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庄卫生 钱宝延 +3 位作者 张杰文 曹留拴 蔡西国 杨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5-80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试验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针刺患侧穴位、健侧穴位、患侧和健侧穴位,每日1次,每周5次... 目的探讨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试验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针刺患侧穴位、健侧穴位、患侧和健侧穴位,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共20次。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及CM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MEP潜伏期及CMCT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针刺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P<0.05),MEP潜伏期和CMCT均显著短于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P<0.05)。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法、传统巨刺法比较,基于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可以更好地调节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显著提高其运动功能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球抑制理论 针刺法 脑梗死 运动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瑞 吴相波 +1 位作者 袁华 孙晓龙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46-449,共4页
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一直是康复医学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以通过调控大脑可塑性,恢复受损大脑半球间平衡,从而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然而,临床研究发现大脑受损程度不同,相同治疗... 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一直是康复医学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以通过调控大脑可塑性,恢复受损大脑半球间平衡,从而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然而,临床研究发现大脑受损程度不同,相同治疗方案往往达不到一致的效果。患者卒中位置、损伤程度以及治疗时的刺激部位、频率等因素都是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本文从rTMS治疗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理论依据,包括两侧大脑半球交互抑制理论、代偿理论、双相平衡模型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区别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半球抑制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