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及邻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从金属矿床年龄精测得到启示 被引量:370
1
作者 毛景文 张作衡 +2 位作者 余金杰 王义天 牛宝贵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9-299,共11页
基于对华北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数据,云母、钾长石和石英^(40)Ar-^(39)Ar年龄数据,个别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质岩石的SHRIMP锆石U-Pb和单颗粒锆石U-Pb测年数据的收... 基于对华北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数据,云母、钾长石和石英^(40)Ar-^(39)Ar年龄数据,个别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质岩石的SHRIMP锆石U-Pb和单颗粒锆石U-Pb测年数据的收集、可行性分析和总结,提出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200~160Ma,140Ma左右和130~110Ma 3个时期。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研究,认为3大成矿期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中生代 大规模成矿 地球动力学 金属矿床 辉钼矿 3期成矿事件 矿床年龄测定
原文传递
1880年以来华北降水及水资源的变化 被引量:184
2
作者 张庆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86-495,共10页
分析了1880 年以来华北地区( 太原、北京、济南、烟台和郑州) 降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华北降水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883 ~1898 年和1949 ~1964 年是华北降水较丰沛时段,1899... 分析了1880 年以来华北地区( 太原、北京、济南、烟台和郑州) 降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华北降水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883 ~1898 年和1949 ~1964 年是华北降水较丰沛时段,1899 ~1920 年和1965 ~1997 年华北降水处于偏少阶段,其中1980 ~1993 年降水持续偏少,干旱现象严重。研究指出:华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夏季东亚─西太平洋地区上空500 hPa 位势高度场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90 年代后期,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偏北,估计未来5~10 年华北地区持续干旱现象将结束,降水可能会恢复到20 世纪50 ~60 年代中期水平,有利于华北水资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水资源 年代际变化 华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华北区域城市间污染物输送研究 被引量:141
3
作者 张志刚 高庆先 +1 位作者 韩雪琴 郑晓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20,共7页
通过对华北地区城市间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分析发现,城市之间存在着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输送问题,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治理和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需要考虑周边地区影响,并实施综合性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对策。使用二维欧拉... 通过对华北地区城市间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分析发现,城市之间存在着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输送问题,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治理和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需要考虑周边地区影响,并实施综合性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对策。使用二维欧拉统计模式,以SO2,SO42-,PM10为模拟对象,模拟其远距离输送和沉降过程。对2002年的区域空气污染状况进行了模拟,模拟区域包括了所要研究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区。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式计算结果的检验显示,二者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 55。对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北京大气环境中20%的PM10及23%左右的SO2都是来自北京周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环境污染 欧拉统计模式 远距离输送 北京 华北地区
下载PDF
近50年华北干旱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140
4
作者 张庆云 卫捷 陶诗言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307-318,共12页
利用 1 948~ 2 0 0 0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及月平均位势高度、风、温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和中国气温、降水资料 ,分析近 50年中国华北地区干旱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及其环流特征 ,并探讨 1 999和 2 0 0 0年华北地区持续干旱环流型及其... 利用 1 948~ 2 0 0 0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及月平均位势高度、风、温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和中国气温、降水资料 ,分析近 50年中国华北地区干旱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及其环流特征 ,并探讨 1 999和 2 0 0 0年华北地区持续干旱环流型及其成因。研究指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 ,干旱强度有所增加 ,这与夏季 2 0 0hPa矢量风距平场亚洲中纬度西风环流加强 ,850hPa风矢量距平场中国东部 1 1 0~ 1 2 0 oE范围内偏南气流比气候平均状况偏弱有关。夏季华北降水偏少的一种主要大气环流型是 :50 0hPa位势高度场上 40~ 50 oN的欧亚大陆位势高度偏高并叠加欧亚 (EU)遥相关型 ,华北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 1 999和 2 0 0 0年夏华北地区持续严重干旱的主要环流特征是 :亚洲大陆高压持续发展、长期维持并相当稳定 ,华北地区上空受闭合暖性高压控制 ,高空暖性高压气流强烈下沉 ,引起空气绝热增温 ,近地面感热增加使得干旱区气温升高 ,下垫面非绝热强迫作用与大陆暖高压加强形成正反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干旱 大陆高压 欧亚波列 大气环流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 被引量:128
