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05
1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9-568,共10页
北极涛动(AO) 是北半球冬季热带外行星尺度大气环流最重要的一个模态,对北半球及区域气候有重要影响。利用中国近50年和近百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当AO指数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同时降水... 北极涛动(AO) 是北半球冬季热带外行星尺度大气环流最重要的一个模态,对北半球及区域气候有重要影响。利用中国近50年和近百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当AO指数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同时降水也偏多。AO和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有不同的特征,在年际尺度上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气温的影响要远强于AO,而AO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则比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要显著。这种关系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对流层低层和中高层环流形势在AO不同位相时的变化得到进一步验证。这说明AO对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影响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在年代际尺度上,AO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显著的影响。AO和西伯利亚高压一起能解释近百年来我国冬季温度和降水方差的35% 和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A0 气候 中国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前期北极涛动的显著相关 被引量:111
2
作者 龚道溢 朱锦红 王绍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46-549,共4页
分析了春季北极涛动的变化对随后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利用观测的降水长序列资料,进行带通滤波处理去掉10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近百年的5月北极涛动指数与夏季降水相关最高达-0.39,超过99%信度水平.... 分析了春季北极涛动的变化对随后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利用观测的降水长序列资料,进行带通滤波处理去掉10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近百年的5月北极涛动指数与夏季降水相关最高达-0.39,超过99%信度水平.当北极涛动偏强一个标准差时,整个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到日本南部一带,降水减少3%~9%左右,而中国华北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则偏多3%~6%左右.降水的这种变化与对流层东亚急流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果春季北极涛动强,随后夏季急流位置偏北,雨带位置也北移,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减少和北方降水的增加,反之亦然.这为汛期降水的预测提供了有用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降水 北极 夏季
原文传递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北部冬季气温增暖的影响 被引量:101
3
作者 琚建华 任菊章 吕俊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9-434,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气温资料,分析了1949—1999年东亚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北部的气温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气温的异常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直接影响。近二...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气温资料,分析了1949—1999年东亚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北部的气温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气温的异常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直接影响。近二十几年来,北极涛动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北极涛动维持在正位相并持续增强,同期东亚冬季风持续减弱。研究表明,北极涛动持续增强的趋势是东亚北部地区冬季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年代际变化 东亚北部冬季风 气温增暖
下载PDF
冬季北极涛动和北极海冰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8
4
作者 武炳义 卞林根 张人禾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1-220,共10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冬季北极涛动 (北大西洋涛动 )和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关键词 北极 北极海冰 东亚气候 北大西洋 影响 变化 冬季 研究
下载PDF
北极涛动与东亚冬季气候在年际尺度上的联系:准定常行星波的作用 被引量:92
5
作者 陈文 康丽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3-87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首先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从1958至1998年40个冬季北极涛动(AO)与东亚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当AO处于正位相时,东亚地区200hPa的急流明显北跳,东亚大槽显著减弱,而在中国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首先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从1958至1998年40个冬季北极涛动(AO)与东亚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当AO处于正位相时,东亚地区200hPa的急流明显北跳,东亚大槽显著减弱,而在中国的华北、东北到西伯利亚出现大范围的地表南风异常,使得低空从西伯利亚到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韩国、日本有显著的暖异常;而当AO处于负位相时,则往往出现相反的情形。进一步的相关和合成分析发现,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可以在AO与东亚气候之间起到桥梁作用。AO可以通过影响中高纬平流层下层的西风强弱,进而影响到准定常行星波的垂直传播,使得对流层下层中高纬地区的行星波振幅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低层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同时减弱或增强,最终导致东亚地区异常偏暖或偏冷;其中低层中高纬地区纬向波数2的扰动对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变化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作者提出的AO通过影响准定常行星波的活动而导致东亚气候异常的机理,不但强调了西伯利亚高压的贡献,而且特别从波动的意义上强调了阿留申低压的重要性。文中还讨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东亚气候 准定常行星波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91
