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勇德 被引量:15
1
作者 林贵长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1,共4页
“勇”作为德性是一种道德力量,即正视危险、克服困难、摆脱恐惧、抗拒欲望、抵制软弱和忍受痛苦等为善力量。不惧、果断和坚毅是“勇”德的基本内涵,坚忍不拔、勇于生存,敢于担当、见义勇为,知耻改过、去恶迁善,以及独立自主、持节不恐... “勇”作为德性是一种道德力量,即正视危险、克服困难、摆脱恐惧、抗拒欲望、抵制软弱和忍受痛苦等为善力量。不惧、果断和坚毅是“勇”德的基本内涵,坚忍不拔、勇于生存,敢于担当、见义勇为,知耻改过、去恶迁善,以及独立自主、持节不恐等,则应当成为“勇”在现代社会的主要实践内涵。弘扬和培育“勇”德,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成就个人事业,而且有助于发扬人道,匡扶正义,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勇德: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 被引量:1
2
作者 金玉柱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1,131,共10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是要守正创新、夯基固本立德树人的中国话语。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武术教育的时代契合为出发点,以德性条目中勇德的内在维度为切入点。研究指出:武术勇德作为一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是要守正创新、夯基固本立德树人的中国话语。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武术教育的时代契合为出发点,以德性条目中勇德的内在维度为切入点。研究指出:武术勇德作为一种生命能,它不是特定条目的形式之勇,而是由之形成的见义勇为、敢于担当的主体德性的表现,它始终被限定为完成智、仁而生发出“依自不依他”的顽强意志品质。经历了性格特征以及行为方式的自然之勇,在注入“仁”“义”“礼”等伦理内涵后,逐渐走向道德德性,它趋于终极存在的生命精神。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根本指向,其思想意蕴主要体现在,心性之勇为“敢直其身,敢行其意”的德性之维;气力之勇为“浩然之气,勇武之魂”的生命之维;仁义之勇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君子之维。武术勇德的当代启示在于要重塑“身体作为成长的教育起点”的武术本体认知;夯实“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武术教育理念;厚植“英雄形象与日常生活交织”的武术育人沃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教育 树人 生命能 身心一体
下载PDF
论体育运动中的勇德 被引量:7
3
作者 丁素文 冯蕾 巨砚萍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3-45,共3页
勇德贯穿于体育运动的始终,它体现着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与勇德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密不可分。勇德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同时体育运动又能够促进勇德的形成与发展。勇德在体育运动中主要表现为不惧之勇,果断之勇... 勇德贯穿于体育运动的始终,它体现着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与勇德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密不可分。勇德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同时体育运动又能够促进勇德的形成与发展。勇德在体育运动中主要表现为不惧之勇,果断之勇,坚毅之勇和知耻之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原文传递
子夏为官与孔门武艺勇德考 被引量:7
4
作者 高培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0-37,共8页
子夏任卫国行人在鲁哀公七至九年,地点在卫都帝丘,《韩诗外传》所载其勇武事迹并非虚构;其为莒父宰在哀公十二年春至十四年春,地点属"鲁之西鄙",当时的形势与任务是"备晋"。子夏智勇双全的素质在孔门颇有代表性。... 子夏任卫国行人在鲁哀公七至九年,地点在卫都帝丘,《韩诗外传》所载其勇武事迹并非虚构;其为莒父宰在哀公十二年春至十四年春,地点属"鲁之西鄙",当时的形势与任务是"备晋"。子夏智勇双全的素质在孔门颇有代表性。孔子倡导"仁、智、勇"三达德,将"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列为"成人"必备素养。孔门建立在武艺传授基础上的君子之勇,对于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有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孔门 武艺
原文传递
中华传统勇德思想探源——基于儒道释三家勇论的分析
5
