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344
1
作者 龙花楼 张英男 屠爽爽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37-1849,共13页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互馈关系,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区域实施路径。最后,就未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讨论。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来重新组合、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发展要素,统筹物质空间振兴与精神内核提升;(3)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与区域自然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按照分区统筹、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模式与路径;(4)未来有必要重塑土地整治的价值取向,在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下统筹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大力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土地整治 土地利用转型 发展要素 区域模式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被引量:227
2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陆燕秋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13,111,共12页
文章通过对2000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局部性变化。如人口迁出和迁入的分布都呈一定集中趋势,且迁入集中趋势尤为明显;人口迁出呈&... 文章通过对2000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局部性变化。如人口迁出和迁入的分布都呈一定集中趋势,且迁入集中趋势尤为明显;人口迁出呈"多极化",迁入则更加集中化;一些重要的人口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迁出和迁入强度表现出强者恒强、强者更强的特征。人口迁入重心北移,长三角都市圈取代珠三角都市圈成为21世纪以来省际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主要是迁入地城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吸引作用明显增强所致,并与空间距离等恒定因素的影响相对弱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人口迁移 区域模式 影响因素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 被引量:147
3
作者 李裕瑞 曹智 +1 位作者 郑小玉 刘彦随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6年第3期279-288,共10页
目前我国仍有超过7 000万的贫困人口,且区域分布广、贫困程度深。促进贫困地区的转型发展、贫困群体的生计改善,直接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我国基本地理国情,深入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地域生成机制,... 目前我国仍有超过7 000万的贫困人口,且区域分布广、贫困程度深。促进贫困地区的转型发展、贫困群体的生计改善,直接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我国基本地理国情,深入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地域生成机制,梳理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提出加快精准脱贫的可持续途径。研究认为,我国农村贫困发生机制和减贫的基本模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应着眼于区域转型发展过程来着力破解贫困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的区域政策体系、产业政策体系、土地政策体系,着力建立和完善以区域发展助推贫困农户脱贫解困的传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区域模式 可持续途径 区域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新动向的考察——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的初步解读 被引量:81
4
作者 王桂新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55,共20页
主要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公布数据,初步考察了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新动向。发现2010年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密集推出,强劲地推动了中国人口流动的"爆发性&... 主要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公布数据,初步考察了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新动向。发现2010年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密集推出,强劲地推动了中国人口流动的"爆发性"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的"爆发性"增长以近距离人口流动的增长为主,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行政区划变更形成的"就地"城镇化和近距离人口流动带来的"就近"城镇化为主要形态;主要受"第一自然"、"第二自然"以及受其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主要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农村人口主要向城市迁移,以及各省流入人口规模与流入强度"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区域模式都基本保持稳定;人口流动更加向城市集中,乡城人口迁移进一步增强,中国的人口城镇化仍处于乡城人口迁移发挥重要作用的快速发展阶段。最后,对国家统计局进行的本次数据调整及新近人口流动和城镇化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 人口城市化 “半城市化” 区域模式 新动向
下载PDF
我国21世纪农业用水危机与节水农业 被引量:38
5
作者 吴景社 李英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5-101,共7页
