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1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580
1
作者 陆大道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点 -轴系统”理论建立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之上 ,但二者的理论内容和应用目标是不同的。“点 -轴系统”理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分析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点 -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 ... “点 -轴系统”理论建立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之上 ,但二者的理论内容和应用目标是不同的。“点 -轴系统”理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分析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点 -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 ,阐述了“点 -轴系统”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及网络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轴系统 区域发展 形成机理 空间结构 国土开发 经济布局
下载PDF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被引量:642
2
作者 樊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9-350,共12页
主体功能区划是构筑我国有序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对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在分析地域功能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认为标识任何区域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趋于大体相等。基于该结论... 主体功能区划是构筑我国有序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对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在分析地域功能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认为标识任何区域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趋于大体相等。基于该结论,阐释了功能区形成应有利于实现空间均衡正向(差距缩小)演变过程,空间均衡的前提是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探讨了地域功能演替对空间均衡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区划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地域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正确把握程度相关的。进而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开发”与“保护”双重功能的复合、指标体系选择、时空属性相关问题的科学基础。探讨了通过立体流和立体空间均衡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目标的合理性。并从法律、规划和政策构成的空间管治制度安排层面,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位、实施和协调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功能 主体功能区划 区域发展 空间均衡 空间管治 空间规划 区域政策
下载PDF
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 被引量:361
3
作者 陆大道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7-135,共9页
通过阐述各种型式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发展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和“点 -轴系统”的形成 ,说明“点 -轴系统”理论可以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 ,因而该... 通过阐述各种型式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发展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和“点 -轴系统”的形成 ,说明“点 -轴系统”理论可以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 ,因而该系统是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根据对十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效果的分析 ,指出“T”型结构的战略对我国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 “点-轴系统” 社会经济 区域开发模式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 被引量:225
4
作者 陆大道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1-271,共11页
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层面上的反应 ,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及所形成的新格局。自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起 ,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传统因素的作用就逐渐下降。经济国际化在促进我国经... 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层面上的反应 ,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及所形成的新格局。自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起 ,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传统因素的作用就逐渐下降。经济国际化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在明显改变着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信息、科技、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等都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近年来 ,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 ,工业化水平的地区性和地带性差异更为明显。几十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 ,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尺度的空间转移。在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过程中 ,我国区域发展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严重倾向 :大多数地区应该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 ,一些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新因素 新格局
下载PDF
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 被引量:145
5
作者 王缉慈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15,共5页
本文从知识创新和提高国力的目标出发,从知识与创新、技术进步与应变的区域政策、全球化和本地化、新的产业空间以及创新环境概念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改进我国区域政策目标,推进区域创新环境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区域发展 创新环境 新产业区 中国
下载PDF
跨域治理:模式、机制与困境 被引量:194
6
作者 张成福 李昊城 边晓慧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2-109,共8页
跨域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打破了狭隘的行政区划界限,超越了简单的政府单一主体,实现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的网络化互动协作治理,成为解决区域问题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治理模式。本文主要围绕跨域治理的几... 跨域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打破了狭隘的行政区划界限,超越了简单的政府单一主体,实现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的网络化互动协作治理,成为解决区域问题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治理模式。本文主要围绕跨域治理的几个基本问题展开:即什么是跨域治理,跨域治理何以发生,跨域治理的模式选择、机制设计以及面临的制度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域治理 区域发展 政府改革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88
7
作者 樊杰 陶岸君 吕晨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5,共9页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重心 人口重心 区域发展 区域差距 空间均衡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 被引量:139
8
