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砂箱物理模拟启示--以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邓宾 何宇 +5 位作者 黄家强 罗强 杨荣军 于豪 张静 刘树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1-415,共15页
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单一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和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对其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控制影响作用,尤其聚焦于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山系统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对其盆-山系统的控... 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单一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和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对其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控制影响作用,尤其聚焦于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山系统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对其盆-山系统的控制作用。单一构造剥蚀作用过程模拟揭示浅表剥蚀作用强度与冲断带楔形体楔长、楔高呈负相关性;构造剥蚀作用使冲断带后缘逆冲断层更加易于发生断层再活化与无序冲断,制约着冲断带前陆向扩展。浅表沉积作用导致楔形体前缘冲断层上覆物质加载、更易于发生断层闭锁,促使冲断带楔形体前陆向/前展式扩展生长。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导致冲断带楔形体后缘深部层系剥蚀走向变化、断层产状变陡,前陆盆地中前陆向断层明显减小、其倾角减缓,且反向冲断作用加强(乃至导致主断层反向冲断),尤其走向差异性导致前陆盆地发育斜向断层。受控于龙门山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晚三叠世以来走向差异性剥蚀-沉积作用,川西前陆盆地中南段发育晚白垩世—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可能形成前陆盆地前缘斜向断层-龙泉山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沉积 楔形体 前陆盆地 砂箱模型 龙门山 四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剥蚀-沉积体系中剥蚀量与沉积通量的定量对比研究——以岷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勇 黎兵 +3 位作者 周荣军 张毅 A.L.Densmore M.A.Ellis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2-343,共12页
岷江流域与成都盆地之间是以岷江为联结的剥蚀一沉积体系。根据成都盆地已有的钻孔资料和原始数据,用Surer软件制作成都盆地晚新生代等厚图,利用等厚线计算了成都盆地残留的沉积通量,并通过成都盆地的地质演化再造恢复了成都盆地潜... 岷江流域与成都盆地之间是以岷江为联结的剥蚀一沉积体系。根据成都盆地已有的钻孔资料和原始数据,用Surer软件制作成都盆地晚新生代等厚图,利用等厚线计算了成都盆地残留的沉积通量,并通过成都盆地的地质演化再造恢复了成都盆地潜在的沉积通量,结果表明,成都盆地潜在的沉积通量为1665km^3。同时,采用了输沙量、宇宙核素、数字高程模型、河流下切速率和裂变径迹等方法分别计算了岷江上游流域的剥蚀速率、剥蚀厚度和剥蚀量,结果表明,岷江流域的剥蚀速率应介于0.26~0.5mm/a之间,剥蚀厚度介于0.94~1.44km之间,剥蚀量介于21213.50~32636.16km^3之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的剥蚀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岷江上游流域与成都盆地之间的剥蚀一沉积体系中,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的剥蚀量之间的比率介于5.11%~7.85%之间,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剥蚀量不相匹配,成都盆地属于半封闭盆地,因此,不能利用成都盆地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物充填体积恢复岷江上游流域的剥蚀速率、剥蚀厚度和剥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沉积体系 岷江流域 成都盆地 沉积通量 剥蚀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从源到汇”: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砂箱物理模型浅表作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邓宾 黄瑞 +4 位作者 马华灵 何宇 赖冬 姜磊 刘树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1-444,共14页
