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2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被引量:56
1
作者 马林 李锡福 +3 位作者 张青梅 赵春宁 马元仓 王文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5-331,共7页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 ( 1967— 1996年 )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 ( 1967— 1996年 )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模型。重点讨论了高原气流波动不稳定对高原波槽形成的量化指标 ,找出了若干高原低温—降雪过程预报的统计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季雪灾 雪灾预报 北冰洋 低压槽 气流波动 东亚大槽
下载PDF
北极航线探讨 被引量:43
2
作者 白春江 李志华 杨佐昌 《航海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9,共3页
介绍北极地区的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现状及顺利通航的可行性。北冰洋航线的开通可成为北美洲、欧洲和东亚地区之间最快捷的海上通道,对航运及北极丰富资源的开发都大有裨益;文章针对目前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笔者认为对... 介绍北极地区的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现状及顺利通航的可行性。北冰洋航线的开通可成为北美洲、欧洲和东亚地区之间最快捷的海上通道,对航运及北极丰富资源的开发都大有裨益;文章针对目前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笔者认为对于北极航线的研究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北极航线 东北航线 西北航线
下载PDF
夏季北冰洋海冰边缘区海水温盐结构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37
3
作者 赵进平 史久新 矫玉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5-388,共14页
利用 1 999年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海冰边缘区的三次考察数据 ,研究了北冰洋海冰边缘区的温度和盐度结构。将海冰边缘区分为机制不同的两大类 ,一类是暖水海冰边缘区 ,主要热源是外部暖水进入海冰边缘区携带的热量 ;另一类是冷水海冰边缘... 利用 1 999年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海冰边缘区的三次考察数据 ,研究了北冰洋海冰边缘区的温度和盐度结构。将海冰边缘区分为机制不同的两大类 ,一类是暖水海冰边缘区 ,主要热源是外部暖水进入海冰边缘区携带的热量 ;另一类是冷水海冰边缘区 ,主要热源是太阳辐射加热。文中主要对冷水海冰边缘区进行了研究。虽然两个冷水海冰边缘区 (R区与T区 )温度结构不尽相同 ,但都存在表层以下水体中的温度极大值现象 ,R区的温度极大值位于2 0m左右 ,T区的位于 40— 5 0m左右的深度 ,可以认为是海冰边缘区的典型温度特征。作者认为 ,次表层暖水的热源是太阳辐射的直接加热 ,为此 ,建立了太阳加热引起海水次表层增暖的物理模型和简单的数学模型 ,获得了冰下海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增暖的解析解。结果表明 ,部分太阳辐射能穿过海冰加热冰下海水 ,加热之初温度的极大值出现在近表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 ,海温极大值的位置向下移动 ,最终可以达到 40m左右 ,证明了仅仅依靠太阳的短波辐射就可以形成中间暖的水层。文中阐明 ,开阔海水更多的是上混合层和跃层结构 ,冰下海水主要是次表层暖水结构 ;冷水海冰边缘区的海水主要带有冰下海水的特征。由于次表层暖水的形成与海冰厚度关系很大 ,近十几年北冰洋海冰厚度的显著减少势必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北冰洋 海冰边缘区 海水 形成机理 温度结构 盐度结构 太阳辐射 海气热交换 海冰厚度
下载PDF
太平洋入流及其与北冰洋异常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33
4
作者 史久新 赵进平 +1 位作者 矫玉田 曲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53-260,共8页
