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四十年代中期的上海文学 |
唐弢
|
《文学评论》
|
1982 |
35
|
|
2
|
当代戏剧之命运——在岳麓书院演讲的要点 |
魏明伦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2002 |
18
|
|
3
|
易卜生与现代戏剧 |
马丁·艾思林
汪余礼(译)
朱姝(校)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0
|
|
4
|
田汉早期剧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 |
朱寿桐
|
《文学评论》
|
1985 |
14
|
|
5
|
哪家剧派是荒诞剧派? |
爱德华.阿尔比
袁鹤年
|
《外国文学》
|
1981 |
18
|
|
6
|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
亨利.雷马克
张隆溪
|
《国外文学》
|
1981 |
17
|
|
7
|
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 |
吴兴华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56 |
15
|
|
8
|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创作理论 |
王瑶
|
《文学评论》
|
1983 |
17
|
|
9
|
过士行谈创作 |
张先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7
|
|
10
|
曹禺的意义——悼念曹禺先生 |
田本相
|
《戏剧文学》
|
1997 |
14
|
|
11
|
论历史剧 |
吴晗
|
《文学评论》
|
1961 |
16
|
|
12
|
作曲家与歌剧脚本作家的关系 |
杨燕迪
|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0
|
|
13
|
戏剧天才普契尼 |
刘诗嵘
|
《人民音乐》
|
1989 |
8
|
|
14
|
戏曲“代言体”论 |
陈建森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3
|
|
15
|
历史剧是艺术,不是历史 |
王子野
|
《中国戏剧》
|
1962 |
15
|
|
16
|
抗战时期的“集体创作” |
孙晓忠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3
|
|
17
|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 |
方平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7 |
13
|
|
18
|
“发现”与“突转”——对《诗学》戏剧理论的现代阐释 |
古渐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3
|
|
19
|
我所理解的历史剧 |
郭启宏
|
《剧本》
北大核心
|
1997 |
13
|
|
20
|
试论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南方女性 |
汪义群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