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波区域霾过程的天气分型及环流场特征 被引量:19
1
作者 俞科爱 胡晓 +5 位作者 黄旋旋 顾小丽 徐宏辉 刘洁 丁烨毅 郭建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14-1524,共11页
利用2001—2012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宁波7个县(市)区的地面气象资料,运用Lamb-Jenkinson客观分型方法和统计方法,分析宁波区域霾发生规律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宁波区域霾具有冬季频发、夏季少发的季节分布特点,年均15次,2011... 利用2001—2012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宁波7个县(市)区的地面气象资料,运用Lamb-Jenkinson客观分型方法和统计方法,分析宁波区域霾发生规律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宁波区域霾具有冬季频发、夏季少发的季节分布特点,年均15次,2011和2012年区域霾明显增多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区域霾的主要环流类型为A型、AN型、AS和C型,分别占总数的65.9%、12.3%、6.7%和4.7%,A型主要出现在稳定平直环流的秋、冬季,AN型出现在环流经向度明显增加的冬季,AS型出现在冷暖气流转换空隙期的春、秋季,C型出现在西太平洋高压明显加强的地面弱低压环境场的春、夏季;东部沿海500 hPa气旋性环流、偏西气流及850 hPa微风有利于宁波区域霾发生,反之,500 hPa反气旋环流、850 hPa强盛偏南气流则不利于霾发生;A型环流在弱冷空气影响或静稳天气条件下,连续霾日、重度霾出现概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环流分型 特征 Lamb-Jenkinson方法
下载PDF
江西省区域霾天气过程典型个例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波 张娟娟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8年第4期315-321,共7页
利用2011—2017年江西省基本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西省区域霾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选取典型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江西省区域霾天气过程的月、季变化特征明显,呈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霾天气过程的天气... 利用2011—2017年江西省基本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西省区域霾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选取典型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江西省区域霾天气过程的月、季变化特征明显,呈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霾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可分为高压类、低压类和均压类,其中高压底部类出现次数最多。3个典型个例中江西地面分别处于高压底部、冷锋锋区和均压场,配合500 hPa高度层的平直西风气流、西北气流或西南气流控制,925 hPa高度层的反气旋控制,整层大气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江西中北部上空为弱的气流下沉区,相对湿度非常低,为逆温或中性层结。后向轨迹模拟显示,高压底部与冷锋锋区个例过程输送带均为西北路径,均压场个例过程污染物气团为西南气流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时空分布 天气形势
下载PDF
天津区域霾过程统计特征及环流分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洋 孙树鹏 +1 位作者 赵雨馨 张嘉霖 《天津科技》 2020年第3期75-81,85,共8页
利用1998—2017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天津9个区的地面气象资料,运用Lamb-Jenkinson客观分型方法和统计方法,分析天津区域霾发生规律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天津4种标准的区域性霾日数均先增加后减小,其月分布具有双峰型特征,峰值... 利用1998—2017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天津9个区的地面气象资料,运用Lamb-Jenkinson客观分型方法和统计方法,分析天津区域霾发生规律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天津4种标准的区域性霾日数均先增加后减小,其月分布具有双峰型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冬季及夏季.在天津区域霾日下9种环流型出现频率较高,其中ANE型发生区域性轻微霾的频率最高,C型发生区域性轻度霾的频率最高,各环流类型发生区域性中度霾的频率相当,A型、C型、W型和SW型环流出现区域性重度霾日概率较高.A型、W型和SW型500 hPa环流均为平直气流,A型天津地区地面受大陆高压控制,W型则位于低压底部受偏西风影响,SW型位于低压前部受西南风影响,而C型500 hPa环流存在浅薄的一脊一槽,地面受弱低压影响,风力均较弱,均易形成严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环流分型 Lamb-Jenkinson方法
下载PDF
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64
4
作者 张小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6,共5页
介绍了2006年新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的目的、意义、关键科学问题等。该项目预期在中国大气气溶胶理化和光学特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气溶胶数值模拟及大气灰霾数值预报方法、气溶胶直... 介绍了2006年新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的目的、意义、关键科学问题等。该项目预期在中国大气气溶胶理化和光学特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气溶胶数值模拟及大气灰霾数值预报方法、气溶胶直接—间接辐射特性、气候效应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从而降低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气候预估的可信度。同时提高描述和预报区域大气污染的能力。不仅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上做出相应的贡献,也为国家环境外交、区域大气灰霾污染控制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区域大气灰 辐射气候效应
