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9篇文章
< 1 2 1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的长期变化及其与我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53
1
作者 施能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75-683,共9页
研究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长期变化发现:WA,PNA型有明显趋势变化及年代际变化。WA型有明显负趋势,PNA型有正趋势,它们的强度突变分别发生于1980年代初(WA型1983年由强转弱)及1970年代中(PNA... 研究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长期变化发现:WA,PNA型有明显趋势变化及年代际变化。WA型有明显负趋势,PNA型有正趋势,它们的强度突变分别发生于1980年代初(WA型1983年由强转弱)及1970年代中(PNA型1976年由弱转强)。与此同时,亚洲地区、亚欧地区的经向环流强度于1983年突然减弱。大气环流及遥相关型强度的这种年代际变化是中国冬季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遥相关 长期变化 北半球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北半球和全球的气温突变分析及其趋势预测研究 被引量:154
2
作者 魏凤英 曹鸿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0-148,共9页
本文采用均值差异假设检验研究了中国、北半球和全球气温历史序列的突变现象。分析表明,中国气温从本世纪以来,在40年代末扣年代初曾出现一次由暖到冷的突变。北半球和全球均曾在19世纪末和本世纪20年代发生了突变现象。功率谱... 本文采用均值差异假设检验研究了中国、北半球和全球气温历史序列的突变现象。分析表明,中国气温从本世纪以来,在40年代末扣年代初曾出现一次由暖到冷的突变。北半球和全球均曾在19世纪末和本世纪20年代发生了突变现象。功率谱分析表明,气温的突变指数曲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一系列比较研究证明,按照分析出的突变点将气温序列分段建模,无论数值误差还是变化趋势,效果均优于整段序列的模型。所以,对未来气温变化趋势作预测,应首先搞清楚未来会处在怎样的气候阶段中,会不会出现突变。研究表明,本文叙述的均生函数累加延拓的时序建模方案,对气温序列有很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分析 趋势预测 均生函数 气温 全球 北半球
下载PDF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森林碳库可能远小于目前的估算 被引量:104
3
作者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35-638,共4页
关键词 北半球 森林生物量 碳库 估算 BEF连续函数法
下载PDF
近百年北半球冬季大气活动中心的长期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06
4
作者 朱乾根 施能 +1 位作者 徐建军 枕桐立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50-758,共9页
研究了近110a北半球冬季6个主要大气活动中心的长期变化,检测其突变年份,划分了各自的阶段性。同时分析了大气活动中心与中国气候的关系,发现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中国冬季气温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北太平洋高压强度与中国冬季降水... 研究了近110a北半球冬季6个主要大气活动中心的长期变化,检测其突变年份,划分了各自的阶段性。同时分析了大气活动中心与中国气候的关系,发现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中国冬季气温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北太平洋高压强度与中国冬季降水有较好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活动中心 年代际变化 气候变化 北半球 冬季
下载PDF
北半球春季植被NDVI对温度变化响应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71
5
作者 龚道溢 史培军 何学兆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05-514,共10页
利用1982年到2000年的探路者NDVI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分析方法,研究北半球春季NDVI对温度变化响应的空间差异。前7对模态对总的协方差平方和的解释率高达91%以上,反映出NDVI和气温的相关性非常高。第一对模态解释率达42.6%,显示北个... 利用1982年到2000年的探路者NDVI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分析方法,研究北半球春季NDVI对温度变化响应的空间差异。前7对模态对总的协方差平方和的解释率高达91%以上,反映出NDVI和气温的相关性非常高。第一对模态解释率达42.6%,显示北个球最显著的NDVI响应中心在西西伯利亚。其次是北美大陆,中心在其中东部。第三对及以后的模态反映的是次一级的空间特征。分析表明这些NDVI-温度的耦合模态受大尺度的大气环流系统的显著影响。9个重要的大气环流指标能解释整个北半球NDVI方差的55.6%,其中对欧洲、北美东南部、北美西北部、亚洲高纬以及东亚地区的影响最突出。因此,研究未来植被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区域特征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环流系统的可能变化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温度变化 NDVI 气候变化 空间差异 大气环流 北半球 春季
下载PDF
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暖期 被引量:70
6
作者 葛全胜 刘健 +4 位作者 方修琦 杨保 郝志新 邵雪梅 郑景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9-592,共14页