6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6 位作者 梁苏洁 马晓青 张颖娴 司东 梁萍 宋亚芳 张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5-852,共18页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北极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及其表达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77
7
作者 贺圣平 王会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3-538,共16页
本文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 EOF,简称MV-EOF)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各系统成员的协同关系,再运用单变量EOF定义单个系统的强度系数。从而给出能够反映东亚冬季风各主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同时包含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 本文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 EOF,简称MV-EOF)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各系统成员的协同关系,再运用单变量EOF定义单个系统的强度系数。从而给出能够反映东亚冬季风各主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同时包含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和纬向风经向切变信息的强度指数(EAWMII)。分析表明,这个新指数EAWMII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减弱信号,并且与大气环流场以及东亚冬季表面温度的变化均显著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东亚冬季风的综合特征。此外,EAWMII与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指数、北太平洋涛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简称NPO)指数和Nin珘o3.4指数相关显著。分析还表明AO和NPO影响东亚冬季气候的区域有所不同:AO主要影响欧亚大陆中、高纬、我国东北以及日本北部等地区,NPO则主要影响华南、华东、朝鲜、韩国以及日本中南部及其附近海域。并且,AO很可能可以通过影响NPO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大气环流 北太平洋 北极
下载PDF
冬季北极涛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2
8
作者 杨辉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5-404,共10页
采用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160站地面月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月平均北极涛动(AO)指数,研究了1979~2008年12~2月AO与该时期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的关系。发现当AO异常时,西风带和副热带的环流有很... 采用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160站地面月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月平均北极涛动(AO)指数,研究了1979~2008年12~2月AO与该时期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的关系。发现当AO异常时,西风带和副热带的环流有很大的差别。当AO异常强时,北太平洋是一对偶极性异常环流:中高纬度为反气旋异常环流,副热带为气旋异常环流。这种形势越到高层越明显,范围也越大。对流层中高层中高纬度的反气旋异常环流西扩到贝加尔湖以东,副热带的气旋异常环流西扩到中印半岛。由于这种异常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偏弱,东亚大槽偏弱。乌拉尔山附近是负距平,不利于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在海平面气压场上,北太平洋为正距平,而在西伯利亚为负距平,阿留申低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因此东亚冬季风偏弱。由于冬季风偏弱,导致我国东部、东北、新疆和内蒙古温度偏高。AO异常弱时,环流形势正好相反,冬季风偏强,我国温度偏低。AO的异常也影响我国降水,AO异常强时,除内蒙古、新疆降水偏少外,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异常降水中心在华南沿海;而当它异常弱时,江南、华南、内蒙古和新疆降水偏多,其他地区降水偏少,异常降水中心位于江南。2008年1月AO活跃,与AO强时平均情况一致,两者在中纬度的东亚有非常好的相似性,都为正距平,表示东亚大槽偏弱;北太平洋的偶极性异常环流对在对流层中、上层也是明显的。最主要的差异在乌拉尔山和西太平洋地区,由于造成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雨雪冰冻天气重要因素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冬季风与AO偏强的平均情况相反,因此AO不是造成持续雨雪冰冻天气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大气环流 气候 雨雪冰冻灾害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三维传播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58
9
