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5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 被引量:240
1
作者 俞启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6-50,共5页
研究我国至1993年底动用的石油资源利用状况,指出今后挖潜的主要方向。认为剩余油研究的对象应和不同的油层体积规模相对应,即分为四级(Micro,Macro,Mega,Giga)。总结了研究的方法和内容:①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②剩余油微观分... 研究我国至1993年底动用的石油资源利用状况,指出今后挖潜的主要方向。认为剩余油研究的对象应和不同的油层体积规模相对应,即分为四级(Micro,Macro,Mega,Giga)。总结了研究的方法和内容:①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②剩余油微观分布研究;③剩余油饱和度研究。(特别总结了剩余油饱和度研究的11种方法。)指出这些研究所对应的油层体积规模。提出加强剩余油研究的7项建议:①对油藏剩余油开展全方位研究;②开展综合确定剩余油分布的方法研究;③研制和引进最新的仪器设备和工艺技术;④组织全国的研究力量,有侧重地解决剩余油研究中的关键问题;⑤剩余油研究应从目前以Mega规模为主逐渐转向以Macro和Micro规模为主;⑥开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和探索;⑦开展剩余油与剩余油开采方法的配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分布 规模 饱和度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2
2
作者 于翠玲 林承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18,22,共5页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体等更加复杂与隐蔽的储集体延伸;③研究方法与技术日益成熟,由定性分析向半定量及定量研究过渡,由单一的描述手段向多种技术配套、多个学科结合的趋势发展。随着油气田勘探形势的日益严峻,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及其受成岩、构造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将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 气成藏 储层地质建模 实验模拟
下载PDF
水驱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26
3
作者 贾忠伟 杨清彦 +1 位作者 兰玉波 张洪兴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6-49,共4页
应用与地层孔隙结构相似的微观仿真模型进行驱油实验 ,通过微观驱油动态彩色图象量化处理系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水驱油渗流规律、水驱油剩余油形式及这些剩余油形式对三次采油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应用与地层孔隙结构相似的微观仿真模型进行驱油实验 ,通过微观驱油动态彩色图象量化处理系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水驱油渗流规律、水驱油剩余油形式及这些剩余油形式对三次采油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在水驱油过程中 ,由于润湿性的不同 ,注入水表现出不同的入孔机理。在强亲水的孔隙内 ,注入水沿着孔壁“爬入” ;在亲油孔隙内 ,注入水沿孔隙的中心突入。由于油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水驱后剩余油可分为连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型剩余油两类。具体形式有簇状、柱状、角状、膜状和“孤岛”状等。对于不同的剩余油形式 ,各种化学驱的效果有所不同 ,聚合物驱主要驱替连片状剩余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微观 渗流规律 剩余油 三次采 孔隙结构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109
4
作者 刘建民 徐守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2,共5页
研究了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的孤岛、孤东油田的馆陶组河流相储集层的沉积模式 ,探讨了河流相储集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对剩余油形成、分布的控制。河流相储层发育了沉积和油藏规模两种非均质性 ,两种非均质结合是控制该区剩余油宏观... 研究了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的孤岛、孤东油田的馆陶组河流相储集层的沉积模式 ,探讨了河流相储集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对剩余油形成、分布的控制。河流相储层发育了沉积和油藏规模两种非均质性 ,两种非均质结合是控制该区剩余油宏观、微观分布的主因。宏观上 ,剩余油分布在主力油层、储层正韵律中、上部及低孔渗流沉积单元内和注采不完善地区。微观上 ,在水淹较低部位仍有网络状、斑状剩余油 ,在储层物性好的局部死区有孤立的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储层 非均质性 沉积模式 剩余油 沾化凹陷
下载PDF
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 被引量:123
5
作者 李阳 王端平 刘建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96,共6页
陆相复杂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总体分散、局部集中,主要受油藏分割性控制,仍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富集区。揭示了剩余油富集区形成机理,建立了断层分割控油、夹层分割控油和优势渗流通道控油等3种主要控油模式,阐明了其对剩... 陆相复杂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总体分散、局部集中,主要受油藏分割性控制,仍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富集区。揭示了剩余油富集区形成机理,建立了断层分割控油、夹层分割控油和优势渗流通道控油等3种主要控油模式,阐明了其对剩余油富集区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并形成了低级序断层预测、夹层定量预测、优势渗流通道预测等油藏分割性预测技术,在胜利油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藏分割性 低级序断层 夹层 优势通道
下载PDF
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被引量:120
6
作者 刘钰铭 侯加根 +3 位作者 王连敏 薛建军 刘显贺 付晓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1,17,共6页