作者 李保玉 《武陵学刊》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勇德是人之不惧且积极的生命力量,是一种向善与为善的道德科目,正是这种德性内涵才使其超越时空而备受古今中外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勇德思想,主要散见于儒道释三家的典籍之中,它们关于勇德内涵及弘扬之道... 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勇德是人之不惧且积极的生命力量,是一种向善与为善的道德科目,正是这种德性内涵才使其超越时空而备受古今中外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勇德思想,主要散见于儒道释三家的典籍之中,它们关于勇德内涵及弘扬之道的论述对当下国民道德人格培养与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启示意义。从内涵上看,儒家强调“道义之勇”,赋予勇德以道德德性,将其限定在知与仁的道德阈限内,认为勇德只有发乎仁、合乎知、导于义、成于礼,才能祛其劣性、扬其德性;道家主张“无为无待之勇”,赋予勇德一种顺应自然、遵循本性的自然德性,呈现出向往自由、追求独立、不断超越的行为特征;释家呼吁“放下之勇”,赋予勇德以坚韧、静修、劝善的精神德性,提倡一种放下执念、清心静修、普度众生的出世精神。从弘扬上看,儒家遵循的是由内而外的发现逻辑,而道家与释家遵循的是由外而内的生成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释 文化传承 精神弘扬
下载PDF
勇德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永刚 《中国德育》 2017年第16期11-14,共4页
勇德最初是用于争斗和战争的自然德性,其后经过孟子和荀子的伦理化重构,勇德被注入了道义内涵,成为一种独立的道德德性。宋明理学家则赋予勇德更为宽阔的意义,使之成为指向个体理想人格的道德勇气。勇德的这三层内涵对于当今社会中个体... 勇德最初是用于争斗和战争的自然德性,其后经过孟子和荀子的伦理化重构,勇德被注入了道义内涵,成为一种独立的道德德性。宋明理学家则赋予勇德更为宽阔的意义,使之成为指向个体理想人格的道德勇气。勇德的这三层内涵对于当今社会中个体的幸福、社会的正义、国家的兴旺,均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在德育活动中,一是要明晰勇德的三重意义,二是要在个体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勇德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原文传递
《周易》震卦中的勇德观及其道德哲学意涵
7
作者 陈志雄 《前沿》 2023年第5期128-135,共8页
《周易》震卦首先是取义于“震动”之意的通说,而非执泥于对历史上一场地震的事实性记述,更不能依《大象传》旧说取“雷震”之象立意。此两种说法有其难掩之误读,需要澄清。当明乎其“震动”之意的渊源后,震卦的人文意蕴及其道德内涵才... 《周易》震卦首先是取义于“震动”之意的通说,而非执泥于对历史上一场地震的事实性记述,更不能依《大象传》旧说取“雷震”之象立意。此两种说法有其难掩之误读,需要澄清。当明乎其“震动”之意的渊源后,震卦的人文意蕴及其道德内涵才能向我们真正敞开,“勇”这一德性观念也进而得以显豁,具体就是:卦辞所涉宗庙祭祀情境下,“诚”与“敬”烘托出的“勇”;以史证经,发显文王在处忧困境下的“勇”于担当;最后是进入道德语境的言说中,直接表现为戒惧自修的“勇”。此三方面由表及里,形成一体三翼,有机地构成震卦所含摄之勇德观念。此亦是儒家道德哲学的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震卦 人文语境 儒家道哲学
原文传递
浅论孔子的勇德思想 被引量:3
8
作者 崔雪茹 《孝感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5-9,共5页
在孔子的"仁"学体系里理解其勇德思想,可以清楚看到,他所说的"勇"作为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与"仁"、"智"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性基础。不惧、果断和坚毅是勇德的基本内涵,见义勇为、... 在孔子的"仁"学体系里理解其勇德思想,可以清楚看到,他所说的"勇"作为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与"仁"、"智"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性基础。不惧、果断和坚毅是勇德的基本内涵,见义勇为、知耻改过以及持节不恐等,则应当成为"勇"在现代社会的主要实践内涵。弘扬和培育勇德,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促进个人事业成功,而且有助于发扬人道,匡扶正义,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仁、义、礼、知、中庸的内在要求——论先秦儒家勇德的基本内容 被引量:4
9
作者 祝传佳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3-47,共5页
由孔子与其弟子间对话,及孟子荀子的论述来看,"勇"作为一种德性是先秦儒家倡导的众德目之一,与"仁""义""礼""知"等道德德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先秦儒家认为勇德是以"仁&qu... 由孔子与其弟子间对话,及孟子荀子的论述来看,"勇"作为一种德性是先秦儒家倡导的众德目之一,与"仁""义""礼""知"等道德德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先秦儒家认为勇德是以"仁"为根源、以"义"为约束、以"礼"为标准、以"知"为判断、以"中庸"为旨归的伦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仁义礼知 中庸
下载PDF
《论语》“勇德”思想新探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雯 《社科纵横》 2011年第10期116-118,共3页
