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8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20
1
作者 姚玉璧 肖国举 +1 位作者 王润元 张秀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9-165,共7页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外绝大多数地区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59.168~-1.143 mm/10 a之间,秋季降水量减少最多,春季次之,而夏季部分地区和冬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略增趋势。降水量存在3年、6~8年的周期振荡特征,3年周期振荡在1962-1966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之后逐渐减弱。6~8年振荡在1980-1985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气温距平呈上升趋势,气温距平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74~0.507℃/10 a之间,大部分地区呈先降后升型,转型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冬季气温增高最多,秋季、春季次之,夏季陕、甘、宁交界区及陇中地区气温增高而其余地区气温距平略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近50年来年呈波动变化。平均风速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略增外,其余各地均呈下降趋势。蒸发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各地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相对湿度 半干旱 中国西北
下载PDF
半干旱区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79
2
作者 李科江 张素芳 +4 位作者 贾文竹 宋平忠 刘树庆 霍习良 王玉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1-25,共5页
本文通过1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等氮等磷条件下不同肥料种类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化肥与施用各种有机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施用化肥处理产量最高,全年产量为65085kg/hm2;... 本文通过1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等氮等磷条件下不同肥料种类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化肥与施用各种有机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施用化肥处理产量最高,全年产量为65085kg/hm2;2、各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增加;3、高碳类有机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腐殖质结合形态有较好的效果;4、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尤其是提高了土壤中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绿肥表现最佳;5、对土壤水分类型及孔隙组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6、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含量,促进了微团聚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定位试验 长期施肥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封育措施对半干旱沙地草场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87
3
作者 杨晓晖 张克斌 侯瑞萍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0-734,共5页
随着干旱区草场非平衡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退化草场封育的时间、方式与草场恢复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作者选择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和未封育3种措施进行对半干旱沙地草场的植被特征及其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 随着干旱区草场非平衡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退化草场封育的时间、方式与草场恢复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作者选择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和未封育3种措施进行对半干旱沙地草场的植被特征及其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封育处理的年份中,不同封育措施(放牧压力)是决定植被差异的主要因子。完全封育区和季节封育区植物以一年生草本为主,在植物种数量、生物多样性上差异并不显著,未封育区植被则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且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前两者差异均显著;完全封育并未导致一些牲畜喜食植物种的完全消失,但一些饲用价值差的植物如平卧碱蓬等大量出现在完全封育的群落中,同时旱生和强旱生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加。尽管3种措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各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则存在这一定的差异,从3种措施植被的饲用价值来看,季节封育区植被的饲用价值较高,表明季节封育可以促进并提高草场的放牧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沙地草场 封育 半干旱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研究 被引量:70
4
