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47
1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4 位作者 李建华 崔建军 施炜 苏金宝 李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7-279,共23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构造组合的晚中生代陆内造山带和火成岩省。本项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通过对雪峰山... 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构造组合的晚中生代陆内造山带和火成岩省。本项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通过对雪峰山地区沅麻盆地的野外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该盆地晚中生代.早新生代5期构造应力场及其演替序列:中晚侏罗世近w—E向挤压、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早白垩世中晚期Nw—sE向挤压、晚白垩世近N—s向伸展、古近纪晚期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方向的变化记录了不同板缘的动力作用对该区的影响。(2)识别了湖南地区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发育的横跨叠加褶皱构造,并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已有火成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分析,认为该地区横跨叠加褶皱构造记录了中生代两期构造挤压和地壳增厚事件: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是对三叠纪华南地块南北边缘大陆碰撞和增生作用的远程响应,晚期NE—NNE向褶皱构造则是对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的变形响应。(3)对湖南衡山西缘拆离断裂带的变形结构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衡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并对拆离带中韧性剪切变形的钠长岩脉的锆石进行了SHRIMPU.Pb测年,从而确定了华南地区伸展构造的起始时代约137Ma,即早白垩世早中期。(4)通过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分析,揭示了东南沿海长乐一南澳构造带早白垩世2期构造一岩浆事件:早期(147~135Ma)表现为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晚期(135~117Ma)岩浆岩以含石榴子石花岗岩为主。这个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构造带是晚中生代陆缘造山带,造山作用可能起始于晚侏罗世,于早白垩世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 构造应力场 横跨叠加褶皱 中生代大地构造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沅麻盆地 长乐-南澳构造带 华南大陆
下载PDF
Mesozoic mafic magmatism in North China:Implications for thinning and destruction of cratonic lithosphere 被引量:60
2
作者 Yongfei ZHENG Zheng XU +1 位作者 Zifu ZHAO Liqun D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53-385,共33页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has been thinned from >200 km to <100 km in its eastern part. The ancient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SCLM)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juvenile SCLM in the Meoszoic. During this ...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has been thinned from >200 km to <100 km in its eastern part. The ancient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SCLM)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juvenile SCLM in the Meoszoic. During this period, the NCC was destructed as indicated by extensive magmatism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While there is a consensus on the thinning and destruction of cratonic lithosphere in North China, it has been hotly debated about the mechanism of cartonic destruction.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ovide a resolution to current debates in the view of Mesozoic mafic magmatism in North China. We made a compilation of geochemical data available for Mesozoic mafic igneous rocks in the NCC.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mafic igneous rock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series,manifesting a dramatic change in the nature of mantle sources at ~121 Ma. Mafic igneous rocks emplaced at this age start to show both oceanic island basalts(OIB)-like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depleted to weakly enriched Sr-Nd isotope compositions. In contrast,mafic igneous rocks emplaced before and after this age exhibit both island arc basalts(IAB)-like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patterrs and enriched Sr-Nd isotope compositions.This difference indicates a geochemical mutation in the SCLM of North China at^121 Ma. Although mafic magmatism also took place in the Late Triassic, it was related to exhumation of the deeply subducted South China continental crust because the subduction of Paleo-Pacific slab was not operated at that