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克思·雷格尔对位风格初探 |
刘青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2
|
舒伯特艺术歌曲半音化和声创作手法探析 |
孙瑞琪
|
《中国音乐剧》
|
2024 |
0 |
|
3
|
新里曼理论中的和弦转换模式探究——兼谈新里曼理论发展史 |
梁梓恒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24 |
0 |
|
4
|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声手法分析 |
王晶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07 |
4
|
|
5
|
20世纪西方音乐调性的变革——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确立 |
奚江
|
《北方音乐》
|
2017 |
3
|
|
6
|
肖邦《夜曲》中离调类半音化和声技巧初探 |
张正梅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7
|
论桑桐对半音化和声研究的贡献 |
陈林
|
《黄河之声》
|
2012 |
1
|
|
8
|
马克斯·雷格尔《五首二重唱》创作技法与风格探析 |
聂普荣
冯存凌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19 |
1
|
|
9
|
融百家之长,立和声新解——评理查德·科恩《无畏的和谐:半音化与三和弦的第二属性》 |
梁梓恒
|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2021 |
1
|
|
10
|
浅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半音化和声的运用 |
温辉明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1
|
瓦格纳创作风格与半音化和声 |
刘丽娜
|
《河西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2
|
普罗科菲耶夫俄罗斯时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及和声特点(二)——探索“新的和谐的音乐语言” |
蒋兴忠
|
《音乐天地》
|
2020 |
0 |
|
13
|
漫步时空的音乐文化之旅——张豪夫《第一交响曲-圣咏长安》创作技法分析 |
姜音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4
|
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看瓦格纳的音乐特点 |
王小伟
|
《长沙大学学报》
|
2013 |
0 |
|
15
|
“三和弦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舒伯特晚期音乐的半音化和声--以《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夜曲”》(D.897)为例 |
王欣怡
|
《艺术评鉴》
|
2021 |
0 |
|
16
|
肖邦玛祖卡半音化和声手法的应用分析 |
范娟娟
|
《黄河之声》
|
2008 |
0 |
|
17
|
解析雷格尔《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之变奏曲 |
郭强
|
《陕西教育(高教版)》
|
2012 |
0 |
|
18
|
立于传统之中,出于传统之外——对王西麟《管弦乐五重奏“版画集”》的作品分析 |
李淑珍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9
|
中国五声性半音化和声的实践与探索 |
李合洲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8 |
0 |
|
20
|
肖邦夜曲Op.32 No.2半音化和声技法分析 |
乔鸿
|
《艺术家》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