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7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83
1
作者 温延臣 张曰东 +4 位作者 袁亮 李伟 李燕青 林治安 赵秉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36-2142,共7页
【目的】通过连续3年定位监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后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探究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商品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开... 【目的】通过连续3年定位监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后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探究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商品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开始于2011年,于山东禹城设置3个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T1);单施化肥(T2);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T3)(氮、磷和钾替代比例分别为11.3%、13.7%和58.8%)。于2011—2014年连续3年进行田间取样,分析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产量构成以及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1)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后,冬小麦和夏玉米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7 700和9 175 kg·hm^(^(-2)),与当地栽培条件下高产水平相当,但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2)与单施化肥相比,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未表现出显著影响。(3)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3年后,与单施化肥相比,土壤有机碳增加了19.5%、土壤全氮提高了12.3%,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结论】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保证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的作物稳产、高产,并且能够培肥地力,有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有机肥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产量 土壤肥力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119
2
作者 周兴祥 高焕文 刘晓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1-84,共4页
冬小麦 -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在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传统耕作方式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可持续。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保水保土的生产技术。该文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 ,研究了保护性耕作体系对作物产... 冬小麦 -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在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传统耕作方式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可持续。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保水保土的生产技术。该文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 ,研究了保护性耕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 ,增加土壤的含水率。其对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的影响并未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但是 ,从长远来看 ,对保护性耕作引起的土壤容重增加、温度降低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初步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体系 一年两熟 试验研究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华北平原麦田土壤呼吸特征 被引量:118
3
作者 陈述悦 李俊 +2 位作者 陆佩玲 王迎红 于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552-1560,共9页
采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 (GC)法测定了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田的土壤呼吸速率 .结果表明 ,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 ,最高峰出现在 13:0 0左右 ,最低点在凌晨 4 :0 0左右 ;冬小麦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冬季较低 ,夏季较高 ,与地温的... 采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 (GC)法测定了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田的土壤呼吸速率 .结果表明 ,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 ,最高峰出现在 13:0 0左右 ,最低点在凌晨 4 :0 0左右 ;冬小麦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冬季较低 ,夏季较高 ,与地温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随氮肥用量增加土壤呼吸增强 ,但增幅不大 ,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呼吸作用明显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和氮肥处理 ;土壤呼吸同地温存在着显著的指数关系 ,其中 5cm地温同土壤呼吸相关性最好 .不同处理、不同深度土层具有不同的Q10 值 ,Q10 值随土壤的性状、地温测量的深度和微生物活动的土层深度变化而改变 ,其本身是温度的函数 ,随着温度的升高 ,Q10 值呈下降趋势 ;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的关系较弱 ,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冬小麦平均净光合速率与土壤呼吸速率呈相似的变化趋势 ,从小麦返青到腊熟 ,冬小麦田表现为CO2 的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土壤呼吸速率 Q10模型 秸秆还田
