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胸痛中心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 被引量:3
1
作者 胡蓉 吕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17期2635-2639,共5页
目的探讨区域胸痛中心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前(2020年8月—2021年1月)STEMI患者65例为对照组,应用传统临床护理路径护理,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 目的探讨区域胸痛中心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前(2020年8月—2021年1月)STEMI患者65例为对照组,应用传统临床护理路径护理,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2021年2—8月)急诊就诊的STEMI患者77例为观察组,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时间(FMCtoECG)、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服用时间、静脉通路完成时间、实验室检查、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toB)、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患者的DtoB的平均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显著改善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内的关键临床指标,表明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的构建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胸痛中心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 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 救治效果
下载PDF
区域胸痛中心建设对不同年龄段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现状
2
作者 王有龙 李雪 +3 位作者 董建军 吴亚蓉 戴海龙 吕宁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7期153-157,共5页
目的:研究区域胸痛中心不同年龄段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的现状。方法:纳入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2017年1月-2020年12月救治的275例急性STEMI患者,按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收集病例的一般... 目的:研究区域胸痛中心不同年龄段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的现状。方法:纳入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2017年1月-2020年12月救治的275例急性STEMI患者,按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来院方式、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治疗方案、双绕行、首次医疗接触-导丝通过(D2B)时间、造影结果、再灌注延迟原因、罪犯血管和血流信息,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及描述区域胸痛中心不同年龄段再灌注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STEMI患者以老年、男性患者最常见;(2)患者来院方式为自行来院、网络医院转入、120呼叫和院内发病,不同组别来院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组别双绕行、治疗方案、罪犯血管和血流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所有入组患者发病后最短就诊时间13 min,最长1956 min。患者12 h内就诊235例,青年组患者S2FMC时间>12 h的占比较中老年组S2FMC更多;(5)STEMI患者D2B中位数为82.10 min,再灌注延迟原因主要包括:家属未到场、知情同意时间过长、术中并发症延误、术前并发症延误和医生决策延迟,不同组别患者D2B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STEMI患者的S2FMC时间较中老年组显著延长,提示老年组患者受到心肌类疾病的宣教效果比较好,下一步不但要积极加强社区宣教,同时也要宣教范围扩大,在青年人群中进行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胸痛中心建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不同年龄段 再灌注治疗
下载PDF
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1
3
作者 陈胜棣 梁兴民 +3 位作者 杨涛 王敏芳 陈国钦 陈婵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1384-1387,共4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200例,依据就诊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所有患者在分诊...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200例,依据就诊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所有患者在分诊时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筛查,筛选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预检分诊方法,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STEMI患者在急诊的停留时间、从首次医疗接触(FMC)到介入开通冠脉时间(FMC-to-B)、FMC-to-首份心电图时间、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开通时间(D-to-B)、肌钙蛋白Ⅰ获得时间及急性胸痛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诊断为STEMI 53例,对照组诊断为STEMI 6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为STEMI病例严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TEMI患者在急诊的停留时间、FMC-to-B、FMC-to-首份心电图时间、D-to-B、肌钙蛋白Ⅰ获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可明显缩短STEMI患者在急诊的停留时间、FMC-to-B、FMC-to-首份心电图时间、D-to-B及肌钙蛋白Ⅰ获得时间,并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 急诊 预检分诊模式 区域胸痛中心
下载PDF
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郑丽英 张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5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究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月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未实施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时间段内接诊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2月—2023年6月陆军第七十三集... 目的探究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月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未实施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时间段内接诊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2月—2023年6月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后接诊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为研究组。对比2组患者抢救指标、临床效果、急诊工作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预检分诊时间[(2.03±0.21)minvs.(3.05±0.29)min]、首份心电图时间[(5.06±1.01)minvs.(6.23±1.51)min]、开放静脉通路时间[(9.11±2.01)minvs.(11.63±2.01)min]、床旁测试(point-of-care-testing,POCT)+检验报告时间[(18.98±2.65)min vs.(23.65±2.81)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FMC-to-B)[(43.20±3.65)minvs.(56.96±5.18)min]、自送到医院至接受正规治疗总时间(total time from hospital to receiving formal treatment,D-to-B)[(72.36±6.23)min vs.(110.15±13.23)min]以及肌钙蛋白Ⅰ获得时间[(21.02±2.65)minvs.(31.05±3.11)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急诊处置时间[(10.23±2.09)min vs.(16.32±3.01)min]以及急诊候诊时间[(0.98±0.31)min vs.(3.55±0.59)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预检分诊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2/1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9.00%(9/100)(P<0.05)。结论对急性胸痛患者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预检分诊效率、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急诊 预检分诊模式 区域胸痛中心 应用价值 分诊效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胸痛患者抢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5
作者 孙家安 李亚男 王宝玉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5期634-636,共3页
目的探讨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胸痛患者抢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以期为胸痛患者的抢救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诊治的90例胸痛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90例胸痛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医院常规急诊救治流程... 目的探讨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胸痛患者抢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以期为胸痛患者的抢救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诊治的90例胸痛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90例胸痛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医院常规急诊救治流程,观察组使用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救治流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抢救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确诊时间、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时间及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分别为(11.45±4.12)min、(74.81±19.5)min及(9.66±3.25)min,均短于对照组的(16.65±5.89)min、(115.4±24.6)min及(16.94±5.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3.33%、4.44%、4.44%及4.44%,对照组分别为10.00%、11.11%、12.22%及5.5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患者抢救期间应用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利于缩短患者相关诊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 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 并发症 抢救效率
下载PDF
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宣霖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71-71,共1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从2018年2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胸痛中心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中选取96例,以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包括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预检分...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从2018年2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胸痛中心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中选取96例,以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包括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预检分诊,观察组患者实施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结果患者的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比较,观察组都明显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6.25%(3/48),显著低于对照组29.17%(1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5.83%(46/48),显著高于对照组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的应用,能够显著缩短胸痛患者的各项急救时间,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有效控制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 区域胸痛中心 急诊急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