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凤君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9-58,共20页
近些年,青州市及其周围的博兴、高青、无棣、临朐、诸城、青岛等县市多次成批出土北魏晚期、东魏和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计有石、陶和铜等质料。其中个体残石佛像发现数量最多,造型装饰最精致,代表了青州地区佛像艺术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 青州地区 北朝晚期 石佛像 “青州风格” 中国 文物考古 艺术风格 艺术成就
原文传递
北朝晚期墓葬形制研究——以北魏洛阳时代至北齐都城地区的墓葬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王音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2-104,共13页
北朝晚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了墓葬文化面貌上;而墓葬形制结构作为丧葬礼制的重要表现方面,对于墓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墓葬形制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对北魏洛阳时代和东魏、北齐时... 北朝晚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了墓葬文化面貌上;而墓葬形制结构作为丧葬礼制的重要表现方面,对于墓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墓葬形制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对北魏洛阳时代和东魏、北齐时期都城地区的墓葬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与史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了墓葬形制结构方面等级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并分析了相关的文化因素及其传承与变革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形制结构 北朝晚期 北魏洛阳时代 东魏 北齐
原文传递
北朝晚期古青州地区的佛教信仰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瑞霞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32,共13页
本文根据古青州地区目前所见佛教造像资料,通过对造像内容的量化分析,探讨了古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的佛教信仰及阶段性变化,并对其变化作初步论述。
关键词 古青州 北朝晚期 佛教信仰
下载PDF
北朝晚期的陶俑与社会——以关东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董雪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5-175,共11页
本文通过对关东地区北朝晚期墓葬出土陶俑的类型学研究,以公元528年前后和北魏灭亡为界将陶俑的发展演变分为三期,认为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均深受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尤其与北魏时期的汉化、北魏和东魏时期的政权交替、东魏... 本文通过对关东地区北朝晚期墓葬出土陶俑的类型学研究,以公元528年前后和北魏灭亡为界将陶俑的发展演变分为三期,认为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均深受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尤其与北魏时期的汉化、北魏和东魏时期的政权交替、东魏—北齐时期中央政权与地方、霸府的关系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密切相关,同时陶俑在这三期的发展变化也分别展现了北朝社会在北魏迁都洛阳后、北魏末期和东魏—北齐时期的不同面貌,为全面深入认识北朝社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晚期 陶俑 社会 关东地区
原文传递
北朝晚期佛教摩崖刻经书法艺术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钟明善 王劲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2,200,共5页
北朝晚期的佛教摩崖刻经是在"末法思想"和"灭佛运动"的影响下,以护法为目的而依山凿刻的巨型书法作品,以使佛陀教义"逢劫火而莫烧,对灾风而常住"。通过对可感不可见的佛学理念的观照,塑造出了可感可见的... 北朝晚期的佛教摩崖刻经是在"末法思想"和"灭佛运动"的影响下,以护法为目的而依山凿刻的巨型书法作品,以使佛陀教义"逢劫火而莫烧,对灾风而常住"。通过对可感不可见的佛学理念的观照,塑造出了可感可见的书法形象,使刻经作品具备佛教的审美特质,创造出了独特的"刻经体"书法样式。这些摩崖刻经不仅仅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大的作品,被誉为"大字之宗,榜书鼻祖",更是书法的形式与意义相统一的典范之作。摩崖刻经以其具有佛性的文字形象及其经文本身共同构建了佛教的文字般若,使人们通过对文字的观照领悟佛法实相。其书法空寂庄严、肃穆雄浑,开创出了独特的宗教审美意境和书法表现形式,这是其伟大的创造,也是佛教艺术史和中国书法史上不朽的杰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北朝晚期 佛教 摩崖刻经 书法风格
下载PDF
清华大学藏北朝晚期道教羽化像考论
6
作者 李静杰 《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1-90,1,共11页