time. Paleo-Pacific slab started to subduct beneath the eastern margin of Eruasian continent since the Jurrasic. The subducting slab and its overlying SCLM wedge were coupled in the Jurassic, and slab dehydration resulted in hydration and weakening of the cratonic mantle. The mantle sources of ancient IAB-like mafic igneous rocks are a kind of ultramafic metasomatites that were generated by reaction of the cratonic mantle wedge peridotite notonly with aqueous solutions derived from dehydration of the subducting Pale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tonic destruction Mafic magmas IAB-like series OIB-like series Lithospheric thinning Slab subduction
原文传递
中国华南大陆及陆缘地带的大地构造基本格局 被引量:32
3
作者 王光杰 滕吉文 张中杰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3期25-44,共20页
华南及陆缘地带主体由扬子块体和华南块体、南海盆地及琼南微块体和台湾岛活动带组成 .在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浆活动和多种力系作用下形成了该区浅部和深部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深层过程 .因此 ,该地区不论在岩相和地球内部圈层耦合 ,海陆... 华南及陆缘地带主体由扬子块体和华南块体、南海盆地及琼南微块体和台湾岛活动带组成 .在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浆活动和多种力系作用下形成了该区浅部和深部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深层过程 .因此 ,该地区不论在岩相和地球内部圈层耦合 ,海陆耦合以及壳、幔、核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演化 ,地史进程和在东亚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文在纵观各地质大家学术观点和构造分类的基础上 ,基于对该区多年来的岩石圈深部结构、构造和深部地球物理场研究结果 ,阐述了该区大地构造格局、构造分类与分区、基底属性、断裂体系及其发展 ,分析了该区构造格局、块体界带、断裂延伸及其动力学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断裂延伸 块体边界 陆缘地带 华南大陆
下载PDF
中国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的瑞利波频散与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34
4
作者 滕吉文 张中杰 +1 位作者 胡家富 王光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63-677,共15页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瑞利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瑞利波频散 .使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 4°× 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瑞利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瑞利波频散 .使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 4°× 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使用Harkrider的面波反演程序求得了该区剪切波的三维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1 .华南大陆Moho界面埋深为 3 0— 40km ,并由西向东逐渐减薄 ,在陆缘与浅海地域为 2 5— 2 8km ,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2 .上地幔低速层埋深为 6 0— 1 5 0km ,变化幅度较大 ,这与深部断裂分布及深层过程有关 ,但NS向剖面上各界面的起伏变化均比EW向剖面平缓 .3 .东南陆缘是东亚大陆的海陆过渡带 ,在深部表现为Moho界面埋深和地壳平均速度降低的地带 ,地幔深部界面的起伏形态充分表明 ,深浅介质结构和物质耦合的不均匀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面波 三维速度结构 软流层 秦岭-大别造山带 深层动力过程 华南大陆 瑞利波频散
下载PDF
华南岩石层与大陆动力学 被引量:22
5
作者 谢窦克 毛建仁 +2 位作者 彭维震 赵宇 姜月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53-163,共11页
华南大陆记录和保存了自太古代至今大陆生长层完整的历史过程.以杨子克拉通为核心,地壳不断向东南生长,古扬子块前寒武系以灰色片麻岩、古元古代科马提岩绿岩、新元古代蛇绿岩、绿岩为特征,为相对稳定高速高阻冷的残存地幔“残烃柱... 华南大陆记录和保存了自太古代至今大陆生长层完整的历史过程.以杨子克拉通为核心,地壳不断向东南生长,古扬子块前寒武系以灰色片麻岩、古元古代科马提岩绿岩、新元古代蛇绿岩、绿岩为特征,为相对稳定高速高阻冷的残存地幔“残烃柱”;而沿海一带火成岩以中、新生代壳-幔混合源火山-侵入杂岩、碱性花岗岩和正长岩带以及不同类型的玄武岩类为特征,为相对活动低速高导热的超地幔柱.巨型裂解构造是物质热传输的主要形式,地幔柱迁移是华南大陆构造演化的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层 地幔柱构造 华南大陆
下载PDF
华南大陆东部若干构造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3
6
作者 宋传中 李加好 +4 位作者 严加永 王阳阳 刘振东 袁芳 李振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4-722,共19页
华南大陆的结构、属性、过程与动力学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钦杭构造带东段为主要研究地区,通过精细的构造解析、变质变形研究、年代学分析,结合反射地震剖面,探讨了华南大陆东部几个科学问题。(1)江南造山带形成于新元古代... 华南大陆的结构、属性、过程与动力学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钦杭构造带东段为主要研究地区,通过精细的构造解析、变质变形研究、年代学分析,结合反射地震剖面,探讨了华南大陆东部几个科学问题。(1)江南造山带形成于新元古代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的"软碰撞"作用,可划分为扬子板块南缘、扬子-华夏汇聚带和华夏板块北缘3个构造单元,江南断裂带和武夷山-遂昌断裂带分别为江南造山带的北界和南界。(2)扬子-华夏板块汇聚带由多个小板块拼合而成,其间有多条缝合带,大约900 Ma开始汇聚,760 Ma全面闭合,850~780 Ma为活动高峰期,具有递变式的汇聚拼合过程,由南向北发展,先斜向俯冲,后右旋走滑,最晚集中在中部活动。(3)华南大陆东部为中生代奠定的构造格架,主要构造为一系列北东走向褶皱和逆冲断层,大量地壳范围内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向北逆冲,可下切到中-下地壳。(4)华南大陆燕山晚期区域性伸展构造广泛发育,存在"华南热隆"构造,震旦系内的滑覆构造典型,同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和大规模的热液成矿。(5)华南大陆构造演化为:850 Ma扬子-华夏板块递进式汇聚,760 Ma全面拼合,江南造山带形成;600 Ma华南大陆盖层发育;430 Ma钦杭构造带受南部构造影响;220 Ma钦杭构造带受北部远程构造影响;160 Ma逆冲推覆构造产生;140 Ma大规模伸展,构造-岩浆-成矿关系密切;随后江南持续隆升,华南强烈热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江南造山带 板块汇聚带 构造过程 推覆构造