作者 王志强 刘宝元 路炳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944-1950,共7页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干层土壤水分的恢复对正确指导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实现该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固原县,选择了将紫花苜蓿翻耕后3a、12a的坡耕地,对其土壤干层的...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干层土壤水分的恢复对正确指导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实现该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固原县,选择了将紫花苜蓿翻耕后3a、12a的坡耕地,对其土壤干层的水分恢复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土壤干层水分最大恢复深度分别为3m、4.8m,但土壤水分含量在中效水及其之上的主要恢复层深度分别为2m、2.2m。苜蓿翻耕3a和12a后2m以上土层土壤平均湿度都能恢复到易效水或极易效水的水平,可以满足1年生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而不会进一步恶化土壤水分生态环境。但即使苜蓿翻耕12a后土壤水分,也不能满足林木和多年生豆科牧草正常生长的水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 土壤干层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9
5
作者 肖继兵 孙占祥 +3 位作者 杨久廷 张玉龙 郑家明 刘洋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9-714,共6页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打破犁底层,增加雨水入渗,达到蓄水保墒、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2008-2009年在朝阳半干旱区对旱地玉米和大豆进行中耕深松试验。研究表明,深松能打破犁底层,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和根系穿透阻力,...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打破犁底层,增加雨水入渗,达到蓄水保墒、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2008-2009年在朝阳半干旱区对旱地玉米和大豆进行中耕深松试验。研究表明,深松能打破犁底层,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和根系穿透阻力,提高土壤孔隙度。与对照相比,深松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并可以提高水分入渗深度,深松区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可达80 cm左右,未深松区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只有40 cm左右。深松使玉米根干重增加幅度为3.6%-6.1%,使大豆根干重增加15.1%,并使大豆主根系入土深度增加3 cm,玉米增产幅度1.9%-11.3%,在干旱年份增产效果明显,大豆增产19.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深松 土壤水分 玉米 大豆 产量
原文传递
过去45年中国干湿气候区域变化特征 被引量:73
6
作者 刘波 马柱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5,共9页
利用中国1960-2004年降水、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等资料,分别采用降水指数和干湿分类函数作为干湿区域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划分成三个干湿等级的区域: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湿润区。结果发现无论以哪种指数作为衡量干湿的标准,我国过去4... 利用中国1960-2004年降水、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等资料,分别采用降水指数和干湿分类函数作为干湿区域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划分成三个干湿等级的区域: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湿润区。结果发现无论以哪种指数作为衡量干湿的标准,我国过去45年的干旱总面积,即干旱区面积和半干旱区面积之和,均为扩大趋势,湿润面积则为减小趋势,这种情况在近十年表现得尤为显著。而半干旱区面积在分析时段变化的幅度最大,是干湿变化的敏感区。但两种结果之间也存在不同:降水指数的结果表明干旱区和湿润区的面积减小,半干旱区的面积增大;而干湿分类函数得到的各个干湿区域的面积则表明干旱区的增大,半干旱区和湿润区的减小。从定量的角度讲,干湿分类函数估算的干旱区面积的45年平均值比降水指数估算的干旱区面积的45年平均值约大15%,其估算的半干旱面积的45年平均值比降水指数的结果约小9%,而两者湿润区面积的45年平均值相差约6%。最后给出了仅分析降水指数就能反映干湿状况的地区和必须分析干湿分类函数才能确定干湿状况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分类函数 降水指数 干湿面积比 半干旱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小麦、玉米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61
7
作者 刘作新 郑昭佩 王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40-544,共5页
采用 3 12 D最优饱和设计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通过 8年连续试验 ,对辽西半干旱区影响农业生产的水、肥因素的耦合作用进行了田间试验 .讨论分析了N、P、水及其耦合作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施N、施P、灌水和覆盖秸秆的合理匹配能够... 采用 3 12 D最优饱和设计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通过 8年连续试验 ,对辽西半干旱区影响农业生产的水、肥因素的耦合作用进行了田间试验 .讨论分析了N、P、水及其耦合作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施N、施P、灌水和覆盖秸秆的合理匹配能够明显提高作物产量 ,否则 ,不仅增加成本 ,而且由于加重作物的水分或养分胁迫 ,造成减产 .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生产要素的产量效益分析 ,提出了该地区小麦、玉米生产的水肥最佳经济配比 :小麦为生育期供水 12 0 .2mm ,N 5 8.5kg·hm-2 ,P2 O512 3 .0kg·hm-2 ;玉米为生育期灌水 173 .3mm ,N 2 5 6.5kg·hm-2 ,P2 O585 .5kg·hm-2 ,覆秸秆 85 0 9.5kg·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水肥耦合 农作物 水肥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沙柳幼苗对模拟降水量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6