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一件北朝晚期道教背屏式造像,具有若干定州系统白石造像特征。主尊卧像模仿佛涅槃像而来,又呈现自身独特性,实为罕见的老子羽化造像。十真人依照佛十弟子侍立主尊身后,联排小龛取代娑罗树作为背景。台座上护法狮子、... 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一件北朝晚期道教背屏式造像,具有若干定州系统白石造像特征。主尊卧像模仿佛涅槃像而来,又呈现自身独特性,实为罕见的老子羽化造像。十真人依照佛十弟子侍立主尊身后,联排小龛取代娑罗树作为背景。台座上护法狮子、神王造型则一如佛教造像。在效法佛涅槃造像的过程中,教化众生而示现涅槃的用意大概一并转移过来,富于时代色彩的净土往生观念也渗透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图书馆 时代色彩 佛教造像 北朝晚期 造像特征 主尊 背屏式 羽化
原文传递
曲阳出土北朝晚期菩萨像服饰风格探析
7
作者 杨晓慧 王惠莹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76-82,共7页
曲阳地区出土北朝时期白石造像数量较多,且带有准确纪年的造像数量可观,为研究北朝晚期白石菩萨造像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尺。根据实地考察及出版物中已公布的曲阳造像的图像材料,对其中带有纪年的59件菩萨像头冠、项饰及服装样式进行细... 曲阳地区出土北朝时期白石造像数量较多,且带有准确纪年的造像数量可观,为研究北朝晚期白石菩萨造像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尺。根据实地考察及出版物中已公布的曲阳造像的图像材料,对其中带有纪年的59件菩萨像头冠、项饰及服装样式进行细致梳理,归纳与总结菩萨像服饰的年代特征,并与周边地区出土白石菩萨像服饰风格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曲阳地区菩萨像服饰风格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服饰风格的变化与北朝晚期这一历史阶段内人文思想与审美价值的转变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像 服饰 头冠 曲阳 北朝晚期
下载PDF
样式背后:省思北朝晚期风格之变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建宇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3-58,共6页
北魏汉化改制带给艺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秀骨清像")和衣冠制度("褒衣博带")方面,还表现为对山水背景的偏好,以及空间再现的渐趋成熟。北朝晚期风格之变,可从三个层次加以诠释:首先这是一次南朝化变革(汉... 北魏汉化改制带给艺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秀骨清像")和衣冠制度("褒衣博带")方面,还表现为对山水背景的偏好,以及空间再现的渐趋成熟。北朝晚期风格之变,可从三个层次加以诠释:首先这是一次南朝化变革(汉族化),其次还可理解为汉代艺术传统的再次复兴(汉朝化),此外对佛教艺术而言,这是在中国发生的一场"视觉方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化改制 北朝晚期 中国化 风格学
原文传递
山西临汾尧都区西安坪石窟综合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白曙璋 崔嘉宝 王磊 《文物季刊》 2022年第2期68-73,共6页
山西省现有石窟寺(摩崖造像)共481处,位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小型石窟占绝大多数。临汾市现存石窟寺(摩崖造像)共46处,遍布全域范围,其中以山区分布最集中。尧都区共有2处石窟,西安坪石窟是其中一处具有明显风格特征的石窟。西安坪石窟分... 山西省现有石窟寺(摩崖造像)共481处,位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小型石窟占绝大多数。临汾市现存石窟寺(摩崖造像)共46处,遍布全域范围,其中以山区分布最集中。尧都区共有2处石窟,西安坪石窟是其中一处具有明显风格特征的石窟。西安坪石窟分布范围小,但窟型独特,尤其是四角攒尖式窟顶,对石窟的断代提供了依据;窟内三壁雕凿的造像虽雕刻不甚精美,但内涵丰富,三壁三龛形式构成“三世佛”;北壁组合完整,可能受到“龙树背龛式”造像的影响,且内容可能是“双龙浴太子”的佛传故事。整体而言,西安坪石窟是山西中南部小型石窟中的典型代表,对于石窟分布、佛教造像风格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尧都区 西安坪石窟 北朝晚期
下载PDF
北朝晚期邺城地区单体菩萨头冠类型分析
10
作者 杨晓慧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24-128,共5页
本文通过对邺城遗址单体菩萨造像头冠的实地考察与特点分析,认为目前发掘出土的菩萨头冠大致可分为矮冠、三叶冠、三叶花蔓冠、无冠束发等类型,结合古代邺城曾为南北朝时期后赵等四个北方政权都城的史实,提出这些造像是分别属于北魏中... 本文通过对邺城遗址单体菩萨造像头冠的实地考察与特点分析,认为目前发掘出土的菩萨头冠大致可分为矮冠、三叶冠、三叶花蔓冠、无冠束发等类型,结合古代邺城曾为南北朝时期后赵等四个北方政权都城的史实,提出这些造像是分别属于北魏中期等四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将这些菩萨头冠和距邺城不远的曲阳修德寺菩萨头冠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性,而且这些头冠类型也为邺城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佛教中心提供了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邺城遗址 菩萨头冠 北朝晚期 佛教中心
下载PDF
和合共生:邺城北朝造像艺术
11
作者 何利群 《美成在久》 2020年第4期6-20,共15页