21世纪我国农业用水将面临现有工程效益衰减,缺水程度继续增大;全球气候变暖加重北方地区用水紧张状况;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威胁供水量和用水安全性;大农业内部争水矛盾不断加剧等严重问题。解决这一危机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包括工程... 21世纪我国农业用水将面临现有工程效益衰减,缺水程度继续增大;全球气候变暖加重北方地区用水紧张状况;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威胁供水量和用水安全性;大农业内部争水矛盾不断加剧等严重问题。解决这一危机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包括工程节水措施、农艺节水措施和管理节水措施的节水农业。在实施节水农业过程中则应根据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和东北半干旱、半湿润、高寒地区的各自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并采用相应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水危机 节水农业 区域模式 21世纪 节水
下载PDF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6
作者 叶笃正 符淙斌 +2 位作者 董文杰 温刚 延晓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5-450,共16页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研究;(5)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亚洲区域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活动;(6)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人类有序适应的概念、试验观测、理论和方法;(7)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问题—北方干旱化研究;(8)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科学 区域模式 东亚季风 大气物理 气候突变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被引量:52
7
作者 王桂新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14,共9页
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考察、分析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指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口迁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农村人口的非户籍乡—城迁移始终为迁移主流、迁移原因及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口迁移的... 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考察、分析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指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口迁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农村人口的非户籍乡—城迁移始终为迁移主流、迁移原因及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口迁移的城乡—区域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 迁移机制 城乡模式 区域模式
下载PDF
中国耕地休耕制度基本框架构建 被引量:54
8
作者 陈展图 杨庆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6-136,共11页
休耕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对耕地资源的长期过度利用,导致部分耕地地力严重下降、土壤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着我国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国内外粮... 休耕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对耕地资源的长期过度利用,导致部分耕地地力严重下降、土壤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着我国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国内外粮食市场供给宽裕的有利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休耕,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逻辑推理法、访谈调研法等研究方法,探索我国耕地休耕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完善我国休耕制度提供思路,为保障休耕制度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研究认为,休耕是对我国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传统的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将促进我国耕地从掠夺型利用向保护型利用转变,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应成为我国土地保护政策和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探索实行的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休耕制度既没有成熟的历史经验可循,也不能简单复制发达国家的做法,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本文首先科学认识我国实行休耕制度的外部环境:一是特定的背景条件,二是适应农地基本制度、农地利用基本特征的要求。进而构建我国休耕制度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1)区域差异化的休耕模式设计;(2)休耕地的诊断与识别;(3)休耕规模的确定;(4)休耕地的时空优化配置;(5)休耕补助标准及补助方式;(6)休耕行为主体的响应及协调;(7)休耕地的管理和保护;(8)休耕的监测评估。休耕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完全新型的制度安排,涉及到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须立足国情,加强顶层设计,审慎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耕制度 区域模式 时空配置 休耕地管护 监测评估
下载PDF
区域业务模式6h降水预报检验方案比较 被引量:45
9
作者 王雨 公颖 +2 位作者 陈法敬 张昆 赵天昊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8,共8页
