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大西洋墨西拿期古海洋学:有孔虫和稳定同位素证据
1
作者 章纪君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2-291,共30页
墨西拿期(7.2-5.3 Ma)被认为是中新世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洋钻探计划(DSDP)对地中海的首次大洋钻探发现整个地中海盆地存在着大量晚墨西拿期的盐类沉积,其上为上新世早期的正常大洋沉积所覆盖,科学家们称之为灾难... 墨西拿期(7.2-5.3 Ma)被认为是中新世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洋钻探计划(DSDP)对地中海的首次大洋钻探发现整个地中海盆地存在着大量晚墨西拿期的盐类沉积,其上为上新世早期的正常大洋沉积所覆盖,科学家们称之为灾难性的“墨西拿盐度危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积极尝试寻找地中海盐度危机不容置疑的影响与全球海洋水体历史之间的关系,但收效甚微。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北大西洋的三个DSDP钻孔(552A、608和547A)中169个晚中新世–早上新世岩芯样品中的有孔虫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时常被忽略的小型底栖有孔虫,并对其中82个底栖有孔虫样品和70个浮游有孔虫样品中的特别物种进行了^(18)O和^(13)C分析,以重建北大西洋中新世末期深层环流模式和评估深海环流和墨西拿盐度危机的演变历史。根据δ^(18)O曲线,我们识别出了墨西拿期有九个气候低谷期(M-9到M-1,按地层顺序),其中M-1和M-5期表明冰川加剧使海平面降低了至少60-73米。在这些事件中,随着冰锋从格陵兰岛向冰岛南部扩展,北大西洋深层水强度明显减弱,甚至断流,导致北大西洋深水环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然而,在大部分墨西拿期时间里,我们发现有四个明显的底栖有孔虫Epistominellaexigua丰度主峰(EEP-Ⅳ至EEP-Ⅰ),表明此时的大西洋中部深水区主要被NADW充灌,而此时的南极底层水(AABW)则仅至~43oN附近。此外,这些EEP主峰的碳同位素正偏当归因于高海平面和较弱的大陆侵蚀。通过有孔虫及稳定同位素的综合分析,可以识别出大西洋墨西拿时期具有三个主要古海洋学阶段:1)第一阶段,相当于墨西拿盐度危机,相对于NADW, AABW在北大西洋(522A钻孔)进一步减弱。在EEP-Ⅱ中NADW两次主要低谷期之间, E. exigua丰度陡增表明此时有一短暂的“间冰期”回返, NADW也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盆地,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盐度危机 ^(18)O和^(13)C 偏移 干枯 古海洋学 生物地层学 有孔虫 超微化石 冰川海平面 北大西洋深层水 南极底层 地中海外流 速溶层 碳酸盐补偿深度 墨西拿期 中新世
原文传递
德雷克海峡的打开对海洋环流的影响--基于一个箱式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邵秋丽 陈显尧 RuiXin HUANG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1-191,共11页
本文研究了德雷克海峡的打开对海洋环流的影响.德雷克海峡未打开时,南半球中高纬度之间风应力旋度产生的流涡促进了中高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德雷克海峡打开后,南极绕极流(ACC)形成,绕极流区的强锋面阻隔了南半球低纬度向高纬度的热量传... 本文研究了德雷克海峡的打开对海洋环流的影响.德雷克海峡未打开时,南半球中高纬度之间风应力旋度产生的流涡促进了中高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德雷克海峡打开后,南极绕极流(ACC)形成,绕极流区的强锋面阻隔了南半球低纬度向高纬度的热量传输.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利用一个箱式模型分析了德雷克海峡闭合时的风应力和打开时的海洋温度锋面分别对南极底层水(AABW)和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形成的影响.实验发现:(1)德雷克海峡闭合时,风应力产生的流涡强度增大,可导致AABW形成减少、NADW形成增多;南半球高纬度增温,整个大洋底层水的温度也同时升高.(2)德雷克海峡打开时,只有温度梯度达到一定强度才会有AABW形成,并导致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大洋大部分底层水变冷;而当锋面强度小于临界值(本模式中为4.03℃)时,没有AABW形成,海盆中大部分区域的海温都偏高.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德雷克海峡打开的过程中,风应力的改变与海洋温度锋面的形成影响了AABW和NADW的形成,从而改变了大洋经向翻转环流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雷克海峡 北大西洋深层水 南极底层 箱式模型 风应力 锋面
原文传递
北欧海溢流的水文特征和变化机理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史文奇 赵进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5-261,共17页
北欧海是连接北冰洋和大西洋的纽带,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北欧海通过格陵兰—苏格兰海脊溢流的高密度水,是北大西洋深层水的重要来源,在全球大洋输送带中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评述国内外关于现代北欧海溢流的研究成果,介... 北欧海是连接北冰洋和大西洋的纽带,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北欧海通过格陵兰—苏格兰海脊溢流的高密度水,是北大西洋深层水的重要来源,在全球大洋输送带中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评述国内外关于现代北欧海溢流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北欧海3个主要溢流通道即法罗海台水道(FBC)、冰岛—法罗群岛海脊(IFR)、丹麦海峡(DS)上溢流水体性质、流量的基本特征和多尺度变化特征,剖析了各通道上溢流水体的来源及影响溢流变化的可能因素和物理过程,并着重阐述了法罗群岛—设德兰岛水道上溢流的强混合特征。基于这些认识,分析了北欧海总溢流的变化特征及各通道溢流之间的关系,给出北欧海溢流的整体结构。介绍了正压和斜压效应在溢流过程发挥的作用,将溢流各种尺度的变化与大气过程建立了联系。由于溢流过程非常复杂,与北欧海内部的对流和混合过程密切相关,很多问题尚不清楚,需要更多的观测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流 欧海 文特征 北大西洋深层水 热盐传送带