8
作者 肖春旺 董鸣 +1 位作者 周广胜 刘喜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1-176,共6页
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干旱、半干旱沙区典型沙地。随着未来全球变化 ,尤其降水变化进一步激烈 ,将给这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和生产力带来巨大影响。选择鄂尔多斯高原优势灌木沙柳为研究对象 ,人为控制 4种供水量水平来探讨沙柳幼苗对... 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干旱、半干旱沙区典型沙地。随着未来全球变化 ,尤其降水变化进一步激烈 ,将给这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和生产力带来巨大影响。选择鄂尔多斯高原优势灌木沙柳为研究对象 ,人为控制 4种供水量水平来探讨沙柳幼苗对模拟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荧光效率随着供水的增加而增大 ,而供水对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 ;不同供水量的沙柳幼苗树高、枝条数、叶数和叶面积生长动态存在明显差异 ,随着供水量的增加 ,沙柳幼苗树高、基径、枝条数、叶数、叶面积、生物量干重和冠根生物量干重比值均逐渐增大 ;供水显著增加了沙柳幼苗总分枝率、各级枝条数、枝条长度和叶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水量 鄂尔多斯高原 沙柳幼苗 半干旱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化灌草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被引量:51
9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杜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57,共8页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灌草植被退化严重的关键问题 ,进行了长期的定位研究 ,提出了灌草植被封育、改良、立体配置等快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 :主要草地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适宜封育期为 3~ 5a ,产草量可提高 5 1~ 7 ...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灌草植被退化严重的关键问题 ,进行了长期的定位研究 ,提出了灌草植被封育、改良、立体配置等快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 :主要草地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适宜封育期为 3~ 5a ,产草量可提高 5 1~ 7 5倍。大针茅适宜封育期为 5a ,产草量可提高 1 5~ 5 0倍 ;改良草地最佳组合荒山穴播为本氏针茅 +杂类草、达乌里胡枝子 +本氏针茅群落 ,产草量提高 6 1~ 6 4倍。撂荒地开沟种植为本氏针茅 +冷蒿、本氏针茅 +红豆草、本氏针茅 +达乌里胡枝子群落 ,产草量提高 4 6~ 4 8倍。荒山隔带耕翻种植为芨芨草、本氏针茅 +紫花苜蓿、本氏针茅 +老芒麦、达乌里胡枝子 +本氏针茅群落 ,产草量提高4 5~ 6 5倍 ;灌草立体配置结合工程整地措施 ,建立了以柠条 +芨芨草、沙棘 +草木樨和山桃 +芨芨草为主的集流灌草配置模式 ,现已形成可更新的稳定的灌草群落类型。该体系的组装配套与试验、示范、推广为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灌草植被的快速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 退化草地 重建封育 改良 重建
下载PDF
黄土半干旱区刺槐和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分级研究 被引量:58
10
作者 张光灿 刘霞 贺康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58-862,共5页
采用LI 6 2 0 0型植物光合测定系统和LI 16 0 0型稳态气孔计 ,对黄土半干旱区刺槐、侧柏的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气孔阻力、胞间CO2 浓度和气孔限制值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进行研究 ;并对林地土壤水... 采用LI 6 2 0 0型植物光合测定系统和LI 16 0 0型稳态气孔计 ,对黄土半干旱区刺槐、侧柏的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气孔阻力、胞间CO2 浓度和气孔限制值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进行研究 ;并对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分级与评价 .结果表明 ,刺槐与侧柏林地土壤含水量分别在 4 .5 %和 4 .0 %以下为“无效水” ;土壤含水量在 4 .5 %~ 10 .0 %和 4 .0 %~ 8.5 %阈值内属于“低产低效水” ;在 10 .0 %~ 13.5 %和 8.5 %~ 11.0 %阈值内为“中产高效水” ;在 13.5 %~ 17.0 %和11.0 %~ 16 .0 %阈值内属于“高产中效水” ;在 17.0 %~ 19.0 %和 16 .0 %~ 19.0 %阈值内为“中产低效水” ;土壤含水量在 19.0 %以上也属于“低产低效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 刺槐侧柏 土壤水分生产力 土壤水分有效性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土壤水分的相对亏缺 被引量:66
11
作者 杨磊 卫伟 +1 位作者 莫保儒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060-3068,共9页