"从源到汇"理论完善了砂箱物理模型中地壳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机制的理解,我国西部地区新生代发生了全球最为显著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却少见相关浅表作用过程报道。本文系统阐述地壳浅表作用过程机理和挤压砂箱... "从源到汇"理论完善了砂箱物理模型中地壳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机制的理解,我国西部地区新生代发生了全球最为显著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却少见相关浅表作用过程报道。本文系统阐述地壳浅表作用过程机理和挤压砂箱模型"从源到汇"过程的相似性机理,基于国内外以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相关浅表作用过程(即构造-剥蚀-沉积)为对象的砂箱物理模型研究结果,综述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及其对褶皱冲断带系统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从源到汇"的浅表作用过程有利于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互馈,剥蚀作用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后缘区域,有利于形成较窄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沉积作用不仅受控于造山带或褶皱冲断带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还受控于沉积物路径过程等复杂因素,其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前缘与前陆盆地区域,较高的沉积物沉积作用有利于形成较宽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临界楔理论强调挤压增生楔形体前缘加积物质(输入)与楔形体表面剥蚀物质(输出)达到平衡后楔形体呈自相似性生长,即造山楔形体地表坡度与基底坡角之和趋于恒定,它们共同控制其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构造-剥蚀-沉积浅表作用过程及其时空范围。构造砂箱物理模型与褶皱冲断带系统"从源到汇"浅表剥蚀-搬运-沉积作用过程的标准变量/参数的一致性对比研究,是当前二者相结合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毫无疑问的是,对于"从源到汇"浅表作用过程天然实验室中典型褶皱冲断带/流域体系的构造砂箱物理模型模拟研究,将会持续不断地拓展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格架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源到汇 构造-剥蚀-沉积 挤压增生楔形体 砂箱模型
下载PDF
剥蚀—沉积平衡机制与自然重砂测量找矿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琳 张大可 +4 位作者 张素荣 田粉英 刘燕 杜金利 段先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49-1955,共7页
剥蚀—沉积平衡机制是重矿物在地表环境下迁移富集的基本规律。结合有关应用实例,从重矿物迁移、富集规律出发,以动态、逆向的工作思路,提出对以往自然重砂数据进行整理、重新圈定重砂异常的工作方法。在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中应充分发挥... 剥蚀—沉积平衡机制是重矿物在地表环境下迁移富集的基本规律。结合有关应用实例,从重矿物迁移、富集规律出发,以动态、逆向的工作思路,提出对以往自然重砂数据进行整理、重新圈定重砂异常的工作方法。在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自然重砂测量这一传统找矿方法的优势,以期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重砂测量 汇水盆地 剥蚀-沉积平衡 矿产资源调查
下载PDF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沿走向差异剥蚀作用——砂箱物理模型的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邓宾 郭虹兵 +7 位作者 罗强 黄家强 杨荣军 张静 鲁鹏达 唐晓东 何宇 刘树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0-853,共14页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存在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通过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存在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通过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等研究,揭示其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导致了褶皱冲断带大规模抬升剥蚀、断层多期活化与无序变形;断层与冲起构造沿走向合并生长、形成斜向断层;尤其是冲断带三维空间上差异性抬升剥蚀,常常形成与构造剥蚀作用相关的反转构造。剥蚀作用越强、断层翻转越明显(形成视正断层)。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广泛出露的拉张构造变形样式,可能受控于晚中生代—新生代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过程。上述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可能导致川西南前陆盆地系统中低角度断层多期活化与无序冲断变形。研究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的构造缩短与浅表作用,对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独特地貌构造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拟 剥蚀-沉积作用 褶皱冲断带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剥蚀沉积规律在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吉双文 李卫民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2期14-16,共3页
