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洪斌 杨辰垣 刘成硅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43-144,共2页
目的在非体外循环下建立猪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模型,为临床探讨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法提供实验手段。方法将10头小猪分为两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组(n=4)通过主动脉侧壁钳钳夹部分降主动脉,切开主动脉侧壁,分离主动脉中、内1/3管... 目的在非体外循环下建立猪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模型,为临床探讨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法提供实验手段。方法将10头小猪分为两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组(n=4)通过主动脉侧壁钳钳夹部分降主动脉,切开主动脉侧壁,分离主动脉中、内1/3管壁,通过升高血压冲击主动脉壁,建立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模型;组(n=6)先建立猪左颈动脉-左股动脉转流,完全阻断降主动脉,其余步骤同组。结果组未形成夹层及假腔,组除1头猪因术中气管插管脱出而窒息死亡,其余5头主动脉夹层均形成,剪开主动脉壁,见夹层及假腔向远端扩展达膈肌水平,长度约14~18cm,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见夹层在主动脉中层产生。结论通过预置左颈动脉-左股动脉转流,完全阻断降主动脉,机械分离主动脉壁,利用升高血压冲击主动脉壁,造成夹层分离,可以成功建立猪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非体外循环下 动脉 降主动脉 气管插管脱出 显微镜下观察 升高血压 动脉转流 左颈动脉 实验手段 治疗方法 临床探讨 窒息死亡 动脉中层 机械分离 夹层分离 急性 阻断 假腔
下载PDF
1例主动脉夹层颈-颈动脉转流术后并发皮下血肿行气管切开的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3期151-153,共3页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发病急骤、进展迅速、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是由于主动脉中层内膜发生囊性坏死,弹力纤维和平滑肌扩张形成纤维化和玻璃样变,主动脉内膜与中层的附着力下降,在内外力作用下导致内膜撕裂,血液流入内膜与中层之间使之剥...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发病急骤、进展迅速、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是由于主动脉中层内膜发生囊性坏死,弹力纤维和平滑肌扩张形成纤维化和玻璃样变,主动脉内膜与中层的附着力下降,在内外力作用下导致内膜撕裂,血液流入内膜与中层之间使之剥离向周径和长径方向发展,造成真假两个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气管切开 皮下血肿 术后并发 动脉转流 动脉内膜 护理 动脉中层
下载PDF
胸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被引量:1
3
作者 邹承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动脉瘤手术 深低温停循环 全身灌注 左心转流 动脉转流
下载PDF
常温动脉转流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早中期结果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良 杨阳 +6 位作者 于存涛 常谦 舒畅 孙晓刚 钱向阳 丘俊涛 王德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第3期157-163,共7页
目的 探讨常温动脉转流下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200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90例广泛胸腹主动脉瘤患者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常温动脉转流组(A组,75... 目的 探讨常温动脉转流下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200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90例广泛胸腹主动脉瘤患者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常温动脉转流组(A组,75例)及深低温停循环组(B组,11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和复合并发症率以及中期生存率.结果 A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1.3%),B组9例(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复合并发症率A组11例(14.7%),B组28例(2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持续神经损伤A组5例(6.7%),B组19例(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多因素分析显示:持续性神经损伤(OR:13.50,95%CI:3.48~52.36,P=0.000),深低温停循环(OR:15.85,95%CI:2.64~95.13,P=0.003),新发肾功能不全(OR:8.47,95%CI:2.12~33.89,P=0.003)、胃肠功能不全(OR:15.11,95%CI:3.454~66.10,P=0.000)是早期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A组患者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5%、96.3%及96.3%,B组为90%、90%及83%(P=0.460).结论 常温动脉转流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能有效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率和持续神经系统并发症率,相比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是更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转流 深低温停循环 胸腹主动脉替换
原文传递
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经髂外至头臂动脉转流“杂交”手术一例
5
作者 周兴立 陈翠菊 +5 位作者 郭曙光 尹存平 方伟 张鹏 邱天 苏宏斌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91-792,共2页