以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馆二上段为例,提出了辫状河砂体储层构型的研究方法,即基于辫状河露头及现代沉积原形模型,应用动、静态资料在井间识别单个心滩坝砂体,进行井间构型预测,建立构型三维展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心滩坝厚砂层内... 以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馆二上段为例,提出了辫状河砂体储层构型的研究方法,即基于辫状河露头及现代沉积原形模型,应用动、静态资料在井间识别单个心滩坝砂体,进行井间构型预测,建立构型三维展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心滩坝厚砂层内部存在次级界面,与界面伴生的夹层在心滩坝中心分布不稳定,剩余油往往富集于砂体顶部,而夹层在心滩坝两翼较为稳定,致使剩余油富集于被夹层分隔的某些相对均质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辫状河 心滩坝 剩余油 羊三木
下载PDF
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 被引量:81
7
作者 陈程 贾爱林 孙义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99-102,共4页
根据双河油田开发后期预测剩余油分布的需要 ,提出了厚油层内部相结构建模思路。由厚油层内部夹层分布特点 ,把其划分成多个流动单元 ,从而建立了厚油层内部结构框架。利用密井网和岩心资料 ,建立了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 :分流河道型、... 根据双河油田开发后期预测剩余油分布的需要 ,提出了厚油层内部相结构建模思路。由厚油层内部夹层分布特点 ,把其划分成多个流动单元 ,从而建立了厚油层内部结构框架。利用密井网和岩心资料 ,建立了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 :分流河道型、过渡型、席状砂型。它们反映出微相单元类型、规模、几何形态及组成比例上的差异。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 ,油层水淹程度的提高 ,剩余油分布趋于零散 ,但剩余油富集区明显地受相结构控制。小型透镜型和镶边搭桥型是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富集的两种类型 ,是注采井网对规模小、物性差的微相动用和控制差所致。在相结构模式中 ,骨架性微相组成、规模及连接方式决定了油水运动方式、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因此 ,可以利用厚油层内部的相结构来预测剩余油分布 ,为稳油控水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结构 剩余油 开发后期 分布特征
下载PDF
聚合物驱油之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73
8
作者 卢祥国 高振环 +2 位作者 赵小京 闫文华 王为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5-61,共7页
聚合物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大庆油田所用的聚合物是聚丙烯酰胺。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靠增加注入水粘度,改善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进而扩大波及体积。聚合物驱通常可以提高采收率约10%,它之后仍然有的50%... 聚合物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大庆油田所用的聚合物是聚丙烯酰胺。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靠增加注入水粘度,改善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进而扩大波及体积。聚合物驱通常可以提高采收率约10%,它之后仍然有的50%的原油残留地下,还需要采用其它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利用核磁成像技术、现代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在具有大庆油层地质特征的物理模型和地质模型上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韵律油层,从纵向上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从平面上看主要分布在主流线两翼,这些认识对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剩余油 分布规律 实验
下载PDF
曲流河古河道储层构型精细解剖--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98
9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谭河清 余地云 姜香云 刘世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9,共9页
以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应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曲流河古河道砂体进行了系统的储层层次构型精细解剖。在点坝定量分布模式的指导下,根据点坝砂体垂向上典型的正韵律、砂体厚度大以及紧... 以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应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曲流河古河道砂体进行了系统的储层层次构型精细解剖。在点坝定量分布模式的指导下,根据点坝砂体垂向上典型的正韵律、砂体厚度大以及紧邻废弃河道分布等特征,在研究区Ng522单层复合河道砂体内部识别出2个单一点坝。综合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成果、经验公式预测以及对子井分析,建立了研究区点坝内部构型定量模式,以单井上识别的泥质侧积层作为依据,点坝内部定量模式及动态监测结果作为指导,进行模式拟合,达到系统解剖点坝内部构型的目的。建立了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采用在点坝砂体中上部钻水平井的方式开采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点坝构型解剖成果在研究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而且对类似油田储层精细研究及剩余分布预测都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剩余油 点坝 曲流河 孤东
下载PDF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81
10
作者 高博禹 彭仕宓 王建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4年第4期7-11,22,共6页
