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化变革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向荣
|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23
|
|
2
|
《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释 |
陈秋红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1
|
|
3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 |
孟宪忠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7
|
|
4
|
悲剧与基督教观念——对莎剧《哈姆雷特》的分析 |
宗亦耘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1
|
|
5
|
试论《红字》的人物、象征和主题 |
史曙华
|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1984 |
11
|
|
6
|
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 |
董洪川
|
《外国语文》
|
1994 |
7
|
|
7
|
人性的罪恶——霍桑作品主题分析 |
马庆林
|
《宁夏社会科学》
|
2002 |
9
|
|
8
|
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
王丽丽
王向辉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5 |
8
|
|
9
|
《圣经》与美国神话 |
大卫.赖尔.杰弗里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8
|
|
10
|
论霍桑的《红字》 |
戴震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7
|
|
11
|
世界艺术中的美德“轴心”及美国霸权——读一份“消失的报告”有感 |
黄河清
|
《美术》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12
|
《红字》浅论 |
熊玉鹏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0 |
5
|
|
13
|
从《红字》中语言的多义性说起 |
张晶
|
《外国语言文学》
|
2005 |
5
|
|
14
|
一支崖畔上的畸变之花——评霍桑的《红字》 |
李征戎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3
|
|
15
|
英法两国现代化模式中的世俗化过程及其特征 |
尤天然
|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3
|
|
16
|
英国清教运动的起因及性质 |
余荣
|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4
|
|
17
|
西方两大宗教改革家──路德与加尔文 |
赵林
|
《新东方》
|
1996 |
1
|
|
18
|
评马克·吐温的两个儿童形象——试论汤姆·索亚与哈克贝利·费恩之异同 |
胡常英
|
《云梦学刊》
|
1984 |
3
|
|
19
|
爱默生与孔子 |
李鑫华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
3
|
|
20
|
产业精神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 |
徐奉臻
|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