主动脉处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AD)、真性及假性动脉瘤。目前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有两类,即传统开放式手术和微创腔内隔绝手术(EVE)。EVE是目前血管外科发展的方向,但应用该技术还无法完成全部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治疗,通过传... 主动脉处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AD)、真性及假性动脉瘤。目前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有两类,即传统开放式手术和微创腔内隔绝手术(EVE)。EVE是目前血管外科发展的方向,但应用该技术还无法完成全部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治疗,通过传统与腔内手术技术的结合,可扩大EVE手术应用范围,同时避免了传统开放式手术创伤大的缺点,这两种手术方式的结合称为“杂交”手术。2007年9月我们开展了1例DeBakeyⅠ型AD“杂交”手术,其中动脉转流方式为:经双侧髂外动脉分别转流至双侧颈总、锁骨下动脉。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AKEY 动脉夹层 外科手术 动脉转流 髂外动脉 杂交 Ⅰ型 动脉扩张性
原文传递
动脉转流结合内膜开窗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洪斌 杨辰垣 刘成硅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403-1404,共2页
关键词 动脉转流 内膜开窗术 动脉夹层 减压分流 远端脏器
原文传递
动脉转流加内膜开窗术治疗DeBakey ⅢB型夹层动脉瘤
7
作者 杨辰垣 刘成硅 +3 位作者 王洪斌 肖诗亮 夏家红 周诚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70-571,共2页
关键词 动脉转流 内膜开窗术 治疗 DeBakeyⅢB型夹层动脉
原文传递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3
8
作者 孙岩 张十一 +2 位作者 刘洋 金星 袁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83-1385,共3页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3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22例,女14例;平均(69.6±2.1)岁,病程平均(11±1.1)个月。病变部位:左侧19例,右侧14例,双侧3例。...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3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22例,女14例;平均(69.6±2.1)岁,病程平均(11±1.1)个月。病变部位:左侧19例,右侧14例,双侧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表现,病变范围在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长度平均(27.6±1.3)mm,狭窄程度均≥60%。均经影像学明确诊断,全部在全身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手术时间平均(75±5)min,颈动脉阻断时间为平均(13.2±1.2)min,术中使用颈动脉内转流管7例,使用血管补片13例。1例术后因内膜撕脱形成夹层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术后脑梗死予以对症治疗,2周后康复出院,无后遗症。1例损伤耳大神经,1例舌下神经牵拉损伤;本组无手术死亡。随访33例,平均随访(23±2)个月。1例随访6个月时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例术后16个月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再狭窄,狭窄程度为60%,无临床症状,未作特殊处理。余患者颈动脉通畅。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预防脑卒中的可靠治疗方法,但是具有高风险性,严格把握手术指征、规范手术操作以及科学的围手术期处理对取得好的疗效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外科学 动脉 颅外段 动脉内膜剥脱术 动脉转流 脑卒中
原文传递
颈动脉转流管对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倪冷 刘昌伟 +3 位作者 刘暴 叶炜 曾嵘 来志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142-1145,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中应用颈动脉转流管对于防止术后脑过度灌注(CH)及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自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中应用颈动脉转流管对于防止术后脑过度灌注(CH)及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自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共人组具备CEA手术指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80例,其中男146例,女34例,年龄38—83岁,平均(66±9)岁。围手术期常规行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监测。81例患者术中放置颈动脉转流管,99例未行转流。对比转流组及未转流组围手术期脑过度灌注(CH)、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转流组与未转流组在平均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25)min比(139±34)min,P〉0.05],但前者较后者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明显缩短[(4±4)min比(26±14)min,P〈0.05]。转流组围手术期CH(7.4%比18.2%,P〈0.05)及CHS(3.7%比12.1%,P〈0.05)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转流组。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术中应用颈动脉转流管,可明显缩短术中脑缺血时间,降低术后CH及CHS的发生率,但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对于术前评估为CHS的高危患者,术中转流可能成为预防术后CH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切除术 动脉转流 脑过度灌注
原文传递
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支架象鼻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12
10
作者 贡鸣 张宏家 +5 位作者 王晓龙 刘愚勇 郑铁 李海洋 刘欧 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506-508,共3页