作者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作者回顾了应用叶笃正先生所创立的Rossby波频散理论 ,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在三维大气的能量频散以及在北半球冬季三维大气中的传播规律 ,并应用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和由大气环流数值模拟所得的模式资料的 4 0年风场、温度场资料计算了... 作者回顾了应用叶笃正先生所创立的Rossby波频散理论 ,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在三维大气的能量频散以及在北半球冬季三维大气中的传播规律 ,并应用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和由大气环流数值模拟所得的模式资料的 4 0年风场、温度场资料计算了冬季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的E P通量。计算结果表明了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在三维大气传播具有沿两支波导的传播特征 ,这与从理论分析所得的结果相吻合。作者还分析了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E P通量分布的年际变化 ,分析结果表明了准定常行星波在北半球冬季三维大气中传播的这两支波导有明显的年际振荡 ;并且 ,从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E P通量辐散辐合的年际变化与北极涛动的年际变化相比较 ,发现准定常行星波两支波导的年际振荡直接影响着北极涛动 (AO) ,因而说明了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年际变化可以影响对流层的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波 北半球 年际变化 北极 年际振荡 频散 大气 冬季 分布 能量
下载PDF
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日气温方差的显著影响 被引量:53
10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朱锦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7-492,共6页
利用1954~2001年我国150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历年冬季期间(11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气温方差的变化与北极涛动的关系。发现北极涛动处于较强的正位相时,我国日平均气温方差偏小,反之则偏强。主要是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区的海平... 利用1954~2001年我国150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历年冬季期间(11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气温方差的变化与北极涛动的关系。发现北极涛动处于较强的正位相时,我国日平均气温方差偏小,反之则偏强。主要是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区的海平面气压的高频变率而影响我国日气温的波动,季节尺度内异常低温事件(日气温距平<-2σ,σ为各站各冬季日气温距平的标准差)频次与气温方差之间存在反常的关系:温度方差大(小)时,异常低温事件频次下降(上升)。这与气温的非正态分布有关,也明显受北极涛动位相及强弱的影响。近50年来随着北极涛动指数的增强,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区海平面气压方差显著下降(-10.7%/10a),我国日气温的变率也在显著减少(-4.1%/10a),而异常低温事件频次则显著增加(0.16d/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冬季 日平均气温 方差 极值 异常低温事件
原文传递
交叉小波变换在区域气候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62
11
作者 孙卫国 程炳岩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9-487,共9页
将交叉谱与小波变换分析方法相结合,与传统的交叉谱方法相比,交叉小波变换方法用于区域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系统之间耦合振荡行为的相关分析更具优越性,不仅可以弥补经典交叉谱分析方法存在的缺陷,而且能够发挥小波变换在时频两域都具有... 将交叉谱与小波变换分析方法相结合,与传统的交叉谱方法相比,交叉小波变换方法用于区域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系统之间耦合振荡行为的相关分析更具优越性,不仅可以弥补经典交叉谱分析方法存在的缺陷,而且能够发挥小波变换在时频两域都具有表征气候信号局部化特征的作用;该方法具有较强的耦合信号分辨能力,便于描述耦合信号在时频域中分布状况的优点。采用交叉小波变换分析北极涛动指数(AOI)距平与河南省月平均降水量距平、气温距平序列之间的联合统计特征及其在时频域中的相关关系,根据小波互相关系数、交叉小波凝聚谱和小波位相谱分析北极涛动对河南省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应用结果表明:河南省降水量和气温变化与AOI之间存在着多时间尺度的显著相关振荡,年代际尺度周期上的互相关系数明显大于年际尺度周期,相关程度随耦合振荡频率的增大而减小,相关显著性取决于两者的时频域联合统计特征,时域中小波互相关系数、小波凝聚谱和小波位相谱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说明北极涛动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对河南省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小波变换 小波凝聚谱 区域气候 北极
下载PDF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对华北地区干旱化的影响 被引量:59
12
作者 琚建华 吕俊梅 任菊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81,共8页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年代际偏少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华北干旱加剧具有特殊的大气环流背景,主要表现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亚洲大陆东部的热低压减弱,同时对流层低层到高层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这...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年代际偏少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华北干旱加剧具有特殊的大气环流背景,主要表现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亚洲大陆东部的热低压减弱,同时对流层低层到高层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这种异常的大气环流背景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和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造成的。近二十几年来,北极涛动维持在高指数位相是导致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的重要原因,并由此造成了华北干旱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气候变化 北极 华北 干旱
下载PDF
影响我国冬季温度的若干气候因子 被引量:58
13
作者 李勇 陆日宇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5-514,共10页