太平洋水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 ,对北冰洋的海冰、水团和环流产生重要影响。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北冰洋的海冰和海洋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异常变化 ;与此同时 ,白令海峡太平洋入流水的流量和性质发生了改变 ,太平洋水在北冰洋中的运移... 太平洋水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 ,对北冰洋的海冰、水团和环流产生重要影响。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北冰洋的海冰和海洋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异常变化 ;与此同时 ,白令海峡太平洋入流水的流量和性质发生了改变 ,太平洋水在北冰洋中的运移路径和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 ,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有关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北冰洋异常变化与太平洋入流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太平洋 海冰 水团 环流 运移 海洋 异常变化 改变 人流
下载PDF
北冰洋及其邻近海域极昼期间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曲绍厚 胡非 +1 位作者 李亚秋 苏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6,共9页
1999年 7— 9月中国“雪龙”号破冰船首航北极科学考察期间 ,利用TMT(系留式气象塔 )大气边界层探测系统 ,对北冰洋及其邻近海域不同下垫面进行较长时间的连续多次观测 .观测到的大气边界层廓线 ,其中包括比湿廓线的多层、逆湿结构 (逆... 1999年 7— 9月中国“雪龙”号破冰船首航北极科学考察期间 ,利用TMT(系留式气象塔 )大气边界层探测系统 ,对北冰洋及其邻近海域不同下垫面进行较长时间的连续多次观测 .观测到的大气边界层廓线 ,其中包括比湿廓线的多层、逆湿结构 (逆湿强度最强为 0 .7g/(1 0m·kg) ) ;风向、风速廓线的切变结构 (风向切变为 1 .1°/m ,风速切变为 0 .1 1 (m·s- 1 ) /m .特别是持续数日、厚达几百米、其平均逆温强度有时高达 1 .4℃ /1 0m的逆温结构 ,这种北冰洋海域特有的大气边界层结构 ,与地球气候系统中其他圈层的大气边界层结构有明显差别 .据此 ,提出了对该海域大气 -海冰 -海洋间动量、感热和潜热等湍流通量垂直交换以及热量平衡等有重要影响的大气逆温的屏障过程 .这为研究北极地区对全球气候影响、模拟北极地区现代气候和未来气候等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此外 ,文中还给出该海域不同下垫面稳定大气边界层的高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气候系统 北冰洋 逆温层 逆湿结构 风切变 海-冰-气交换
下载PDF
北冰洋夏季开阔洋面和浮冰近地层热量平衡参数的观测估算 被引量:27
6
作者 卞林根 高志球 +3 位作者 陆龙骅 张雅宾 C.Roger X.D.Zhang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9-147,共9页
利用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浮冰站和“雪龙号”考察船获得的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采用涡旋相关法和廓线法对1999年8月19~24日北冰洋浮冰和开阔水面近地层的热量平衡参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冰面的净辐射仅为开阔海面的8%,主要消... 利用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浮冰站和“雪龙号”考察船获得的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采用涡旋相关法和廓线法对1999年8月19~24日北冰洋浮冰和开阔水面近地层的热量平衡参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冰面的净辐射仅为开阔海面的8%,主要消耗于感热输送和融化,冰面损失的热量超过了吸收的净辐射,并由冰的深层热传导来补偿,潜热通量对冰面热平衡的贡献较小.开阔海面吸收的净辐射主要以潜热和感热向大气输送,分别占52%和25%,剩余部分向深层水体传导.观测事实说明北冰洋夏季开阔海面/大气和冰面/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有显著差异,开阔洋面有大量的水汽向大气输送,这对研究北冰洋地区海/冰/气相互作用对气候过程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通量 热量收支 海洋观测 热量交换 北冰洋 夏季 开阔洋面 浮冰近地层 热量平衡参数
原文传递
北冰洋海冰/气候系统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康建成 颜其德 +5 位作者 孙波 温家洪 汪大立 孙俊英 孟广林 Kumiko Goto-Azuma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01-310,共10页
结合前人对北冰洋海冰、气候系统的研究成果和 1 999年 8月在北冰洋对海冰的现场观测 ,本文综述了海冰分布、厚度的变化 ,海冰表面特征、积雪变化及北冰洋天气、气候特征和分区。讨论了北极海冰与南极海冰的差异。文章认为 ,北冰洋与周... 结合前人对北冰洋海冰、气候系统的研究成果和 1 999年 8月在北冰洋对海冰的现场观测 ,本文综述了海冰分布、厚度的变化 ,海冰表面特征、积雪变化及北冰洋天气、气候特征和分区。讨论了北极海冰与南极海冰的差异。文章认为 ,北冰洋与周围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的不一致 ,主要是由于夏季在北冰洋海冰与开阔水域的相间分布、海冰漂移、融化吸热 ,均衡了周围大气、海洋温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北冰洋 海冰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 环境 分布
