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东海积平原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辨识 被引量:54
1
作者 章明奎 王浩 张慧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46-1954,共9页
为了区别土壤中潜在有毒重金属是来源于成土母质还是人为的污染,在浙东海积平原农田选择了32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耕作层(0~10cm)和心土层(40~50cm)土样,用标准化学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Cd、Cu、Cr、Co、Ni、Zn、Hg、Pb、Mo、As和Al含量... 为了区别土壤中潜在有毒重金属是来源于成土母质还是人为的污染,在浙东海积平原农田选择了32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耕作层(0~10cm)和心土层(40~50cm)土样,用标准化学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Cd、Cu、Cr、Co、Ni、Zn、Hg、Pb、Mo、As和Al含量,用元素剖面分布研究法、元素化学形态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综合方法探讨了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r、Co、Ni为非污染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平均含量在耕作层与心土层中较为接近,残留态是这些重金属绝对优势的化学形态.Cd、Cu、Zn、Hg和Pb为主要污染元素,其耕作层含量明显高于心土层,可提取形态的比例较高;其中,Cd、Cu、Zn和Pb有相似的人为污染来源,而Hg有不同的人为污染来源.土壤中的Mo和As的变化较为复杂,可能受成土母质和外源污染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剖面 主成析法 化学形态 人为污染
下载PDF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剖面微生物特性对植被和坡位的响应 被引量:15
2
作者 冯书珍 苏以荣 +3 位作者 秦新民 肖伟 葛云辉 何寻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148-3157,共10页
选取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峰丛洼地:草丛(T)、灌丛(S)、原生林(PF)(中坡位)不同植被类型,原生林上、中、下不同坡位,按土壤发生层采集淋溶层(A层,0—10 cm)、过渡层(AB层,20—30 cm,草丛和灌丛;30—50 cm,原生林)、淀积层(B层,70—100cm)样... 选取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峰丛洼地:草丛(T)、灌丛(S)、原生林(PF)(中坡位)不同植被类型,原生林上、中、下不同坡位,按土壤发生层采集淋溶层(A层,0—10 cm)、过渡层(AB层,20—30 cm,草丛和灌丛;30—50 cm,原生林)、淀积层(B层,70—100cm)样品,研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微生物碳熵、氮熵(ratio of SMBC to soil organic carbon(qMBC)、ratio of SMBN to soil total nitrogen(qMBN))、土壤基础呼吸(soil basicrespiration(SBR))以及代谢熵(microbial metabolic quotient(qCO2))的剖面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被、土层深度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及基础呼吸,随植被恢复,SMBC、SMBN、SBR由草丛、灌丛、原生林依次上升,并随土壤发生层位的加深逐渐减少,qCO2在3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T>PF>S;原生林A层SMBC,SMBN在各坡位间均显著高于AB层、B层,SBR在A层由下坡位至上坡位递减,而在AB和B层的上、下坡位间无显著差异,qCO2坡位间无显著差异(P>0.05);SMBC与SMBN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25,P<0.01,n=45),且SMBC、SMBN、SBR分别与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随植被恢复,土壤质量明显改善,且坡位对A层土壤的影响较AB层和B层更显著,对于维持土壤微生物调节的土壤养分循环功能,调控土壤氮素营养与土壤有机质同等重要,这为合理制订喀斯特生态恢复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面 微生物量 土壤基础呼吸 代谢熵
下载PDF
土壤中微量元素剖面分异因素探讨——兼论黄山地区土壤中铜元素剖面分异的主导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余国忠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3年第2期236-241,共6页
本文分析了土壤微量元素剖面分异的因素,并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造成黄山地区土壤中铜元素剖面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成土母质,土壤有机质和≤0.001mm土粒.
关键词 土壤 微量元素 剖面
下载PDF
湖南典型水耕人为土铁的形态及剖面分异特征
4
作者 余展 欧阳宁相 +5 位作者 盛浩 周清 张亮 袁红 聂三安 张杨珠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3-942,共10页
针对不同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水稻土)中铁的形态及其剖面分异特征开展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稻田关键元素的分布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花岗岩风化物(GR)、板页岩风化物(PS)、第四纪红色黏土(QRC)、石灰岩风化物(LS)、紫色... 针对不同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水稻土)中铁的形态及其剖面分异特征开展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稻田关键元素的分布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花岗岩风化物(GR)、板页岩风化物(PS)、第四纪红色黏土(QRC)、石灰岩风化物(LS)、紫色砂页岩风化物(PSS)和近代河湖(冲)沉积物(FLD)共6种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为研究对象,通过30个典型剖面系统分析了剖面(0~100 cm)及水耕人为土不同土类间铁的形态及其分异特征,探讨土壤剖面铁的形态转变、剖面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6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已经探明,检索出简育水耕人为土(HSA)、铁聚水耕人为土(FSA)和潜育水耕人为土(GSA)3个土类,暂未发现铁渗水耕人为土。水耕人为土剖面全铁(Fe_(t))含量均值为44.66 g/kg,不同形态铁的构成表现为:晶质铁(Fe_(c))>硅酸盐铁(Fe_(si))>活性铁(Fe_(o))>络合铁(Fe_(p))。铁的形态在剖面分布呈现出Fe_(si)在剖面变化不大、Fe_(c)在剖面呈现先升后降、Fe_(o)和Fe_(p)在剖面呈现先降后升共三种趋势。PS、QRC和LS的Fe_(c)、FLD的Fe_(o)、GR的Fe_(p)含量均值分别高于其他母质;GR、PS和QRC发育的水耕人为土淀积系数高于LS、PSS和FLD。FSA的Fe_(c)含量均值和淀积系数、GSA的Fe_(p)含量均值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土类。研究表明,湖南6种母质发育的典型水耕人为土中铁的不同形态发生转化并在剖面、母质、土类间体现出显著分异。铁的形态及淀积系数反映了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及成土环境,对于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耕人为土 铁的形态 剖面 成土母质 中国土壤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