目的:总结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支架象鼻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5例男性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 目的:总结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支架象鼻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5例男性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平均年龄(48.4±10.5)岁,合并高血压5例,急性夹层2例,慢性夹层3例,胸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Ⅰ型内漏2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1例,合并糖尿病1例。结果: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于全麻下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直视下支架象鼻术。同期手术包括1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51.8±29.2)min,心肌阻断时间平均(76.0±34.39)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平均(21.2±8.0)min。住院时间平均(19.8±6.2)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0±2.7)d,ICU时间平均(1.4±0.5)d。5例患者均无截瘫、脑梗死,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复查夹层破口均封闭良好,未见残余漏。结论: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对复杂型Stanford B型夹层,是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 支架象鼻术
下载PDF
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联合支架象鼻术治疗主动脉弓远端病变 被引量:11
11
作者 齐瑞东 朱俊明 +9 位作者 陈雷 里程楠 乔志钰 程力剑 葛翼鹏 胡海鸥 夏瑀 邢晓燕 郑铁 孙立忠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评价支架象鼻术联合左锁骨下动脉(LSCA)-左颈总动脉(LCCA)转流术治疗主动脉弓远端病变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院14例主动脉弓远端病变行支架象鼻植入联合LSCA-LCCA转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 目的评价支架象鼻术联合左锁骨下动脉(LSCA)-左颈总动脉(LCCA)转流术治疗主动脉弓远端病变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院14例主动脉弓远端病变行支架象鼻植入联合LSCA-LCCA转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0~69(52±14)岁。术前合并高血压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5例,陈旧性脑梗死1例。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Bentall术1例,动脉导管结扎术1例,腹主动脉瘤介入1例。结果无院内死亡。同期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升主动脉成形术1例。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ICU时间分别为(21±7)h、(43±19)h。胸骨哆开再固定1例;以支架象鼻为锚定区,胸降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无死亡,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支架象鼻术联合LSCA-LCCA转流术治疗主动脉弓远端病变,可同期处理主动脉近端病变和封闭主动脉弓远端病变,获得满意的近中期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弓远端病变 支架象鼻 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
原文传递
成人型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愚勇 张宏家 +3 位作者 王晓龙 李海洋 贡鸣 孙衍庆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99-200,207,共3页
目的:总结成人型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自2007年2月至2007年6月,我们采用胸-腹主动脉转流治疗5例成人型主动脉弓缩窄。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上肢血压明显下降,上下肢血压差由术前平均72 mmHg(1 mmHg=0.1... 目的:总结成人型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自2007年2月至2007年6月,我们采用胸-腹主动脉转流治疗5例成人型主动脉弓缩窄。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上肢血压明显下降,上下肢血压差由术前平均72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4 mmHg。未见人工血管并发症。结论:成人型主动脉缩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和术者经验而定;胸-腹主动脉转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型主动脉缩窄 心脏外科手术 胸-腹主动脉转流
下载PDF
腔内技术与主股动脉转流治疗TASCCD型主髂动脉病变的远期通畅率结果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燎 吴庆华 +9 位作者 陈忠 唐小斌 寇镭 吴章敏 刘晖 王盛 杨耀国 贾云峰 张征 何楠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分析对比腔内技术与主股动脉转流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C D级主髂动脉病变的长期通畅率结果,为此类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血管外科,2005年至2008年间,行腔内技术与主股动脉转流治疗TASC C D型主髂动... 目的:分析对比腔内技术与主股动脉转流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C D级主髂动脉病变的长期通畅率结果,为此类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血管外科,2005年至2008年间,行腔内技术与主股动脉转流治疗TASC C D型主髂动脉病变77例(腔内治疗组35例,主股转流组42例),分析围手术期及远期预后,平均随访时间(59.7±18.7)个月。结果:腔内组5年一期通畅率68.8%,二期通畅率78.1%,总体生存率93.8%,总体保肢率90.6%;主股转流组5年一期通畅率92.1%,二期通畅率94.7%,总体生存率94.7%,总体保肢率97.3%。结论:腔内技术和主-股动脉转流治疗TASC C D型主髂动脉病变均可取得良好的远期疗效,但主-股动脉转流的远期通畅率更好。在无明显手术禁忌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血管转流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髂动脉病变 TASC分级 腔内技术 主股动脉转流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中的疗效 被引量:8
14