下载PDF
北冰洋主权之争的趋势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郦久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21,共5页
2007年8月俄罗斯科考队在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俄国旗,此举意味着俄有意将北极点以南的广阔水域及其大陆架纳入俄版图,因而引起北冰洋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应。未来能否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决北冰洋及其大陆架的主权竞争问题,有关国家能... 2007年8月俄罗斯科考队在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俄国旗,此举意味着俄有意将北极点以南的广阔水域及其大陆架纳入俄版图,因而引起北冰洋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应。未来能否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决北冰洋及其大陆架的主权竞争问题,有关国家能否在联合国的主导下制定一部《北冰洋公约》或类似法律文件,将成为有关北极和北冰洋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北极 主权竞争 俄罗斯
下载PDF
北冰洋冰区航行的船舶操纵 被引量:22
9
作者 顾维国 张秋荣 胡志武 《航海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4,共5页
船舶在北冰洋上航行遭遇的最大困难是冰区航行,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船毁人亡的海难事故。此文介绍船舶驾驶人员应了解的冰区航行的特点和掌握冰区航行船舶的操作方法,以安全通过北冰洋冰区,优质地完成营运和科考任务。
关键词 北冰洋 冰区航行 船舶操纵
下载PDF
从2011/2012和2015/2016年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看北极海冰以及前期夏季北极大气环流异常的作用 被引量:23
10
作者 武炳义 杨琨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3-696,共14页
利用美国NCEP/NCAR、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得来中心海冰密集度资料,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2011/2012和2015/2016年两个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和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尽管热带太平洋海温背景截然不... 利用美国NCEP/NCAR、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得来中心海冰密集度资料,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2011/2012和2015/2016年两个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和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尽管热带太平洋海温背景截然不同(分别为弱的拉尼娜事件和强厄尔尼诺事件),但这两个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均异常偏强,自1979年以来其强度分别排第1和第5位。前期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是导致这两个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的主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前期夏季北冰洋表面反气旋风场,以及其上空对流层中、低层平均气温偏高,加强了北极海冰偏少对冬季大气变率的负反馈,进一步促进了西伯利亚高压的加强,从而有利于东亚地区冬季阶段性强严寒的出现。因此,夏季北极大气环流的动力和热力状态不仅影响夏、秋季北极海冰,而且对海冰偏少影响亚洲冬季气候变率有重要调节作用。2015/2016年冬季强厄尔尼诺事件并不能掩盖来自北极海冰和大气环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西伯利亚高压 北冰洋 反气旋 厄尔尼诺事件
下载PDF
北冰洋中央密集冰区海冰对太阳短波辐射能吸收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赵进平 李涛 +1 位作者 张树刚 矫玉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41,共9页