"勇"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德目。《论语》中的"勇"可分为子路之勇和成人之勇,并集中于对前者的论说。"勇"作为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依仁义礼智诸德而立,与诸德目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性基础。... "勇"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德目。《论语》中的"勇"可分为子路之勇和成人之勇,并集中于对前者的论说。"勇"作为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依仁义礼智诸德而立,与诸德目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性基础。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勇德都具有丰富的意涵和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伦理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伦理中“勇”的内涵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家忠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2-1035,共4页
以先秦儒家伦理的经典书目为依托,考察"勇"概念的辩证脉络及伦理意涵。相对于古希腊伦理中的"智"、"公"、"节"、"勇"四德,先秦儒家将"知"、"仁"、"勇"... 以先秦儒家伦理的经典书目为依托,考察"勇"概念的辩证脉络及伦理意涵。相对于古希腊伦理中的"智"、"公"、"节"、"勇"四德,先秦儒家将"知"、"仁"、"勇"并称为三德,其中"勇"具有"无惧"和"知耻"两个特征,"勇"的层级亦分为"上勇"、"中勇"与"下勇","勇"的意涵也以"勇德"为贵,"勇气"次之,"勇力"为轻依次呈现。"勇"之所以被先秦儒家称为德,是因为它是在仁爱信念的驱动下体现出的一种无惧、知耻、合义、达礼且好学的中庸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知耻
下载PDF
孟子勇德思想探析
12
作者 祝传佳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1期31-34,共4页
虽然勇并不是孟子思想中四德之一,但在孟子德性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认为人应摈弃血气之勇,应好大勇,追求不动心之勇,追求符合德性的义理之勇,这种勇符合道义和大节,是敢于担当的道德之勇。在修养上,孟子主张以气养勇,以义配勇,主... 虽然勇并不是孟子思想中四德之一,但在孟子德性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认为人应摈弃血气之勇,应好大勇,追求不动心之勇,追求符合德性的义理之勇,这种勇符合道义和大节,是敢于担当的道德之勇。在修养上,孟子主张以气养勇,以义配勇,主张"舍生取义","习""气""志"与勇密切结合,这样勇德就成为情感与行动相统一的德性,使勇德成为其最高的道德人格中重要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内涵 修养
下载PDF
论勇德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再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2-98,共7页
勇敢在古代被视为“三达德”之一,但在今天却日渐淡出人们的视域。而哲学上、文化上的“身体转向”的崛起,则为人们重新认识勇德提供了契机。从身体哲学出发可以发现,勇是“身心一体”,是“生命之能”,“依自不依他”是勇的根本原理。... 勇敢在古代被视为“三达德”之一,但在今天却日渐淡出人们的视域。而哲学上、文化上的“身体转向”的崛起,则为人们重新认识勇德提供了契机。从身体哲学出发可以发现,勇是“身心一体”,是“生命之能”,“依自不依他”是勇的根本原理。这一切还意味着,勇既是宇宙的终极存在,又是人类道德伦理的“第一要义”。即使在“唯知主义”日益风靡的今天,勇德不仅不会在人类生活中销声匿迹,反而将愈加彰显其不朽的道德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心一体 生命之能 依自不依他
下载PDF
孔子“勇”观念的德性化路径
14
作者 金雪琴 《济宁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7,共7页
春秋时期是一个武力角逐、诸侯争霸的时代,所以“力勇”这一概念在当时格外重要。但是,过分强调“力勇”又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弊端。孔子看到了“勇”的双重面向,强调规避“力勇”因盲目性和血气性所产生的弊端,而将“勇德”纳入儒家的... 春秋时期是一个武力角逐、诸侯争霸的时代,所以“力勇”这一概念在当时格外重要。但是,过分强调“力勇”又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弊端。孔子看到了“勇”的双重面向,强调规避“力勇”因盲目性和血气性所产生的弊端,而将“勇德”纳入儒家的德性体系以彰显“勇”的真正价值。在孔子看来,“勇”正是在与仁、礼、智、义的制约和联系中不断实现德性化,而勇之德性化的过程即表现为“力勇”成为“勇德”的过程。孔子对“勇”的德性化也开启了后世对于“勇德”的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性化
下载PDF
中西勇德观及其现实意义和养成途径
15
作者 荣延庆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9-54,101,共7页