在考虑不同构造层之间剥蚀与沉积变化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到剥蚀沉积规律的存在。对沾车地区构造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不论哪个潜山,也不论哪个构造部位,它们都应当遵循该规律。提出潜山遭受风化剥蚀的时间越长,残存地层越老越薄,上覆... 在考虑不同构造层之间剥蚀与沉积变化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到剥蚀沉积规律的存在。对沾车地区构造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不论哪个潜山,也不论哪个构造部位,它们都应当遵循该规律。提出潜山遭受风化剥蚀的时间越长,残存地层越老越薄,上覆盖层则越新越薄;反之,潜山遭受风化剥蚀的时间越短,残存地层越新越厚,上覆盖层则越老越厚。应用该认识在检验划分结果、指导地层划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沉积规律 地层划分 应用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隐性“逆冲物源”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晓光 黄晓波 +2 位作者 马正武 刘军钊 李晓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29,46,共5页
为阐明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能否提供物源的问题,根据钻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最新三维连片地震资料,运用构造活动分析和剥蚀沉积响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莱北低凸起发育隐性“逆冲物源”的认识。隐性“逆冲物源”发育区具有四方面特征... 为阐明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能否提供物源的问题,根据钻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最新三维连片地震资料,运用构造活动分析和剥蚀沉积响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莱北低凸起发育隐性“逆冲物源”的认识。隐性“逆冲物源”发育区具有四方面特征:母岩地层地震相变化存在突变,基岩岩心发育剪切裂缝和微型逆断层,逆冲物源演化形成时期与区域构造活动期匹配,源区裙边带沉积响应特征与逆冲母岩性质匹配。明晰了研究区的隐性“逆冲物源”为优质型隐性“逆冲物源”。研究认为莱北低凸起可以提供物源,明确其裙边带发育近源富砂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逆冲物源 构造演化 剥蚀沉积响应 地震相 富砂储层 莱北低凸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与毗邻沉积盆地间剥蚀沉积关系的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定量对比 被引量:2
8
作者 丁汝鑫 王利 +1 位作者 许长海 周祖翼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42-946,共5页
通过利用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来探讨山盆之间剥蚀沉积关系为定量对比山盆之间剥蚀沉积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裂变径迹热史曲线,求取造山带区域平均剥露速率,再将其与毗邻盆地沉积速率对比,进而判断山盆之间剥蚀沉... 通过利用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来探讨山盆之间剥蚀沉积关系为定量对比山盆之间剥蚀沉积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裂变径迹热史曲线,求取造山带区域平均剥露速率,再将其与毗邻盆地沉积速率对比,进而判断山盆之间剥蚀沉积比例关系。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大别造山带65~25Ma区域体积平均剥露速率为1189.67km3/Ma(当古地温梯度为25℃/km时)、1487.08km3/Ma(当古地温梯度为20℃/km时)。其剥蚀速率至少占到了毗邻盆地古近纪平均总沉积速率的一半以上。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裂变径迹热史曲线,求取造山带区域平均剥露速率,再将其与毗邻盆地沉积速率对比,进而判断山盆之间剥蚀沉积比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史模拟 剥蚀沉积关系 大别造山带 新生代盆地
原文传递
沉积过程的三维计算机模拟及其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薛林福 潘保芝 +1 位作者 米石云 石广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5-480,共6页
利用模拟沉积、剥蚀和搬运过程的数学模型和基本算法,开发了模拟软件SSSP(simulatingsys-temofsedimentaryprocesses)。该软件能够进行主要沉积环境的大规模剥蚀、搬运和沉积过程的复杂模拟,并可控制各种参数实时显示模拟结果,包括剖面... 利用模拟沉积、剥蚀和搬运过程的数学模型和基本算法,开发了模拟软件SSSP(simulatingsys-temofsedimentaryprocesses)。该软件能够进行主要沉积环境的大规模剥蚀、搬运和沉积过程的复杂模拟,并可控制各种参数实时显示模拟结果,包括剖面图、沉积相图、等值线图、网格图和速度矢量图等。在已知沉积环境参数的情况下,利用SSSP再现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沉积构型和沉积相分布,并给出了三角洲、河道和水下台阶沉积环境模拟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值模拟 剥蚀-搬运-沉积 实时显示 软件
下载PDF
剥蚀沉积规律在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红春 《科技与企业》 2014年第3期120-120,共1页
在考虑不同的构造层相互之间的剥蚀和沉积变化的关系的这一基础之上,逐渐地认识到了剥蚀沉积的规律存在。对构造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不论哪个潜山,也不论哪个构造部位,它们都应当遵循该规律。提出潜山遭受风化剥蚀的时间越长,... 在考虑不同的构造层相互之间的剥蚀和沉积变化的关系的这一基础之上,逐渐地认识到了剥蚀沉积的规律存在。对构造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不论哪个潜山,也不论哪个构造部位,它们都应当遵循该规律。提出潜山遭受风化剥蚀的时间越长,残存地层越老越薄,上覆盖层则越新越薄;应用该认识在检验划分结果、指导地层划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沉积规律 地层划分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