作者 谷涌泉 郭连瑞 +10 位作者 齐立行 李学锋 郭建明 俞恒锡 崔世军 吴英锋 佟铸 武欣 张建 汪忠镐 华扬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5期3197-3200,共4页
目的 探讨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寅武医院血管外科白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针对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施行的12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中男92例,女34例,平均年龄65.5岁(48~7... 目的 探讨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寅武医院血管外科白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针对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施行的12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中男92例,女34例,平均年龄65.5岁(48~75岁);脑梗死后遗症25例,有脑缺血症状69例,无症状32例;术中62例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颈动脉阻断后脑血流速度下降>50%的5例患者采用了动脉转流管;64例患者未行术中TCD监测,均采用了动脉转流管;术中22例分别采用了自体或人工血管补片成形,2例同时行颈-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术中术后采用控制血压、颈动脉压迫等方法防止颅内过度灌注.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全部有症状患者及部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伸舌偏斜10例,2周内恢复8例.随访118例,平均随访时间46.5个月(6~96个月),2例舌偏有改善;2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行支架成形术;4例颈动脉中度狭窄,继续随访;死亡7例,包括2例脑梗死.结论 CEA治疗颈动脉狭窄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术中TCD监测利于防止脑缺血及颅内过度灌注;术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动脉转流管和动脉补片成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剥脱术 超声监测 动脉转流 颅内高灌注
原文传递
术中颈内动脉转流在颈动脉体瘤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纪春 马玉奎 +2 位作者 黄斌 杨轶 曾国军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33-535,共3页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体会,以及术中颈内动脉转流在切除复杂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8年12月30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其中4例患者采用术中颈内动...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体会,以及术中颈内动脉转流在切除复杂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8年12月30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其中4例患者采用术中颈内动脉转流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9.2±2.3)岁,男10例,女20例.左侧15例,右侧14例,双侧1例,平均直径(4.9±0.3)cm.术前经彩超、CT、MRI、CTA等明确诊断.手术方式采用单纯颈动脉体瘤切除16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颈外动脉结扎10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术中颈内动脉转流自体大隐静脉血管重建4例.结果 30例手术顺利成功,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4例患者存在血管壁包膜侵犯.术后并发症:声嘶15例,呛咳11例,舌歪17例,面部麻木2例,呼吸困难1例,吞咽困难3例.4例术中行颈内动脉转流下顺利切除瘤体,术后无脑梗塞.全部病例术后无死亡.结论 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外科切除.复杂Shamblin Ⅲ型CBT术中必要时采用颈内动脉转流下切除瘤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体瘤 血管外科手术 颈内动脉转流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被引量:7
16
作者 齐立行 谷涌泉 +10 位作者 张建 俞恒锡 李学峰 郭连瑞 陈兵 崔世军 吴英峰 齐一侠 杨胜家 郭建明 汪忠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30-1032,共3页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收治锁骨下动脉闭塞症53例。男40例,女13例;年龄22~77岁,平均64岁。病程15d~20个月,平均6.5个月。动脉硬化闭塞症49例,大动脉炎4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35例,狭...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收治锁骨下动脉闭塞症53例。男40例,女13例;年龄22~77岁,平均64岁。病程15d~20个月,平均6.5个月。动脉硬化闭塞症49例,大动脉炎4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35例,狭窄5例;右锁骨下动脉闭塞5例,狭窄4例;双侧锁骨下动脉闭塞4例。对39例单侧锁骨下动脉闭塞伴颈、脑动脉病变者采用腋动脉-腋动脉聚四氟乙烯(polytetra?uoroethylene,PTFE)人工血管转流术;10例不伴颈、脑动脉病变者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PTFE人工血管转流术。4例双侧锁骨下动脉闭塞者采用升主动脉-双锁骨下动脉PTFE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常规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结果 1例大动脉炎患者术后48h动脉吻合口及人工血管血栓形成;余5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成功率98.11%。术中神经钳夹损伤2例,术后双侧吻合口周围血肿4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52例手术成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个月,平均24.5个月。患者均存活,术前椎基底动脉及上肢动脉缺血症状均消失。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见吻合口及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术后1年及2年人工血管通畅率均为100%;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恢复正常。1例术后18个月出现腋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愈。结论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术式较多,但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和病变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及术中严格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动脉转流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颈动脉转流管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与护理 被引量:7