5
作者 邓晋福 苏尚国 +5 位作者 赵海玲 莫宣学 肖庆辉 周肃 刘翠 赵国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1-50,共10页
大陆动力学领域今后 10~ 15a的主要科学目标是 ,建立东亚大陆中新生代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为资源勘查、灾害减轻和环境保护提供新的预测与评价理论。未来 10~ 2 0a会诞生地幔分异作用与岩石圈成因的综合性理论 ,为建立这个理论 ,采用... 大陆动力学领域今后 10~ 15a的主要科学目标是 ,建立东亚大陆中新生代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为资源勘查、灾害减轻和环境保护提供新的预测与评价理论。未来 10~ 2 0a会诞生地幔分异作用与岩石圈成因的综合性理论 ,为建立这个理论 ,采用地质学、岩石学探针、地球化学、数字模拟等学科交叉 ,以岩浆构造事件序列和火成岩构造组合为主线 ,探索华北燕山期岩石圈巨量减薄的机制与过程 ,对流地幔物质和热注入陆壳诱发壳幔相互作用、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岩浆热构造变形之间的反馈关系。以岩石圈巨量减薄的深部过程这个视角 ,为华北地区大地构造性质的巨大转换 ,即从稳定的克拉通突发地转变为造山带的“燕山运动”或“大陆活化”提供深部动力学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燕山期 岩石圈减薄 深部过程
下载PDF
气流的垂直分布对地形雨落区的影响 被引量:138
6
作者 孙继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9,共8页
从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出发, 讨论了华北地区太行山东侧低空东风气流背景下不同垂直分布气流对降水落区的影响。认为: 当垂直于山体的气流随高度减小时, 地形的作用表现为迎风坡上水平辐合, 造成气旋式涡度增加, 产生风场切变, 因此对迎... 从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出发, 讨论了华北地区太行山东侧低空东风气流背景下不同垂直分布气流对降水落区的影响。认为: 当垂直于山体的气流随高度减小时, 地形的作用表现为迎风坡上水平辐合, 造成气旋式涡度增加, 产生风场切变, 因此对迎风坡降水产生明显的增幅作用。当气流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时, 迎风坡方向表现为反气旋涡度增强, 而在背风坡方向产生辐合作用, 造成气旋式涡度增加, 发生风场切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太行山地形 东风气流 垂直分布 降水落区
下载PDF
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区域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35
7
作者 张岳桥 李金良 +2 位作者 张田 董树文 袁嘉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29-1257,共29页
基于野外和钻孔测井资料分析、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分析(^40Ar-^39Ar和SHRIMP U—Pb法)、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断层运动学的野外分析结果,综合研究了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岩性地层分析表明,胶莱断陷盆地... 基于野外和钻孔测井资料分析、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分析(^40Ar-^39Ar和SHRIMP U—Pb法)、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断层运动学的野外分析结果,综合研究了胶莱盆地及其邻区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岩性地层分析表明,胶莱断陷盆地由三套地层单元所充填:早白垩世莱阳群和青山群、晚白垩世-古新世王氏群。青山群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给出了该火山岩的喷发时代在120~105Ma。地震剖面的构造解译结果揭示胶莱盆地伸展构造受到深部两个拆离构造系统控制:一个发育于盆地南部地区,拆离断面位于深部8~10km,向南缓倾于苏鲁造山带之下;另一个拆离系统由一系列北倾的犁式断层组成、分布于宽阔的胶莱盆地北部地区,主拆离面向北倾。这两个拆离系统分别形成于早白垩世莱阳群和晚白垩世-古新世王氏群沉积阶段。通过对不同地层单元断层滑动矢量的野外测量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以及地层时代和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的制约,建立了白垩纪-古新世构造应力场演替的年代序列。结果表明,胶莱盆地在白垩纪-古新世之间经历了伸展一挤压应力体制的交替演化。早白垩世伸展作用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早期NwSE向伸展和晚期近WE向伸展。在早白垩世末期至晚白垩世初期,盆地遭受NW~SE向挤压,导致了胶莱盆地的缩短变形和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活动。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S向伸展,直到古新世末期,构造应力场转换为NE—SW向挤压。胶莱盆地和沂沭裂谷系白垩纪-古新世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对华北地区岩石圈减薄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笔者推断,早白垩世两期引张应力作用是分别对华北地区增厚地壳或岩石圈的重力垮塌和岩石圈拆沉的响应,而早自垩世末期NW—SE向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世-古新世 沉积构造演化 盆地分析 断层运动学 构造机制 胶莱盆地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华北各区夏季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性特征 被引量:117
8
作者 陈烈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77-485,共9页
利用1951 ~1997 年华北地区26 个测站的6 ~8 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各站夏季降水标准差的空间分布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站降水标准差和旱涝的一致性,对华北夏季降水异常进... 利用1951 ~1997 年华北地区26 个测站的6 ~8 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各站夏季降水标准差的空间分布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站降水标准差和旱涝的一致性,对华北夏季降水异常进行分区,研究了各区降水长期变化的趋势及其阶段性和跃变的特征。最后,探讨了华北地区目前这个少雨期何时结束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夏季 降水 年代际变化 地域性特征