通过调研 ,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分为开发地质学方法 ;油藏工程方法 ;测井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 6个方面。介绍了每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调研 ,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分为开发地质学方法 ;油藏工程方法 ;测井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 6个方面。介绍了每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继续深入探索开发地质学研究方法 ;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 ,探讨新方法 ;“微观”和“宏观”齐头并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形成与分布 机理 发展趋势 饱和度
下载PDF
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42
11
作者 刘吉余 郝景波 +1 位作者 伊万泉 张卫东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7,共3页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流动单元不仅具有相同(似)的沉积特征,而且具有相同(似)的流动特征。将流动单元的研...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流动单元不仅具有相同(似)的沉积特征,而且具有相同(似)的流动特征。将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分为2种,一种是岩心定性分析方法,另一种是修改的KozenyCarman方程方法,给出了流动单元研究的步骤。介绍了流动单元在储层评价、剩余油分布与预测、油藏数值模拟、渗透率解释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描述 地质模型 流动单元 剩余油 储层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单一河道的识别及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 被引量:79
12
作者 陈清华 曾明 +2 位作者 章凤奇 冷风 魏荷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3-15,共3页
利用密井网条件下丰富的测井资料 ,通过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 ,对主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水道、决口扇、天然堤、河漫滩成因砂体进行了综合识别 ,其中河道成因的砂体是河流相储层的骨架砂体。总结出识别单一河道边界的五种标志 。
关键词 河流相储层 河道 田开发 测井资料 气盆地 沉积物 剩余油
下载PDF
古河流废弃河道微相的精细描述 被引量:62
13
作者 刘波 赵翰卿 +2 位作者 王良书 林春明 刘绍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4-398,共5页
河流相储层的废弃河道微相 ,在侧向上对流体起隔挡作用。在油田深度开发阶段 ,是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精细描述的关键、平面剩余油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综合现代沉积、露头调查 ,描述其几何形态和规模 ,建立其概念模式。利用密井网测井曲线 ... 河流相储层的废弃河道微相 ,在侧向上对流体起隔挡作用。在油田深度开发阶段 ,是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精细描述的关键、平面剩余油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综合现代沉积、露头调查 ,描述其几何形态和规模 ,建立其概念模式。利用密井网测井曲线 ,阐述其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征、识别方法 ,建立了大庆油田泛滥平原废弃河道微相的静态模式。以该方法为基础 ,在进行储层综合预测和剩余油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废弃河道 微相 大庆 储层 剩余油 测井曲线
下载PDF
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4
作者 刘吉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03-306,共4页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了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的国内、国外研究进展及流动单元的概念、各种研究方法和流动单元研究的应用 ,并提出了针对...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了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的国内、国外研究进展及流动单元的概念、各种研究方法和流动单元研究的应用 ,并提出了针对大型陆相油田、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水力单元 岩石物理相 剩余油
下载PDF
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以胜坨油田二区为例 被引量:59
15
作者 宋万超 孙焕泉 +1 位作者 孙国 吴素英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2-55,共4页
研究了注水开发 36年、含水已高达 95 %处于特高含水阶段的胜坨油田二区 ,提出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是控制研究区储层宏观、微观和渗流三大类参数变化规律和变化机理及剩余油形成分布的主因 ,建立了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 ... 研究了注水开发 36年、含水已高达 95 %处于特高含水阶段的胜坨油田二区 ,提出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是控制研究区储层宏观、微观和渗流三大类参数变化规律和变化机理及剩余油形成分布的主因 ,建立了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 ,论述了产生的地质环境、动力来源及动力作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开发 流体动力学 地质作用 储层参数变化 剩余油 胜坨 注水开发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叠置机理及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 被引量:70
16