作为六朝古都和北朝晚期北方地区的佛学中心,邺械及其周边保存有大量的佛教文化史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邺械遗址范围内陆续出土了一批佛教造傈,有不少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这些零散出土的佛教造僳,其时代特色与艺术风格为我们探索... 作为六朝古都和北朝晚期北方地区的佛学中心,邺械及其周边保存有大量的佛教文化史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邺械遗址范围内陆续出土了一批佛教造傈,有不少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这些零散出土的佛教造僳,其时代特色与艺术风格为我们探索邺械佛教造僳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古都 和合共生 造像艺术 艺术珍品 精美绝伦 佛教文化 北朝晚期 北方地区
原文传递
北朝晚期两类随葬品性质试探
12
作者 王音 《西部考古》 2017年第3期136-142,共7页
在墓葬中,有一些会重复出现在墓室特定位置上的随葬品,仅凭器型而对其性质及功用加以判断,并不足够。本文选取了经常出现在北朝晚期墓葬中的两类随葬品——灯和瓷器,通过结合其材质和摆放位置,并联系当时的历史社会大背景,对这两类随葬... 在墓葬中,有一些会重复出现在墓室特定位置上的随葬品,仅凭器型而对其性质及功用加以判断,并不足够。本文选取了经常出现在北朝晚期墓葬中的两类随葬品——灯和瓷器,通过结合其材质和摆放位置,并联系当时的历史社会大背景,对这两类随葬品在墓葬中所扮演的角色取得了一定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晚期 墓葬 随葬品 性质
原文传递
北朝晚期单模陶俑研究
13
作者 董雪迎 《文物春秋》 2020年第6期18-28,共11页
陶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重要的随葬品,北朝晚期是陶俑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陶俑,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单模陶俑是北朝晚期极具时代特征的陶俑类型,根据出土墓葬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关东和关陇两个区域,两地的单... 陶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重要的随葬品,北朝晚期是陶俑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陶俑,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单模陶俑是北朝晚期极具时代特征的陶俑类型,根据出土墓葬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关东和关陇两个区域,两地的单模陶俑在成品外观、使用规模、延续时间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关东地区单模陶俑的产生与消失是受到北魏社会汉化改革推进情况的影响,关陇地区单模陶俑的不断发展则是区域内文化本位政策加持的结果。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情况和统治集团不同的统治策略以及手工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共同作用,使得两地陶俑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丰富了北朝陶俑的形制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晚期 单模陶俑 关东地区 关陇地区
下载PDF
城事
14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翟坤(图) +1 位作者 Marianne(图) 图龙(图) 《城市地理》 2021年第2期66-69,共4页
春晚首次亮相的夭龙山石窟隋代佛首在京展出近日,漂泊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隋代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广搆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晩会。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上世纪20年代,天龙... 春晚首次亮相的夭龙山石窟隋代佛首在京展出近日,漂泊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隋代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广搆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晩会。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上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超过240尊雕像被盗,大量精品文物流失I海外。此次回归的佛首,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到祖国的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雕,由旅日华侨张荣先生无偿捐赠给祖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祖国 天龙山石窟 文物流失 旅日华侨 山西太原 隋唐时期 隋代 北朝晚期
下载PDF
北朝晚期莫高窟壁画中世俗人物服饰分析
15
作者 田桔子 《纺织报告》 2021年第6期116-117,共2页