下载PDF
华北典型农区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特点研究 被引量:121
9
作者 马辉 梅旭荣 +2 位作者 严昌荣 何文清 李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70-573,共4页
以华北典型农区-河北省邯郸市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覆膜年限棉田地膜残留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力求揭示棉田土壤中残膜数量、形态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显示,邯郸地区棉田地膜平均残留量在59.1~103.4kg·hm-2之间。土壤中残膜含量与... 以华北典型农区-河北省邯郸市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覆膜年限棉田地膜残留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力求揭示棉田土壤中残膜数量、形态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显示,邯郸地区棉田地膜平均残留量在59.1~103.4kg·hm-2之间。土壤中残膜含量与覆膜年限有关,覆膜年限越久,残留量越高。连续覆膜2a、5a和10a的棉田中地膜残留量分别为59.1、75.3和103.4kg·hm-2,且土壤中的残膜数量分别为393万片·hm-2、544万片·hm-2和965万片·hm-2。残留地膜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3个土层(0~10cm、10~20cm、20~30cm)中的残膜数量依次约占总量的75%、20%和5%。研究结果还显示覆膜时间越长,深层土壤残膜量越高。小块膜明显多于大块膜,3种不同面积大小(<4cm2、4-25cm2、>25cm2)的残膜片数分别约占总量的65%、30%和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棉田 地膜残留 时空分布
下载PDF
2001-2013年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干旱条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18
10
作者 赵舒怡 宫兆宁 刘旭颖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7-729,共13页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地表气象数据,计算了2001-2013年华北地区的修正Palmer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和植被覆盖度,总结出植被覆盖度以及PDSI的年际变化规律,从华北地区生态分区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相关关系...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地表气象数据,计算了2001-2013年华北地区的修正Palmer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和植被覆盖度,总结出植被覆盖度以及PDSI的年际变化规律,从华北地区生态分区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华北平原的植被覆盖度呈南高北低、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点,最低为内蒙古高原草原生态区的0.61,最高为淮阳丘陵地区的0.84;2 2001-2013年,华北平原整体植被覆盖度主要呈上升趋势,其中华北的北部、西部、南部山区及丘陵地带植被覆盖度主要呈上升趋势,而华北平原农业区以及京津唐城郊地带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3华北地区的东北部有变潮湿的趋势,南部则有变干旱的趋势,其他地区干旱条件变化不明显;4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干旱程度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20,73.37%的地区相关系数为正,正相关关系最为明显的地区为华北地区的西北部,而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与河南省一级、二级城市的城郊地区相关系数多为负值。5在华北大部分地区,夏季和秋季的气候干旱条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植被覆盖度 PDSI 生态区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源区性质 被引量:105
11
作者 刘红涛 孙世华 +1 位作者 刘建明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7-274,共18页
华北克拉通北缘广泛分布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 ,其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 ,以普遍发育条纹长石为主要岩相学特征。高锶花岗岩总体上具有富钠、高钾和高铝的岩石化学特征。根据 16个代表性岩体共... 华北克拉通北缘广泛分布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 ,其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 ,以普遍发育条纹长石为主要岩相学特征。高锶花岗岩总体上具有富钠、高钾和高铝的岩石化学特征。根据 16个代表性岩体共 6 1个样品的分析结果 ,本区的高锶花岗岩可被明显地划分为低硅岩石组 (Si O2 =5 3%~ 6 0 % )和高硅岩石组(Si O2 =6 5 %~ 73% ) ,缺乏 Si O2 =6 0 %~ 6 5 %的岩石 ,因而具有“双峰”分布特点。绝大多数高硅岩石属于高钾钙碱系列 ,而低硅岩石既有属于高钾钙碱和普通钙碱系列的 ,也有属于岛弧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其微量元素以高锶、亏损重稀土及不发育明显富铕异常为重要特征 ,并以此明显区别于非高锶花岗岩。根据高锶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并将它们与近年来许多天然岩石在不同温压条件下脱水熔融实验所获熔体进行了广泛对比 ,认为该区高锶花岗岩类的低硅岩石的源岩应为玄武质角闪岩类 ,而高硅岩石的源岩则为变中酸性火成岩类。源区部分熔融应该是在高温 (T >85 0~ 90 0℃ )和高压(P≥ 1.5 GPa)条件下进行的。熔体从源区抽取后的岩浆过程中没有经历明显的长石矿物的分离结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 中生代 高锶花岗岩 地球化学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 被引量:87
12
作者 夏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7-526,共10页