对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区域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业务运行的区域模式2011年5-9月的6 h降水预报,采用不同检验结果平均方案进行对比检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的检验结果平均方案基本不影响与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模式(NMC-... 对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区域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业务运行的区域模式2011年5-9月的6 h降水预报,采用不同检验结果平均方案进行对比检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的检验结果平均方案基本不影响与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模式(NMC-GRA)在相同区域关于TS评分比较的相对检验结论,即当两个模式评分差距较大时,评分高的模式在两个方案中是一样的,但评分比较接近时,若有一个模式对该区大尺度降水预报较好时,则可能在新方案中有较高的TS评分,而此模式原方案评分则可能略低于局地小尺度降水预报较好的模式。但对于较少发生的强降水预报的预报偏差的评价有很大不同,当新方案的结果显示多数模式对强降水的预报偏少,原方案则可能显示偏多,说明模式对大尺度的强降水预报较实况偏少,但对小尺度局地降水的预报则可能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模式 检验 6 h降水预报 平均方法
下载PDF
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战略重点与创新思路 被引量:44
10
作者 樊杰 刘毅 +3 位作者 陈田 张文忠 金凤君 徐勇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1期20-27,共8页
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是推进健康城镇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富有竞争力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出发,把加大垂直海岸线贯穿沿海内陆地带开发轴带建设力度作为完善城镇化主体骨架的重点,... 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是推进健康城镇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富有竞争力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出发,把加大垂直海岸线贯穿沿海内陆地带开发轴带建设力度作为完善城镇化主体骨架的重点,把形成多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途径作为完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重点,把探索我国适宜区域推进半城镇化进程作为完善城镇化空间形态的重点,通过健全规划体系、合理配置政府可调控资源、完善区域政策,培育东部大都市连绵区(带),引领我国全球竞争力的提升;打造海岸新城镇集聚带,构筑东部沿海新增长极;合理布局内陆城镇群,促进优势集聚过程中的区域间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传统农区城镇化,形成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态势;探索山地丘陵城镇化路径,推动老少边穷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步伐;搞好沿边城镇建设,打造民生富裕和边疆稳定的国门新面貌。到2030年,形成城镇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相均衡、城镇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布局 区域模式 大都市连绵区 城镇群 集聚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1990年代后期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桂新 刘建波 《市场与人口分析》 CSSCI 2003年第4期1-10,共10页
主要根据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 ,多视角地考察了 1990年代后期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及其特征 ,发现我国中、西部地带人口主要选择迁向东部地带的基本区域模式虽然十分稳定 ,但也发生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199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 主要根据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 ,多视角地考察了 1990年代后期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及其特征 ,发现我国中、西部地带人口主要选择迁向东部地带的基本区域模式虽然十分稳定 ,但也发生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199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80 0 0元和 6 0 0 0元 ,分别是 1990年代后期省际人口迁移比较有意义的人口迁入、迁出收入“门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O年代后期 中国 省际人口迁移 区域模式
下载PDF
上海浦东模式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曾刚 赵建吉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7-362,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后出现了苏南、广东、温州、浦东等发展模式。文章对浦东模式产业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内容、主要特征等进行了分析。认为要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大量吸引高端外资、走开发公司主导下的国家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后出现了苏南、广东、温州、浦东等发展模式。文章对浦东模式产业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内容、主要特征等进行了分析。认为要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大量吸引高端外资、走开发公司主导下的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之路、善于吸收发达国家政府先进管理经验的海派文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是浦东模式的核心内容,而加快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步伐、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则是下一阶段进一步丰富、完善浦东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浦东 经济发展 区域模式 浦东模式
原文传递
工业化与城市化:沿海三大区域模式及其演化机理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赵伟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4-81,共8页