下载PDF
华南大陆S波三维速度结构与郯庐断裂带的南延 被引量:16
7
作者 滕吉文 王光杰 +1 位作者 张中杰 胡家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3期2492-2498,共7页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Rayleigh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Rayleigh波频散. 运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4°×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Rayleigh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Rayleigh波频散. 运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4°×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求得了该区S波的三维速度结构. 同时结合该区人工地震深部探测速度结构剖面综合研究了该区构造格局与断裂延深和延伸. 研究结果表明: 华南大陆Moho界面埋深为30~40 km, 并由西向东逐渐减薄, 在陆缘与浅海地域为25~28 km, 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上地幔低速层埋深为60~100 km, 变化幅度较大. 郯庐断裂跨过长江后在64~96分格(NS)和65~97分格(NS)之间地带向南延伸, 垂直错动幅度可达10 km, 可伸抵170 km左右的深处, 并在海南岛东侧附近潜入海域. 太行山-武陵山-苗岭-越北山区巨型重力梯度带南段深部Moho界面与软流层顶面均向南加深下倾, 并伸入海域. 它可能与郯庐断裂带汇合, 这条重力梯度带与郯庐断裂带均受到东西向潜伏构造的作用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面波 Moho界面 地幔盖层 软流层 三维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 南延 华南大陆
原文传递
划分华南不同块体的地球物理根据及与地球化学分区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季生 洪大卫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7-152,共6页
根据华南的航磁、地震和大地电磁等地球物理方法的探测结果 ,将华南大陆划分为 3个不同块体 :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和东南沿海地块 ;并计算了华南视磁化强度的分布。根据视磁化强度的分布研究华南磁性分区特征 ,并利用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 根据华南的航磁、地震和大地电磁等地球物理方法的探测结果 ,将华南大陆划分为 3个不同块体 :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和东南沿海地块 ;并计算了华南视磁化强度的分布。根据视磁化强度的分布研究华南磁性分区特征 ,并利用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和大地电磁资料对磁性分区的边界加以控制和印证 ,最后以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确定的边界作为块体的边界。因此 ,这样对地块的划分比较客观。依据地球物理划分的结果与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地块划分 地球物理 花岗岩 同位素地球化学 扬子地块 视磁化强度
下载PDF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第一阶段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3
9
作者 邓启江 岳超龙(执笔/图) +4 位作者 陈传绪 张凝灏(执笔/图) 宋建忠 李滨(摄影) 黄泽鹏(摄影) 《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5,1,共23页
2022年10月,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的海底发现两艘古代沉船,分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2023年5~6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组织实施了对两艘沉船的第一阶段考古调查。一号沉船发现多个隔舱的船货堆积,包括大量外... 2022年10月,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的海底发现两艘古代沉船,分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2023年5~6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组织实施了对两艘沉船的第一阶段考古调查。一号沉船发现多个隔舱的船货堆积,包括大量外销陶瓷器及金属器等,年代为明正德年间;二号沉船船载大量从海外输入的原木,年代为明弘治年间。两艘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时代明确,是我国乃至世界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同时,两艘沉船船载不同船货,首次可以同时对我国海外贸易的外销与输入开展考古与研究,为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贸易流动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形 深海底 华南大陆 深海盆地 岛架 岛坡 大陆 阶梯状
原文传递
海南岛的主要考古发现及其重要价值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克荣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1-8,25,共9页
今年三月和六月间,曾有机会两度到海南岛各市、县参观,沿途看到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材料,特别是观察了一些重要的考古遗迹和出土文物。深感海南岛各族人民有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学术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今年三月和六月间,曾有机会两度到海南岛各市、县参观,沿途看到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材料,特别是观察了一些重要的考古遗迹和出土文物。深感海南岛各族人民有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学术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值得重视。一、海南岛的主要考古发现解放以来,中央、省有关部门曾多次在海南岛进行过民族调查和文物考古调查,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考古调查是一九五七年由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中山大学历史系合作进行的。其后自一九八三年起,各市、县又进行一次文物普查。通过这几次调查,在海南岛境内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和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考古发现 华南地区 几何印纹陶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古文化遗址 铜鼓 华南大陆
