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影响力下网络舆论传播的计算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迪 戴晓沛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198-3209,共12页
基于以往研究较少考虑影响力的即时动态更新,对于网络舆论传播的某些现象,可以融入这一因素进行分析.借鉴Krause有界信任的思想,引入Festinger的认知不一致理论对观点交互条件进行改进,并对信任阈值的作用进行了重新认识.本文认为,信任... 基于以往研究较少考虑影响力的即时动态更新,对于网络舆论传播的某些现象,可以融入这一因素进行分析.借鉴Krause有界信任的思想,引入Festinger的认知不一致理论对观点交互条件进行改进,并对信任阈值的作用进行了重新认识.本文认为,信任阈值并非判定个体是否交互的分界线,而是决定影响力增大或减小的分割线.进一步,对影响力的动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引入短记忆过程和惩罚机制,从而构建动态影响力下的网络舆论传播模型,进行了计算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群体信任闽值的提高,观点分化程度降低.群体观点演化也受初始影响力分布影响,初始影响力较高,网络群体更容易形成稳定的观点,且收敛速度更快.而投入干预个体的影响作用与群体信任阈值负相关,与干预个体所占的比例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传播 有界信任模型 认知不一致理论 动态影响力
原文传递
协商评价中评价者动态影响力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毛强 郭亚军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2-197,共6页
针对现有协商评价方法中缺乏考虑评价者影响力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协商评价中评价者动态影响力的计算方法。首先设定评价情境,提出研究前提假设;然后给出动态影响力的相关概念和定义,提出评价者动态影响力初值、协商权重以及动态影响力增... 针对现有协商评价方法中缺乏考虑评价者影响力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协商评价中评价者动态影响力的计算方法。首先设定评价情境,提出研究前提假设;然后给出动态影响力的相关概念和定义,提出评价者动态影响力初值、协商权重以及动态影响力增值的计算方法,并对参数敏感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评价 评价者 动态影响力 协商权重
下载PDF
考虑评价者动态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毛强 《河南工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35-39,共5页
针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结果不一致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评价者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以现有协商评价理论为基础,提出评价者影响力和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考虑评价者影响力的评价模型;对我... 针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结果不一致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评价者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以现有协商评价理论为基础,提出评价者影响力和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考虑评价者影响力的评价模型;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比较分析了各省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公众可以根据评价群体的影响力判断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竞争评价 评价者 动态影响力 协商评价
下载PDF
股市板块对大盘的动态影响力研究——基于牛市行情的视角
4
作者 肖观福 《中国市场》 2016年第16期80-82,共3页
用DCC模型得到的动态相关系数,结合理论框架实证检验了2014—2015年牛市行情中4个板块对沪深300指数的动态影响力,并与板块的累积收益图进行比较分析。结论表明:用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来解释板块对大盘的动态影响力以及板块的轮... 用DCC模型得到的动态相关系数,结合理论框架实证检验了2014—2015年牛市行情中4个板块对沪深300指数的动态影响力,并与板块的累积收益图进行比较分析。结论表明:用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来解释板块对大盘的动态影响力以及板块的轮动效应是可行的,特别是在解释牛市中后期各板块的表现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影响力 累积加权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率 DCC模型 轮动效应
下载PDF
基于社会评级的微博动态影响力指数构建
5
作者 姜伟伟 顾程 《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11期45-46,共2页
当前对社交媒体的研究集中于关注微博、微信的用户使用行为分析,缺乏对微博尤其是微博信息实时影响力的动态性研究。本研究以页面评级(Page Rank)算法为基础,提出改进的社会评级(Social Rank)算法,结合用户微博使用行为分析得出的权重值... 当前对社交媒体的研究集中于关注微博、微信的用户使用行为分析,缺乏对微博尤其是微博信息实时影响力的动态性研究。本研究以页面评级(Page Rank)算法为基础,提出改进的社会评级(Social Rank)算法,结合用户微博使用行为分析得出的权重值,并将时间因素纳入微博动态影响力评估模型之中。通过具体实例探讨了微博动态影响力指数构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中大量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挖掘可以更好地帮助市场营销以及舆情监管部门及时掌握信息的发展动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品牌传播和干预舆论信息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微博 信息传播 动态影响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