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雷格尔对位风格初探 被引量:7
1
作者 刘青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共7页
德国作曲家马克思·雷格尔是十九世纪末欧洲乐坛一位颇具个性的作曲家。他在浪漫派这一主调音乐盛行的时期,特例独行地沉浸于复调音乐创作天地。他的音乐既是对早期复调音乐的一种“复古”,同时也是即将到来的二十世纪复调音乐复兴... 德国作曲家马克思·雷格尔是十九世纪末欧洲乐坛一位颇具个性的作曲家。他在浪漫派这一主调音乐盛行的时期,特例独行地沉浸于复调音乐创作天地。他的音乐既是对早期复调音乐的一种“复古”,同时也是即将到来的二十世纪复调音乐复兴的一个“先兆”。在晚期浪漫派这一过渡时期,他的出现无疑对音乐创作风格的演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作曲家代表性复调作品的研究,尤其是他作品中对位与和声的关系,探询其在浪漫派风格下的复调音乐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浪漫派 半音和声 对位 赋格
下载PDF
舒伯特艺术歌曲半音化和声创作手法探析
2
作者 孙瑞琪 《中国音乐剧》 2024年第2期41-44,共4页
“歌曲之王”舒伯特将音乐与诗歌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艺术歌曲旋律简单优美,具有抒情性,和声的配置具有半音化特征,采用变和弦、那不勒斯和弦、调式交替以及转调等一系列手法丰富和声的色彩性,体现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特征。
关键词 舒伯特 艺术歌曲 半音和声
下载PDF
新里曼理论中的和弦转换模式探究——兼谈新里曼理论发展史
3
作者 梁梓恒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2-41,共10页
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理论,新里曼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北美音乐理论界,起源于对19世纪音乐中某些半音化和声片段的阐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新里曼理论的内涵已十分庞大,涉及对和弦、音级、音级集合等理论问题的分析。在诸多转换... 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理论,新里曼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北美音乐理论界,起源于对19世纪音乐中某些半音化和声片段的阐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新里曼理论的内涵已十分庞大,涉及对和弦、音级、音级集合等理论问题的分析。在诸多转换模式中,暗示了隐藏在调性音乐中的深层音乐特征,这种特征由有限循环空间内的简约转换形成,表现出和弦循环、平稳进行、节俭声部进行等特征,在图示上展现出鲜明的倒影特征。经由和弦转换模式的演变,可将新里曼理论发展分为从“里曼”到“新里曼”、从路温到布法罗会议、从布法罗会议到新里曼理论特刊、1998年以后的新里曼理论发展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里曼理论 和弦转换 音乐理论史 倒影 半音和声
下载PDF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声手法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晶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8-81,86,共5页
肖斯塔科维奇,作为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从其第二钢琴协奏曲入手,介绍了其曲式结构、主题乐句与和声创作的手法,对肖斯塔科维奇的和声创作风格作一探索。
关键词 钢琴协奏曲 肖斯塔科维奇 半音和声 偶然结合 俄罗斯民间和声 微转调
下载PDF
20世纪西方音乐调性的变革——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确立 被引量:3
5
作者 奚江 《北方音乐》 2017年第13期15-16,共2页
二十世纪是一个高速前进,科技不断创新,艺术追求千变万化的时代,此时的音乐在技法、风格、音乐观甚至美学观念、审美上也都有了突破性的变化,形成了创作上千姿百态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局面。其中,十二音体系是二十世纪音乐创作中最重... 二十世纪是一个高速前进,科技不断创新,艺术追求千变万化的时代,此时的音乐在技法、风格、音乐观甚至美学观念、审美上也都有了突破性的变化,形成了创作上千姿百态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局面。其中,十二音体系是二十世纪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手法之一,也是西方作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至今,十二音技法还影响着许多作曲家。十二音体系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一次革命,给人类音乐的发展带来巨大变化。本文以勋伯格十二音体系起源作为研究对象。文中首先对半音化和声的衍变如何影响调性发展进行分析。其次,对勋伯格不同时期的音乐创作手法进行归纳,并总结其带来的影响。再次论述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探索及构建,通过分析将勋伯格作品的主题音乐形态、和声纵横关系等组织逻辑,并将这一逻辑与其相关思维进行联系阐述。最后,总结勋伯格十二音体系为后人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音和声 无调性 勋伯格 十二音体系
下载PDF
肖邦《夜曲》中离调类半音化和声技巧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正梅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1-173,共3页