下载PDF
华北平原大气氮素沉降的时空变异 被引量:128
4
作者 张颖 刘学军 +3 位作者 张福锁 巨晓棠 邹国元 胡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33-1639,共7页
利用量雨器和湿沉降自动收集仪在华北平原9个监测点通过2a的试验,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大气氮素沉降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大气氮素混合沉降的平均值为28.0kg/(hm。·a),降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量平均分别为3.76mg/L... 利用量雨器和湿沉降自动收集仪在华北平原9个监测点通过2a的试验,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大气氮素沉降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大气氮素混合沉降的平均值为28.0kg/(hm。·a),降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量平均分别为3.76mg/L和1.85mg/L。不同地区比较。北京大气氮素沉降为32.5kg/(hm^2·a),明显高于山东和河北两省的23.6kg/(hm^2·a)。北京各监测点的大气氮素沉降也存在明显空间变异,东北旺、房山的氮素沉降水平较高,延庆、顺义的氮素沉降水平较低。大气氮素沉降的年内分布不均,60%的沉降集中在降水较丰沛的6—9月份。氮素的输入与降雨量呈乘幂型正相关(r^2=0.67),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以铵态氮的沉降为主,铵态氮的沉降量是硝态氮的2.0倍;城市生态系统中以硝态氮的沉降为主,铵态氮的沉降量是硝态氮的0.79倍。在东北旺试验点近两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在等量降雨量条件下湿沉降输入的氮素(18-20.6kg/hm^2)明显低于混合沉降(26.3kg/hm^2),湿沉降的氮素输入仅占后者的73%,而混合沉降中的超量部分主要来自铵态氮,表明干沉降尤其是降尘带入的铵态氮也是华北平原大气氮素沉降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素沉降 湿沉降 华北平原 北京地区 农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华北平原近45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3
5
作者 谭方颖 王建林 +1 位作者 宋迎波 申双和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9年第1期19-24,共6页
利用华北平原53个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华北平原主要农业气候资源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年≥0℃活动积温、5-10月≥10℃活动积温以及<0℃负积温绝对值... 利用华北平原53个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华北平原主要农业气候资源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年≥0℃活动积温、5-10月≥10℃活动积温以及<0℃负积温绝对值的变化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是热量贫乏阶段,7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是热量增加阶段,90年代末-2005年热量最丰富,但趋势表现为减少;华北北部和东部沿海热量增加趋势明显,中南部≥10℃活动积温呈减少趋势;华北平原全年、夏季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显著,但年际间变化增大,多年来降水偏少,2003-2005年的降水量增加;华北平原降水量分配在南北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趋于平均,夏季表现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积温 降水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对氮素环境承受力分析 被引量:104
6
作者 钟茜 巨晓棠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5-293,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对氮素的环境承受力。结果表明,冬小麦和夏玉米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分别是112和180 kg/hm2。氮肥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生理利用率表现出抛物线的趋势。在农户习...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对氮素的环境承受力。结果表明,冬小麦和夏玉米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分别是112和180 kg/hm2。氮肥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生理利用率表现出抛物线的趋势。在农户习惯施氮条件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是10%和6%,每千克氮肥分别增产2和3千克。灌水和集中降雨是引起土壤硝态氮明显下移的主要因素。氮素平衡计算的结果表明,低施氮量时,氮素盈余以残留Nmin为主,高量施氮则以表观损失为主。将收获后0—90 cm土壤中的硝态氮的量控制到150kg/hm2,可以在兼顾环境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产量;此时冬小麦季的施氮量是122 kg/hm2,产量(干物重)达到最高产量4331 kg/hm2;夏玉米季的施氮量是145 kg/hm2,产量(干物重)是7965 kg/hm2,达到最高产量的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夏玉米 氮素 环境承受力
下载PDF
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7
7
作者 刘明 陶洪斌 +3 位作者 王璞 易镇邪 鲁来清 王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23,共6页
