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9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界”与“无界” 被引量:970
1
作者 沈家煊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67-380,共14页
本文从探究数量词对语法结构起制约作用的原因着手,论述人在认知上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结构中的具体反映。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 本文从探究数量词对语法结构起制约作用的原因着手,论述人在认知上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结构中的具体反映。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性状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这些并行的对立关系不仅统一解释了与数量词起制约作用有关的一系列语法现象,而且对词类理论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词 有界性 无界 动作 动词重叠式 制约作用 终止点 持续动词 句法组合 句法结构
原文传递
“在”字句和“给”字句 被引量:236
2
作者 沈家煊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4-102,共9页
本文以"在"字句和"给"字句为例,说明一个观点:不同的词类序列代表不同的句式,但是句式并不等于词类序列。一个句式是一个"完形"(Gestalt),即一个整体结构。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词类未... 本文以"在"字句和"给"字句为例,说明一个观点:不同的词类序列代表不同的句式,但是句式并不等于词类序列。一个句式是一个"完形"(Gestalt),即一个整体结构。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词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句式整体意义的把握跟心理上的"完形"感知一致,都受一些基本认知原则的支配,文中对这些原则作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式 语法现象 谓语动词 认知原则 语义特征 数量词 词类 动作 词义搭配 整体结构
原文传递
汉英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被引量:140
3
作者 石毓智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3-89,共7页
汉语和英语双宾句式的结构意义不同 :汉语是双向的 ,客体既可由主语向间接宾语转移 ,也可朝相反的方向转移 ;英语则是单向的 ,客体只能由主语向间接宾语转移 ,不能相反。同时 ,两种语言对物体传递动作行为的概念化过程也存在着平行的差... 汉语和英语双宾句式的结构意义不同 :汉语是双向的 ,客体既可由主语向间接宾语转移 ,也可朝相反的方向转移 ;英语则是单向的 ,客体只能由主语向间接宾语转移 ,不能相反。同时 ,两种语言对物体传递动作行为的概念化过程也存在着平行的差别。这种结构意义和动词概念化方式的一致性 ,反映了语法结构意义的形成与词语的概念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揭示了不同民族对动作和事件的认知方式的系统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宾结构 传递动词 动作 事件 概念化
原文传递
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 被引量:130
4
作者 徐盛桓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23,共9页
本文提出,名词之所以可以转用作动词(名动转用),在语义上说,是因为名词的语义内容含有表动作的语义成份;同样,动词的语义内容也含有表事物的语义成份。本文将名词、动词分别含有表动作、表事物的语义成份这一假说称为“名动互含... 本文提出,名词之所以可以转用作动词(名动转用),在语义上说,是因为名词的语义内容含有表动作的语义成份;同样,动词的语义内容也含有表事物的语义成份。本文将名词、动词分别含有表动作、表事物的语义成份这一假说称为“名动互含”假说。本文分析了名词里所含的某一表动作的语义成份是如何在一定的语境作用下成为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的,并讨论了影响转用可能性大小的有关语义因素。作为结束语,本文最后还讨论了“名动互含”假说可能有的理论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 语义基础 动词 语义内容 语境作用 语义因素 蕴涵 动作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 被引量:86
5
作者 刘勋宁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0-87,共8页
一目前通行的关于句尾"了"的意义的认识,可以拿《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作代表: 《词典》684页"了"(·le)字注②: 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 一目前通行的关于句尾"了"的意义的认识,可以拿《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作代表: 《词典》684页"了"(·le)字注②: 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表示出现新的情况。《八百词》314页"了"字条: [助]‘了’有两个。……‘了<sub>2</sub>’用在句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典 语法意义 句尾 语气词 祖堂集 词尾 句子 现代汉语语法 新情况 动作
原文传递
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 被引量:38
6
作者 邵敬敏 饶春红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5年第2期4-16,共13页
§1 “又”的基本语法意义1.1 几乎所有的语法书都把“又”归入时间副词,这似乎有一定道理,因为它常常出现在前后重复或相继的两个动作的后项动作上,但是,这种时间因素实际上并不重要。
关键词 加合关系 基本语法意义 同类 前项 动作 表示 用法 语义 后项 句式
原文传递
人体运动的本质 被引量:67
7
作者 黎涌明 纪晓楠 资薇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7,共7页