太阳辐射能是海冰融化的最主要能源,基于在2008年8月21~27日北极加拿大海盆中部为期8天的冰站考察中海冰光学观测数据,研究了北冰洋中央密集冰区海冰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通过现场直接观测,确定了海冰透射率、反照率、吸收率及其随冰... 太阳辐射能是海冰融化的最主要能源,基于在2008年8月21~27日北极加拿大海盆中部为期8天的冰站考察中海冰光学观测数据,研究了北冰洋中央密集冰区海冰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通过现场直接观测,确定了海冰透射率、反照率、吸收率及其随冰厚的变化,得出海冰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率大约为到达冰面太阳辐射的16%,大部分被冰雪表面反射。为期3天的对太阳辐射的观测表明,虽然到达北冰洋中央密集冰区的太阳辐射能并不少,但由于云和雾覆盖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很大,有将近57%被大气削弱,其余的又有77%左右被冰雪表面反射回太空,海冰吸收的热量只有10.2W/m。,相当于每天融化2.6mm的冰,1nq厚海冰全部融化需要380天,不足以为海冰融化提供足够的热量。-因此北冰洋中央密集冰区终年被海冰覆盖,即使在北冰洋海冰面积骤减的现状下,那里的海冰密集度仍然接近100%。然而,文章的结果指出:大气中云和雾大幅度减少、积雪层融化、海冰厚度减小、融池的比例增加等因素都会大幅度增加海冰吸收的热量,未来这些过程的发生有可能导致北冰洋密集冰区的海冰快速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海冰 光学 太阳辐射能 吸收
下载PDF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志华 石学法 +2 位作者 韩贻兵 辛春英 杨作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6-454,共9页
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分布受源区母岩和海区环流结构所制约。来自加拿大马更些河的物质富含高岭石和伊利石,对研究区东北部和北部沉积物的影响较大;来自阿拉斯加西北部的河流和海岸带物质富含绿泥石,高... 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分布受源区母岩和海区环流结构所制约。来自加拿大马更些河的物质富含高岭石和伊利石,对研究区东北部和北部沉积物的影响较大;来自阿拉斯加西北部的河流和海岸带物质富含绿泥石,高岭石含量变化较大,对阿拉斯加西北部近海沉积物的影响明显;来自西伯利亚的物质富含绿泥石,对研究区西部沉积物的影响较为明显。自白令海峡进入的太平洋水携带富含蒙皂石的育空河物质横穿楚科奇海陆架向北扩散,导致楚科奇海中部沉积物中的蒙皂石含量高;同时,粘土矿物自身的粒度分异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蒙脱石在离岸距离较远的中部海区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北冰洋 表层沉积物 粘土矿物 物源 海洋环流
下载PDF
北冰洋西部沉积物有机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20
13
作者 陈志华 石学法 +2 位作者 蔡德陵 韩贻兵 杨作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71,共11页
通过对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含量(δ13C)、氮同位素含量(1δ5N)及生物成因SiO2(BSiO2)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海源和陆源有机质的分布受海区环流结构和营养盐结构所制约.楚科奇海中西部和楚科奇海台受太平... 通过对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含量(δ13C)、氮同位素含量(1δ5N)及生物成因SiO2(BSiO2)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海源和陆源有机质的分布受海区环流结构和营养盐结构所制约.楚科奇海中西部和楚科奇海台受太平洋富营养盐海水的影响,海洋生产力高,沉积物中海源有机质和BSiO2含量高;靠阿拉斯加一侧海域海水的营养盐含量和生产力都偏低,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比重增加;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北部的楚科奇高地和加拿大海盆,冰封时间较长,营养盐供应少,海洋生产力低,但来自马更些河和阿拉斯加北部的陆源有机质增多,沉积物中BSiO2含量小于5%,海源有机质百分含量小于40%.由于亚北极太平洋水通过楚科奇海向北冰洋海盆输送,研究区营养盐池表现为开放系统,营养盐的利用率与它的供应成反比,与海洋生产力成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表层沉积物 有机质 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生物硅
下载PDF
北冰洋东北航道夏季集装箱航运经济性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徐骅 尹志芳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2013年第3期10-17,共8页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夏季北极海冰范围急剧缩小,为北极的国际航运迎来了机遇,夏季航行于俄罗斯东北航道的船只迅速增多。由于东北航道的距离远远小于传统亚欧航线,因此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很多海运国家对此极为关注。本文通过...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夏季北极海冰范围急剧缩小,为北极的国际航运迎来了机遇,夏季航行于俄罗斯东北航道的船只迅速增多。由于东北航道的距离远远小于传统亚欧航线,因此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很多海运国家对此极为关注。本文通过成本分析法,计算亚欧集装箱航线采用东北航道时可节约的航运成本,对东北航道的经济优势作出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东北航道 集装箱 航运