以"郑单958"和"鲁单984"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两个播期(4月24日和5月15日)条件下春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探讨了春玉米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的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都存在显著差异。与4月2... 以"郑单958"和"鲁单984"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两个播期(4月24日和5月15日)条件下春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探讨了春玉米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的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都存在显著差异。与4月24日播期相比,5月15日播期的春玉米产量(干重)提高2157kg·hm-2(郑单958)和1137kg·hm-2(鲁单984)。粒重在播期间、品种间及播期与品种互作间差异均不显著。穗粒数在品种间不显著,但在播期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第2个播期穗粒数提高幅度达37.8%(郑单958)和11.2%(鲁单984)。通过对不同播期间气象因子的分析发现,降雨是影响华北平原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最重要气象因子。降雨主要通过对穗粒数的调节来影响产量。开花期降雨过多所带来的低温寡照影响玉米的受精授粉与结实;拔节至大喇叭口期降雨通过调节叶面积大小影响作物干物质积累,进而影响籽粒的发育情况。本试验中,5月15日是春玉米获得高产的最佳播期。合理安排播期,重视降雨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是华北平原春玉米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春玉米 产量形成 播期
下载PDF
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 被引量:109
8
作者 刘园 王颖 杨晓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3-932,共10页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估算作物需水量的关键因子,对指导农田灌溉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华北平原典型站点1961 2007年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从能量平衡和动力学角度对其分解,分析年际变...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估算作物需水量的关键因子,对指导农田灌溉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华北平原典型站点1961 2007年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从能量平衡和动力学角度对其分解,分析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影响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其构成项变化的主次气候因子,为该区农田水分管理提供更有效的科学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北平原全区温度显著上升、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呈显著下降的背景下,绝大部分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及构成项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辐射项值相对最高,冬季值最低;春季的空气动力学项值相对比例最高。辐射项与空气动力学项年际间呈负相关关系,春夏两季之间呈不显著正相关趋势,秋冬两季呈不显著负相关趋势。辐射项的变化主要受日照时数、风速及温度的影响,其中风速的贡献是负效应;空气动力学项的变化主要受风速、相对湿度及平均温度的影响,相对湿度的贡献是负效应。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主要受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温度日较差和风速的综合影响。此外,降水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下降幅度略高于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成藏模式与潜力研究 被引量:103
9
作者 王贵玲 张薇 +4 位作者 蔺文静 刘峰 朱喜 刘彦广 李郡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74-1085,共12页
京津冀地区雾霾较为严重,同时地热资源丰富,因此,充分利用地热资源是调整该地区能源结构,减缓雾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地区构造、大地热流、地温梯度等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分别总结了京津冀地区隆起山地对流型与沉积盆地传... 京津冀地区雾霾较为严重,同时地热资源丰富,因此,充分利用地热资源是调整该地区能源结构,减缓雾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地区构造、大地热流、地温梯度等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分别总结了京津冀地区隆起山地对流型与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的成藏模式与赋存条件,并对两种地热资源的资源量、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进行了分析。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储量折合标准煤约1383亿t,年地热流体可开采热量折合标准煤1100万t,但目前地热流体年开采热量仅相当于114万t标准煤,约占总量的10%,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华北平原 地热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基于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的区域土壤干湿状况 被引量:102
10
作者 杨曦 武建军 +1 位作者 闫峰 张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05-1216,共12页
土壤干湿状况是监测土地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水文、气候和生态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Ts/VI)综合了传感器从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的信息,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土壤干湿状况。以华北平原作为研究区,选择了研究区... 土壤干湿状况是监测土地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水文、气候和生态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Ts/VI)综合了传感器从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的信息,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土壤干湿状况。以华北平原作为研究区,选择了研究区的云量较少的16幅MODIS产品,包括每日500m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每日1km地表温度产品(MOD11A1),建立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首先利用线性方程拟合了特征空间的上下边界,改进了计算特征空间的干湿边的方法,并分析了干湿边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比较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构建的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形状的差异。