作者 封从军 鲍志东 +1 位作者 代春明 张兆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5,共8页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4种垂向叠置样式和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侧切式、替代式5种平面接触样式,并总结了相应的识别标志。研究区单砂体宽度介于200~800m,单砂体厚度介于4~8m。分离式的叠置砂体顶部剩余油富集;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垂向)叠置类型的砂体厚度不同、注水方向不同,对剩余油分布范围有较大影响。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的砂体横向不连通,在两个单砂体之间易形成侧翼剩余油富集;侧切式和替代式的砂体,横向连通性好,剩余油不易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三角洲前缘 单砂体 泉头组 剩余油 扶余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配套挖潜对策 被引量:59
17
作者 窦松江 周嘉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0-93,共4页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散而难以识别,且其分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在大港油区的港东开发区,根据以纵向118个时间地层单元为对象的精细油藏描述,提出3类剩余油潜力:①已动用油层,即断层与微构造控制、注采井冈不完善、层间非均质...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散而难以识别,且其分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在大港油区的港东开发区,根据以纵向118个时间地层单元为对象的精细油藏描述,提出3类剩余油潜力:①已动用油层,即断层与微构造控制、注采井冈不完善、层间非均质性、平面低渗透相带、层内渗流屏障、注采滞留区、边底水锥进等因素形成的剩余油;②新层,即以往未发现的低电阻油层和新发现油砂体;③滚动扩边。在潜力认识的基础上,以单砂体或流动单元为挖潜调整对象,在潜力富集区钻新井、更新井,改变非主力层的驱动方式,重组层系、井网,改变液流方向和间歇注水,并对潜力区配套实施补层、提液、压裂防砂、重复射孔、深度调剂等措施。港东开发区复杂断块油藏实施配套挖潜措施后,提高了高含水期的开发效益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复杂断块 精细描述 剩余油 挖潜对策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在礁灰岩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18
作者 岳大力 林承焰 +1 位作者 吴胜和 侯连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5-79,共5页
对南海流花 11 1油田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的方法中引入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概念 ,克服了以往研究工作中只应用单一因素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足。利用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反映储层的实际情... 对南海流花 11 1油田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的方法中引入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概念 ,克服了以往研究工作中只应用单一因素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足。利用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反映储层的实际情况 ,进而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快速、直观地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在综合分析了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对该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成果 ,提出了剩余油潜力区 ,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情况与非均质研究结果一致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定量表征 非均质综合指数 剩余油 生物礁 流花11-1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被引量:60
19
作者 箭晓卫 赵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1-33,共3页
在厚油层沉积单元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喇嘛甸油田的开发实际,通过纵向细分沉积单元、结构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精细描述出了单砂体空间形态和不同砂体之间的边界关系。并采用多种监测方法综合分析、判断,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和注... 在厚油层沉积单元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喇嘛甸油田的开发实际,通过纵向细分沉积单元、结构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精细描述出了单砂体空间形态和不同砂体之间的边界关系。并采用多种监测方法综合分析、判断,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和注采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并针对各类剩余油提出并实施了水力割缝射孔、注水井层内细分注水、采油井层内细分堵水为主的厚油层内挖潜措施,产油量增加效果明显,改善了厚油层动用状况,提高了厚油层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单元 结构单元 剩余油 挖潜 效率
下载PDF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35
20
作者 魏斌 陈建文 +1 位作者 郑浚茂 李胜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03-410,共8页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 ,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 ,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欢 2 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 ,4口井 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 4 556t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沉积微相 高含水 剩余油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