华北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由于山区与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水资源,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加深、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华北地区水... 华北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由于山区与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水资源,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加深、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与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与思考。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不仅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水资源 水安全 生态环境 华北地区 水体运动 水污染
下载PDF
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被引量:82
13
作者 曹树基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7-32,共16页
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曹树基一、引言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公元6世纪、14世纪和19世纪发生的三次大的世界性鼠疫... 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曹树基一、引言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公元6世纪、14世纪和19世纪发生的三次大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都曾造成过数千万乃至上亿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鼠疫 鼠疫自然疫源地 鼠疫流行 鼠疫疫源地 长爪沙鼠 崇祯 腺鼠疫 鼠疫菌 华北地区 万历
原文传递
华北主要城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评估方法 被引量:103
14
作者 张尚印 宋艳玲 +1 位作者 张德宽 王守荣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3-390,共8页
利用我国华北地区1961~2000年夏季6~8月高温资料,探讨了华北地区主要城市高温过程,建立该地区强高温过程较完整的序列.分析华北主要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太原市等夏季危害性高温气候特征.给出了东亚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变性高... 利用我国华北地区1961~2000年夏季6~8月高温资料,探讨了华北地区主要城市高温过程,建立该地区强高温过程较完整的序列.分析华北主要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太原市等夏季危害性高温气候特征.给出了东亚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变性高压的活动特点.观测结果表明,东亚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变性高压对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夏季危害性高温在各地有很大差异,与相对湿度大小有密切关系.东亚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变性高压的活动是造成华北地区城市夏季危害性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华北主要城市夏季危害性高温候、旬、月评估方法.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夏季危害性高温影响评估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气候特征 评估方法 夏季 城市 高温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性 被引量:99
15
作者 郭志梅 缪启龙 李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82,共7页
从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来看。通过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 从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来看。通过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增温大于西北和华北地区;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比夏季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大多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9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但是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气温变化特征 50年 突变性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20世纪80年代 平均气温 全球气候变暖 2000年 年变化特征 变化趋势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90年代 增温 中后期 特殊性 西北
下载PDF
华北石炭、二叠系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94
16
作者 李宝芳 温显端 李贵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B05期81-94,共14页
通过以露头、测井曲线和岩芯观察为基础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认为华北石炭、二叠系为1个大层序,时限约为310~250Ma。以早二叠世紫松期与隆林期之交的285Ma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为界,分为Ms1、Ms2两个中层序。Ms1穿过了石炭、二叠系的... 通过以露头、测井曲线和岩芯观察为基础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认为华北石炭、二叠系为1个大层序,时限约为310~250Ma。以早二叠世紫松期与隆林期之交的285Ma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为界,分为Ms1、Ms2两个中层序。Ms1穿过了石炭、二叠系的年代地层界线(295Ma)。含煤的本溪、太原、山西组(308~275Ma)分为6个层序组(Ss1-6),包括19个层序(CSq17,PSq1-12)。通过区域性层序地层单位的对比,在生物年代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建立了更精细的等时地层格架。晚石炭世沉积仅分布在华北中部及北部,南华北缺失CSq1-7,豫西还缺失PSq1-3。层序之间的不整合面、岩石地层单位和主要煤层在大区域内都是穿时的。晚石炭世海水自东向西侵入华北北部,向西和向南超覆;紫松或海水自晋西南和苏皖北部向北入侵,为华北晚古生代的最大海侵;隆林晚期海侵较隆林早期海侵略大。太原组的主煤层在山西自南向北形成于紫松早期海平面缓慢上升过程中,内蒙古南部山西组的巨厚煤层形成于最大海侵时期,山西省山西组的主煤层自北向南形成于隆林早期,晋东南至南华北山西组的主煤层形成于栖霞早期。通过三交、柳林矿区煤相分析表明海侵体系域底部的煤层比高位体系域的煤层更富生烃潜力,是一种新的成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层序地层分析 石炭系 华北地区 煤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水资源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71