作者 陆大道 刘毅 樊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96-508,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 在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宏观背景下, 区域开发与发展问题愈来愈成为各级政府规划决策和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针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并每两年编... 改革开放以来, 在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宏观背景下, 区域开发与发展问题愈来愈成为各级政府规划决策和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针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并每两年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跟踪全国及各地区国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动态,分析各地区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对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及生态环境产生的效果, 揭示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地区间差异的形成机制与变化趋势, 并对地区资源开发与保护、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等提出分析性的建议。本文重点分析评价 “八五”和 “九五”初期国家及各地区实施的区域政策及效果、发展态势和存在问题, 并提出区域发展政策的建议。文中论述了区域宏观战略演变、东西和南北地带性和省区差距、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扶贫、分税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政策效果 中国 经济发展 政策实施
下载PDF
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 被引量:137
9
作者 陆大道 刘卫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87-493,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活跃 ,形成了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但这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非是单纯的“政策说”可以完全解释的。其中 ,地学因素是基础性的影响因素。所谓地学因素指人地关系中的“地”要素以及人地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活跃 ,形成了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但这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非是单纯的“政策说”可以完全解释的。其中 ,地学因素是基础性的影响因素。所谓地学因素指人地关系中的“地”要素以及人地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基础 ;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相对比较稳定和长久的。本文从强调地学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在国家制定区域政策中应起到的作用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 ,分析论述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地学因素 ,包括自然条件、区位因素、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区域政策 地学分析 中国 区域经济
下载PDF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 被引量:147
10
作者 李裕瑞 曹智 +1 位作者 郑小玉 刘彦随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6年第3期279-288,共10页
目前我国仍有超过7 000万的贫困人口,且区域分布广、贫困程度深。促进贫困地区的转型发展、贫困群体的生计改善,直接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我国基本地理国情,深入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地域生成机制,... 目前我国仍有超过7 000万的贫困人口,且区域分布广、贫困程度深。促进贫困地区的转型发展、贫困群体的生计改善,直接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我国基本地理国情,深入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地域生成机制,梳理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提出加快精准脱贫的可持续途径。研究认为,我国农村贫困发生机制和减贫的基本模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应着眼于区域转型发展过程来着力破解贫困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的区域政策体系、产业政策体系、土地政策体系,着力建立和完善以区域发展助推贫困农户脱贫解困的传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区域模式 可持续途径 区域发展
原文传递
区域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43
11
作者 吕立刚 周生路 +5 位作者 周兵兵 戴靓 昌亭 鲍桂叶 周华 李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42-1449,共8页
以江苏省为例,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上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方... 以江苏省为例,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上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研究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卒问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规律。研究表明:①1985~2008年,汀苏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州地面积的减少,生态朋地、生活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的转化类型为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农村生活刷地、城镇生活用地,牧单牛态用地转化为农业生产用地。②1985~2008年,农业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农村生活用地窄问分布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有所缓和,城镇生活用地卒问分布经厂力了先加剧后有所缓和的阶段。③1985~2008年,江苏省的生态环境质量稍有下降,其中农业生产用地被农村和城镇生活用地大量占用是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导因素,农业生产用地转化成水域,七态刖地是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主导功能 生态环境质量 区域发展 江苏省
下载PDF
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度及其排序 被引量:142
12
作者 魏婕 任保平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3,共7页
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框架出发,通过构建内涵6个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QEGI)对2010年中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进行测度和排序。对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数量(GDP)和经济增长质量(QEGI)排名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各地区增长数量与质量... 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框架出发,通过构建内涵6个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QEGI)对2010年中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进行测度和排序。对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数量(GDP)和经济增长质量(QEGI)排名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各地区增长数量与质量不一致现象十分明显,并将参与对比的30个省区分为五种类型:经济增长质量良好的四大直辖市、经济规模较大且增长质量相对较好的发达省区、增长质与量一致度较高的省区、增长质量与数量背离较大的省区、经济数量及质量排名都相对落后的欠发达省区,为未来各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 经济增长质量指数(QEGI) 区域发展
原文传递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基础、动力机制及其实现 被引量:96
13
作者 陈修颖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5-450,共6页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是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对空间结构惯性、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等理论问题的探讨,明确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被动性和阶段性等一般规律;八大动力机制的系统分析为空间结构重组提供了理论依据;...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是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对空间结构惯性、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等理论问题的探讨,明确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被动性和阶段性等一般规律;八大动力机制的系统分析为空间结构重组提供了理论依据;区域空间结构组成的五大要素的优化是实现结构重组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动力机制 理论基础 空间结构惯性 区域发展 互动关系 被动性 阶段性 优化 流动空间 空间体系 国家力量 横向区域协作力 生产力梯度力 产业升级 产业创新 中国 全球化