下载PDF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强霾污染的数值模拟和防控对策 被引量:141
5
作者 王自发 李杰 +15 位作者 王哲 杨文夷 唐晓 葛宝珠 晏平仲 朱莉莉 陈学舜 陈焕盛 王威 李健军 刘冰 王晓彦 汪巍 赵熠琳 鲁宁 苏德斌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4,共12页
利用自主研制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NAQPMS)模拟研究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的持续强灰霾天气,初步评估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时空分布特征、传输规律和防控力度.结果表明:这一模式能够合理反映灰霾天气下中东部... 利用自主研制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NAQPMS)模拟研究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的持续强灰霾天气,初步评估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时空分布特征、传输规律和防控力度.结果表明:这一模式能够合理反映灰霾天气下中东部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发现静稳天气京津冀地区仍旧存在显著的区域输送,并直接造成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的累积,来自区域外的跨城市群输送对京津冀PM2.5浓度贡献为20%-35%,区域内输送的贡献为26%-35%,两者之和与局地污染源贡献相当.针对这次强霾的控制试验表明,当京津冀周边区域省份污染源不控制,河北、天津和北京的污染物排放需要消减90%,90%和60%以上才能实现京津冀区域PM2.5达标(二级标准),表明京津冀灰霾污染防控不仅需要重视区域内的联防联控,同时也需要其他城市群的协同控制.气象一大气污染双向反馈机制对强霾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影响,可使京津冀部分地区细颗粒物月均浓度增加30%,忽视这种耦合作用会导致模式对重污染期间污染物浓度的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区域输送 气象-污染反馈 机制灰防控
原文传递
华北平原一次严重区域雾霾天气分析与数值预报试验 被引量:42
6
作者 张小玲 唐宜西 +3 位作者 熊亚军 张仁健 孟伟 曹晓彦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7-344,共8页
针对2013年1月27—31日中国华北平原地区持续5 d的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和数值预报.研究表明,雾霾过程期间华北平原高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地面多为风速小、相对湿度较大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 针对2013年1月27—31日中国华北平原地区持续5 d的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和数值预报.研究表明,雾霾过程期间华北平原高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地面多为风速小、相对湿度较大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层结构稳定、低空逆温频率高强度大,且存在明显的低层逆湿条件,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差.稳定、高湿的气象条件对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的形成、积聚和维持比较有利,造成严重的区域性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气象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预报系统对此次雾霾过程期间天气系统演变和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及高浓度持续时间、消散减弱等过程做出了较好的预报.模式预报出雾霾期间PM2.5质量浓度在京津冀平原地区达到300μg/m3严重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城区及以南的河北、天津等重点城市和区域,部分地区可达400μg/m3以上,与华北地形和城市群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华北平原山前容易形成气流的辐合区和高污染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区域 PM2 5浓度 气象条件 WRF—Chem数值预报
下载PDF
近35年广东省区域灰霾天气过程的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丽云 邓雪娇 +2 位作者 何启华 李菲 邓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97-2303,共7页
利用广东省86个地面观测站1980-2014年逐日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在对"区域灰霾过程"与"单站灰霾过程"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分区域诊断典型灰霾天气过程(即连续三站3d及以上出现灰霾日的天气过程),并对其长期变化趋势及特征进行分析... 利用广东省86个地面观测站1980-2014年逐日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在对"区域灰霾过程"与"单站灰霾过程"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分区域诊断典型灰霾天气过程(即连续三站3d及以上出现灰霾日的天气过程),并对其长期变化趋势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的灰霾过程主要出现在珠江三角洲、粤北及粤东个别地区,并以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西侧最为严重."