土壤水分是制约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关键因子。而缺乏科学指导的人工植被恢复会加剧土壤水分耗竭,造成土壤水分亏缺,从而严重阻碍该区生态系统恢复和脆弱生境的有效改善。以典型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甘肃定西龙滩流域为例... 土壤水分是制约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关键因子。而缺乏科学指导的人工植被恢复会加剧土壤水分耗竭,造成土壤水分亏缺,从而严重阻碍该区生态系统恢复和脆弱生境的有效改善。以典型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甘肃定西龙滩流域为例,对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储水状况,并通过构建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Compared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和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PCSWDI(Plot Compared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发现各人工植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其中,柠条、油松、山杏林地PCSWDI分别达到0.65、0.62、0.62,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尤其是100 cm以下土层;山毛桃林地和苜蓿草地PCSWDI分别为0.38和0.17,在100—200 cm土层有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但相对较轻;侧柏林地土壤水分的亏缺主要集中在20—100 cm这一层次,100 cm以下则随深度增加而降低;0—200 cm土层内,杨树林地、撂荒草地和马铃薯农地无显著水分亏缺,且在0—100 cm内土壤水分有一定的补充。CSWDI和PCSWDI能有效反映不同层次和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状况,可用于同一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响应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水分亏缺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半干旱区减氮增钾、有机肥替代对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水肥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调控 被引量:64
12
作者 张绪成 于显枫 +3 位作者 王红丽 侯慧芝 方彦杰 马一凡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2-864,共13页
【目的】减氮增钾和有机肥替代是提高中国作物生产中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降低作物生产病害风险的有效途径。研究明确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减氮追施、有机肥替代和增施钾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 【目的】减氮增钾和有机肥替代是提高中国作物生产中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降低作物生产病害风险的有效途径。研究明确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减氮追施、有机肥替代和增施钾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该区域实施水肥高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4年大田定位试验基础上,通过测定全膜覆盖垄沟种植条件下传统施肥(PM)、减氮25%并花期追施和增施钾肥(PMN)和减氮50%与有机肥替代并花期追施(PMO)的土壤贮水量、马铃薯的生物量和产量等指标,计算不同施肥模式的耗水量、生长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以明确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马铃薯耗水过程的调控及其对干物质积累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011—2014年PMN花前耗水量较PM分别降低了17.4、28.7、26.8和34.2 mm,花后耗水量增加了31.1、34.7、36.7和49.2 mm;PMO没有显著降低马铃薯花前耗水,而花后耗水量分别增加了17.8、24.3、11.2和10.3 mm。与PM相比,PMN在盛花期后显著提高马铃薯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生长速率,使马铃薯产量在2012—2014年平均增加2 595.1 kg·hm-2,并使水分利用效率(WUE)在2013—2014年分别增加了14.4%和6.3%,达到显著差异;PMO显著提高马铃薯各生育期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生长速率,4年平均马铃薯块茎产量增加了2 945 kg·hm-2,而且WUE在2012—2014年显著高于PM。PMN和PMO较PM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肥料偏生产力、化肥偏生产力、氮素偏生产力和化肥氮素偏生产力,表明PMN和PMO能协同提高作物的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实现以肥调水和以水促肥的目标。2011年为严重干旱年份,虽然PMN和PMO能调节马铃薯花前花后耗水,提高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生长速率,显著提高养分偏生产力,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提高。【结论】PMN和PMO均能显著调节马铃薯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马铃薯 氮肥减量 有机肥替代 钾肥 水肥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7
13
作者 赵鸿 肖国举 +3 位作者 王润元 邓振镛 王鹤龄 杨启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2-327,共6页
