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传统芦笙与笙之和声比较 |
范元祝
|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2
|
功能性与色彩性并重——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的和声分析 |
郭亚梅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11 |
3
|
|
3
|
谈古典音乐中的功能圈 |
方冰
梁筱妹
|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
2008 |
0 |
|
4
|
自然七声调式的和声——介绍一些新的和声理论概念及基本原理 |
华萃康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1987 |
0 |
|
5
|
传统芦笙与笙之和声比较 |
杨天中
|
《艺术评鉴》
|
2018 |
0 |
|
6
|
继承与超越——《图画展览会》创作特征探索 |
陈馨婷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04 |
1
|
|
7
|
五四前后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影响 |
马颖
|
《音乐生活》
|
2005 |
0 |
|
8
|
老掉牙话题的新思维——大小调功能性和声思维的整体透视 |
孙维权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8
|
|
9
|
半音化的历史演进(十三) |
桑桐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
|
|
10
|
浅析传统和声中和弦的功能性及色彩性——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
戴杨
|
《大观周刊》
|
2012 |
0 |
|
11
|
半音化的历史演进(八) |
桑桐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