下载PDF
南北极海区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高众勇 陈立奇 王伟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63-269,共7页
南北极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地区 ,也是世界大洋对全球变化反馈的一个重要窗口。文章论述了南北极海区碳循环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阐述了目前南大洋及北冰洋的生产力水平及碳收支平衡状态 ,讨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存在问... 南北极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地区 ,也是世界大洋对全球变化反馈的一个重要窗口。文章论述了南北极海区碳循环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阐述了目前南大洋及北冰洋的生产力水平及碳收支平衡状态 ,讨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存在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的研究表明 ,北极的生产力比历史上所认为的要高 ,在全球变化的作用下 ,其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碳汇区 ;南大洋主控着人为源CO2 的海气交换通量 ,而生产力所受到的限制也影响着其吸收CO2 的潜力。目前制约着对两极碳循环进一步认识所缺乏的资料包括 :极区碳汇的时空变异、南大洋的Fe限制及Fe假说、紫外增强对极区碳循环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今后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全球变化对两极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反馈 ,碳循环的机制及其动力学过程 ,以及通过碳循环人为干预全球变化的可行性。近年来 ,中国也十分重视极区碳循环的研究 ,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E~ 80°W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CO2 的汇 ,其中在 45°W~ 30°W及 10°W~ 10°E之间 ,是CO2 的强汇区。北冰洋的一些海区也表现为很强的碳汇区。计算得出 ,楚科奇海及其附近海区 7月到 9月CO2 吸收通量为 0 13g/ (m2 ·d) (碳 )。南大洋夏季CO2 吸收通量为 0 1g/ (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二氧化碳 初级生产力 全球变化 南大洋 北冰洋
下载PDF
北冰洋海冰厚度穿透雷达探测与下表面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孙波 温家洪 +3 位作者 康建成 罗宇忠 李院生 何茂兵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52-958,共7页
通过对北冰洋海冰穿透雷达的探测与分析,讨论了雷达电磁波探测海冰厚度和海冰下表面形态特征的能力.结果表明,雷达波可穿透超过6m厚度的北极盛夏海冰,雷达波在海冰内的传播速度是0.142-0.154 m/ns.雷达图像表现出海冰下表面粗糙起伏的... 通过对北冰洋海冰穿透雷达的探测与分析,讨论了雷达电磁波探测海冰厚度和海冰下表面形态特征的能力.结果表明,雷达波可穿透超过6m厚度的北极盛夏海冰,雷达波在海冰内的传播速度是0.142-0.154 m/ns.雷达图像表现出海冰下表面粗糙起伏的微形态特征,这种微形态特征与海冰类型关系紧密,反映出雷达探测有助于识别和划分海冰类型.基于雷达图像同时显示海冰上、下界线的特点,统计分析了二者界线实际长度的差异,提出一个新的长度因子数值概念,可用于海冰上、下表面面积差异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探测 北冰洋 海冰厚度 下表面形态 海冰类型 海冰穿透雷达
原文传递
北冰洋地质构造及其演化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学杰 万玲 +3 位作者 万荣胜 韩冰 杨楚鹏 姚永坚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1-285,共15页