根据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北半球与中国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阶段性,辨识了百年尺度暖期的起讫年代及其与20世纪温暖程度的差别。结果表明:(1)最近新建的多数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显示公元1-270年温暖;271-840年冷暖相间,但总体... 根据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北半球与中国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阶段性,辨识了百年尺度暖期的起讫年代及其与20世纪温暖程度的差别。结果表明:(1)最近新建的多数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显示公元1-270年温暖;271-840年冷暖相间,但总体偏冷;841-1290年温暖;1291-1910年寒冷;1911年以后再次转为温暖;这些冷暖阶段虽分别与Lamb指出的罗马暖期(约公元前1世纪-4世纪中期)、黑暗时代冷期(约4世纪末-10世纪前期)、中世纪暖期(约10世纪中期-13世纪末)、小冰期(约15-19世纪)以及20世纪增暖大致对应,但各阶段的起讫时间与Lamb确定的时段存在一定差别。(2)尽管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过程及其变幅大小在中国境内各个区域间并不完全一致,但从全国平均看,中国与北半球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阶段基本一致,仅起讫年代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公元1-200年、551-760年、941-1300年及20世纪气候相对温暖,其他时段则相对寒冷。(3)多数序列显示中世纪期间北半球的温暖程度至少与20世纪相当。中国941-1300年间的最暖百年和最暖30年(暖峰)的温度也略高于20世纪,551-760年间的最暖百年与20世纪基本相当,但1-200年间最暖百年的温暖程度则较20世纪略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年 北半球 中国 温度变化 百年际暖期
原文传递
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三维传播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58
7
作者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作者回顾了应用叶笃正先生所创立的Rossby波频散理论 ,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在三维大气的能量频散以及在北半球冬季三维大气中的传播规律 ,并应用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和由大气环流数值模拟所得的模式资料的 4 0年风场、温度场资料计算了... 作者回顾了应用叶笃正先生所创立的Rossby波频散理论 ,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在三维大气的能量频散以及在北半球冬季三维大气中的传播规律 ,并应用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和由大气环流数值模拟所得的模式资料的 4 0年风场、温度场资料计算了冬季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的E P通量。计算结果表明了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在三维大气传播具有沿两支波导的传播特征 ,这与从理论分析所得的结果相吻合。作者还分析了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E P通量分布的年际变化 ,分析结果表明了准定常行星波在北半球冬季三维大气中传播的这两支波导有明显的年际振荡 ;并且 ,从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E P通量辐散辐合的年际变化与北极涛动的年际变化相比较 ,发现准定常行星波两支波导的年际振荡直接影响着北极涛动 (AO) ,因而说明了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年际变化可以影响对流层的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波 北半球 年际变化 极涛动 年际振荡 频散 大气 冬季 分布 能量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认识——IPCC第三次气候评价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概要 被引量:39
8
作者 高峰 孙成权 曲建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42-445,共4页
关键词 IPCC 北半球 高纬 气候变化 气候变动 气候评价 温室气体浓度 工作组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近30a北半球植被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51
9
作者 杨雪梅 杨太保 +3 位作者 刘海猛 Mihretab G.Ghebrezgabher 王倩 魏怀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9-391,共13页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目前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尺度植被变化研究,成为揭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基于NDVI变化以及NDVI提取的植被物候变化2个方面(植被生长季开始时间SOG,植被生长季结束时间EOG),对近30 a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植被...