下载PDF
粤东连平—河源—汕尾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意义
11
作者 叶秀薇 吕作勇 +6 位作者 王亮 宋佳佳 段永红 王帅军 宋向辉 郑金宝 皮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4-2321,共18页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向连平—河源—海丰测线数据进行了处理解释,构建了该剖面的二维壳幔速度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沿剖面自NW向SE,莫霍面深度由32 km缓慢抬升至29 km,广州—恩平断裂带、河源—邵武断裂带和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对应位置都显示莫霍面有抬升现象;研究区存在多条NE向展布深大断裂;中地壳发育低速异常区域(低速体)受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政和—大埔断裂带NW内陆方向,可能与中生代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质岩浆相关.我们认为壳内低速区域(低速体)可能是影响研究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粤东地区 人工地震测深 壳幔精细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体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中段地壳结构与成矿启示:基于广昌-浏阳剖面接收函数的认识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永谦 吕庆田 +5 位作者 严加永 徐峣 林吉焱 皮娇龙 陈淼 张文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9-572,共14页
江南造山带位于华南大陆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之间,其深部地壳结构与变形特征记录了扬子块体与华夏块体拼合与相互作用的痕迹,且在其内部与邻区发育了丰富的多金属矿床,并形成了巨型Cu-Au-Pb-Zn-Ag多金属成矿带,是深化认识华南大陆地壳演... 江南造山带位于华南大陆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之间,其深部地壳结构与变形特征记录了扬子块体与华夏块体拼合与相互作用的痕迹,且在其内部与邻区发育了丰富的多金属矿床,并形成了巨型Cu-Au-Pb-Zn-Ag多金属成矿带,是深化认识华南大陆地壳演化、岩浆作用与成矿系统的关键地域。针对华南大陆地区的地壳结构与成矿过程,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项目在该区实施了一条密集宽频带地震流动探测剖面,旨在探测其深部结构与物性变化特征和深部成矿背景。本文利用其中江西广昌-湖南浏阳段长320km的宽频带地震流动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获得了剖面辖区深部地壳结构和V_(p)/V_(s)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Moho界面深度在29~35km之间变化,呈近穹窿状分布,平均Moho界面深度为31km左右,低于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值,且与地形高程在整体上呈镜像相关,均衡程度较好;(2)剖面沿线地壳V_(p)/V_(s)在1.64~1.83之间呈波浪状起伏变化,平均值为1.72左右,且华夏块体略高于江南造山带地域;(3)赣江断裂下方两侧的地壳厚度和V_(p)/V_(s)均差异明显,表明赣江断裂一处地壳尺度的深大断裂;(4)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并不直接造成江南造山带的地壳变形,但俯冲作用的远程力效应或对该区的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有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江南造山带 华夏块体 地壳结构 接收函数
下载PDF
粤东河源盆地晚白垩世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商岚 李鹏飞 +3 位作者 张运迎 令佳琪 胡万万 李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5-1261,共17页
粤东河源盆地是华南大陆南缘晚中生代伸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华南大陆南缘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向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转换的关键信息。本项研究以河源盆地晚白垩世玄武岩(~74 Ma)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Pb-Hf... 粤东河源盆地是华南大陆南缘晚中生代伸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华南大陆南缘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向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转换的关键信息。本项研究以河源盆地晚白垩世玄武岩(~74 Ma)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特征,探究了华南大陆南缘晚白垩世玄武岩的岩石学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研究结果显示河源盆地晚白垩世玄武岩具拉斑玄武岩特征,岩石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较低,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Ba、Th、Sr等),高场强元素(HFSEs,Nb、Ta、Ti等)并未出现明显亏损,表现出与E-MORB相似的特征。模拟计算显示,河源盆地玄武岩可能来自于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地幔源区约10%的部分熔融。玄武岩的(^(87)Sr/^(86)Sr)_(i)值较低,ε_(Nd)(t)值和ε_(Hf)(t)值为正,La/Nb值与ε_(Nd)(t)值在软流圈地幔与华南大陆岩石圈地幔(SCLM)间,靠近软流圈范围,且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本区玄武岩主要来自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然而,与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的N-MORB相比,河源盆地玄武岩表现出较高的(^(87)Sr/^(86)Sr)_(i)和较低的ε_(Nd)(t)值,显示可能受到了富集地幔的影响。玄武岩(^(207)Pb/^(204)Pb)_(i)和(^(208)Pb/^(204)Pb)_(i)值较高,接近EMⅡ范围,表明其源区的富集组分为EMⅡ型。玄武岩相对E-MORB更富集LREEs和Ba、Th、Pb等元素,Pb同位素比值落入太平洋沉积物区域,表明其源区有俯冲沉积物熔体的参与。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与日本海弧后盆地玄武岩相似,指示其形成于弧后拉张环境,可能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的后撤,并伴随着古南海弧后洋盆的打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河源盆地 古南海 白垩纪 玄武岩