基于研究区107个土壤湿度站点的数据,讨论分别由Ts/NDVI和Ts/EVI特征空间计算得到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简称TVDI,分别为TVDIN与TVDIE)和土壤湿度的相关性,以此验证TVDI反映区域土壤干湿状况的能力。利用Ts/EVI空间计算得到的TVDI分析了研究区4个时期土壤湿度的5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在气象站点尺度上,讨论了TVDI与降水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TVDI能够反映土壤表层的干湿状况;Ts/EVI空间计算得到的TVDI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比Ts/NDVI空间计算得到的TVDI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要高。降水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TVDI也有明显的相关性,即:每次连续降水以后TVDI值下降,表明土壤湿度升高;经过一段无降水的时间之后,TVDI值上升,土壤湿度降低。研究区不同时期的TVDIE图表明,TVDIE能够有效的反映土壤湿度的时空差异,是一种有效的实时监测土壤干湿状况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VDI 土壤干湿状况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华北平原地区夏季严重旱涝特征诊断分析 被引量:77
11
作者 孙安健 高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 1 3个站 1 951~ 1 995年 6~ 8月的降水量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发生的严重旱涝特征 ,发现各有 7年出现严重干旱和雨涝。严重干旱主要发生在 6、7月份 ,严重雨涝主要发生在 7、8月份。特大旱涝发生最频繁的地带在燕山南麓...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 1 3个站 1 951~ 1 995年 6~ 8月的降水量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发生的严重旱涝特征 ,发现各有 7年出现严重干旱和雨涝。严重干旱主要发生在 6、7月份 ,严重雨涝主要发生在 7、8月份。特大旱涝发生最频繁的地带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 50年代多雨涝 ,60~ 80年代多干旱 ,进入 90年代雨涝增多 ,反映华北平原地区旱涝变化阶段性和群发性。东西伯利亚 (或鄂霍茨克海 )阻塞高压及亚洲中高纬度东高西低分布的稳定维持 ,则分别对华北平原的严重干旱与雨涝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 (偏南、偏东 ) ,华北平原地区易发生严重雨涝 (干旱 )。夏季风偏强 (弱 )年份 ,华北平原多发生雨涝 (干旱 )。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海温处于明显正距平阶段 ,华北平原地区易分别发生严重干旱与雨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夏季 旱涝 诊断分析 旱灾
下载PDF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的研究 被引量:101
12
作者 盖力强 谢高地 +2 位作者 李士美 张彩霞 陈龙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66-2071,共6页
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想指标。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 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想指标。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华北平原主要地区小麦虚拟水含量为1.054m3/㎏,生长用水以蓝水为主;玉米虚拟水含量为0.808m3/㎏,生长用水以绿水为主;小麦生产水足迹为172×108m3,其中绿水足迹30.85×108m3,蓝水足迹102.5×108m3,灰水足迹38.65×108m3;玉米生产水足迹为173.07×108m3,其中绿水足迹101.06×108m3,蓝水足迹26.92×108m3,灰水足迹45.09×108m3。通过分析表明:绿水在当地农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绿水的使用与作物的生长特点及作物生长周期有关;小麦、玉米总水足迹约为当地水资源总量的2.2倍,减少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对华北平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 小麦 玉米 华北平原
原文传递
华北高产农田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被引量:85
13
作者 孟凡乔 关桂红 +3 位作者 张庆忠 史雅娟 屈波 况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2-999,共8页
对华北平原高产农田生态系统2004年的土壤呼吸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当地气候状况紧密相关,在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下,该地春季干旱,夏季雨热... 对华北平原高产农田生态系统2004年的土壤呼吸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当地气候状况紧密相关,在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下,该地春季干旱,夏季雨热同期,土壤呼吸量春季缓慢升高,峰值出现在温度、降水均较高的7月,最大值约为20g·m-2·d-1(以CO2计),之后逐步回落.不同的耕作措施能够影响土壤呼吸量,本试验研究的3种因素对土壤呼吸量有显著影响(p<0.01),播种前先翻耕30cm、播种后覆盖麦秸、不施氮素、施磷75kg·hm-2·a-1的处理土壤呼吸量最高.5cm、10cm地温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土壤呼吸对5cm地温的敏感性更强,指数方程的模拟较好地表明了土壤呼吸与地温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地温 高产农田 华北平原 耕作方式
下载PDF
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 被引量:97
14