离调是半音化和声的重要组成部分。肖邦在离调手法的运用方面有着突出贡献,在最能体现他创作风格的21首夜曲中,大量采用了技巧。本文试图以离调类半音化和声技巧为切入点来剖析肖邦夜曲中的相关和声手法,揭示其丰富而缜密的半音化和声... 离调是半音化和声的重要组成部分。肖邦在离调手法的运用方面有着突出贡献,在最能体现他创作风格的21首夜曲中,大量采用了技巧。本文试图以离调类半音化和声技巧为切入点来剖析肖邦夜曲中的相关和声手法,揭示其丰富而缜密的半音化和声语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邦 夜曲 离调 半音和声
下载PDF
论桑桐对半音化和声研究的贡献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林 《黄河之声》 2012年第1期20-21,共2页
桑桐先生对半音化和声的研究成果于上世纪90年代陆续发表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上,最终理论成果《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专著)于2004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笔者通过对桑桐先生半音化和声研究成果的研读,论述其对半音化和... 桑桐先生对半音化和声的研究成果于上世纪90年代陆续发表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上,最终理论成果《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专著)于2004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笔者通过对桑桐先生半音化和声研究成果的研读,论述其对半音化和声研究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桐 半音和声 演进 贡献
下载PDF
马克斯·雷格尔《五首二重唱》创作技法与风格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2-87,共6页
总结二重唱的体裁定位和艺术风格,梳理19世纪德奥二重唱创作,从声乐声部复调化处理切入,重点分析雷格尔《五首二重唱》的创作技法。作为连接“传统”和“现代”音乐的桥梁,雷格尔通过这部作品跨越了一个半世纪的时空,融合着浓郁的浪漫... 总结二重唱的体裁定位和艺术风格,梳理19世纪德奥二重唱创作,从声乐声部复调化处理切入,重点分析雷格尔《五首二重唱》的创作技法。作为连接“传统”和“现代”音乐的桥梁,雷格尔通过这部作品跨越了一个半世纪的时空,融合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音乐气质向自己尊崇的巴洛克前辈表达出深深的敬意,也为音乐世界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雷格尔 《五首二重唱》(Op.14) 模仿技术 半音和声 历史作用
下载PDF
融百家之长,立和声新解——评理查德·科恩《无畏的和谐:半音化与三和弦的第二属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梁梓恒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01-112,共12页
耶鲁大学音乐理论教授理查德·科恩的专著《无畏的和谐:半音化与三和弦的第二属性》重新审视了协和与不协和、调性空间的远近关系。此书通过对和声二元论、双重语法等问题的剖析,以新里曼理论的视角展现了半音化和声的历史脉络和内... 耶鲁大学音乐理论教授理查德·科恩的专著《无畏的和谐:半音化与三和弦的第二属性》重新审视了协和与不协和、调性空间的远近关系。此书通过对和声二元论、双重语法等问题的剖析,以新里曼理论的视角展现了半音化和声的历史脉络和内在肌理。科恩融合杜塞特、伯雷兹等人的新近理论,使用了多种与音网(Tonnetz)有关的几何图形,透过声部进行距离这一视角将三和弦进行规律直观地展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科恩 《无畏的和谐》 半音和声 新里曼理论 转换理论
下载PDF
浅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半音化和声的运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温辉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6-267,共2页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半音化和声的运用,这种变化音的引入所产生的半音化的声部进行,可以增加作品的抒情性,有利于表现悲伤、忧郁的情绪,也可以更好地表现幻想与神秘的意境。这种半音化和声的运用显然是受到浪漫主义情感...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半音化和声的运用,这种变化音的引入所产生的半音化的声部进行,可以增加作品的抒情性,有利于表现悲伤、忧郁的情绪,也可以更好地表现幻想与神秘的意境。这种半音化和声的运用显然是受到浪漫主义情感论音乐审美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音乐 半音和声 抒情性 感性
下载PDF
瓦格纳创作风格与半音化和声
11
作者 刘丽娜 《河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07-109,共3页
十九世纪浪漫派后期,瓦格纳音乐中的半音化和声手法是极为重要的手法之一。瓦格纳以传统的半音化色彩性手法为基础,并将作品以他富有特色的处理手法把半音化和声发展至调性和声的极限。他依据传统的和声手法,在大小调体系范围内,最大限... 十九世纪浪漫派后期,瓦格纳音乐中的半音化和声手法是极为重要的手法之一。瓦格纳以传统的半音化色彩性手法为基础,并将作品以他富有特色的处理手法把半音化和声发展至调性和声的极限。他依据传统的和声手法,在大小调体系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刻画了和声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表现意义。瓦格纳作品中音乐半音化手法的广泛应用时他继承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派初期作曲家传统和声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些作曲家的成果对瓦格纳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风格。在根本上扭转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使欧洲音乐向着现代化迈进。半音化是瓦格纳音乐作品的着力点、轴心点,这个点对瓦格纳音乐作品中调性的拓展与音乐表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张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半音和声 调性发展