下载PDF
基于P波接收函数资料的华南大陆东部地壳结构研究
14
作者 聂仕潭 段永红 +2 位作者 谭萍 檀玉娟 赵延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49-4161,共13页
华南大陆是由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拼合而成,并经历了多期次的后期改造,研究块体间的深部结构差异对于理解华南大陆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布设在华南大陆东部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资料,计算了远震事件的P波径向接收函数,并... 华南大陆是由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拼合而成,并经历了多期次的后期改造,研究块体间的深部结构差异对于理解华南大陆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布设在华南大陆东部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资料,计算了远震事件的P波径向接收函数,并利用Pms谐波分析方法获得了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具有明显的横向分段特征.JSF(江绍断裂带)附近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指示断裂带可能切穿整个地壳.在大别造山带、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南部,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近垂直,指示该区域地壳变形可能受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和太平洋板片俯冲后撤的远程效应的影响.此外,本文利用新的H-κ-c叠加方法获得了测线下方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扬子块体的地壳厚度薄于两侧的华夏块体和大别造山带,速度比也较低(约1.7),指示地壳以长英质和酸性岩石为主.Airy地壳均衡理论预测的地壳厚度指示29°N以南的地壳密度要低于以北的区域.以南的低密度及低波速比可能与菲律宾海板块北西向俯冲和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后撤导致的地壳物质垂向分异拆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接收函数 地壳各向异性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区琼东南盆地基底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报道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晓音 郭帅 +3 位作者 熊小峰 纪沫 王龙 郭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6-338,共3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南海处于欧亚、太平洋和印-澳板块的交汇区,受到特提斯域和太平洋域的双重制约作用,经历了复杂的演化历史。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位于华南大陆与南海海盆的连接部位,是海盆扩张及周缘块体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其独... 1研究目的(Objective)南海处于欧亚、太平洋和印-澳板块的交汇区,受到特提斯域和太平洋域的双重制约作用,经历了复杂的演化历史。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位于华南大陆与南海海盆的连接部位,是海盆扩张及周缘块体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其独特的构造环境,丰富的地质记录以及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吸引了众多地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南海北部陆缘东西部盆地在构造特征和含油气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要揭示这些盆地差异形成的背景和南海北部陆缘的演化过程,盆地基底特征研究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油气资源潜力 盆地基底 华南大陆 演化历史 地质记录 含油气性 明显差异
下载PDF
华南变质基底构造与岩石圈──代序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大中 《安徽地质》 1994年第Z1期1-3,共3页
华南变质基底构造与岩石圈──代序孙大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510640)《华南变质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5一8日在黄山召开,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构造地... 华南变质基底构造与岩石圈──代序孙大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510640)《华南变质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5一8日在黄山召开,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安徽省地质学会共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变质基底 岩石圈结构 华南大陆 同位素地球化学 推覆构造 地质演化 造山带 地幔热流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下地壳
下载PDF
南海渔业资源现状与开发 被引量:3
17
作者 康霖 《海洋与渔业》 2013年第4期56-58,共3页
南海渔业资源开发现状 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位于北纬3。50’~18。8’,东经109。3’~118。45’,北起北礁,南止曾母暗沙,西达万安滩,东至黄岩岛,北靠华南大陆,东临菲律寅诸岛,南接印尼、文莱等同,西邻越南、马来西亚半岛,... 南海渔业资源开发现状 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位于北纬3。50’~18。8’,东经109。3’~118。45’,北起北礁,南止曾母暗沙,西达万安滩,东至黄岩岛,北靠华南大陆,东临菲律寅诸岛,南接印尼、文莱等同,西邻越南、马来西亚半岛,由200多个岛、礁、沙滩组成,陆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开发 渔业资源现状 南海 马来西亚半岛 华南大陆 陆地面积 海域面积 亚热带
下载PDF
球坐标系密度界面反演方法及在华南大陆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祥 郭良辉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61-1171,共11页
