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有租赁为主应是住宅改革的理智选择
1
作者 刘福垣 《开放导报》 1997年第1期47-52,共6页
关键词 住宅商品化 国有 标准件 政府 可行性分析 动力市场 公有制 动力再生产 体制改革 动力过剩
下载PDF
公共机构养老发展分析 被引量:47
2
作者 于潇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8-31,共4页
21世纪,我国将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增加,老年群体将日益分化,对养老方式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公共机构养老不仅能够缓解家庭分散照顾老人的矛盾,而且有利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目前,养老机构存在... 21世纪,我国将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增加,老年群体将日益分化,对养老方式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公共机构养老不仅能够缓解家庭分散照顾老人的矛盾,而且有利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规范、无序竞争、优惠政策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机构养老 动力过剩
下载PDF
略论华北近数百年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兼及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 被引量:44
3
作者 黄宗智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6年第2期9-15,8,共8页
本文作者于1985年9月和10月间,分别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作学术讲演。本文是这两次学术讲演的讲话稿,经过叶显恩同志整理而成。现发表于此,以饷读者。
关键词 经营式农场 社会经济史研究 家庭农场 华北 贫农 社会变迁 小农经济 动力过剩 家庭式 劳力
下载PDF
关于中国“刘易斯拐点”的三个疑问 被引量:27
4
作者 袁志刚 《当代经济》 2010年第19期6-8,共3页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农村富余劳动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国 人口流动模型 动力过剩 工业化过程 非农产业
下载PDF
中国未来劳动力就业趋势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武晓萍 《南方人口》 CSSCI 2000年第1期50-55,共6页
本文采用联合国PDPM中的“就业量 -增加值”函数法对中国未来 2 5年(2 0 0 0 - 2 0 2 5年 )中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进行了预测 ,并与劳动力供给对比 ,发现中国的高失业状况至少要持续 2 0年时间。
关键词 动力 需求状况 失业 动力过剩
下载PDF
“刘易斯拐点”:是挑战更是契机 被引量:7
6
作者 舒圣祥 《经济研究参考》 2007年第42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拐点 刘易斯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剩余劳动力 “十一五”期间 动力短缺 动力过剩 劳动者
下载PDF
城市贫困的延续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贺巧知 《社会福利(实务版)》 2003年第5期15-18,共4页
城市贫困在我国城市已经突显出来,并可能在已有的贫困者和贫困家庭中延续。本文通过贫困家庭主体成员的工作情况来分析贫困代内滞留的可能性,通过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态度来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从而了解城市贫困的代内和代际的延续... 城市贫困在我国城市已经突显出来,并可能在已有的贫困者和贫困家庭中延续。本文通过贫困家庭主体成员的工作情况来分析贫困代内滞留的可能性,通过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态度来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从而了解城市贫困的代内和代际的延续性。为改变贫困家庭的现状,要注重向贫困家庭提供机会,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给予必要的救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贫困 动力工作状况 贫困家庭 代内滞留 代际传递 子女教育负担 动力过剩
原文传递
国有企业、劳动力冗员与就业的增长——1986—1996年期间中国各省的经验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果 徐立新 《经济学(季刊)》 2001年第1期97-110,共14页
对于决定国有企业劳动力过剩和就业岗位的因素,人们所知甚少。这种知识上的差距使得决策者很难为中国劳动力冗员问题对症下药。本文运用1986—1996年中国各省的数据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的估计。我们发现:(1)释放所有剩余劳动力将会使... 对于决定国有企业劳动力过剩和就业岗位的因素,人们所知甚少。这种知识上的差距使得决策者很难为中国劳动力冗员问题对症下药。本文运用1986—1996年中国各省的数据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的估计。我们发现:(1)释放所有剩余劳动力将会使城市平均失业率升至25%;(2)国有企业劳动力过剩被证明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障碍;(3)创造就业岗位绩效主要由诸如国有企业劳动力过剩、受教育程度、铁路里程、与港口的距离等结构性交量来解释;(4)相反地,诸如GDP增长率、贸易依存度、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等需求变量的解释力度则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动力过剩 就业岗位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破产和人口压力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何清涟 《中国农史》 1987年第4期1-10,共10页
从十八世纪开始,中国出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两件大事,其中之一是人口的高速增长。本文用大量史实和数据,论证了人口压力使社会的环境容纳量达到极限,因而导致社会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从而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起了不可低估的影... 从十八世纪开始,中国出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两件大事,其中之一是人口的高速增长。本文用大量史实和数据,论证了人口压力使社会的环境容纳量达到极限,因而导致社会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从而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起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由于劳动力和土地面积的此例严重失调而导致劳动过份集约化,从而造成了边际劳动生产率下降,边际报酬收缩,中国农村经济就在人口增加与效率降低的双重危机下恶性循环,在十八世纪已隐露破产征兆。二、人口压力使农村经济发生病变:(1)农民必须依靠副业生产进行家庭收入的再组合,从而强化了小农业和家庭商品性手工业生产的结合。(2)小农经济滑入了半破产境地,形成了典型的贫农经济。三、人口压力使社会生活水准下降到维生经济的最低界限——饥寒界线以下,国内移民传统流向的变动,华工出国等均是消融人口压力的自发调剂手段,帮会的兴盛、次生社会成员的大量出现、科技发展的迟滞等均是人口压力的直接产物。在社会物质支撑力达到极限时,人和资源比例失调这一自然矛盾必然演化成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压力 动力过剩 小农经济 边际报酬 手工业生产 集约化 边际劳动生产率 土地面积 生活质量 生产关系
下载PDF
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重工业化趋势及其国际竞争力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善浪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10,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劳动力过剩条件下出现了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拉动。在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并不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必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劳动力过剩条件下出现了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拉动。在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并不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必须以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并与城乡关系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过剩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重工业化趋势
下载PDF
我们无处安放的农田——空间生产全球化格局下我国耕地资源侵占问题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肖竞 曹珂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9-67,共9页
