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剺面习俗的渊源和流传 被引量:5
1
作者 潘玲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0-104,共5页
剺面习俗在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以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中,并于唐代前期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而被汉族等更多的民族所了解。剺面习俗在匈奴人中并未流行,突厥中的剺面习俗是由迁入西域的民族传入的。... 剺面习俗在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以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中,并于唐代前期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而被汉族等更多的民族所了解。剺面习俗在匈奴人中并未流行,突厥中的剺面习俗是由迁入西域的民族传入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分布在阿尔泰山及附近地区的鹿石面部有斜线纹,它们很可能表示的是剺面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厥 匈奴 鹿石
下载PDF
从克孜尔石窟壁画看龟兹地区粟特艺术的传播 被引量:4
2
作者 郭萍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4-127,共4页
本文由龟兹壁画中反映的"剺面"图像与不同地区反映此内容的图像进行比较,运用图像分析法,由图像志到图像学层面透析了粟特艺术与其他艺术在龟兹共存的状况。
关键词 克孜尔石窟 祆教 粟特艺术
原文传递
黠戛斯人剺面习俗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孟楠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92,共7页
本文针对汉文史料中对黠戛斯人是否存在剺面习俗的不同记载,利用大量中外文文献、民族学田野调查材料,证明黠戛斯人存在着剺面习俗,甚至这种习俗沿袭到了近代。
关键词 黠戛斯 习俗
下载PDF
“剺面”源流考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冰莉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102,共5页
从人类学的角度上讲,自毁容颜的剺面习俗与早期先民所普遍存在的人体彩绘、黥面的做法相类似,同时具有辟邪驱魔的巫术功能、氏族认同的图腾意义和标新立异的审美内涵。从考古学和文献学的角度上讲,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很早就有剺面的习俗... 从人类学的角度上讲,自毁容颜的剺面习俗与早期先民所普遍存在的人体彩绘、黥面的做法相类似,同时具有辟邪驱魔的巫术功能、氏族认同的图腾意义和标新立异的审美内涵。从考古学和文献学的角度上讲,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很早就有剺面的习俗,其最初的涵义应该与表达悲痛、寄托哀思、祭祀祖先的丧葬行为有关。从民族学的角度上讲,唐人之所以部分接受了"剺面"习俗,恐怕与李氏皇族的鲜卑血统有关。但由于这种近似毁容的情感表达方式不符合温柔敦厚的儒教传统,因而在宋代以后未能成为汉族习俗的重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仪式
原文传递
剺面习俗小议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永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2期3-5,共3页
剺面亦称梨面、裂面、割面,是欧亚草原游牧民族重要的献祭行为之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兼有实现亲族联络、血缘凝聚与文化认可的重要功用。通过对新疆阿尔泰地区遗留的岩画、鹿石的释读,认为剺面习俗最初出现于古代斯基泰人,后来随着... 剺面亦称梨面、裂面、割面,是欧亚草原游牧民族重要的献祭行为之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兼有实现亲族联络、血缘凝聚与文化认可的重要功用。通过对新疆阿尔泰地区遗留的岩画、鹿石的释读,认为剺面习俗最初出现于古代斯基泰人,后来随着古代丝绸之路(公元前七-前四世纪)的开辟,斯基泰人在开拓与维护这一交通干线的同时,将这一习俗从最初的活动地域传播、影响到了河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被匈奴、氐羌、契胡、突厥、车师、粟特、铁勒乃至后来的蒙古、女真等民族接受,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有其不可替代的神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祭 血缘凝聚 岩画 鹿石
下载PDF
剺面胡俗今何在
6
作者 安琪 《丝绸之路》 2014年第19期51-57,共7页
