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小麦分蘖数和单株穗数QTL定位及上位性分析
被引量:7
- 1
-
-
作者
杨林
邵慧
吴青霞
余静
冉从福
李立群
李学军
-
机构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5-882,共8页
-
基金
农业部小麦新品种培育专项(2008ZX08002003)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11AA100501)
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技创新专项(QN2011083)
-
文摘
为了明确小麦分蘖性状和单株穗数的遗传基础,以中国春(母本)和兰考大粒(父本)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169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将F2:3家系分别种植于陕西乾县、岐山和杨凌三地,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对小麦冬前分蘖、春季分蘖和单株穗数进行多环境联合QTL分析,共检测到21个相关的加性QTL位点。其中,6个冬前分蘖QTL位于2A、2D、5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1.38%~6.73%的表型变异;7个春季分蘖QTL位于1A、2D、4B、5D、7A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1.97%~32.60%的表型变异;8个单株穗数QTL位于1A、2B、2D和4B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2.29%~41.21%的表型变异。共检测到30对加性×加性上位性QTL。其中,控制冬前分蘖的为1对,可解释21%的表型变异;控制春季分蘖的为20对,可解释0.59%~48.7%的表型变异;控制单株穗数的为9对,可解释0.08%~22.18%的表型变异。控制冬前分蘖、春季分蘖和单株穗数的加性QTL存在差异,同一QTL在不同性状中的遗传贡献率也不同;基因间上位性效应以春季分蘖最大,单株穗数次之,冬前分蘖最小,且不同性状涉及的QTL位点具有差异。小麦分蘖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本研究初步定位到的一些重要QTL可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基因挖掘和高产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
关键词
小麦
分蘖
F2家系
加性qtl
上位性qtl
-
Keywords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Tiller
F2:3 family
Additive qtl
Epistasis qtl
-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330
-
-
题名小麦胚芽鞘长、幼苗根长的QTL定位
被引量:7
- 2
-
-
作者
李卓坤
袁倩倩
师翠兰
陈俊男
韩淑晓
田纪春
-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国家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小麦品质育种室
-
出处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3期460-468,共9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2009CB118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764)
农业部行业科研基金(nyhyzx07-002)共同资助
-
文摘
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构建的DH群体的168个株系及亲本为材料,在正常发芽和20%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处理条件下测定小麦幼苗的胚芽鞘长、根长。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分析幼苗胚芽鞘长、幼根长的QTL。两种处理条件下共定位了8个控制胚芽鞘长加性QTL,其中位于染色体2A、4B和4D上的QCl2A、QCl4B和QCl4D在两种处理条件下均被检测到,可解释6.10%~16.31%的表型变异。两种条件下共定位了10个控制幼根长加性QTL,其中位于染色体6A上Xgwm82和Xwmc553区间的QRl6A在两种处理下均被检测到,可分别解释8.26%和9.74%的表型变异。在检测到的18对控制胚芽鞘长、根长的上位性互作位点中,大多数互作属于非等位QTL间的非加性QTL位点之间互作。因此在小麦材料的早期抗旱性筛选、分子育种时要同时考虑加性QTL和非加性QTL位点间的上位性互作。
-
关键词
小麦
DH群体
胚芽鞘长
根长
加性qtl
上位性
-
Keywords
Wheat
DH population
Coleoptile length
Root length
Additiv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Epistasis
-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蛋白质含量QTL定位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滕康开
曹永策
李曙光
孔杰杰
邢静
赵团结
-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综合)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出处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5987-5993,共7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D0100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71691)
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_17R55)共同资助
-
文摘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是复杂数量性状,目前对中国夏播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遗传基础的了解相对较少。本研究对以江淮地区夏大豆蒙8108与骨干亲本南农1138-2杂交育成的NJMN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5个环境田间试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含2 062个SLAF标记的遗传图谱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加性、上位性QTL定位。结果发现NJMN群体籽粒蛋白质含量存在超亲分离,不同种植环境、家系与环境间互作均存在显著差异。在6号、7号、11号、17号染色体上定位到4个控制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加性QTL,其中qProt-17-1未见前人报道,其与环境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还发现3对加性×加性上位QTL,其总的效应值和表型贡献率均高于加性QTL,表明非加性效应在NJMN群体蛋白质含量遗传体系中起了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大豆
籽粒蛋白质含量
加性qtl
上位性qtl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
Keywords
Soybean
Protein content
Additive qtl
Epistatic qtl
Gene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偏分离条件下牙鲆生长性状QTL的主成分定位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李宁
张丽怡
李停
李艳红
刘海金
杨润清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水生动物基因组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
出处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0-448,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2190
30972077)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7A001)
-
文摘
本研究利用有丝分裂雌核发育建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s,DH)群体,对牙鲆体重、全长、背鳍长、腹鳍长、体高、尾柄高、头高和躯干长共8组表型性状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可解释全部性状90.4%的表型主成分性状。然后,基于JoinMap 4、MapDisto、JoinMap 4-DistortedMap、MapDisto-DistortedMap构建4个连锁图谱,用偏分离标记矫正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基因型条件概率,采用Bayesian模型选择方法定位牙鲆表型主成分性状的加性QTL和上位性QTL。结果表明,用不同方法构建的遗传图谱和表型主成分性状QTL定位结果均有所不同。在图谱构建中,与基于JoinMap 4构建的图谱相比,基于MapDisto构建的图谱中偏分离标记的相对位置和遗传距离都发生了变化,甚至有5个偏分离标记没有被定位到相应的连锁群上;相对于基于JoinMap 4和MapDisto构建的图谱,经DistortedMap校正后的图谱中偏分离标记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偏分离标记间遗传距离发生了变化。另外,在4个图谱中都检测到3个加性QTL,分别位于6号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2.95%、14.85%、11.56%和11.76%,9号、22号连锁群上,具有负向加性效应;9号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3.86%、13.27%、11.17%和11.25%,具有负向加性效应;22号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5.68%、4.36%、4.97%和3.58%,具有正向加性效应。同时,分别检测到28对、19对、29对和20对上位性QTL,主要分布在6号、7号、9号、17号、20号和22号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主成分性状变异的2.19%~17.62%、2.40%~22.26%、2.08%~26.0%、3.16%~22.05%。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apDisto软件构建、经DistortedMap软件包矫正后的图谱,定位结果更加准确,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
关键词
牙鲆
Bayesian模型选择
偏分离
加性qtl
上位性qtl
Map
Disto
DistortedMap
-
Keywords
Paralichthys olivaceus
Bayesian model selection
distorted segregation
additive qtl
epistasis qtl
MapDisto
DistortedMap
-
分类号
S917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