利用甘肃省定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6—2004年的观测资料,就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近19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干化趋势,春小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在生长季提前、生长期缩短... 利用甘肃省定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6—2004年的观测资料,就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近19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干化趋势,春小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在生长季提前、生长期缩短、产量下降。相关分析也显示,降水量对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温度。在春小麦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其阶段生长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完全一致:气候变化使该地区春小麦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出现时间均提前,而乳熟期出现时间推迟,导致播种—出苗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缩短、出苗—拔节期的营养生长阶段延长、拔节—抽穗期的生殖生长阶段缩短,抽穗—乳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延长,乳熟—成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缩短,最终造成全生长期缩短。出苗—拔节期、抽穗—乳熟期降水量减少对春小麦产量下降有显著的正效应(P<0.05),拔节—抽穗期的增温对产量有极显著的负影响(P<0.01)。预计随着未来全球气候进一步的变暖和半干旱区降水量的减少,将会更加严重影响春小麦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春小麦 气候变化 生长 影响
下载PDF
有限灌溉对半干旱区春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3
14
作者 魏虹 林魁 +2 位作者 李凤民 张荣 原保忠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对半干旱区旱地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的有限灌溉试验表明 ,苗期灌溉显著减少春小麦三叶期 -抽穗期总根量和根密度 ,并促使开花期根系的良好更新和下扎 ,明显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苗期水分胁迫则导致春小麦生长前期... 对半干旱区旱地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的有限灌溉试验表明 ,苗期灌溉显著减少春小麦三叶期 -抽穗期总根量和根密度 ,并促使开花期根系的良好更新和下扎 ,明显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苗期水分胁迫则导致春小麦生长前期根系过大 ,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并加重土壤水分的亏缺 ,籽粒产量严重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有限灌溉 春小麦 根系发育
下载PDF
半干旱区土壤酶活性与其理化及微生物的关系 被引量:52
15
作者 丁菡 胡海波 王人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8,共6页
在半干旱典型区域选择了8个不同植物群落样地对4类土壤酶活性及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酶活性受制于水分、盐碱等因素,含量均较低。大多数酶在同一样地各个剖面中变化趋势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各种... 在半干旱典型区域选择了8个不同植物群落样地对4类土壤酶活性及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酶活性受制于水分、盐碱等因素,含量均较低。大多数酶在同一样地各个剖面中变化趋势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各种酶活性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大多与有机质含量、微生物含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用土壤化学性质对各种酶活性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理想的方程。主成分分析发现,微生物量和中性磷酸酶在各主成分中均有较大的相关系数,可认为是该地区有代表性的土壤生物特性因子。另外,对土壤表层酶活性和微生物量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8个样地分为不同的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土壤酶活性 理化性质 微生物量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辐射特征分析 被引量:59
16
作者 杨兴国 马鹏里 +2 位作者 王润元 杨启国 刘宏谊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2,共8页
利用实测辐射资料揭示了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夏季辐射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夏季晴天辐射比较强烈,总辐射最大瞬时值超过1000W·m-2,有时甚至超过太阳常数。春小麦下垫面平均总辐射与典型晴天的日变化比值在0 6~0 8之间,净辐射比... 利用实测辐射资料揭示了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夏季辐射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夏季晴天辐射比较强烈,总辐射最大瞬时值超过1000W·m-2,有时甚至超过太阳常数。春小麦下垫面平均总辐射与典型晴天的日变化比值在0 6~0 8之间,净辐射比值在0 4~0 6之间,在裸地时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表明在半干旱区云和降水对地表辐射的影响比较大。此外,日平均反射率起伏较大,最大为0 24,最小为0 11;春小麦下垫面的地表反射率为0 17,裸地为0 20。植被叶表面的水珠会导致反射率增大,而风速的增大会引起反射率的突变。受土壤湿度及太阳高度角和天气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反射率日变化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春小麦 黄土高原 半干旱 裸地 日变化 辐射特征 下垫面 地表反射率 太阳高度角
下载PDF
半干旱区封禁草地凋落物的积累与分解 被引量:52
17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1 位作者 胡相明 赵艳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07-1212,共6页