作者 张兆吉 费宇红 +2 位作者 郭春艳 钱永 李亚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56-1461,共6页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区,人口近1.3亿,地下水是其主要供水水源。在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及农业施用化肥农药的影响下,地下水已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综合分析了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各种方法后,将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单指...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区,人口近1.3亿,地下水是其主要供水水源。在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及农业施用化肥农药的影响下,地下水已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综合分析了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各种方法后,将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单指标污染标准指数法。在华北平原开展了野外调查,采集了6 063组地下水样品,每个样品检测34项指标。采用单因子污染标准指数法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华北平原35.47%采样点的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以轻污染为主,深层地下水也有一定的污染,但比浅层地下水轻,未受污染的深层地下水占87.14%。单因子污染标准指数法基本解决了区域污染评价指标之间对比问题,能够直接反映区域地下水污染情况,并为有针对性地治理地下水污染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地下水 污染 评价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 被引量:87
15
作者 张宗祜 施德鸿 +1 位作者 沈照理 薛禹群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7-344,共8页
本文是研究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在自然条件并叠加人为因素影响的地下水动力场和地下水水化学场演化与发展的综合性环境地学课题的成果。主要研究了地下水系统通过包气带与外部环境要素间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演化... 本文是研究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在自然条件并叠加人为因素影响的地下水动力场和地下水水化学场演化与发展的综合性环境地学课题的成果。主要研究了地下水系统通过包气带与外部环境要素间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演化规律;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量开采区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及其演变规律和地下水环境演化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影响 华北平原 地下水 环境演化 水化学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被引量:94
16
作者 马洁华 刘园 +3 位作者 杨晓光 王文峰 薛昌颖 张晓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818-3827,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该区域的粮食生产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利用华北平原1961-2007年逐日气候资料,探讨了不同年代际间该区域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候...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该区域的粮食生产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利用华北平原1961-2007年逐日气候资料,探讨了不同年代际间该区域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使华北平原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全区≥0℃和≥10℃积温呈整体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北移东扩的变化特征;且气候带移动特征明显,向北移动了3个纬度,约300多km。过去47a,华北区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18mm/10a。夏、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速率在25-40mm/10a之间;春、冬两季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小于夏、秋两季的减少幅度。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呈整体下降趋势,减幅小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全区日照时数显著减少,纬向分布特征明显,以大中城市附近减少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气候资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作物生长模型WOFOST在华北平原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90
17
作者 邬定荣 欧阳竹 +2 位作者 赵小敏 于强 罗毅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4-602,共9页
简要介绍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发的WOFSOT模型,为了评价其在华北平原的适用性,2000~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了水分处理实验。水分池分为8个处理,分别是:≥40%、≥50%、≥60%、≥70%、≥80%田间持水量及返青.拔节受... 简要介绍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发的WOFSOT模型,为了评价其在华北平原的适用性,2000~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了水分处理实验。水分池分为8个处理,分别是:≥40%、≥50%、≥60%、≥70%、≥80%田间持水量及返青.拔节受旱、抽穗.灌浆受旱、灌浆-成熟受旱,每个处理重复1次,共16个实验小区。其中2001年的实验数据用于参数校正,得到一套模型的参数值,2000年的实验数据用于模型的验证。主要结论如下:1)WOFOST模型适于描述作物的光合作物过程,对潜在生长的模拟较好,用于华北平原的作物生长与水分利用的研究是适宜的;2)华北平原的光温生产潜力为8 100 kg·hm-2左右,目前冬小麦的产量仅相当于潜在产量的65%;3)WOFOST。模型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考虑较粗,比较适合于大面积、区域范围内的模拟;4)WOFOST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干物质分配系数考虑可能过于简单、未计算冬小麦发育后期茎叶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FOST 生产潜力 作物生长模型 华北平原 生产潜力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5
18