综合分析了西伯利亚高压、北极涛动、ENSO和西太平洋遥相关型(WP)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对中国冬季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WP和西伯利亚高压都对温度有显著影响,WP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中国东部从东北南部至广东沿海一带大陆... 综合分析了西伯利亚高压、北极涛动、ENSO和西太平洋遥相关型(WP)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对中国冬季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WP和西伯利亚高压都对温度有显著影响,WP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中国东部从东北南部至广东沿海一带大陆边缘区,而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范围则大得多,几乎涵盖了除黄河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外的整个中国。在年代际尺度上,北极涛动和ENSO都与东亚冬季风有关联,北极涛动比ENSO的影响范围大,除长江上游沿江地区外的其他地区基本上都是关联区,ENSO与温度的关联区位于35°N以北的整个北方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温度 西伯利亚高压 西太平洋遥相关型 北极 ENSO
下载PDF
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53
14
作者 况雪源 张耀存 刘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1-712,共12页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冬季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表征急流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指数,进而探讨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西风急流强度指数体现了西太平洋与高纬大陆的热力对比,较好地反映了...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冬季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表征急流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指数,进而探讨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西风急流强度指数体现了西太平洋与高纬大陆的热力对比,较好地反映了西伯利亚高压与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变化,可作为表征冬季风强弱变化的一个定量指标,急流增强(减弱)对应西伯利亚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加强(减弱),东亚冬季风偏强(弱)。急流强度指数与不同高度冬季风子系统的显著相关表明,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不只是对流层中低层的现象,而在整个对流层都有明显反映,低层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中层的欧亚脊、东亚大槽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高层的西风急流是同相变化的。在此基础上还比较了急流强度指数和北极涛动指数(AO)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急流强度变化体现了欧亚大陆与西太平洋的热力差异,而AO则主要反映极地与中纬度环状模的反相变化,所以急流强度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 东亚冬季风 北极
下载PDF
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异常活动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50
15
作者 李崇银 顾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5-874,共10页
不少研究已经表明,乌拉尔阻塞高压的持续活动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的异常,利用NCEP再分析逐日环流资料、哈德莱中心的海温资料等,从对流层北极涛动(AO)、平流层极涡(PV)... 不少研究已经表明,乌拉尔阻塞高压的持续活动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的异常,利用NCEP再分析逐日环流资料、哈德莱中心的海温资料等,从对流层北极涛动(AO)、平流层极涡(PV)以及海温异常等几方面,对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异常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从以往多年情况来看,前期AO及平流层极涡的异常很可能会导致其后乌拉尔阻塞高压发生异常,然而就2008年1月的情况而言,2007~2008年冬季对流层AO和平流层极涡的异常都不能成为异常乌拉尔阻塞高压产生和偏强的原因,因为它们的关系与多年存在的长期关系相反。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则显示,2007年12月和2008年1月赤道太平洋的LaNin~a事件也对乌拉尔阻塞高压的活动没有明显影响;而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尤其是北大西洋副热带海温正异常的存在,是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持续的重要外强迫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阻塞高压 北极 平流层极涡 LA Nia 北大西洋副热带海温异常
下载PDF
中国近百年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讨论 被引量:48
16
作者 白爱娟 翟盘茂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4-590,共7页
本文分析了近百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概况,讨论了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大气环流和海温,此外还叙述了有关大气气溶胶、大气污染等人为因素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指出:北极涛动、东亚季风这两个大气环流因素对中国气候... 本文分析了近百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概况,讨论了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大气环流和海温,此外还叙述了有关大气气溶胶、大气污染等人为因素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指出:北极涛动、东亚季风这两个大气环流因素对中国气候异常变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El Nino和La Nina事件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海表温度异常变化也对中国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有关大气气溶胶和大气污染物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自然原因仍然是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东亚季风 北极 EL Nino 气溶胶
下载PDF
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同期极端气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7
17
作者 所玲玲 黄嘉佑 谭本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3-168,共6页
