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色土团聚体抗蚀特征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骆东奇 侯春霞 +2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朱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23,27,共5页
从水稳性、力稳性和化学稳定性3方面研究了紫色土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特征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3mm,>1mm,>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均表现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结构破坏率表现为耕地>园地&... 从水稳性、力稳性和化学稳定性3方面研究了紫色土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特征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3mm,>1mm,>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均表现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结构破坏率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荒草地;力稳性参数"原始稳定性"表现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崩解速率"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荒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力稳性表现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蓬莱镇组、遂宁组和沙溪庙组3种母质发育的土壤,遂宁组母质发育土壤抗蚀性最强,不同利用方式抗蚀强弱表现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显著地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原始稳定性"和"崩解速率",是影响土壤团聚体抗蚀性的主要内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团聚体 抗蚀特征 稳性 稳性 化学稳定性 土壤肥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植烟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施正发 袁奎 +5 位作者 黄宁 胡勇 贺乘龙 谭钦腾 文锦涛 李启林 《农业工程》 2024年第6期118-123,共6页
为探究植烟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以丘陵烟区烟田黄壤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深松1遍(T_(1)处理)、常规旋耕2遍(T_(2)处理)和翻耕1遍+旋耕1遍(T_(3)处理)3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植烟土壤团聚体... 为探究植烟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以丘陵烟区烟田黄壤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深松1遍(T_(1)处理)、常规旋耕2遍(T_(2)处理)和翻耕1遍+旋耕1遍(T_(3)处理)3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植烟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包括对力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水稳性团聚体稳定率、构体破碎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T_(3)处理相比,T_(1)和T_(2)处理可使0~20 cm土壤层的>0.25~2.00 mm粒级团聚体的力稳性团聚体数量显著提高,>20~30 cm土壤层的>0.25 mm粒级团聚体的力稳性团聚体数量显著提高。T_(1)和T_(2)处理可使0~10和>20~30 cm土壤层的平均质量直径(干筛)值,以及0~30 cm土壤层的平均质量直径(湿筛)值显著提高。T_(1)处理可使0~10 cm土壤层的水稳性团聚体稳定率增大,而T_(2)处理可使>10~20和>20~30 cm土壤层的水稳性团聚体稳定率增大。采用T_(1)和T_(2)处理的耕作方式将有助于贵阳市典型丘陵烟区植烟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的提升,该研究为优化丘陵烟区耕作方式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耕作方式 稳性团粒结构 稳性团粒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