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梅山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和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冷天泽 郭卓然 +2 位作者 邵倩文 陆斗定 戴鑫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甲藻孢囊可以为赤潮提供种源,还可用于指示海区富营养化状态。以往对甲藻孢囊分布的研究多集中于开放性水域和自然形成的海湾中,在半封闭性人工海湾中的研究较少。梅山湾原属南北开放水域,但于2012~2017年在向陆侧建设了北坝和南坝,使... 甲藻孢囊可以为赤潮提供种源,还可用于指示海区富营养化状态。以往对甲藻孢囊分布的研究多集中于开放性水域和自然形成的海湾中,在半封闭性人工海湾中的研究较少。梅山湾原属南北开放水域,但于2012~2017年在向陆侧建设了北坝和南坝,使其成为半封闭式人工海湾。通过对梅山湾内外海域采集到的6份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共鉴定出37种甲藻孢囊,其丰度介于237~1054 cysts/g。甲藻孢囊平均丰度湾内高于湾外,推测是筑堤后湾内水动力减弱,悬浮物质浓度降低,水体透明度升高,水中颗粒物质沉积速率降低和水体富营养化所导致。调查海域甲藻孢囊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1.63~2.47,均匀度指数介于0.58~0.82,两者湾外均显著高于湾内,反映出湾内生态系统稳定性更弱,发生赤潮的可能性更高。研究共检出16种赤潮种和9种有毒甲藻孢囊,产毒种及赤潮种丰度和种类占比湾内都高于湾外,优势种有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sp.)、美利坚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americanum)、透镜翼甲藻(Diplopsalis lenticula)、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筑堤效应”加剧了湾内外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的差异性,也加重了湾内有毒有害赤潮发生的风险,故应重视对湾内有毒有害甲藻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 筑堤效应 半封闭人工海湾 甲藻孢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