17
作者 杨辉 宋正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96-508,共13页
利用华北地区26 个站的1951 ~1997 年月降水量( P) 和月平均气温( T) 资料,用高桥浩一郎的蒸发计算公式计算了地面蒸发量( E) ,并通过Morlet 小波变换法分析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各分量( P,E 及可利用降... 利用华北地区26 个站的1951 ~1997 年月降水量( P) 和月平均气温( T) 资料,用高桥浩一郎的蒸发计算公式计算了地面蒸发量( E) ,并通过Morlet 小波变换法分析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各分量( P,E 及可利用降水P- E) 的时间频率的多层次结构和突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多时间尺度 小波变换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华北和西北区干湿年间水汽场及东亚夏季风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3
18
作者 蔡英 钱正安 宋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23,共10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气候 ,我们利用NCEP的再分析格点资料等 ,对华北和西北两区干、湿年 (月 )的水汽场及夏季风状况作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是 :(1)近 5 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明显干旱化 ,这可能与同期内东亚夏季... 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气候 ,我们利用NCEP的再分析格点资料等 ,对华北和西北两区干、湿年 (月 )的水汽场及夏季风状况作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是 :(1)近 5 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明显干旱化 ,这可能与同期内东亚夏季风强度趋弱 ,大气可降水量逐渐减少有关 ;(2 )两地区干、湿年 (月 )间气柱可降水量差别明显 ;(3)两地区干、湿年 (月 )的夏季风、水汽输送通道的位置及强度 ,以及水汽通量的辐散辐合情况均不同 ;(4 )高原与太平洋间的海陆温差指数及东亚夏季风指数(SMI)对表征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及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能力。冬春季高原与太平洋间的海陆温差对其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及西北和华北区的干湿状况有部分指示意义 ;作西北区夏季降水预报时要注意四川盆地的水汽场及广元—汉中一带 ,以及闽、台和两广的水汽输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场 可降水量 水汽输送通量 海陆对比 夏季风指数 华北地区 东亚地区 湿年 干年 降水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华北地区水资源及水安全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被引量:70
19
作者 夏军 刘孟雨 +3 位作者 贾绍凤 宋献方 罗毅 张士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0-560,共11页
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研究工作,论述华北地区紧迫的水安全问题与反思,展望国际水科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介绍中国科学院在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农业节水和水资源安全研究的阶段成果和近期... 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研究工作,论述华北地区紧迫的水安全问题与反思,展望国际水科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介绍中国科学院在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农业节水和水资源安全研究的阶段成果和近期研究行动计划,提出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的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与发展的几点建议。目的是研讨未来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国家需求中的长远发展的前沿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水资源 水安全 华北地区 变化环境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 被引量:90
20
作者 周雅清 任国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3-753,共11页
根据人口资料和台站位置将华北地区282个国家基本、基准站和一般气候站分为乡村站、小城市站、中等城市站、大城市站和特大城市站5个级别,用经过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平均气温资料分别讨论了各级城市站热岛效应对地面气温趋势的影响,发现... 根据人口资料和台站位置将华北地区282个国家基本、基准站和一般气候站分为乡村站、小城市站、中等城市站、大城市站和特大城市站5个级别,用经过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平均气温资料分别讨论了各级城市站热岛效应对地面气温趋势的影响,发现人口为5×105~1×106的大城市站受到城市化影响最大,40年热岛增温达到0.64℃.作者还分析了华北地区城市化对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00年期间观测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热岛效应引起的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增暖为0.11℃/10 a,对这个时期全部增温的贡献达到37.9%.目前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区域和全国平均气温序列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了城市化的影响.作者进一步对华北地区1961~2000年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订正,订正后气温线性趋势由0.29℃/10 a降低为0.18℃/10 a.消除城市化影响,研究时段内华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气温线性增加值为0.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均一性检验 热岛效应 气温序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