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线菌素D联合甲氨蝶呤及甲氨蝶呤单药治疗低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康海利 赵群 +1 位作者 杨淑丽 段微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125-1128,共4页
目的比较放线菌素D(ACT-D)联合甲氨蝶呤(MTX)及MTX单药治疗低危型滋养细胞肿瘤(low risk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LR-G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北京妇产医院的LR-GT... 目的比较放线菌素D(ACT-D)联合甲氨蝶呤(MTX)及MTX单药治疗低危型滋养细胞肿瘤(low risk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LR-G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北京妇产医院的LR-GTN患者,分别给予ACT-D+MTX及MTX化疗,观察疗效、不良反应、疗程数等指标。结果 ACT-D+MTX联合化疗较MTX单药化疗有效率更高(96.0%vs.83.7%,P=0.025);呕吐反应较MTX组严重(4.2%vs.0.9%,P=0.028),其他毒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降低β-HCG速度更快,平均治疗疗程数更少(P=0.001),在FIGO≥5分的LR-GTN中耐药率低。结论 ACT-D+MTX联合化疗可作为FIGO≥5分LR-GTN患者治疗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素D 甲氨蝶呤 低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前瞻研究
下载PDF
脂质蓄积指数和体重指数与糖尿病关系比较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晨 郭志荣 +2 位作者 胡晓抒 周正元 武鸣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基线脂质蓄积指数(LAP)与体重指数(BMI)不同水平与随访糖尿病(DM)发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MS)防治队列研究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基线LAP和BMI不同水平与DM的关系,... 目的探讨基线脂质蓄积指数(LAP)与体重指数(BMI)不同水平与随访糖尿病(DM)发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MS)防治队列研究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基线LAP和BMI不同水平与DM的关系,计算LAP、BMI、腰围(WC)、腰臀比(WHR)对预测随访DM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与BMI相比,不论男女DM发病人数及累计患病率随LAP水平增高而增加的趋势更为明显;调整年龄、DM一般危险因素后,相对危险度(艘)分别随BMI水平和LAP水平增加而增高,但后者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肥胖指标中,预测随访DM的ROC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LAP、WHR、WC、BMI。结论高LAP比高BMI更容易导致DM;相对于体重增加,DM的形成可能与体内脂质蓄积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脂质蓄积指数 体重指数 前瞻I研究
原文传递
孕前超重、孕期过度增重与巨大儿发生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治萍 储莉鸣 +6 位作者 褚水莲 陆梅 沈丽华 陈科 顾丽芳 吴海湉 沈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82-1085,共4页
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与孕前超重、孕期过度增重的直接关联及关联强度。方法 2015年1月起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建立孕妇队列,创建孕妇健康档案,收集孕期及分娩信息,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分娩体重、孕期健... 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与孕前超重、孕期过度增重的直接关联及关联强度。方法 2015年1月起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建立孕妇队列,创建孕妇健康档案,收集孕期及分娩信息,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分娩体重、孕期健康状况及各种孕期并发症、分娩情况等,计算孕前BMI及孕期增重,收集新生儿出生体重,了解巨大儿发生与孕前超重、孕期过度增重之间的关系。结果 巨大儿发生率为6.6%(149/2 243)。不同孕前BMI组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控制了孕妇年龄、孕产史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孕前BMI适宜的孕妇比,孕前BMI超重以及肥胖的孕妇生产巨大儿的风险均增加(OR=3.12,95%CI:1.35~7.22,P=0.008; OR=2.99,95%CI:1.17~7.63,P=0.022)。不同孕期增重组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控制了孕妇年龄、孕产史、孕期并发症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孕期增重适宜的孕妇比,孕期增重不足的孕妇生产巨大儿的风险降低(OR=0.52,95%CI:0.30~0.90,P=0.019)。而孕期过度增重在调整了各种孕期指标后,与孕期增重适宜的孕妇比,巨大儿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41,95%CI:0.96~2.09,P=0.084)。结论 孕前超重或肥胖是巨大儿发生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前超重 孕前肥胖 孕期过度增重 巨大儿 前瞻I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