使用1955~2004年1月500 hPa高度场和同期我国107个测站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逐月资料,计算极端气温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矩场,并对此相关矩场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来研究我国最高和最低气温对北极涛动响应的年际变化。北极涛动指数定义为1... 使用1955~2004年1月500 hPa高度场和同期我国107个测站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逐月资料,计算极端气温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矩场,并对此相关矩场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来研究我国最高和最低气温对北极涛动响应的年际变化。北极涛动指数定义为1月500 hPa标准化高度场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所得到的第1时间函数。研究过程中对北极涛动一般年份和异常年份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北极涛动指数的正负极端异常年份,对我国冬季同期最高和最低气温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我国冬季最高气温响应主要表现地域是长江中下游、华北和河套地区,最低气温的响应主要表现地域是东部沿海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同时分析了不同年份冬季极端气温对于北极涛动响应的不同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冬季极端气温 相关矩 经验正交函数
下载PDF
ENSO和北极涛动对东亚冬季气候异常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47
18
作者 陈文 兰晓青 +1 位作者 王林 马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34-641,共8页
利用NCEP/DOE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温度和降水台站资料,以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l Ni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冷、暖位相的冬季作为背景,结合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的月际异常,对两者影响东亚冬季气候异常的综合作用... 利用NCEP/DOE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温度和降水台站资料,以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l Ni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冷、暖位相的冬季作为背景,结合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的月际异常,对两者影响东亚冬季气候异常的综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El Nio和AO负异常或者La Nia和AO正异常相互配置时,我国北方气候异常主要受AO影响,南方气候异常主要受ENSO影响,并且该气候异常与已经认识到的AO和ENSO影响东亚气候异常的机理相一致.然而,当ElNio和AO正异常或者La Nia和AO负异常相互配置时,尽管我国北方气温仍主要受AO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的气候异常呈现出与已有认识很不一样的变化模态.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平流层和对流层相互作用以及东亚地区中低纬相互作用的不同,这会导致在前者的冬季,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纬向对称性,中低纬相互作用偏弱,ENSO和AO对东亚的影响表现出线性的作用;而在后者的冬季,则不利于大气环形模态的维持,导致东亚地区中低纬相互作用偏强,ENSO和AO对东亚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相互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和南方 北极 东亚冬季气候 气温与降水异常 平流层与对流层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年变化特征 被引量:44
19
作者 范丽军 李建平 +2 位作者 韦志刚 董文杰 Julian Wang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9-424,共6页
北极涛动 (ArcticOscillation ,简称AO)和南极涛动 (AntarcticOscillation ,简称AAO)分别用于描述北半球和南半球热带外气候变率的主要模态 ,它们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之间气压变化的跷跷板结构。作者利用 1 95 8年 1月~... 北极涛动 (ArcticOscillation ,简称AO)和南极涛动 (AntarcticOscillation ,简称AAO)分别用于描述北半球和南半球热带外气候变率的主要模态 ,它们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之间气压变化的跷跷板结构。作者利用 1 95 8年 1月~ 1 999年 1 2月的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北极涛动指数IAO和南极涛动指数IAAO来研究AO和AAO的年变化特征以及AO和AAO与纬向平均的月平均各要素场的相关系数随纬度和月份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变化 北极 南极 热带外气候变率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年代际关系研究 被引量:43
20
作者 胡秀玲 刘宣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0-648,共9页
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北极涛动指数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冬季北极涛动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冬... 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北极涛动指数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冬季北极涛动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东北冬季气温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可能影响机制是:在地面,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减弱),亚洲大陆偏北冬季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在对流层中层,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东亚大槽加深(减弱),贝加尔湖以西以北脊增强(减弱),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发展,东北对流层中层偏北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冬季气温 持续冷冬(暖冬) 北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