本文以我国城市化进程为背景,结合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了全球流动资本在不断注入空间生产寻找再生躯壳的过程中,如何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的需求及地方政府对耕地"农转非"巨额增值收益的渴望相结合,共同形成耕地侵占现象... 本文以我国城市化进程为背景,结合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了全球流动资本在不断注入空间生产寻找再生躯壳的过程中,如何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的需求及地方政府对耕地"农转非"巨额增值收益的渴望相结合,共同形成耕地侵占现象幕后推手的问题根源;并从市场运行的微观层面与国家调控的宏观层面,分别探讨了土地"入市"与生产性支出等关键问题的抉择对我国未来耕地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试图穿透现代化的迷雾,回归土地问题的本质,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一条值得借鉴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全球化 资本与劳动力过剩 生产性支出 土地流转 城市企业化
原文传递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实现劳动力产业间的有序转移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艳丽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第三产业 动力产业 大力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国家 产业结构调整 动力过剩 现代化进程 人口大国
下载PDF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1期22-28,共7页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韩俊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预测及其转移前景分析(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供给预测由于生育率下降的滞后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会有很大缓解。按中国标...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韩俊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预测及其转移前景分析(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供给预测由于生育率下降的滞后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会有很大缓解。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1998年农村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乡镇企业 农业劳动力 动力过剩 小城镇建设 增长速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第三产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
下载PDF
下岗问题的由来、状况与对策 被引量:5
14
作者 姚裕群 《成人高教学刊》 1997年第6期3-6,共4页
下岗问题的由来、状况与对策姚裕群一、我国企业职工下岗问题的由来1劳动力过剩和计划体制是产生职工富余、下岗的基本原因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严重,劳动力过剩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至... 下岗问题的由来、状况与对策姚裕群一、我国企业职工下岗问题的由来1劳动力过剩和计划体制是产生职工富余、下岗的基本原因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严重,劳动力过剩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45年间,人口增长了1倍多,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下岗职工 下岗问题 富余人员 劳动就业 下岗人员 动力供给 动力过剩 产业结构调整 再就业工程
原文传递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剑锋 《南方论刊》 2005年第10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 土地使用权流转 动力过剩 农业劳动力 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 资金短缺 经济落后 社会
下载PDF
战后日本渔业人口过剩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
16
作者 韩兴勇 《中国渔业经济》 2002年第4期49-49,35,共2页
日本战后曾出现渔业人口过剩,最严重时渔业过剩人口达到渔业人口的1/3。本文分析了日本渔业人口过剩的原因,并探讨了日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战后 日本 渔业人口过剩 问题 对策 渔业 动力过剩 日本
下载PDF
农民工模式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的自我强化机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林清 《韶关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71-75,共5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了农民工这种扭曲的方式 ,虽然从静态看农民工模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缓解 ,但是从动态来看农村劳动力供给却增加了 ,农村劳动力过剩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因之要通过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 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了农民工这种扭曲的方式 ,虽然从静态看农民工模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缓解 ,但是从动态来看农村劳动力供给却增加了 ,农村劳动力过剩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因之要通过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户籍制度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等方式推动城市化进程 ,减少农村劳动力供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供给 动力过剩 农民工 工业化
下载PDF
“刘易斯拐点”下的契机——浙江企业用工荒调查 被引量:5
18
作者 仇锋平 《社会观察》 2010年第4期16-19,共4页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该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简而言之,在"...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该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企业用工 农村富余劳动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 动力过剩 调查 浙江 人口流动模型
下载PDF
资源配置最优控制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殷克东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2000年第4期68-73,共6页
针对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的实际情况 ,本文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长期趋势出发 ,建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最优控制模型 ,并通过对模型的实证分析 ,探索在各种资源约束下经济发展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为制定经济发... 针对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的实际情况 ,本文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长期趋势出发 ,建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最优控制模型 ,并通过对模型的实证分析 ,探索在各种资源约束下经济发展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配置 最优控制模型 经济发展规划 资金短缺 动力过剩 最佳配置 经济增长模型 模型分析
下载PDF
农民“下岗”问题的成因探析──团结村就业问题的社会调查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蓉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8-52,共5页
对地处城乡结合带团结村农民就业问题的调查发现,由于没有经济要素流动的制度创新与重新安排,对当地农业及农村工业带来不良的影响,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面临“下岗”危机。重点分析了农民下岗的原因及作为生产... 对地处城乡结合带团结村农民就业问题的调查发现,由于没有经济要素流动的制度创新与重新安排,对当地农业及农村工业带来不良的影响,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面临“下岗”危机。重点分析了农民下岗的原因及作为生产要亲土地之于农业和农村工业发展及农民就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村 动力过剩 成因分析 就业问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