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目前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尺度植被变化研究,成为揭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基于NDVI变化以及NDVI提取的植被物候变化2个方面(植被生长季开始时间SOG,植被生长季结束时间EOG),对近30 a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植被变化的有关研究结论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显示:①近30 a北半球植被生长季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森林植被NDVI增长速率大于其他植被类型;20世纪90年代NDVI增加趋势较80年代显著,从21世纪初开始,出现NDVI增长速率减缓现象;②近30 a北半球SOG整体呈提前趋势,近10 a SOG提前趋势减缓;欧亚地区SOG提前趋势可能较北美显著,非洲植被物候变化规律不清晰;北半球植被物候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55°~65°N纬度带SOG提前趋势与45°~55°N纬度带EOG推迟趋势相对显著;③除森林退化严重外,近30 a青藏高原植被整体上以增加为主,NDVI增长趋势北部显著,中部和东部微弱,南部呈下降趋势;高原东部和藏北SOG提前趋势显著,而中部、西部和西南部有推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遥感监测 NDVI 植被物候 气候变暖 北半球
原文传递
北半球冬季纬向平均环流的结构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42
10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冬季对流层纬圈平均纬向风 (u)最主要的模态表现为两个相反符号的极值中心 ,一个在 30°~ 35°N之间 ,另一个则在 5 5°N。与此相联系的纬圈平均高度场最突出的模态也是有两个相反符号的中心 ,一个在 40°N附近 ,另外... 冬季对流层纬圈平均纬向风 (u)最主要的模态表现为两个相反符号的极值中心 ,一个在 30°~ 35°N之间 ,另一个则在 5 5°N。与此相联系的纬圈平均高度场最突出的模态也是有两个相反符号的中心 ,一个在 40°N附近 ,另外一个则在 6 5°N附近。因此 40°N和 6 5°N纬圈平均位势高度的差可以很好定义西风指数。西风环流的强弱不仅对北半球的气候有显著影响 ,对我国冬季的气温和降水也有显著关系。在高指数环流盛行的年份 ,我国普遍气温偏高。 16 0个站平均气温与西风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 0 .6 3。同时华北及以南降水增加 ,其中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及以东地区相关最显著。 16 0站平均降水量与西风指数的相关达 0 .38。高指数年份里 ,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都减弱 ,低指数年份则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环流 中国 气候 北半球 冬季 纬向平均环流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大气环流因子对北半球气温变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1
11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1-38,共8页
首先分析了北大西洋涛动(NAO)、北太平洋涛动(NPO)和南方涛动(SO)对北半球气温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冬季大气涛动对温度方差贡献主要是在低纬和中高纬大陆地区及北太平洋部分区域,40°N以北大部分陆地总的贡献率... 首先分析了北大西洋涛动(NAO)、北太平洋涛动(NPO)和南方涛动(SO)对北半球气温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冬季大气涛动对温度方差贡献主要是在低纬和中高纬大陆地区及北太平洋部分区域,40°N以北大部分陆地总的贡献率达30%以上,热带3/4地区也在30%以上。近百年气温和大气涛动关系表明,三个涛动对北半球冬季、夏季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贡献分别达31.8%、2.6%和12.8%,也是以冬季影响最大。用大气涛动可以解释近20多年来气温上升的很大一部分方差,这说明可能在原有气温上升的趋势上,由于叠加了近期大气环流引起的气温变化,所以才形成了70年代末以来的加速变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气温 北半球 影响
下载PDF
热带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41
12
作者 董敏 张兴强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1-830,共10页
文中应用谱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及较长时段的资料进一步总结了热带季节内振荡的一些基本气候特征。热带季节内振荡主要活跃在 3个地区 ,最强的是西太平洋地区 ,其次是印度洋地区 ,第三是东太平洋沿岸的赤道以北地区。热带季节内振荡有... 文中应用谱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及较长时段的资料进一步总结了热带季节内振荡的一些基本气候特征。热带季节内振荡主要活跃在 3个地区 ,最强的是西太平洋地区 ,其次是印度洋地区 ,第三是东太平洋沿岸的赤道以北地区。热带季节内振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季节内振荡 1a中有两次极大值 ,冬季主要活跃在南半球 (10°S附近 ) ,而夏季则活跃在北半球 (10°N附近 ) ,春、秋季热带季节内振荡则明显减弱。东赤道太平洋北侧的季节内振荡只在夏季活跃 ,而冬季则很弱 ,且不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于大气的大尺度要素 ,例如u风场 ,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1波。而对于像降水这样尺度较小的要素 ,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量则相对较分散 ,尽管它仍然在 1波有最大的能量 ,但 2~ 4波也具有较接近的能量。热带季节内振荡以东移的波动为主。热带季节内振荡存在着年际甚至更长时间的变化。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季节内振荡的幅度有一明显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 热带 时空特征 印度洋 风场 半球 北半球 冬季 能量 夏季