区域灰霾过程"以日平均能见度在5-10km之间的过程为主,没有出现过日平均能见度低于2km的重度灰霾过程.各"区域灰霾过程"的特征有所差异:首先是各"区域灰霾过程"出现峰值的时间略有差异.尽管灰霾过程均主要出现在10月-翌年4月,但粤北和粤东、西两翼最多出现在冬季(12月-翌年1月)、春季次之,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最多出现在春季(3-4月)、冬季次之.其次是各"区域灰霾过程"变化趋势的差异.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北地区灰霾过程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在2008年以前总体呈增多趋势,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势最为显著的时段是2000-2008年,而粤北地区则是1991-2011年;粤西地区灰霾过程在2000年以前变化都比较平稳,2004年开始快速增多;粤东地区的灰霾过程近35年来虽有小的波动,但总体变化不大,呈稳中略减的趋势.利用M-K法和滑动t检验的突变分析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过程的增多是一种不连续的突变现象,发生突变的时间点是1986年;粤北地区灰霾过程则在1992-1994年出现了突发性增多的现象;粤西地区灰霾过程也在2001年发生了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区域过程 单站灰过程 特征 突变 广东省
下载PDF
天津市各区县PM_(2.5)污染工业行业贡献构成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璐 周阳 +4 位作者 姚立英 王伟 吉晟 刘玲 黄浩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9,共7页
应用MM5/CMAQ模型,选取1月和7月作为冬、夏两季的典型代表月份,采用源开关法,将天津市工业源分为8大类,模拟分析不同季节下,各类源对天津市各区县的PM2.5污染贡献.结果表明,热力供应是各区县冬季PM2.5污染的首要贡献源,贡献比例约为50%... 应用MM5/CMAQ模型,选取1月和7月作为冬、夏两季的典型代表月份,采用源开关法,将天津市工业源分为8大类,模拟分析不同季节下,各类源对天津市各区县的PM2.5污染贡献.结果表明,热力供应是各区县冬季PM2.5污染的首要贡献源,贡献比例约为50%以上,而石油加工和化工制造是夏季各区县PM2.5污染贡献的一个重要来源,贡献比例从冬季的7%上升到夏季的23%;在冬夏两季,黑色金属冶炼和水泥制造是构成天津市PM2.5污染的重要来源,合计分别约占工业污染贡献比重的30%和65%;此外,除蓟县外,电力生产在冬夏两季均不是各区县PM2.5的主要贡献来源.从具体区县看,水泥制造对河北、北辰、红桥等区县有较大影响,化工制造对宁河及滨海新区有较大影响,电力生产则对蓟县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CMAQ模型 PM2.5 污染控制 天津市
下载PDF
安徽省持续性区域霾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石春娥 张浩 +1 位作者 杨元建 张宏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1242,共12页
根据天气和气候特征,将安徽省分为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3个子区,并定义了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基于气象、环保及遥感资料,分析了安徽省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及相应的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区域性... 根据天气和气候特征,将安徽省分为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3个子区,并定义了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基于气象、环保及遥感资料,分析了安徽省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及相应的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区域性霾日数自1980年开始总体呈增多趋势,沿淮淮北2000年开始增加趋势明显;1980年以来,城市持续性霾过程呈增多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较大;2000年之后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明显增多,最长过程可达10d以上.62%以上的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出现在冬季;江淮之间次数最多,沿江江南次数最少.区域性霾天气常对应着大范围的高湿、小风情况,并伴随着高浓度气溶胶污染,其光学厚度大于0.9,约是晴空天的2.3倍,气溶胶主要集中在400m以下,如近地面区域性霾天的消光系数是普通霾天的2~2.5倍,晴空天的3~5倍;地面PM2.5污染而言,区域性霾天至少有一个或以上的城市AQI会达到轻度以上污染等级的概率超过了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区域 气溶胶污染 AOD 消光系数 AQI 安徽
下载PDF
区域雾霾治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常纪文 《中国国情国力》 2017年第3期14-17,共4页
频发的区域雾霾表明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及其可持续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我国加大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运用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机制改革和法制创新优化城市管理和培育新动能,缓解... 频发的区域雾霾表明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及其可持续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我国加大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运用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机制改革和法制创新优化城市管理和培育新动能,缓解和治理区域雾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治理 认识 方法
下载PDF
陕西省冬季区域性霾污染特征及其典型年环流差异
11
作者 黄鑫 董自鹏 +7 位作者 刘慧敏 巩远发 任琦 刘慧 康磊 李培荣 祁春娟 刘源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92,共14页