原文传递
第一现场
4
《科学生活》 2006年第1期6-7,共2页
环球热点 Worldwide Hotspots气温升高使地球年均减少1300万公顷森林联合国和229个国家共同进行了一项调查,随后发表专门报告指出,全球每年因气温升高而平均减少1300万公顷森林。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表明,目前全球共有40亿公顷森林,约占... 环球热点 Worldwide Hotspots气温升高使地球年均减少1300万公顷森林联合国和229个国家共同进行了一项调查,随后发表专门报告指出,全球每年因气温升高而平均减少1300万公顷森林。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表明,目前全球共有40亿公顷森林,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由于2000-2005年气温的升高,仅南美洲每年就减少近430万公顷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家 研究人员 森林 气温升高 神经生长因子 大肠杆菌 联合国粮农组织 北大西洋深层水 无线传感器
原文传递
末次间冰期以来北大西洋深层海温与青藏高原气温的千年尺度位相关系及其演变
5
作者 肖栋 赵平 +2 位作者 王跃 田沁花 周秀骥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0-95,共6页
采用代用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深层海温和青藏高原气温自末次间冰期以来在千年尺度上的位相关系及其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和小波交叉谱分析表明,自末次间冰期以来二者同位相和反位相关系交替出现,同位相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反位相的持续时... 采用代用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深层海温和青藏高原气温自末次间冰期以来在千年尺度上的位相关系及其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和小波交叉谱分析表明,自末次间冰期以来二者同位相和反位相关系交替出现,同位相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反位相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且二者同位相和反位相关系的转换在间冰期比在冰期频繁,北大西洋深层海温与青藏高原气温的位相关系大体被北大西洋气温(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与青藏高原气温所验证.此外,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可能是北大西洋深层海温在千年尺度上影响青藏高原气温的一个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深层海温 北大西洋气温 北大西洋海表温度 青藏高原气温 位相关系 千年尺度 温盐环流
原文传递
巨大的海底瀑布
6
作者 李令华 《海洋世界》 1995年第2期15-15,共1页
地处委内瑞拉境内的安赫尔瀑布落差为979米,它与巴西及巴拉圭边境上的瓜伊拉瀑布部具有1.3万米~3/秒的平均水流量,当推世界之首。世界海底最大的瀑布处在丹麦海峡海面之下,约有200公里的宽度。它每秒携带500万米~3的水量飞流直下200多... 地处委内瑞拉境内的安赫尔瀑布落差为979米,它与巴西及巴拉圭边境上的瓜伊拉瀑布部具有1.3万米~3/秒的平均水流量,当推世界之首。世界海底最大的瀑布处在丹麦海峡海面之下,约有200公里的宽度。它每秒携带500万米~3的水量飞流直下200多米后沿一缓洋坡顺流而下。总落差达3500米左右。这一水体形成了北大西洋深层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瀑布 北大西洋深层水 委内瑞拉 海底 流量 总落差 巴拉圭 世界气候 海峡 巴西
下载PDF
海底奇观
7
作者 晶森 《西藏旅游》 1994年第4期30-30,共1页
海底旅游 法国有一种能在海下三十米深处运动的公共汽车。它的车厢用透明材料制成,使旅游者得以尽情欣赏异彩纷呈的水下世界。目前正在建造水下俱乐部、海底旅馆、海底饭店等娱乐与生活设施。这些水下建筑物之间均辟有海底公共汽车线路... 海底旅游 法国有一种能在海下三十米深处运动的公共汽车。它的车厢用透明材料制成,使旅游者得以尽情欣赏异彩纷呈的水下世界。目前正在建造水下俱乐部、海底旅馆、海底饭店等娱乐与生活设施。这些水下建筑物之间均辟有海底公共汽车线路。海底火车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下建筑物 公共汽车线路 透明材料 北大西洋深层水 美国佛罗里达州 火车站 生活设施 建造 旅游者
原文传递
大西洋副极地海域西边界变化与翻转环流的关系特征
8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9-799,共1页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ing circulation,AMOC)是全球环流系统的重要组分,其基本结构可简单地刻画为上下两层.AMOC上层分支将海洋表层高温、高盐的海水向极地方向输送,密度相对较低的海水在北大西洋副极地海域...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ing circulation,AMOC)是全球环流系统的重要组分,其基本结构可简单地刻画为上下两层.AMOC上层分支将海洋表层高温、高盐的海水向极地方向输送,密度相对较低的海水在北大西洋副极地海域的强烈海气交互作用下,下沉形成北大西洋深层水,继而在大西洋中深层向赤道方向流动,构成AMOC下层分支.然而海洋中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传统观点基于理论和气候模式,认为位于北大西洋副极地的拉布拉多海是驱动AMOC变异的关键海域;拉布拉多海深海对流过程形成的深层密度异常沿大西洋西边界向低纬度传输,通过影响深层西边界流的强弱调控AMOC由高纬度到低纬度的连续变化,形成“海洋输送带”;但由于缺乏现场观测依据,AMOC与深海对流的具体联系,以及后者是否且如何驱动“海洋输运带”等科学问题仍亟待解决[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布拉多海 全球环流 气候模式 密度异常 北大西洋深层水 西边界流 极地 对流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