有关北朝莫高窟壁画中世俗人物服饰的图像信息丰富多样,是研究北朝服饰的重要材料,也是探究北朝晚期时代特征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北朝晚期莫高窟壁画中的世俗人物为中心,从这些图像中挖掘人物服饰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服饰的类型和组合方式... 有关北朝莫高窟壁画中世俗人物服饰的图像信息丰富多样,是研究北朝服饰的重要材料,也是探究北朝晚期时代特征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北朝晚期莫高窟壁画中的世俗人物为中心,从这些图像中挖掘人物服饰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服饰的类型和组合方式,详细阐述了服饰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晚期 敦煌 莫高窟壁画 世俗人物 服饰
下载PDF
北朝晚期白玉造像的形式美学
16
作者 王敏庆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2019年第4期57-68,158,共13页
白玉造像在北朝晚期的造像中堪称独树一帜。东魏—北齐的邺城及北周的长安两都城出土的白玉造像是北朝晚期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成功的造像其各部分之间的和谐比例关系至关重要,它是保证审美持续的最基础条件。与此同时,高超的雕刻技巧... 白玉造像在北朝晚期的造像中堪称独树一帜。东魏—北齐的邺城及北周的长安两都城出土的白玉造像是北朝晚期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成功的造像其各部分之间的和谐比例关系至关重要,它是保证审美持续的最基础条件。与此同时,高超的雕刻技巧、别出心裁的艺术设计以及充分利用和发挥材质自身的特点,也是一件成功造像必不可少的条件。就风格渊源而言,北齐和北周的佛教造像艺术均受南朝影响,但北齐造像与笈多艺术更为接近,而北周造像则汉地特色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造像 北朝晚期 形式美学 艺术渊源
原文传递
成都南北朝晚期造像饰耳特征的来源与途径初探
17
作者 岳书棋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9-67,共9页
成都南北朝晚期的造像所饰耳珰,可以分为A、B两种类型。其中,B型又可以分为Ba、Bb两类。A、B两种耳珰的源头应是印度。约公元2—3世纪,饰耳造像较早出现于印度,此阶段耳珰多为圆形。笈多(4—6世纪)时期,饰耳大规模出现于印度造像中,在... 成都南北朝晚期的造像所饰耳珰,可以分为A、B两种类型。其中,B型又可以分为Ba、Bb两类。A、B两种耳珰的源头应是印度。约公元2—3世纪,饰耳造像较早出现于印度,此阶段耳珰多为圆形。笈多(4—6世纪)时期,饰耳大规模出现于印度造像中,在北方邦与中央邦尤多,所涉造像尊格类型多样,耳珰类型丰富。通过比较,可知成都与印度造像的饰耳特征一脉相承。同时,在孟加拉、缅甸、云南等地都有发现可能早于成都的饰耳造像,所以饰耳特征传入成都的路径有可能通过滇缅道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造像 北朝晚期 饰耳 滇缅道
下载PDF
后梁政权与南北朝晚期政局
18
作者 陈金凤 《唐都学刊》 2002年第3期56-58,共3页
西魏、北周、隋之所以扶植江陵后梁政权 ,根本原因是在南北对峙的军事、政治形势下 ,实施中间地带战略的需要。后梁力量弱小 ,且处于中间地带之上 ,不得不做北朝政权政治、军事的附庸。南朝失江陵 ,最后丧失了长江中游的中间地带军事防... 西魏、北周、隋之所以扶植江陵后梁政权 ,根本原因是在南北对峙的军事、政治形势下 ,实施中间地带战略的需要。后梁力量弱小 ,且处于中间地带之上 ,不得不做北朝政权政治、军事的附庸。南朝失江陵 ,最后丧失了长江中游的中间地带军事防御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梁政权 北朝晚期 军事防御 西魏 中间地带
下载PDF
山西吉县石窑店石窟调查简报
19
作者 李妮娜 杨学勇 《文物春秋》 2022年第3期54-63,共10页
石窑店石窟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屯里镇王家河村南309国道北侧的山崖上,由一座中心塔柱窟和两座三壁三龛窟组成。造像以较为常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组合为主。通过分析石窑店石窟造像风格特点,并与其他地区造像进行对比,推断石窟年代为... 石窑店石窟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屯里镇王家河村南309国道北侧的山崖上,由一座中心塔柱窟和两座三壁三龛窟组成。造像以较为常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组合为主。通过分析石窑店石窟造像风格特点,并与其他地区造像进行对比,推断石窟年代为北朝晚期至隋代。石窑店石窟反映了北朝晚期至隋代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发展、窟龛形制的演变与吉县地区佛教传播的情况,为研究临汾地区中古时期的佛教发展与艺术传播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吉县 石窑店石窟 北朝晚期至隋代 佛教造像
下载PDF
《齐民要术》数量表示法
20
作者 李小平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73-75,90,共4页
《齐民要术》事物数量表示法有五种格式,其中二种是上古汉语的残存;动作数量表示法有四种格式,其中一种是传承上古汉语的用法。从该书可以看到:数量表示法在魏晋南北朝晚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古汉语的主流格式“数+名”、“数+动”已经... 《齐民要术》事物数量表示法有五种格式,其中二种是上古汉语的残存;动作数量表示法有四种格式,其中一种是传承上古汉语的用法。从该书可以看到:数量表示法在魏晋南北朝晚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古汉语的主流格式“数+名”、“数+动”已经基本消失,非主流格式“名+数+量”、“数+量+名”、“动+数+量”、“数+量+动”数量大增,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还有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民要术》 数量表示法 北朝晚期 特点 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