作者 杨长明 欧阳竹 董玉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87-892,共6页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田间条件下,通过对7种肥料结构组合处理下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地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养分模式对华北平原潮土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团...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田间条件下,通过对7种肥料结构组合处理下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地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养分模式对华北平原潮土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NPK)比较,NPK+S和NPK+M处理显著增加土壤耕作层(0~20 cm)的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PK和CK处理的土壤TOC和TN较试验前土壤皆有明显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明显增加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特别是与NPK处理相比较,NPK+M处理的土壤EOC、POC、LFOC和WSOC含量分别增加23.8%、39.9%、42.5%和32.1%.土壤耕作层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矿化碳(MNC)以有机无机肥配施为最高,NPK处理次之,PK处理和CK最小.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还明显增加了土壤>250μm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并降低了土壤粘粒分散率(CDR).相关分析表明,土壤>250μm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与所测定的有机碳组分含量皆呈明显正相关,特别是POC、LFOC和MBC与WSA达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81和0.78;CDR与TOC、POC和LFOC皆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78和-0.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潮土 有机碳组分 水稳性团聚体 粘粒分散性
下载PDF
华北平原高产农区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综合温室效应 被引量:89
19
作者 宋利娜 张玉铭 +4 位作者 胡春胜 张喜英 董文旭 王玉英 秦树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7-307,共11页
研究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小麦农田N2O、CO2、CH4等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有助于科学评价农业管理措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全球变暖方面的作用,为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北平原高产农区4... 研究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小麦农田N2O、CO2、CH4等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有助于科学评价农业管理措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全球变暖方面的作用,为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北平原高产农区4种农业管理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CH4和N2O)季节排放通量进行了监测,估算了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小麦季的综合温室效应。结果表明,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农田土壤是CO2、N2O的排放源,CH4的吸收汇。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不同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和吸收汇强度的影响不同,增施氮肥、充分灌溉促进了土壤CO2、N2O的生成,强化了土壤CO2和N2O排放源的特征;但却抑制了土壤对CH4的氧化,弱化了土壤作为大气CH4吸收汇的特征。2009—2010年和2010—2011年冬小麦生长季T1(传统模式)、T2(高产高效模式)、T3(再高产模式)和T4(再高产高效和土壤生产力提高模式)处理土壤排放的温室气体碳当量分别依次为8 880 kg(CO2).hm 2、8 372 kg(CO2).hm 2、9 600 kg(CO2).hm 2、9 318kg(CO2).hm 2和13 395 kg(CO2).hm 2、12 904 kg(CO2).hm 2、13 933 kg(CO2).hm 2、13 189 kg(CO2).hm 2。各处理间温室气体排放差异主要是由于施肥和灌溉措施的不同引起的,秸秆还田与否是造成年度间温室气体排放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T2处理综合增温潜势相对较低,产量和产投比相对较高,为本区域冬小麦优化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农业管理措施 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温室效应
下载PDF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水、热与CO_2通量的测定 被引量:77
20
作者 张永强 刘昌明 +5 位作者 于强 贾金生 沈彦俊 孙宏勇 唐常源 A.Kondoh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3-342,共10页
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与涡度相关技术对净辐射通量(Rn)、潜热通量(λE)、感热通量(H)、土壤热通量(G)与冠层CO2通量(F∞2)进行了长期定位研究。结果显示Rn大部分用于作物潜热的消耗,连续 2年 4个生长季λ... 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与涡度相关技术对净辐射通量(Rn)、潜热通量(λE)、感热通量(H)、土壤热通量(G)与冠层CO2通量(F∞2)进行了长期定位研究。结果显示Rn大部分用于作物潜热的消耗,连续 2年 4个生长季λE/Rn都在 70%以上,在作物生育盛期,夏玉米λE/Rn略高于冬小麦,H/Rn都在15%左右,G/Rn在 5%-13%之间,且冬小麦G/Rn明显高于夏玉米。蒸发比值(EF)在不同的理想环境条件下,随着可供能量(Rn-G)的增加表现出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并在冬小麦环境条件下得到了验证。直角双曲线模型可以模拟 F∞2随光通量密度(PPFD)的响应过程。晴天冠层水分利用效率(WUE)不是在正午出现最高值,当PPFD达到1500μmol m-2 s-1左右时,WUE却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水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CO2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 华北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