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法法典化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关系 被引量:12
1
作者 谢德成 《中国劳动》 2015年第5期8-11,共4页
《劳动合同法》是否纳入民法典,既应是一个价值选择,也应是一个成本对比。西方民法典对雇佣合同的规定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代表劳动合同法本质的法要素恰恰在民法典之后。我国劳动关系具有许多特殊性,决定了干预的必要性和正常化。劳动... 《劳动合同法》是否纳入民法典,既应是一个价值选择,也应是一个成本对比。西方民法典对雇佣合同的规定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代表劳动合同法本质的法要素恰恰在民法典之后。我国劳动关系具有许多特殊性,决定了干预的必要性和正常化。劳动法体系已经形成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劳动合同法不宜纳入民法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合同 线索 劳动法体系
原文传递
我国《劳动法典》编纂若干基本问题的初步思考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全兴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4,共10页
作为一项彰显中国特色的重大立法工程,我国《劳动法典》编纂中,基于劳动法是公法私法化/社会化之产物的社会法定位,应从劳动法整体和各项制度中作出社会化公、私法因素有机融合的安排,并弥补因公法路径依赖所致局部性私法化不足和社会... 作为一项彰显中国特色的重大立法工程,我国《劳动法典》编纂中,基于劳动法是公法私法化/社会化之产物的社会法定位,应从劳动法整体和各项制度中作出社会化公、私法因素有机融合的安排,并弥补因公法路径依赖所致局部性私法化不足和社会化滞后的缺陷;基于多维度劳动法二元结构,应兼顾现阶段和长远的发展需要,选择劳动法二元结构的类型,并在原则普适和规则统一基础上作出分类安排;基于劳动法与民法分工合作的缺口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应适度扩大劳动法保护范围,分层次安排“两法”分工合作,并完善劳动法规范,以适度限制民法规范对劳动关系和经济从属性劳务关系的适用,且与人格权民法规范对接;基于现行劳动法在工具体系、形式体系和规范体系上的不足,应以解决体系性问题为导向,设计《劳动法典》的结构,布局其与以下位阶立法对劳动法律规范的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法 公私融合 劳动法二元结构 劳动法体系
原文传递
《劳动法典》编纂中集体劳动法的体系与革新 被引量:1
3
作者 肖竹 《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4-178,共15页
《劳动法典》研究目前除关注宏观性议题外,亦应聚焦专编做体系布局与核心制度构成研究。编纂而非汇编的《劳动法典》宜采用部门“潘多克顿式”立法。集体劳动法的集体性、民主性、自治与规制的混合性等价值共性是决定其能否独立成编及... 《劳动法典》研究目前除关注宏观性议题外,亦应聚焦专编做体系布局与核心制度构成研究。编纂而非汇编的《劳动法典》宜采用部门“潘多克顿式”立法。集体劳动法的集体性、民主性、自治与规制的混合性等价值共性是决定其能否独立成编及其编章内容的法理基础,而该编的法典化亦受法典整体立法取向与立法规划的约束与影响。集体劳动法编的立法结构需对《工会法》与《劳动法典》的关系处理、集体合同的编章安排、民主管理制度与集体劳动法编的融合,以及集体争议处理规则的体例安排做重点回应。在未来劳动法“从属性”逻辑不断遭遇冲击的背景下,集体劳动法编亦需对相关特殊群体和用工关系在适用规则与调整内容上予以革新性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法典》 集体劳动法 劳动法体系 劳动法律关系
原文传递
劳动基准法的基本范畴和体系定位 被引量:3
4
作者 叶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51-59,共9页
劳动基准法在劳动法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对其概念的理解应强化其内涵特征,从而缩小并确定其外延范围。"基准"相较于"标准",其名称更能传达出法律概念的本意。采用劳动基准法的狭义概念,是由劳动基准法的公法性质... 劳动基准法在劳动法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对其概念的理解应强化其内涵特征,从而缩小并确定其外延范围。"基准"相较于"标准",其名称更能传达出法律概念的本意。采用劳动基准法的狭义概念,是由劳动基准法的公法性质所决定的。劳动基准法虽然属于公法,但也会产生私法效果,不能因此将其理解为公、私融合法而扩大其外延。即便劳动基准同时构成劳动合同的附随义务,劳动合同法中包含有劳动关系强行运行规则,均不影响劳动基准法与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内部体系中各自独立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基准 劳动合同 劳动法体系 效果 公私融合
下载PDF
如何给“骑手”们系上“安全带”
5
作者 蒲晓磊 《法治与社会》 2022年第5期72-72,F0003,共2页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体系是以传统就业模式为应用场景构建的,而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模式有显著不同,套用现行法律解决实际问题就会面对理论和实务双重困境。建议对新就业形态持续深入调研,在总结规律特点的基础上,出台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体系是以传统就业模式为应用场景构建的,而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模式有显著不同,套用现行法律解决实际问题就会面对理论和实务双重困境。建议对新就业形态持续深入调研,在总结规律特点的基础上,出台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劳动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法律制度 现行 场景构建 安全带 新就业形态 劳动法体系 双重困境 总结规律
下载PDF
