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异 |
曹志赟
|
《语文研究》
|
1987 |
35
|
|
2
|
“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
邹红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27
|
|
3
|
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诚信危机刺痛中国 |
欧阳海燕
|
《小康》
|
2011 |
25
|
|
4
|
北京、蘇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 |
趙元任
|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18
|
|
5
|
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 |
钱乃荣
|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
2004 |
18
|
|
6
|
V前受事结构的功能及其表现形式 |
曹秀玲
|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2
|
|
7
|
原始崇拜与曹禺的戏剧创作 |
董炳月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2
|
|
8
|
侵华战争中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摧残 |
王春南
|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
1993 |
16
|
|
9
|
试论电视剧的地域特色 |
高鑫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
1991 |
16
|
|
10
|
京味小说与北京方言文化 |
赵园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
1989 |
15
|
|
11
|
曹禺和他的剧作 |
钱谷融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9 |
15
|
|
12
|
“诗样的情怀”——试论曹禺剧作内涵的多解性 |
邹红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0
|
|
13
|
张辛欣小说的内心视境与外在视界——兼论当代女性文学的两个世界 |
王绯
|
《文学评论》
|
1986 |
11
|
|
14
|
北京话t组声母的前化现象 |
曹耘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1987 |
9
|
|
15
|
关于“口述实录文学”的思考 |
袁基亮
|
《当代文坛》
|
1985 |
11
|
|
16
|
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研究(上) |
韩国鐄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10
|
|
17
|
论作为一种文人生存模式的“曹禺现象” |
李扬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8
|
|
18
|
论中国当代戏剧中的反现代倾向 |
董健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9
|
|
19
|
论巴迪先生近年来的“老舍研究”──老舍先生百年祭 |
吴永平
|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9
|
|
20
|
从误读到误解:理论与创作的互动——以曹禺现象为例 |
梁巧娜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