从动作和能量代谢角度重新认识人体运动。人体运动的外在本质是动作,内在本质是能量代谢。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以动作为载体,注重动作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无伤化和有效性发展三大供能系统供应能量的能力和动作技术利用能量的能力。我国运动... 从动作和能量代谢角度重新认识人体运动。人体运动的外在本质是动作,内在本质是能量代谢。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以动作为载体,注重动作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无伤化和有效性发展三大供能系统供应能量的能力和动作技术利用能量的能力。我国运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可以从动作和能量代谢两个角度来认识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 能量代谢 无伤化 有效性
下载PDF
活动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景 被引量:48
8
作者 赵慧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8-94,共7页
心理学活动理论是前苏联最大的心理学派别,活动理论对俄罗斯乃至世界心理学都产生很大影响。然而和其它许多流派一样,它也受到社会的、历史的等因素的制约。活动理论者们一方面证明了全部心理过程的对象活动的性质,使动作成为心理学... 心理学活动理论是前苏联最大的心理学派别,活动理论对俄罗斯乃至世界心理学都产生很大影响。然而和其它许多流派一样,它也受到社会的、历史的等因素的制约。活动理论者们一方面证明了全部心理过程的对象活动的性质,使动作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心理过程的分析单位,一方面也夸大了“活动”这一范畴在心理学中的作用。8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活动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进入90年代,学者们则在探索使活动理论与文化历史心理学相结合、并对其开展跨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理论 对象活动 动作 内化 意识 文化历史心理学
下载PDF
论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59
9
作者 董奇 陶沙 +1 位作者 曾琦 J.凯帕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8-55,共8页
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对个体心理发展内在机制问题的探讨已成为当前国际发展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通过研究个体早期的动作发展规律、特别是动作在早期心理发展中的组织与建构功能;研究动作给个体... 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对个体心理发展内在机制问题的探讨已成为当前国际发展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通过研究个体早期的动作发展规律、特别是动作在早期心理发展中的组织与建构功能;研究动作给个体所带来的各种认知、社会交往与情感经验对其心理发展的内在作用过程,以及特定动作作用的发挥与一定的文化及家庭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可以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 早期心理发展 发展机制
下载PDF
关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问题 被引量:48
10
作者 竟成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2-57,共6页
0.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动态助词“了”是个突出的难点。这首先是因为对“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它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尚有争论。本文想就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 动态助词 语法意义 语义特征 动词 支点 时间量 有关问题 实现 动作 汉语语法教学
原文传递
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 被引量:43
11
作者 胡敕瑞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4-225,共12页
本文根据语义与句法的匹配关系推求动结式的早期形式,求得以"杀"类和"破"类词语充当补语的两种"VCO"以及以"破"类和"熟"类词语充当补语的两种"VOC"。"破"类词... 本文根据语义与句法的匹配关系推求动结式的早期形式,求得以"杀"类和"破"类词语充当补语的两种"VCO"以及以"破"类和"熟"类词语充当补语的两种"VOC"。"破"类词语作为早期动结式补语位置上的主要构成成分,其自身兼具"动作"和"性状"两种语义特征;从上古到中古,其"动作"语义特征渐趋减弱而"性状"语义特征日益凸显,因此可把"破"类词语"性状"语义的凸显当作动结式形成的判定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定标准 动结式 早期 语义特征 “破” 匹配关系 构成成分 词语 VOC VCO “杀” 性状 补语 动作 凸显 句法 语位
原文传递
再说说“在” 被引量:32
12
作者 王还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年第3期25-29,共5页
在1978年《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的第三期中朱德熙同志写了一篇《“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作者指出三对形式上相同而实际上语法意义并不相同的句式,对中国人说来,理解起来毫无问题。前两对句式牵涉到“在”的问题。而“在”
关键词 句式 宾语 “在” 语言教学 主语 不及物动词 句子 黑板 动作 作者
原文传递
“V得(不得)”与“V得了(不了)” 被引量:38
13
作者 李宗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75-381,共7页
一 1.1"V得""V不得"(普通话中"得"读作de)和"V得了""V不了"("了"读作liao)都是述补结构,其中V是动词,也可以是性质形容词。"V得""V得了"是肯定式,&qu... 一 1.1"V得""V不得"(普通话中"得"读作de)和"V得了""V不了"("了"读作liao)都是述补结构,其中V是动词,也可以是性质形容词。"V得""V得了"是肯定式,"V不得""V不了"是否定式。为了叙述简便,下文在提到这些结构时,只以肯定式来称说。按照表义上的差别,这两种述补结构又分别可以分为两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补结构 肯定式 否定式 可能性 动作 语义指向 及物动词 实现 受事 近代汉语
原文传递
快速节俭启发式——基于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的简单决策规则 被引量:30
14