下载PDF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被引量:78
14
作者 胡志坚 苏靖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0-23,共4页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创新 系统理论 区域发展
下载PDF
互联网平台经济与正在缓解的市场扭曲 被引量:125
15
作者 余文涛 吴士炜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6-160,共15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局部地区资源错配现象依然存在。我国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迅速崛起,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作为一种跨部门、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机制,互联网平台经济是否有助于缓解局部地区市场扭曲?基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局部地区资源错配现象依然存在。我国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迅速崛起,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作为一种跨部门、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机制,互联网平台经济是否有助于缓解局部地区市场扭曲?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本文采用2009—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平台经济对市场扭曲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平台经济对金融市场错配和技术市场错配具有显著的改善效应,其关键影响机制在于:一方面,作为一种跨区域营销和贸易机制,互联网平台经济有助于显著加剧区域内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跨区域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互联网平台经济有利于显著提升区域产业专业化水平。在价值链作用下,这种发端于产品市场的机制效应会传递至要素市场,使得技术资源、金融资源等要素市场的扭曲局面得以改善。实证结果还显示,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竞争效应仅在私营企业间产生显著影响,在国有企业间缺乏显著性。本文能够为进一步厘清市场效率变革的原因机制提供一个理论解释视角,为促进市场一体化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平台经济 市场扭曲 区域发展
原文传递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1
16
作者 刘卫东 甄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67-76,共10页
信息技术的惊人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和经济生活方式。这种变化已经引起了来自各学科的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新的信息技术之影响的争论。伴随这些争论,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议题。... 信息技术的惊人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和经济生活方式。这种变化已经引起了来自各学科的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新的信息技术之影响的争论。伴随这些争论,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议题。作者主要依据西方学术文献(特别是英语学术刊物),从技术进步的一般影响、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区域空间重组、城市空间演化、企业空间组织等方面,回顾对信息技术之空间影响研究进展。现有文献表明,新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空间变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只是一种提供可能或促成发生的介质,并不是决定性的。所造成的空间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趋势可以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空间层级来观察。总体上,新的信息技术引起的企业层面空间组织变化还没有得到地理学家的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空间组织 区域发展 城市网络 技术进步
下载PDF
中国都市区和大城市群的界定——兼论大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25
17
作者 宁越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3,共7页
大城市群正在成为城市化空间组织的主要形态,构成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群规模壮大与能级提升。本文首先采用"五普"资料对大都市区进行界定,以... 大城市群正在成为城市化空间组织的主要形态,构成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群规模壮大与能级提升。本文首先采用"五普"资料对大都市区进行界定,以大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界定中国的大城市群,分析了中国13个大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区 大城市群 区域发展
下载PDF
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 被引量:92
18
作者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4-650,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研究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迅速复兴,产生了被称为"新区域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导向。文章介绍了"新区域主义"出现的背景,论述其特点及理论渊源,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研究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迅速复兴,产生了被称为"新区域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导向。文章介绍了"新区域主义"出现的背景,论述其特点及理论渊源,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新动向和政策导向,最后评述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 区域主义 制度主义
下载PDF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119
19
作者 张引 杨庆媛 +1 位作者 李闯 杨孟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9-86,共8页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将重庆市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应综合考察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发展要素产出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城镇化效率及其区域协同程度;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虽然在快速提高,但仍远落后于东部中心城市;重庆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发展要素与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之间匹配度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和城镇体系格局,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区域发展
原文传递
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 被引量:81
20
作者 李小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9-468,共10页
根据对河南西部山地丘陵区10个县(市) 332家农户的调查分析,欠发达农区制约区域发展的农户行为包括:①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具很大局限性;②农户收入严重依赖自然条件;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意识障碍,农民对非农业参与意识不强;④... 根据对河南西部山地丘陵区10个县(市) 332家农户的调查分析,欠发达农区制约区域发展的农户行为包括:①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具很大局限性;②农户收入严重依赖自然条件;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意识障碍,农民对非农业参与意识不强;④农户贷款积极性不高且贷款多为维持日常生活需要;⑤农户更加期望用新增加的收入改变家庭生活状况,而不是发展生产。进一步的量化模型分析,揭示了农户收入在山区、丘陵和平原环境下受相关变量影响程度的差异,以及自给性与商品性生产不同比例农户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文章讨论了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并基于对农户行为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路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行为 区域发展 欠发达区域 河南 山地丘陵区 剩余劳动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