下载PDF
普罗科菲耶夫俄罗斯时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及和声特点(二)——探索“新的和谐的音乐语言”
12
作者 蒋兴忠 《音乐天地》 2020年第2期42-53,共12页
(接上期)(二)声部导入技术的运用与形成的导入和声关系从形态上来看,声部导入技术是以声部的半音进行为特征的。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中,声部写作的半音导入现象从第一奏鸣曲中就已经显示出来,但依然表现出受浪漫派半音化和声手法的制... (接上期)(二)声部导入技术的运用与形成的导入和声关系从形态上来看,声部导入技术是以声部的半音进行为特征的。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中,声部写作的半音导入现象从第一奏鸣曲中就已经显示出来,但依然表现出受浪漫派半音化和声手法的制约,即使有某种个人特点的闪现,也只是昙花一现。在这个时期的奏鸣曲创作中,作曲家对这一技术的运用做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具体手法上较第一奏鸣曲更为多样、更为集中,且逐渐形成个人的创作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科菲耶夫 奏鸣曲 半音和声 音乐语言 和声特点 创作意识 导入技术 浪漫派
原文传递
漫步时空的音乐文化之旅——张豪夫《第一交响曲-圣咏长安》创作技法分析
13
作者 姜音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97-106,共10页
张豪夫教授完成于2012年的大型管弦乐队作品《第一交响曲—圣咏长安》取材于陕西民间、戏曲音乐,以西方奏鸣曲式的结构思维及对位织体予以展开,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对传统风格主题进行延展,以对话的方式将中西方音乐风格贯穿全区,进而形成... 张豪夫教授完成于2012年的大型管弦乐队作品《第一交响曲—圣咏长安》取材于陕西民间、戏曲音乐,以西方奏鸣曲式的结构思维及对位织体予以展开,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对传统风格主题进行延展,以对话的方式将中西方音乐风格贯穿全区,进而形成独具个性的音乐形象和新音响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豪夫 陕西民间音乐 对称结构 半音和声
下载PDF
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看瓦格纳的音乐特点
14
作者 王小伟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123-125,共3页
以瓦格纳乐剧创作中的重要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例,通过对其在和声、旋律写作、调式调性运用等方面的分析,解读瓦格纳乐剧理论的核心——"无穷尽旋律"和"半音化和声"的实际运用及处理手段,从而达到对其乐... 以瓦格纳乐剧创作中的重要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例,通过对其在和声、旋律写作、调式调性运用等方面的分析,解读瓦格纳乐剧理论的核心——"无穷尽旋律"和"半音化和声"的实际运用及处理手段,从而达到对其乐剧理论在音乐本体中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乐剧理论 无穷尽旋律 半音和声
下载PDF
“三和弦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舒伯特晚期音乐的半音化和声--以《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夜曲”》(D.897)为例
15
作者 王欣怡 《艺术评鉴》 2021年第20期44-47,共4页
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山人物,在和声方面作出的重要突破需要借助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究其创新与突破所在。本文以舒伯特晚期创作的《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夜曲”》(D.897)为例,通过理查德·科恩的“三和弦转换”理论,探究其如... 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山人物,在和声方面作出的重要突破需要借助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究其创新与突破所在。本文以舒伯特晚期创作的《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夜曲”》(D.897)为例,通过理查德·科恩的“三和弦转换”理论,探究其如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融入“基于共同音构建的半音化和声”,构建浪漫主义的基本风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伯特 “三和弦转换”理论 半音和声
下载PDF
肖邦玛祖卡半音化和声手法的应用分析
16
作者 范娟娟 《黄河之声》 2008年第2期98-101,共4页
半音化和声是十九世纪浪漫派和声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浪漫主义音乐通过半音化的广泛运用.获得了和声上大量的色彩资源。肖邦作为一个在半音化和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他创作的51首玛祖卡舞曲。被称作是"半音和声的百科全书"... 半音化和声是十九世纪浪漫派和声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浪漫主义音乐通过半音化的广泛运用.获得了和声上大量的色彩资源。肖邦作为一个在半音化和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他创作的51首玛祖卡舞曲。被称作是"半音和声的百科全书"。本文通过对51首玛祖卡半音化手法的剖析。试图揭示其丰富而精妙的和声色彩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祖卡 半音和声