作者 刘永芳 Gerd Gigerenzer Peter M.Todd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6-59,共4页
本文阐述了德国“马克斯 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以GerdGigerenzer教授为代表的“适应行为与认知中心”简称“ABC研究中心 (组 )”关于判断、推理和决策制定简单启发式研究的理论背景、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着重介绍了该研究中心在有... 本文阐述了德国“马克斯 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以GerdGigerenzer教授为代表的“适应行为与认知中心”简称“ABC研究中心 (组 )”关于判断、推理和决策制定简单启发式研究的理论背景、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着重介绍了该研究中心在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假设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极富创意的快速节俭启发式规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理性 启发式 研究中心 研究所 适应行为 理论背景 动作 有限理性 节俭 ABC
下载PDF
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 被引量:41
15
作者 胡壮麟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共5页
多模态性的研究旨在说明人们在表达意义时对不同符号特性的掌握和运用,以及对不同符号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了解。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多模态小品在本世纪开始流传。所谓多模态小品,是作者借用"小品文"的概念命名的,即生动活泼... 多模态性的研究旨在说明人们在表达意义时对不同符号特性的掌握和运用,以及对不同符号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了解。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多模态小品在本世纪开始流传。所谓多模态小品,是作者借用"小品文"的概念命名的,即生动活泼的说理抒情的短篇散文或作品,但它是多模态的。这些小品中的模态有不同的组合,如文字、乐曲、图象、动作。对同一语篇意义的表达可以采用不同模态。这些模态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同步使用。在多种模态同步使用的情况下,其中一至二种模态是主体的,其余模态起陪衬作用。人们从一种模态发展为更多地使用另一种模态,这与社会进程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小品 文字 乐曲 图象 动作
原文传递
动作协调能力属性及其相关定义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36
16
作者 许崇高 严波涛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1999年第3期31-34,共4页
从动作协调的运动学特征,生理心理学实质以及动作协调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关系方面对人体动作协调能力的本质属性及其相关定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动作协调能力是运动个体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的综合体现。从概念上讲,协... 从动作协调的运动学特征,生理心理学实质以及动作协调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关系方面对人体动作协调能力的本质属性及其相关定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动作协调能力是运动个体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的综合体现。从概念上讲,协调能力是运动技能的下位概念。从包容关系上看,运动技能包含着协调能力因素,但从因果关系上看,协调能力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因此不能把协调能力与运动技能相互混淆,更不能把协调错误的理解为一般体能素质,因而建议使用“协调能力”这一概念更能反映动作协调的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 协调能力 属性 定义 理论思考
下载PDF
小儿慢性咳嗽的诊断思路 被引量:40
17
作者 任慈芳 张灵恩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17-719,共3页
关键词 慢性咳嗽 中枢 诊断思路 呼吸道 胸膜 常见 气管 应考 保护性反射 动作
原文传递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创编 被引量:24
18
作者 周燕 《体育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3-84,共2页
健美操成套动作内容的创编必须符合规则要求的同时突出个性,音乐、动作(操化、难度、连接与过渡等)风格必须统一,主题突出,多样性和主题完美结合,具有明显的健美操项目特征,并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 健美操 动作 创编 音乐创编
下载PDF
谈谈非谓语动词“起来” 被引量:22
19
作者 吴洁敏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年第2期27-38,47,共13页
“起来”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它所表示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也相当丰富。一般说来,大家对单独充当谓语的“起来”属动词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但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单独充当谓语的“起来”,它所表示的意义及其所属类别。
关键词 非谓语动词 趋向动词 助词 形容词 表示 否定式 汉语 动作 宾语 情态动词
原文传递
武术技击观的“解咒” 被引量:32
20
作者 戴国斌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4,11,共4页
武术的技击最为完整地记载在套路中,套路是动作的串联。因此,动作和套路是我们阅读武术技击的最好文本,也是我们研究武术攻防的最佳切入点。本文从武术的动作和套路入手,运用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对武术的技击进行了新的解释。
关键词 武术 技击 动作 套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