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北宋神宗朝西北边疆拓边方向变化研究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李新贵
-
机构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军事科学院
-
出处
《军事历史研究》
2013年第3期110-116,共7页
-
基金
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宋以来陇右城市体系的形成"(09XZS009)
-
文摘
北宋神宗时期,西北边疆拓边方向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两种选择:首选拓边陕北,是神宗君臣继承宋初长期惧辽轻夏观念的结果。熙宁中后期转向陇右,是"为难于易"战略方针的施行。元丰中后期回到陕北,则是出于对影响拓边深层次经济因素的清晰认识。拓边方向变化的背后,隐藏着宋廷对辽、夏、青唐三国历史的惯性思维和军事、经济实力的评估。
-
关键词
北宋神宗
西北边疆
拓边方向
-
分类号
E291
[军事—军事理论]
-
-
题名北宋神宗朝画院变革再认识
- 2
-
-
作者
赵振宇
-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
-
出处
《艺术工作》
2022年第5期63-68,共6页
-
文摘
以往讨论北宋神宗画院变革,多着眼于所谓政治上的“元丰改制”及画风上的“崔吴变格”,而本案则通过神宗熙宁年间京师绘事及画院制度的还原与建构,对其背景因素与内在意涵做出了新的解读。首先,熙宁初相国寺绘事中的画人去留问题直接反映了宫廷所需的画手类型,花鸟及山水开始成为皇家绘事中的主流题材,这标志画院创作内容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意味着北宋前期画院所尚画风的彻底松动,“学遵师法,不妄落笔”仍是院内的评判标准,而神宗初年画院中的变法局势亦未明朗。不过,熙宁初年的种种迹象表明,民间画家的涌现与画院制度的调整相辅相成。在神宗熙宁二年图画院祗候杜用德等进言之后,本案认为熙宁六年转隶图画院于都大提举诸司库务,便是推动画院改制的关键性举措,而在“元丰官制改革”之中其实并不再涉及画院制度的重大调整。隶属关系的转移消解了院制改革中的阻力,并为革新派画家主导画院风气铺平了道路。可有待讨论的是,元丰中神宗开始亲自主持改革,郭熙与崔白也由此真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就皇帝本人的好恶而言,我们似乎亦不能将“崔吴变格”与此时的“画院变革”相表里……
-
关键词
北宋神宗
画院变革
相国寺绘事
熙宁院制改革
-
分类号
J209.2
[艺术—美术]
K24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神宗朝三位士人松竹种植诗作中的人格风范与政治意蕴
- 3
-
-
作者
贺同赏
-
机构
德州学院文学院
-
出处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82-86,107,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宋士人稼圃认同与稼圃诗研究”(编号17FZW040)
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北宋士人花木种植的文化史与诗歌史研究”(编号J16WC13)
德州学院校级科研立项人才引进项目“北宋士人稼圃认同的诗歌呈现”(编号2015skrc10)。
-
文摘
北宋神宗朝,司马光、郑獬、张舜民同属所谓“旧党”一系,皆写有松竹种植诗作。司马光的种竹诗作,不惟显现出他清正的人生襟怀,更隐含了他对国家大局的深切关注;郑獬的种竹诗作,不但表现了其清隽的生命情怀,更折射出他对纷乱政场的自觉疏离;张舜民的松竹种植诗作,不仅体现出他清刚的人格特质,更抒写了他对宋、夏交战过程中士卒生死与民生疾苦的热切关怀。他们三人及其同道者在相近的政治理想和人格风范之下,不约而同地通过对青松翠竹的种植与歌咏,营造出一个既具有个性又声气相通,既可滋养各自生命品格又可砥砺其政治理想的精神世界。
-
关键词
北宋神宗朝
松竹种植诗作
人格风范
政治意蕴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