17
作者 许金珠 叶媛媛 李爱花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132,共2页
关键词 动脉内膜剥脱术 动脉转流 护理
下载PDF
急性颈动脉闭塞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再闭塞补救性治疗方法——股-颈动脉转流术报道
18
作者 闫喜格 王国玲 +7 位作者 张博刚 彭敏 董中君 申晓平 陈秀晓 贾倩 董会格 程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1-336,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发病时间窗内可给予静脉溶栓,效果不佳则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当使用常规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球囊扩张等方法未能开通闭塞的血管时,支架置入是有效的补救方法。部分患者支架置入...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发病时间窗内可给予静脉溶栓,效果不佳则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当使用常规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球囊扩张等方法未能开通闭塞的血管时,支架置入是有效的补救方法。部分患者支架置入后可能出现血管再闭塞,如不能快速开通闭塞血管,可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本文报道了1例股-颈动脉转流术补救性治疗急性颈动脉闭塞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再闭塞患者的诊疗过程,为快速解决这种不常见却又非常棘手的临床情况提供思路,该术式是一种值得推广普及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脉支架置入术 动脉再闭塞 股-颈动脉转流 补救性治疗
下载PDF
支架象鼻置入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6
19
作者 齐瑞东 朱俊明 +9 位作者 陈雷 里程楠 乔志钰 程力剑 葛翼鹏 胡海鸥 夏瑀 邢晓燕 郑铁 孙立忠 《中国医药》 2018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总结支架象鼻置入联合左锁骨下动脉(LSCA)-左颈总动脉(LCCA)转流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支架象鼻置入联合LS... 目的总结支架象鼻置入联合左锁骨下动脉(LSCA)-左颈总动脉(LCCA)转流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支架象鼻置入联合LSCA-LCCA转流术治疗的27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主动脉弓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无手术死亡。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29±31)min(85~193 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58±33)min(24~147 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5±6)min(14~41 min)。25例患者呼吸机辅助时间≤24 1h。平均随访时间(32±12)个月(18~66个月)。同期手术包括主动脉瓣替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LCCA转流术3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痊愈出院。CT结果显示支架象鼻远端假腔闭合率为88.9%(24/27)。结论应用支架象鼻置入联合LSCA-LCCA转流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主动脉弓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支架象鼻 左锁骨下动脉转流 远端主动脉
下载PDF
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联合支架象鼻治疗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弓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6
20
作者 里程楠 朱俊明 +5 位作者 齐瑞东 杨祎 于海 邢晓燕 刘永民 孙立忠 《中国医药》 2018年第12期1818-1821,共4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采用左锁骨下动脉(LSCA)-左颈总动脉(LCCA)转流术联合支架象鼻植入治疗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26例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主动脉弓患者在首都... 目的回顾性总结采用左锁骨下动脉(LSCA)-左颈总动脉(LCCA)转流术联合支架象鼻植入治疗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26例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主动脉弓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支架象鼻植入联合LSCA-LCCA转流术,对此部分患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1例、女5例,平均年龄(48±10)岁。结果 26例患者中院内死亡2例(7. 7%)。同期手术包括Bentall+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3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超过24 h,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分别为(18±8)、(40±27)h。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21个月死亡,死亡原因不明。随访期间1例患者行胸腹主动脉替换。结论应用支架象鼻植入术联合LSCA-LCCA转流术治疗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远端弓,避免了介入治疗的相关并发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支架象鼻 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