中国文化中的勇德主要体现在儒家经典中。“勇”的内涵意指:勇必有义、勇必有礼、勇必有为;勇德的三境界是:北宫黝与孟施舍式的守气,子夏与曾子式的守约,孟子之善养浩然之气。宋明理学的勇德思想强调理性与思辨;近代勇德的发展融入了新... 中国文化中的勇德主要体现在儒家经典中。“勇”的内涵意指:勇必有义、勇必有礼、勇必有为;勇德的三境界是:北宫黝与孟施舍式的守气,子夏与曾子式的守约,孟子之善养浩然之气。宋明理学的勇德思想强调理性与思辨;近代勇德的发展融入了新文化与实践精神。西方文化中的勇德生发于战争中的英雄主义;中世纪勇德进入基督教文化,勇是为了信仰而献身并为了维护其利益而战斗的道德精神;文艺复兴以后,勇德从理性的角度指向个人内心与个体价值。中西文化中的勇德都以社会价值规范为核心内容,强调适度,从外治趋向内治。西方文化中的勇简单直观,易于达至;中国文化中的勇比较抽象,强调自我修养,追求高尚境界。中国当下需要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个人精神世界的勇敢担当。中西文化中勇德的内涵特征暗示着今之勇德在生理层面及心理层面的养成路径:身有定力,即守气,令自我情绪有秩序;心有认定,即守约,正确认识社会秩序;情有执定,即养浩然之气,自造内心心灵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义 浩然之气 心灵秩序
下载PDF
从传统文化中探寻勇德继承的意义
16
作者 荣延庆 谢超凡 《今古文创》 2022年第11期111-113,共3页
中国文化中的勇德主要体现在儒家经典中,"勇"的内涵意指勇必有义、勇必有礼、勇必有为,勇德的三境界是,北宫黝与孟施舍式的守气,子夏与曾子式的守约,孟子之善养浩然之气。当今的和平年代,现代人常常会遭受价值理性的没落、自... 中国文化中的勇德主要体现在儒家经典中,"勇"的内涵意指勇必有义、勇必有礼、勇必有为,勇德的三境界是,北宫黝与孟施舍式的守气,子夏与曾子式的守约,孟子之善养浩然之气。当今的和平年代,现代人常常会遭受价值理性的没落、自我认同的危机的折磨。需要一份从安全的混沌状态抽身而出的勇气,这种勇德是推动社会各方面良性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义 浩然之气 心灵秩序
下载PDF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勇德的理论研究
17
作者 王群立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22期51-53,共3页
勇德作为重要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勇德以不惧为重要标识、以正义为目的、以坚毅为行为准则。主要表现在勇的精神和行为。阐述了勇德的价值作用,主要表现为:勇德可以优化个体良好品质,可以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勇德作为重要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勇德以不惧为重要标识、以正义为目的、以坚毅为行为准则。主要表现在勇的精神和行为。阐述了勇德的价值作用,主要表现为:勇德可以优化个体良好品质,可以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可以构建幸福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毅
下载PDF
略论孙中山的军人“尚义”勇德观
18
作者 潘积中 《才智》 2011年第28期214-215,共2页
孙中山提出,"勇"之定义即"不怕"。"勇"的类型包括"小勇"和"大勇"。军人之勇,是成仁取义之大勇,是有主义、有目的、有知识之勇。军人之勇的必要条件:一是"长技能",即掌握... 孙中山提出,"勇"之定义即"不怕"。"勇"的类型包括"小勇"和"大勇"。军人之勇,是成仁取义之大勇,是有主义、有目的、有知识之勇。军人之勇的必要条件:一是"长技能",即掌握命中、隐伏、耐劳、走路、吃粗等五种技能;二是"明生死",即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孙中山的军人勇德观具有尚义性、科学性和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军人 军人伦理学
原文传递
论先秦儒家勇德的基本内容
19
作者 祝传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1期17-19,共3页
由孔子与其弟子间对话,以及孟子、荀子的论述可以看出,"勇"作为一种德性是先秦儒家倡导的众德目之一,与"仁""义""礼""智"等道德德目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先秦儒家认为勇德是临... 由孔子与其弟子间对话,以及孟子、荀子的论述可以看出,"勇"作为一种德性是先秦儒家倡导的众德目之一,与"仁""义""礼""智"等道德德目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先秦儒家认为勇德是临危不惧、持节不恐、审慎果断、具有弘毅意志且行为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一种不怕艰辛、坚忍不拔、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道德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行为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
20
作者 冷兰兰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41-44,共4页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勇"与儒家的诸多道德德目关联在一起,要对先秦儒家勇德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阐述,需要通过与出世的佛家、道本自然的道家和知识是美德的古希腊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古希腊 佛家 道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