下载PDF
1891-1990年期间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的变化 被引量:38
13
作者 章基嘉 高学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0,共10页
根据1891-1990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型W、C、E年频数以及全国平均年温、北京和上海的年温的时间序列,计算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主值函数、功率谱和凝聚谱,得到了环流和温度的百年长期趋势、周期谱图和它们之间的凝聚关系,并用距... 根据1891-1990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型W、C、E年频数以及全国平均年温、北京和上海的年温的时间序列,计算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主值函数、功率谱和凝聚谱,得到了环流和温度的百年长期趋势、周期谱图和它们之间的凝聚关系,并用距平累加曲线法,相邻两阶段的信噪比法,揭示了环流和温度在近百年变化过程中的转折和突变。最后,用Mann-Kendall法对它们作了检验,讨论了环流异常与气候异常的关联性,并给予一定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大气环流 气候变化 中国
下载PDF
北半球夏季遥相关型的年际变化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35
14
作者 黄荣辉 孙凤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2-61,共10页
本文利用美国NMC多年北半球夏季500hPa逐日高度场的经纬度网格点资料,计算了基点位于20°N,120°E的北半球夏季扰动高度场的点相关.计算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季在南亚、东亚与北美地区存在着一个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型. 本文还计算了... 本文利用美国NMC多年北半球夏季500hPa逐日高度场的经纬度网格点资料,计算了基点位于20°N,120°E的北半球夏季扰动高度场的点相关.计算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季在南亚、东亚与北美地区存在着一个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型. 本文还计算了这个环流异常遥相关型的年际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这个遥相关型有很大的年际变化.1972/73年ENSO事件中,这个相关型尤其明显,而其它正常年份则不明显. 本文还利用IAP-GCM与1973年夏季实际的太平洋SST距平分布模拟了由于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升高而产生的北半球大气环流遥相关,其模拟结果与观测事实所得的结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相关 年际变化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北半球 夏季 SST分布
下载PDF
北半球海-冰-气系统的10年振荡及其振源初探 被引量:33
15
作者 高登义 武炳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7-144,共8页
采用最大熵谱方法分析了1953~1990年间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指数、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周期,并把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与春夏各季节副热带高压的特征量指数(包括面积指数、... 采用最大熵谱方法分析了1953~1990年间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指数、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周期,并把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与春夏各季节副热带高压的特征量指数(包括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在海冰-大气气候系统中,明显存在10年尺度周期性变化;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与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均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海冰偏多(少)则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东亚冬季风也偏弱(强);冬季海冰面积变化与春夏各季节副热带高压的范围、强度均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海冰变化要超前0~1年;复经验正交分析表明大气10年尺度周期性变化的振荡源分布均与某一海区(洋区)有关,大气10年尺度变化是对海洋(海冰)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10年振荡 副热带高压 北半球 大气动力学
下载PDF
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异常变化对南北半球中纬度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39
16
作者 曲维政 邓声贵 +2 位作者 黄菲 陈璐 赵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8-404,共7页
本文参照太阳黑子相对数特征建立了太阳黑子磁场磁性指数时间序列 .大气温度场谱分析结果显示 ,南北半球中纬度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温度场普遍存在 2 2年变化周期 .分析认为 ,大气温度场的 2 2年变化周期是太阳活动 2