劳动法体系优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贤日 李蕊 《地方立法研究》 2018年第3期95-109,共15页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社会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不断出现新业态的用工形式,用工形式日益灵活多样,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变化,使得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原有的调...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社会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不断出现新业态的用工形式,用工形式日益灵活多样,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变化,使得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原有的调整机制和规范日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对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劳动关系,现有的劳动法体系在调整这些劳动关系时显现出其滞后性,劳动法体系的优化还有很大空间。应该适时优化劳动法体系,及时修改《劳动法》及相关法,平衡好国家、社会、私人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关系方面的负担,创设适应新业态灵活多样用工的准劳动关系法律适用规则体系,消除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内部的矛盾和混乱,梳理好适应新时代劳动关系调整需要的规则体系,使劳动法能够应对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新时代社会发展变革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业态 劳动关系 劳动法体系
下载PDF
我国经济性裁员制度考察与完善 被引量:1
7
作者 陆敬波 史庆 《中国劳动》 2017年第1期67-74,共8页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裁员同样成为常态。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从裁员条件、裁员程序、裁员保护三个方面对经济性裁员进行规范,但该规范在不同地方和不同部门存在理解偏差。制度落实乱象进一步导致更多的裁员争议。通过实务观察发现...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裁员同样成为常态。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从裁员条件、裁员程序、裁员保护三个方面对经济性裁员进行规范,但该规范在不同地方和不同部门存在理解偏差。制度落实乱象进一步导致更多的裁员争议。通过实务观察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裁员情形设置严苛、裁员方式要求单一、民主程序未完全落实、政府职责界定不清及优先留用和优先招用制度设计的不合理等。改良裁员制度的前提是将其置于整个劳动法体系中进行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性裁员 裁员条件 裁员程序 裁员保护 劳动法体系
原文传递
劳动法调整对象再认识与劳动法学科重构 被引量:16
8
作者 常凯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8-104,共7页
随着中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发生,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也由以往主要局限于个别劳动关系调整,转变为以个别劳动关系调整为基础,以集体劳动关系调整为主线,以社会劳动关系调整为目标。规范的市场经济下劳动法的作用,是从个别劳动关系的从... 随着中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发生,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也由以往主要局限于个别劳动关系调整,转变为以个别劳动关系调整为基础,以集体劳动关系调整为主线,以社会劳动关系调整为目标。规范的市场经济下劳动法的作用,是从个别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出发,通过集体劳动关系的对等性,来实现社会劳动关系的协调性。与中国劳动关系和劳动法治的集体化转型相适应,中国劳动法学科理论基础和结构体系也需重构,构建一个以个别劳动关系调整为基础、以集体劳动关系调整为中心的新的劳动法学科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劳动法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 劳动法调整对象 劳动法体系重构
原文传递
劳动法上请求权体系之建构 被引量:6
9
作者 袁中华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105,共18页
劳动法上的请求权体系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实践中始终付之阙如,这引发了司法实务中的诸多问题,为此有必要建构相应请求权体系。这种体系应当以原请求权与次请求权、给付义务与保护义务的区分为基本框架。由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均享有基于... 劳动法上的请求权体系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实践中始终付之阙如,这引发了司法实务中的诸多问题,为此有必要建构相应请求权体系。这种体系应当以原请求权与次请求权、给付义务与保护义务的区分为基本框架。由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均享有基于给付义务的原请求权、基于给付义务违反或其他原因的次请求、在特殊情形下基于保护义务的原请求权、基于保护义务违反的次请求权以及类合同请求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和解释《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不仅可以将相关的请求权予以甄别和归类从而实现体系化,同时还能发现些许法律上所遗漏的请求权,并可考虑从解释论上予以完善并在立法上予以改进。这种劳动法上请求权体系的构建,对于实体与程序的衔接以及法学理论、实务与教育的提升和融通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法请求权体系 给付义务 保护义务 类合同请求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