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工业化的直接外延,审视区域城市化,工业化是个最佳切入点。关于中国城市化模式的争论,实际上涉及两大论题,分别为关于农民进城的制度安排和关于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安排。中国沿海三大区域城市化现实模... 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工业化的直接外延,审视区域城市化,工业化是个最佳切入点。关于中国城市化模式的争论,实际上涉及两大论题,分别为关于农民进城的制度安排和关于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安排。中国沿海三大区域城市化现实模式各异,其差异主要围绕城市规模结构而生,模式形成的原因在于区域工业化资本来源及其流动方式有别。珠三角工业化靠外资"投资下乡",长三角靠民资"投资进城",环渤海则取"公有资本大城市化"的路径,由此引出三种不同的工业化区域范式,三种工业化区域范式引出三种不同的城市化路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 城市化 区域模式 演化机理
原文传递
区域模式和GCM对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气候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黎平 钱永甫 吴爱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使用一个区域模式与大气环流模式 (GCM)嵌套 ,模拟了我国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候的平均状态。将区域模式与GCM嵌套的模拟结果和GCM单独使用时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GCM模式模拟出了我国西北和青... 使用一个区域模式与大气环流模式 (GCM)嵌套 ,模拟了我国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候的平均状态。将区域模式与GCM嵌套的模拟结果和GCM单独使用时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GCM模式模拟出了我国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大尺度气候的基本特征 ,对降水的模拟也基本合理 ,但无法分辨出较小系统。区域模式与GCM嵌套的模拟结果有明显改善 ,它可成功地再现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的区域气候特征 (包括某些中尺度特征 ) ,分辨出了大气环流模式难以详尽描述的高原气候特征 ,对降水的模拟较GCM的模拟结果也有明显的改善。GCM模拟结果与实际的气候场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模式的模拟结果 ,特别是对模式边缘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模式 青藏高原 西北地区 GCM 气候模拟
下载PDF
GRAPES区域模式水汽平流方案的比较与改进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子通 万齐林 +4 位作者 沈学顺 黄燕燕 张艳霞 张诚忠 丁伟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与欧拉显式时间差分方法相比,GRAPES区域模式采用半隐半拉格朗日时间差分方案可增加时间步长且不影响稳定性,而且模式积分可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半拉格朗日法需要用到内插算法来预测下一时刻的值,对于水汽场的内插值来说,常常会... 与欧拉显式时间差分方法相比,GRAPES区域模式采用半隐半拉格朗日时间差分方案可增加时间步长且不影响稳定性,而且模式积分可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半拉格朗日法需要用到内插算法来预测下一时刻的值,对于水汽场的内插值来说,常常会造成预报值的过饱和或者是负值,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比较GRAPES模式的准单调半拉格朗日方案(QMSL)和高精度正定保形方案(PRM),分析模式的降水预报、形势预报,同时初步总结了两方案的优缺点。在参考LCSL(Linear Constraint Semi-Lagarangain)方案的基础上,改进QMSL方案,通过连续试验运行,表明新方案基本稳定可靠,对于降水预报、形势预报有一定的改进,在台风预报试验中也有良好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模式 水汽平流 半隐半拉格朗日
下载PDF
WRF模式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与强度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66-1978,共13页
本文利用WRF3.2版本模式研究了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与强度模拟的影响.2003—2008年期间的20个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台风路径与强度的模拟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择很敏感.台风路径的模拟对... 本文利用WRF3.2版本模式研究了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与强度模拟的影响.2003—2008年期间的20个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台风路径与强度的模拟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择很敏感.台风路径的模拟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择具有“个例依赖”的特点,即不同台风个例模拟得到的最佳路径依赖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择.台风强度的模拟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择的敏感性表现出不同于台风路径模拟的特点,选择Kain—Fritsch(KF)方案模拟得到的台风强度较强,与观测较为接近,而选择Betts-Miller-Janiic(BMJ)方案与Grell-Devenyi(GD)方案模拟得到的台风强度相对较弱.不同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路径与强度模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各个方案自身采用了不同的假设,以及它们对积云降水的不同处理而造成的.台风路径的模拟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的大尺度环流场的差异造成的,模拟得到的环流场越接近观测,台风路径的模拟误差越小.台风强度模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的大气垂直加热状态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导致不同方案模拟得到的对流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在产生不同的积云降水的过程中的潜热释放的差异.KF方案模拟得到的垂直对流最强,暖心结构明显,降水偏多,台风强度较强,BMJ方案以及GD方案模拟的对流较弱,降水范围较小,台风强度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积云对流参数化 区域模式 路径 强度