根据陕西省气候特征及地形,将陕西省分为关中、陕南和陕北3个子区,并定义了区域性霾日及持续性区域性霾事件.基于气象、环保及遥感资料,分析了陕西省区域性霾日及相应的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冬季各子区区域性霾日有... 根据陕西省气候特征及地形,将陕西省分为关中、陕南和陕北3个子区,并定义了区域性霾日及持续性区域性霾事件.基于气象、环保及遥感资料,分析了陕西省区域性霾日及相应的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冬季各子区区域性霾日有显著差异,关中地区区域性霾日最多,平均每年冬季大于21 d,陕南地区为6 d,陕北地区大于1 d.关中每年冬季均会出现持续性区域性霾事件.关中区域性霾日区域平均风速普遍小于5 m·s^(-1),陕南区域性霾日区域平均风速普遍小于4 m·s^(-1).区域性霾日出现时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明显增大,部分地区大于0.9,关中、陕南和陕北出现区域性霾日时,区域平均空气质量指数(AQI)几乎均大于100.根据激光雷达探测数据,近地层500 m以下区域性霾日的平均消光系数是冬季平均值的2~3倍.关中出现区域性霾日的背景环流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异常中心,乌拉尔山东部位势高度负异常和东亚地区正异常所组成的正位相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为主要特征,近地面存在东南风异常.相比2017年,2018年冬季偏强的东南风异常为陕西省区域性霾日增多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偏强东南风异常增强了陕西关中及其以南地区大气辐合,并且将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气溶胶输送到了陕西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持续性区域事件 空气质量指数(AQI) 陕西 偏强东南风
原文传递
应对区域灰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之浅见
12
作者 黄艳贞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0期256-258,共3页
从能量界面、电磁场回路界面、逆温三个方面加以解析城市区域灰霾形成的机理,并提出全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深入浅出,值得深思。
关键词 城市区域 生态环境 影响
下载PDF
1981-2019年四川省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13
作者 孙蕊 马振峰 +2 位作者 张亮 李小兰 刘佳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3期85-92,共8页
利用1981—2019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污染物排放量和气象条件变化对霾日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为霾日高发区,年均霾日达53.7 d,其中轻、中、重度霾日数分别为26.9、24.1和2.7 d,川西高原年均霾... 利用1981—2019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污染物排放量和气象条件变化对霾日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为霾日高发区,年均霾日达53.7 d,其中轻、中、重度霾日数分别为26.9、24.1和2.7 d,川西高原年均霾日数不足1 d。霾日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部、东部及南部,轻、中、重度霾日高值区分布与霾日基本一致。(2)近39 a盆地霾日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3 d/10 a,霾日数及霾分布范围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进入21世纪后霾日数和霾范围呈减小趋势。(3)霾在冬季发生频繁,冬季年均霾日数达24.7 d,且盆地大部地区超过30 d。(4)近39 a盆地共发生持续性霾12782次,自贡市、德阳市、内江市、乐山市为持续性霾的高发区;盆地共发生区域持续性霾509次,其中<10 d的区域持续性霾发生的次数最多,占比为87.8%。(5)盆地霾天气的主要贡献污染物为PM_(2.5)和PM_(10)。二者排放量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进入21世纪后开始减少,21世纪10年代减少最为明显。21世纪10年代前盆地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下降,污染物的排放与气象条件的共同作用,导致霾事件出现频率较高。随着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治理,在21世纪10年代,盆地区域污染物排放减少,区域升温率减小,相对湿度显著升高,霾出现频率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趋势 区域持续性
下载PDF
典型气象条件下区域性雾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4
作者 吴瑾 姜紫阳 +2 位作者 傅学振 孙齐 杨昆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2年第5期71-76,共6页
为认识当前大气环境现状和有效防治雾霾污染,研究典型气象条件下区域性雾霾空间分布特征。将中国东部某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49i紫外发光分析仪等观测仪器,运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方法。从... 为认识当前大气环境现状和有效防治雾霾污染,研究典型气象条件下区域性雾霾空间分布特征。将中国东部某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49i紫外发光分析仪等观测仪器,运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方法。从不同典型气象条件出发,实现选择区域的雾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形成雾霾的主要污染物与风速、温度、气压的相关性更显著,且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研究区域南部的PM2.5浓度比北部低,为雾霾集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气象条件 区域性雾 空间分布特征 探空资料 克里金插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