七月盛夏,穿行在河西走廊的山水间,是一种别致的体验。以前只见于书本上的种种风物和轶闻,好像一时间活了起来。上古帝王遣使西游,以重金求美玉,开通了西玉东输的孔道。数个世纪之后,沿着这条蜿蜒的玉石之路,天竺佛法越过葱岭,... 七月盛夏,穿行在河西走廊的山水间,是一种别致的体验。以前只见于书本上的种种风物和轶闻,好像一时间活了起来。上古帝王遣使西游,以重金求美玉,开通了西玉东输的孔道。数个世纪之后,沿着这条蜿蜒的玉石之路,天竺佛法越过葱岭,远渡流沙,东传入中土。随着弘法高僧的次第到来,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相继由北印度输入大月氏、安息、康居,再由此传入疏勒、莎车、于阗、子合等国。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文化拉锯战之后,佛教终于在4世纪初年扎根中土。此时中国的北部,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刚刚拉开序幕,佛教初入华土的辉煌和喧嚣,恰好与这个充斥着“乱与篡”的时代彼此重叠。敦煌就在这个时刻登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五胡十六国 河西走廊 小乘佛教 大月氏 中土
下载PDF
剺面习俗简论
7
作者 王帅帅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第6期47-48,共2页
剺面习俗在隋唐时期以突厥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中尤为流行,并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为汉族人民所了解。剺面习俗开始出现于丧葬过程中,后来该习俗的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剺面在丧葬中的功能仍为其主要功能。
关键词 唐代 范围 功能
下载PDF
游牧民族“剺面”习俗在内亚视角下的流传与演变
8
作者 王宵蚨 《炎黄地理》 2022年第12期25-27,共3页
欧亚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习俗丰富多彩,剺面习俗就是其中的一项。剺面习俗最初出现在丧葬过程中,但后来该习俗通过在欧亚大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草原游牧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耕社会,从而形成一种“内亚性”特点的文化冲撞与交汇。通过描述... 欧亚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习俗丰富多彩,剺面习俗就是其中的一项。剺面习俗最初出现在丧葬过程中,但后来该习俗通过在欧亚大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草原游牧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耕社会,从而形成一种“内亚性”特点的文化冲撞与交汇。通过描述内亚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剺面习俗,揭示文化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所处环境而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草原 农耕社会 游牧民族 欧亚大陆 习俗 丧葬
下载PDF
北方少数民族殉葬习俗研究——以鲜卑、突厥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兴瑞 《西部蒙古论坛》 2016年第2期60-64,共5页
殉葬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至殷商时期发展至顶峰。而以北魏实行的子贵母死制、突厥割体剺面葬仪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殉葬习俗同中原地区的汉族又有不同。这种不同既是研究少数民族源流的重要依据,也是北方少数民族葬俗文化的一部... 殉葬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至殷商时期发展至顶峰。而以北魏实行的子贵母死制、突厥割体剺面葬仪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殉葬习俗同中原地区的汉族又有不同。这种不同既是研究少数民族源流的重要依据,也是北方少数民族葬俗文化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鲜卑子贵母死制和突厥剺面习俗的探讨,分析出北方少数民族殉葬习俗的发展和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卑 子贵母死制 突厥 习俗
下载PDF
“剺面截耳与椎心割鼻”图解读
10
作者 张庆捷 《乾陵文化研究》 2008年第1期85-92,共8页
近年来,考古学与艺术史研究在中国古代遗存图像的解读方面,取得不少明显进步。使学界对古代中国和西域诸民族的社会风貌,得到空前了解。当然,这种进展是在探讨的递进过程中累积而成的。下面要讨论的'剺面截耳'图像也是这样。就... 近年来,考古学与艺术史研究在中国古代遗存图像的解读方面,取得不少明显进步。使学界对古代中国和西域诸民族的社会风貌,得到空前了解。当然,这种进展是在探讨的递进过程中累积而成的。下面要讨论的'剺面截耳'图像也是这样。就笔者所知,对于剺面图像的讨论,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俄国的马尔沙克、法国的葛乐耐、日本的宫治昭等,早已经涉足这方面研究。不过自Judith Lerner博士起,再次掀起讨论。她在讨论日本Miho博物馆所藏北齐石床榻图像时,专门讨论了图像中的'剺面'丧俗[1]。之后中国的姜伯勤、雷闻、日本的曾布川宽等,也专门或者涉及到此类图像的探讨,补充和拓展了研究范围[2]。早在之前,已有学者利用文献资料研究过此俗[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马尔沙克 截耳与椎 宫治 中国 所藏 图像 日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