针对我国西部典型草原地带,退化草地封禁后凋落物的积累、分解与水分变化过程,进行了为期20a(1982~2002年)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氏针茅、百里香、铁杆蒿和大针茅草地群落的凋落物积累与厚度的变化趋势,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无... 针对我国西部典型草原地带,退化草地封禁后凋落物的积累、分解与水分变化过程,进行了为期20a(1982~2002年)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氏针茅、百里香、铁杆蒿和大针茅草地群落的凋落物积累与厚度的变化趋势,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无论在植物年生长的初期还是末期,其相关性极为显著。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快,本氏针茅和大针茅群落凋落物的分解率达到峰值需150d,百里香群落需180d,铁杆蒿群落需210d;凋落物在积累与分解过程中,具有吸水和保水的重要功能,可截留大量天然降水,促进土壤水分的缓慢入渗,通常在植物生长的初期和末期,凋落物在自然状态下饱和含水量,本氏针茅群落为112.30%~124.02%;百里香群落为116.61%~134.09%;铁杆蒿群落为124.76%~144.32%。但草地适宜封禁年限为11~15a,有利于草地自然更新和凋落物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禁草地 凋落物 积累量 分解速率 半干旱
下载PDF
增温对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1
18
作者 肖国举 仇正跻 +4 位作者 张峰举 马飞 姚玉璧 张强 王润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0-836,共7页
过去50年,西北半干旱区干旱化趋势明显加强,对作物生产产生了明显影响。未来50年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必将对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战。采用红外线辐射器田间增温模拟实验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马铃薯播种—出苗—现蕾—开... 过去50年,西北半干旱区干旱化趋势明显加强,对作物生产产生了明显影响。未来50年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必将对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战。采用红外线辐射器田间增温模拟实验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马铃薯播种—出苗—现蕾—开花—成熟各生长阶段天数都发生变化。增温0.5—2.5℃,马铃薯播种—出苗、出苗—现蕾阶段分别缩短1—4 d、1—2d,现蕾—开花、开花—熟阶段分别延长1—2 d、1—10 d,马铃薯播种—成熟全生育期延长1—5 d。伴随温度升高,马铃薯全生长期有所延长,特别是盛花期至茎叶枯萎阶段延长明显,这将有利于防止茎叶早衰和淀粉的积累。增温显著减少了每株薯块量、提高了每块薯重,马铃薯产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增温1.5—2.5℃,马铃薯增产1.0%—3.5%。增温0.5—2.0℃,马铃薯干物质含量从22.4%增加到24.5%,淀粉含量从72.1%增加到74.4%,粗蛋白含量从1.82%减少到1.52%,还原糖含量从0.24%减少到0.22%,表明增温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和淀粉的积累,不利于粗蛋白和还原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马铃薯 产量 品质 半干旱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小麦群体的根系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 被引量:44
19
作者 段舜山 谷文祥 +1 位作者 张大勇 李凤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34-138,共5页
对抗旱性能不同的 5个春小麦品种 (分别为A、B、C、D、E)的试验表明 ,在 0~ 1 2 0cm土层中 ,其根密度分别为 66、1 0 4、1 37、1 0 2和 99μg·cm- 3;总根量分别为 78.7、1 2 4 .3、1 64.3、1 2 1 .8和 1 1 8.7g·m- 2 ;产量... 对抗旱性能不同的 5个春小麦品种 (分别为A、B、C、D、E)的试验表明 ,在 0~ 1 2 0cm土层中 ,其根密度分别为 66、1 0 4、1 37、1 0 2和 99μg·cm- 3;总根量分别为 78.7、1 2 4 .3、1 64.3、1 2 1 .8和 1 1 8.7g·m- 2 ;产量分别为 2 0 1、2 0 7、1 41、2 1 8和 1 90g·m- 2 .在水分为主导因子的旱作条件下 ,根系过大的品种 ,个体间竞争激烈 ,其群体的抗旱性较差 ;根系较小的品种 ,个体间竞争较弱或无竞争 ,故群体抗旱性较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半干旱 根系 群体 抗旱性
下载PDF
云雾山封育草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58
20
作者 程杰 高亚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73-277,共5页
以云雾山封育23年的天然草地为对象,研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5种群落类型土壤养分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过程中,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铁杆蒿(Artemisia veslita)、白颖苔草(Carex ri... 以云雾山封育23年的天然草地为对象,研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5种群落类型土壤养分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过程中,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铁杆蒿(Artemisia veslita)、白颖苔草(Carex rigescens)和退化本氏针茅,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量及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比对照区显著提高,其中恢复年限愈长,养分增加幅度愈大,其次序为:封育23年〉封育12年〉退化草地;同时,在0~100cm土层中,土壤养分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雾山草地 土壤剖面 养分变异 半干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