下载PDF
解析雷格尔《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之变奏曲
17
作者 郭强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年第3期80-81,共2页
马克思·雷格尔(MaxReger,1873—1916)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杰出的德国作曲家,尤以复音音乐见长,但他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杰出贡献在其身后却一直未能得到广泛确认,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位作曲家的重大价值。本文通... 马克思·雷格尔(MaxReger,1873—1916)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杰出的德国作曲家,尤以复音音乐见长,但他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杰出贡献在其身后却一直未能得到广泛确认,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位作曲家的重大价值。本文通过对其最为著名的管弦乐队作品《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的变奏曲部分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其在变奏曲创作方面的写作特征,并以此获得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格变奏 自由变奏 动机变奏 变奏曲 赋格曲 对位法 半音和声
下载PDF
立于传统之中,出于传统之外——对王西麟《管弦乐五重奏“版画集”》的作品分析
18
作者 李淑珍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7-109,共3页
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作曲家王西麟的室内乐《管弦乐五重奏"版画集"进行分析:1.主题素材2.音乐发展手法3.结构布局。通过对作品不同层面的细致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此作是作曲家早期的作品,主要以民族素材和传统手法来进行创作,但... 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作曲家王西麟的室内乐《管弦乐五重奏"版画集"进行分析:1.主题素材2.音乐发展手法3.结构布局。通过对作品不同层面的细致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此作是作曲家早期的作品,主要以民族素材和传统手法来进行创作,但也同时突破传统使用了一些现代化的因素,如半音化和声,不协和对住以及边缘化曲式结构的运用等。这都为日后作曲家进行现代音乐风格的创作埋下伏笔,是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创新与演变,也体现出作曲家的创作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音乐素材 调性游离与模糊 半音和声 不和协对位 边缘曲式
下载PDF
中国五声性半音化和声的实践与探索
19
作者 李合洲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2-79,共8页
"五声性半音化"的实践与探索,对于研究中国作曲家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曲家及理论家在对于西方音乐"半音化演进"方面做过大量的探索和系统的研究,"五声性半音化"在中国作曲家的作... "五声性半音化"的实践与探索,对于研究中国作曲家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曲家及理论家在对于西方音乐"半音化演进"方面做过大量的探索和系统的研究,"五声性半音化"在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中被频繁地使用,但大量的创作实践大都被理论家们总结为变音和弦、多调重叠以及五声性十二音序列等的使用方法,并没有从"半音化"的角度说明它们的规律,致使一直以来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对中国音乐中五声调式的半音使用以及作曲家创作技法中"半音化"使用的分析,结合理论家们的总结,做一个初步探索及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音 变音和弦 离调性半音 调式交替性半音 中国五声性半音和声
下载PDF
肖邦夜曲Op.32 No.2半音化和声技法分析
20
作者 乔鸿 《艺术家》 2020年第3期112-112,共1页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19世纪欧洲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都致力于钢琴音乐的创作,被称为"钢琴诗人"。创作体裁丰富多样,有包含爱国热情的玛祖卡舞曲,高雅庄重的圆舞曲、技巧丰富的练习曲、轻快活泼的谐谑曲等,在...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19世纪欧洲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都致力于钢琴音乐的创作,被称为"钢琴诗人"。创作体裁丰富多样,有包含爱国热情的玛祖卡舞曲,高雅庄重的圆舞曲、技巧丰富的练习曲、轻快活泼的谐谑曲等,在其众多的体裁当中,最能凸显其"诗人"气质的就是夜曲。调性扩张是19世纪和声语汇的重要标志,调式内的自然音和弦不再满足于作曲家的需求,他们开始拓展新奇、刺激的音响效果,让调性开始变得朦胧,情绪的对比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音和声 Op.32 No.2 技法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