原文传递
湖北土地利用区划与可持续利用区域模式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进良 饶鸣 张宇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21-525,共5页
选择13个资源环境因子进行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区划,将湖北省划分为平原区、丘陵区、山地区等3类区域;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现状加以评价,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当前湖北土地利... 选择13个资源环境因子进行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区划,将湖北省划分为平原区、丘陵区、山地区等3类区域;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现状加以评价,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当前湖北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加重、水土流失与土地污染较严重、产出不太稳定、经济效益不高、土地利用结构太偏重种植业、耕地逐年减少等等.为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应从将区域土地利用作为一个大型复合系统的观点出发,根据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其关键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土地利用区划 土地可持续利用 区域模式 资源环境因子 土地利用结构
下载PDF
区域中尺度模式对西南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预报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何光碧 张利红 屠妮妮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2期1-7,共7页
为了认识区域数值模式对西南地区降水预报能力,探索降水预报误差原因,本文应用MICAP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Y-2E辐射亮温资料,自动站资料,西南涡加密观测资料等,针对2012年7月2~5日西南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了西南区域中心运行的WRF... 为了认识区域数值模式对西南地区降水预报能力,探索降水预报误差原因,本文应用MICAP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Y-2E辐射亮温资料,自动站资料,西南涡加密观测资料等,针对2012年7月2~5日西南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了西南区域中心运行的WRF模式和GRAPES中尺度模式的预报能力,得到:(1)两模式不同程度反映了本次强降水过程.相对而言,WRF模式的预报略好于GRAPES,得益于WRF模式对对流层中低层温度、水汽、流场等演变的较好反映.(2)两模式预报对流层中低层温度偏差总体呈现正偏差,GRAPES模式呈现较大的温度偏差,正偏差特征更显著.两模式不同程度出现空报降水,特别是在高原东南坡.GRAPES模式空报雨区特征更明显.(3)两模式预报近地层湿度较实况大,都预报高原南坡,特别是高原东南坡风场辐合、水汽场辐合偏强,可能是造成虚假降水的主要原因.(4)较实况,WRF模式预报对流层高层的高压和对流层中低层的低压系统偏强,GRAPES模式预报西南低空急流偏强(可能是引起温度正偏差的原因),两个模式预报的对流层正涡度较深厚,辐合上升运动强,这些可能是造成降水预报偏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强降水 区域模式 预报误差
下载PDF
上海浦东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曾刚 倪外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2,23,共5页
浦东开发在我国30年经济改革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分析浦东不同发展阶段主要开发内容与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浦东区域发展路径的5个特点:实施外源型产业战略与设立较高产业进入门槛、拓展融资渠道与建立创投基金、重视功能分区与... 浦东开发在我国30年经济改革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分析浦东不同发展阶段主要开发内容与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浦东区域发展路径的5个特点:实施外源型产业战略与设立较高产业进入门槛、拓展融资渠道与建立创投基金、重视功能分区与发挥产业集聚效益、注重政策引导与政策适时更新、建立高效政府与扶持中介服务机构。从提升浦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指出了应该着力解决浦东外资依赖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以提升浦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模式 产业升级 上海浦东
下载PDF
基于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2的热带气旋活动及其影响的动力降尺度模拟 被引量:12
20
作者 姚隽琛 周天军 邹立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0-163,共14页
热带气旋是气候模拟关注的重要对象,但是,由于当前的气候系统模式分辨率较低,难以合理再现热带气旋分布特征,因此,动力降尺度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2的模... 热带气旋是气候模拟关注的重要对象,但是,由于当前的气候系统模式分辨率较低,难以合理再现热带气旋分布特征,因此,动力降尺度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2的模拟结果进行动力降尺度,基于热带气旋路径追踪法,从热带气旋的路径、强度和降水三个方面,检验了动力降尺度在热带气旋模拟能力上的增值。结果表明,动力降尺度结果大幅提升了热带气旋路径频率的模拟,较之全球模式,其与观测的路径频率分布的空间相关系数从0.57提升至0.74;区域模式模拟的热带气旋强度与观测更为一致,全球模式难以模拟40 m s-1以上风速的热带气旋,区域模式能够模拟风速为60 m s-1的热带气旋;在热带气旋降水方面,降尺度后的热带气旋降水贡献率和平均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均有所改善,在西北太平洋区域较之全球模式,区域模式将热带气旋降水贡献率和降水强度提高了10%和4.7 mm d-1。动力降尺度后TC(tropical cyclone)的模拟技巧得到提升的区域为西北太平洋区域,但在中国南海区域,技巧提升的不显著甚至有所下降。关于动力降尺度结果在西北太平洋区域的技巧提升,分析表明能够更好体现CISK(Condi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Second Kind)机制是主要原因,区域模式模拟的水汽增多、正涡度增强、上升运动增强而垂直风切变减弱都有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路径 热带气旋降水 气旋路径追踪 区域模式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