密度界面反演方法在油气勘探、推断区域构造、获取地壳结晶基底面、莫霍面起伏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密度界面反演方法大多基于笛卡尔坐标系统,当涉及到大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密度界面反演时,地球曲率的影响将不可忽视,需考虑... 密度界面反演方法在油气勘探、推断区域构造、获取地壳结晶基底面、莫霍面起伏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密度界面反演方法大多基于笛卡尔坐标系统,当涉及到大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密度界面反演时,地球曲率的影响将不可忽视,需考虑基于球坐标系Tesseroid模型的密度界面反演方法。然而,受计算精度和效率制约,已有的基于Tesseroid模型的密度界面反演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地表重力观测数据的反演计算。笔者基于前人研究,给出了一种适用于地表观测数据的球坐标系密度界面反演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常规的球坐标系高斯—勒让德重力积分公式进行简化,提高了重力正演计算效率。随后,引入并改进了前人的自适应剖分方案,提高了重力正演计算精度。在此基础上,采用Cordell迭代优化算法,得到了适用于地表观测数据的球坐标系密度界面反演方法。通过模型数据试验,对本文球坐标系密度界面反演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笔者对高斯—勒让德积分公式加以改进和引入改进的自适应剖分方案后,很好地克服了计算精度和效率对地表观测重力计算的掣肘,并且,基于球坐标系的密度界面反演结果优于基于笛卡尔坐标系的密度界面反演结果。在华南大陆实际数据试验中,利用文中方法得到的华南大陆的莫霍面深度与前人得到的莫霍面深度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莫霍面自西向东逐渐抬升,西部抬升剧烈,东部抬升平缓,沿武陵山—贵桂交界一带呈现明显的NNE向莫霍面梯级带,验证了文中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 球坐标系 密度界面反演 Tesseroid 华南大陆
下载PDF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the 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complex (Aves: Timaliidae: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complex) 被引量:1
19
作者 Sushma REDDY Arpad S. NYARI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910-921,共12页
The 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s of the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pecies complex are found in most of the forested habitats across southern and eastern Asia. The diversification history of this group is obscured b... The 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s of the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pecies complex are found in most of the forested habitats across southern and eastern Asia. The diversification history of this group is obscured by high plumage variation across populations and conflicting genetic signal across loci. We combined genetic and geographic data from several recent studies to investigate how these species diversified across China using both phylogenetic and 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 analyses. These two lines of evidence are consistent in showing that two well-sampled species, P. reconditus and P. nigrostellatu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 respectively, likely experienced a history of isolation and expansion as suitable habitat contracted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and expanded in patchy extent during the glacial maximum. The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populations of P. nigrostellatus on Hainan Island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ones in nearby mainland southern China. We recovered two well-supported clades within P. reconditus that were not geographically structured with both containing individuals from the same localities across central China. This phylogenetic result corresponded to the ecological niche models that showed expansion from refugia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l.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value of using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and detailed geographic sampling to help understand the recent diversification of birds in China [Current Zoology 61 (5): 910-921, 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BIRDS Asia 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 PHYLOGENETICS Babblers
原文传递
陵水“秦半两”及其他
20
作者 王克荣 《海南金融》 1994年第3期47-48,共2页
去年以来,国内、省内以及香港的新闻媒介纷纷为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王××副教授在南沙、西沙海南考区“重大发现”举行报告会或报道,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其中王先生在陵水发现的“秦半两”被誉为“海南考区的重大突破”,不能... 去年以来,国内、省内以及香港的新闻媒介纷纷为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王××副教授在南沙、西沙海南考区“重大发现”举行报告会或报道,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其中王先生在陵水发现的“秦半两”被誉为“海南考区的重大突破”,不能不引起我的兴趣。在阅读了各种报道之后,觉得有些事情还不甚了解,想提出来与王先生共同研究。 一、关于“半两”的问题 “半两”有秦“半两”和汉“半两”之分。秦“半两”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铸造的圆形方孔铜币。西汉前期,承袭秦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纹硬陶 华南大陆 海南 几何印纹陶 考古发现 制作年代 陶器 地区文化 西汉前期 华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