,由于儒家伦理的涵盖,国家观和民族观始终是纠缠在一起的。儒家一向队为,“家”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国”则是家的扩大,“天下”又是国的延伸。这种由家族意识和宗法制度...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郭洪纪在古代文化中,由于儒家伦理的涵盖,国家观和民族观始终是纠缠在一起的。儒家一向队为,“家”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国”则是家的扩大,“天下”又是国的延伸。这种由家族意识和宗法制度的扩展而形成的国家观念和世界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华夏中心 文化民族主义 滥觞
下载PDF
极端民族意识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被引量:1
15
作者 严亚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1-59,共9页
近代列强侵略活动激发了极端民族意识的兴起,极端民族意识导源于夷夏之辨,华夏中心观带有复古性、排外性、虚骄性及反理性色彩,倡导文化救国,固守华夷秩序延误了早期现代化的启动,使洋务运动的举措大打折扣,是维新运动以流血失败... 近代列强侵略活动激发了极端民族意识的兴起,极端民族意识导源于夷夏之辨,华夏中心观带有复古性、排外性、虚骄性及反理性色彩,倡导文化救国,固守华夷秩序延误了早期现代化的启动,使洋务运动的举措大打折扣,是维新运动以流血失败告终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意识 夷夏观 华夏中心 早期现代化 中国
下载PDF
论“华夏中心”观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永福 颜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11,共7页
“华夏中心”观的产生发展有着悠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合理性。它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影响深重而复杂 ,一方面是严重地阻碍抗拒 ,另一方面又具间接支援之功。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同时 ,从根本上否定了“华夏中心”观念... “华夏中心”观的产生发展有着悠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合理性。它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影响深重而复杂 ,一方面是严重地阻碍抗拒 ,另一方面又具间接支援之功。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同时 ,从根本上否定了“华夏中心”观念。在创造性转换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先进文明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正确指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中心 早期现代化 中国 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 历史背景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试论“天下观”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关联 被引量:3
17
作者 卢俊达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30,共6页
"天下观"是传统中国文化精英对待异质文化群体的普遍心态。在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明冲击后,天下主义的内在要求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在无法取得现实世界的中国至尊秩序后转向对未来人类文明之幻想中。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列宁主义... "天下观"是传统中国文化精英对待异质文化群体的普遍心态。在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明冲击后,天下主义的内在要求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在无法取得现实世界的中国至尊秩序后转向对未来人类文明之幻想中。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加以符合天下观的改造。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民族理论为线索,我们可以考察传统的天下观与这些理论的关联,而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指导的对中国民族的改造实践也是天下观的理想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华夏中心主义 中国共产党 民族理论
原文传递
近代文化意识的觉醒与茁长——论黄遵宪使外前后诗歌爱国主题的转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中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93-101,共9页
鸦片战争以后,仅仅试图弥补“坚船利炮”这一差距的洋务运动却开启了不限于这一层面的中外文化交融。置身这一背景中的黄遵宪被外交官的地位推上了中外文化交融的前沿。经世致用内在思想原则的价值取向与对异质思想文化了解吸收的双向契... 鸦片战争以后,仅仅试图弥补“坚船利炮”这一差距的洋务运动却开启了不限于这一层面的中外文化交融。置身这一背景中的黄遵宪被外交官的地位推上了中外文化交融的前沿。经世致用内在思想原则的价值取向与对异质思想文化了解吸收的双向契合,不可避免地促动了他近代文化意识的觉醒与茁长。于是他使外前后诗歌创作的爱国主题并未轻车熟路地显示于传统的“乡土之恋”、“故国之思”的抒发方面,而是清晰地划出了由“攘夷”向“自强”转变的影响深远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遵宪 洋务运动 经世致用 近代爱国主义 鸦片战争 影响深远 日本国志 梁启超 思想文化 华夏中心主义
下载PDF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会通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丙中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6年第4期17-22,1,共7页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会通高丙中我们所谈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既有的文化,而不仅是指固有的文化。“既有的文化”意在现状和事实,“固有的文化”重在历史和本源。中国文化等于传统文化,约等于固有文化,这是“五四”时期的...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会通高丙中我们所谈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既有的文化,而不仅是指固有的文化。“既有的文化”意在现状和事实,“固有的文化”重在历史和本源。中国文化等于传统文化,约等于固有文化,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化讨论所基于的事实和逻辑。在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世界文化 意识形态 政治民族主义 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民族主义 华夏中心主义 西方文化 儒家文化
原文传递
进化论与文学的变迁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成友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20-21,8,共3页
人们已注意到,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进化论是被改写过的。达尔文并未认为自己所发现的生物界竞争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赫胥黎进一步认为,人与物异,自然界弱肉强食,人类却该相亲相爱,将自然规律与道德伦理相对立;严... 人们已注意到,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进化论是被改写过的。达尔文并未认为自己所发现的生物界竞争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赫胥黎进一步认为,人与物异,自然界弱肉强食,人类却该相亲相爱,将自然规律与道德伦理相对立;严复翻译《天演论》,却吸收了斯宾塞的观点,突出进化规律的普遍有效性。这种改写的策略意味在于: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怎样借助进化论破除国人的华夏中心主义的妄自尊大的观念,以自强保种,救亡图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 文学革命 近代文学 马克思主义 梁启超 中国文学 文学史 华夏中心主义 陈独秀 时间观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