北冰洋及其周围的陆架海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油气和煤炭。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调查程度很低,许多地质与构造问题尚未解决。区域构造的认识主要依赖航磁测量结果。本文试图综合各国对北冰洋地区的研究现状,形成对该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 北冰洋及其周围的陆架海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油气和煤炭。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调查程度很低,许多地质与构造问题尚未解决。区域构造的认识主要依赖航磁测量结果。本文试图综合各国对北冰洋地区的研究现状,形成对该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认识:(1)欧亚海盆磁条带清晰,对海盆构造和演化历史认识争议最小,识别的最老磁条带为25,因此海盆大致于58Ma开始张开。磁条带13之后,Yermak高地与莫里斯·杰塞普隆起分离,欧亚海盆与北大西洋连通。(2)从地壳结构与地壳厚度,以及其他资料来看,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与罗蒙诺索夫海岭一样,应为陆壳,可能是先后从巴伦支陆架裂离形成的。(3)马卡罗夫海盆为典型的洋壳,其形成方式和时代还很少约束,其中观点之一是在晚赛诺曼期-早始新世,随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裂离巴伦支陆架,海底扩张形成,并随Gakkel扩张中心在晚古新世的形成而逐步衰退。(4)加拿大海盆可能是北冰洋最早形成的海盆,其形成时间与机制至今仍所知甚少,但可能是从140—135Ma至95—80Ma,随新西伯利亚-楚科奇-阿拉斯加微板块旋转裂离加拿大北部陆缘形成。(5)北冰洋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新生代早期、新生代。第一阶段,加拿大海盆地的扩张中心形成、演化与消亡,第二阶段是拉布拉多-巴芬-马卡罗夫扩张中心的形成与演化,在始新世停止活动,第三阶段,极慢速的Mohna、Knipovich和Gakkel洋中脊的扩张,致使欧亚海盆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北冰洋 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中国船舶首航东北航道及其展望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洛 赵越 +1 位作者 刘建民 韩淑琴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6-284,共9页
北极航道按其处于地球上的地理方位可分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东北航道按航线所处的纬度范围则可分为北极低纬航线(北极近岸航线)、北极中纬航线(作为国际常规航线)、北极高纬航线、挺极航线。"雪龙"号于2012年夏季书写了中... 北极航道按其处于地球上的地理方位可分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东北航道按航线所处的纬度范围则可分为北极低纬航线(北极近岸航线)、北极中纬航线(作为国际常规航线)、北极高纬航线、挺极航线。"雪龙"号于2012年夏季书写了中国船舶首航东北航道的航海史。"雪龙"号从东北航道的起点白令海峡开始,沿东北航道抵达冰岛,并沿北极高纬航线返回白令海峡,完成往返穿越北冰洋之旅。据此,本文对北极航道的分类提出了一些看法,对东北航道的商业航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概述了"雪龙"号此次首航东北航道的整个进程和关键问题,同时对中国建立北极航道战略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航道 北极航道 “雪龙”号 北极战略 北冰洋
下载PDF
北极地区碳循环研究意义和展望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立奇 高众勇 +1 位作者 杨绪林 詹力杨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1-180,共10页
全球变暖引发了北极地区的快速变化。北极地区苔原冻土带退化、海冰面积退缩和厚度变薄将使北极生态系发生重要变化 ,因而引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变异。为精确评估北极地区对人为大气CO2 的吸收通量 ,围绕北极苔原、边缘海和极区... 全球变暖引发了北极地区的快速变化。北极地区苔原冻土带退化、海冰面积退缩和厚度变薄将使北极生态系发生重要变化 ,因而引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变异。为精确评估北极地区对人为大气CO2 的吸收通量 ,围绕北极苔原、边缘海和极区海域的碳循环研究引起了重视。调查表明 ,北冰洋和亚北冰洋海冰区是海洋吸收大气CO2 的重要汇区 ,北冰洋具有吸收大气CO2 约 1×GtC/a的能力 ,北冰洋夏季冰缘区的长光照和高生产力促进了对大气CO2 的吸收能力 ,北冰洋深水环流和通风作用也有利于表层碳向深水转移。最近有些调查表明 ,如温度继续升高 ,北极苔原有可能从碳汇转变成大气碳源。国际上正加强北极地区碳循环研究的规划和计划 ,企图通过改进现场调查观测手段以及研究方法 ,来定量研究和模式预测变化中北极地区的碳汇潜力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北冰洋 海冰 边缘海 地球气候 碳循环 环流 大气CO2 全球变暖 吸收
下载PDF
北极争端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15
20
作者 曾望 《国际资料信息》 2007年第10期11-17,共7页
关键词 北极地区 历史 现状 北冰洋 北极圈 陆地 平方 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