关键词 太阳活动磁性指数 大气温度 22年周期 气候 半球 北半球
下载PDF
我国板栗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31
17
作者 田应秋 梁及芝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5年第6期11-12,21,共3页
板栗属于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 Mill).栗属植物自然分布于北半球的亚洲、欧洲、非洲及美洲大陆,进行经济栽培的主要有我国的板栗、欧洲栗、日本栗和美洲栗4种.此外,在选出大果类型后,我国特有的栗属植物锥栗开始在我国福建等... 板栗属于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 Mill).栗属植物自然分布于北半球的亚洲、欧洲、非洲及美洲大陆,进行经济栽培的主要有我国的板栗、欧洲栗、日本栗和美洲栗4种.此外,在选出大果类型后,我国特有的栗属植物锥栗开始在我国福建等地大量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现状 板栗 发展对策 自然分布 美洲大陆 经济栽培 中国大陆 栗属 植物 壳斗科 北半球 日本栗 多样性 欧洲 大果 锥栗
下载PDF
北半球雪盖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 被引量:33
18
作者 翟盘茂 周琴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30-235,共6页
利用1973~1995年北半球卫星雪盖资料,研究了北半球、欧亚和北美3个地区雪盖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指出在70年代是雪盖变化明显扩张时期,1978年达到最高值.80年代以来雪盖逐步收缩,1986年以后持续低于正常... 利用1973~1995年北半球卫星雪盖资料,研究了北半球、欧亚和北美3个地区雪盖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指出在70年代是雪盖变化明显扩张时期,1978年达到最高值.80年代以来雪盖逐步收缩,1986年以后持续低于正常.对东亚雪盖与我国夏季降水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雪盖与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呈显著反相关;春季雪盖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与冬季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盖变化 夏季 降水 北半球 降水量
下载PDF
2000年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杨健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4-300,i007,共8页
用 2 0 0 0年NCEP资料 ,P坐标下Wei公式诊断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季节变化。主要结论 :( 1 )热带西太平洋是物质由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主要通道 ,并有明显的季节性东西移动。由于 2 0 0 0年赤道辐合带偏弱 ,因此秋季通量最大。 (... 用 2 0 0 0年NCEP资料 ,P坐标下Wei公式诊断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季节变化。主要结论 :( 1 )热带西太平洋是物质由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主要通道 ,并有明显的季节性东西移动。由于 2 0 0 0年赤道辐合带偏弱 ,因此秋季通量最大。 ( 2 )中高纬度地区同时存在向上、向下的通量 ,大尺度槽区伴随着平流层向下的输送。一年中冬春季向下的输送强 ,夏秋季较弱 ,其季节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一致。 ( 3)东亚地区存在很强的平流层向下输送 ,且中心位置移动不大。只占北半球 5 6%面积的东亚其年净交换量竟占北半球的 2 9% ,这说明东亚地区的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质量交换对北半球平流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对流层 质量交换 季节变化 北半球
下载PDF
1999年中国夏季气候的预测和检验 被引量:34
20
作者 林朝晖 赵彦 +1 位作者 周广庆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97-108,共12页
利用改进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预测系统 (IAPPSSCA) ,结合IAPENSO预测系统所预测的 1999年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异常 ,对 1999年中国夏季气候进行了适时集合预测。预测结果表明 :IAPPSSCA较好地预测出了 1999年夏季北半... 利用改进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预测系统 (IAPPSSCA) ,结合IAPENSO预测系统所预测的 1999年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异常 ,对 1999年中国夏季气候进行了适时集合预测。预测结果表明 :IAPPSSCA较好地预测出了 1999年夏季北半球大尺度环流场的异常情况 ,并较好地预测出 1999年中国南涝北旱的大范围降水形势。IAPPSS CA对长江下游的强降水中心、中国南方大部夏季多雨的特征以及中国北方大部的干旱少雨形势的预测 ,与实测较相符。但IAPPSSCA预测的南方大范围雨带的北界比实测的略为偏北 ,北方的小范围的降水正距平区域也没有能预报出来。另外 ,对于月平均降水距平的预测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大气物理 大尺度环流 海温异常 短期气候预测 热带太平洋 北半球 夏季 南方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1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